當年蘇聯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國家
炳 然
自從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后,引起了全世界充分的注意,不管對于蘇聯是同情或是反對,總想到蘇聯去親眼觀察一番。我呢,自然也不是例外。
朝氣蓬勃的人民
據說,到蘇聯,入境必須經過很嚴格的檢查,甚且出乎情理之外。實際并不如此。我是由倫敦起身,經過比利時都城布魯塞爾,德國都城柏林,波蘭都城華沙,入蘇聯境并未感受什么麻煩,不過是把筐中的書籍衣物草草一看而已。
在蘇聯境內,火車經過的各站,表現一種特殊的精神。男男女女,活潑潑的在那里工作:有的掃地,有的擦車,有的幾個人共推一輛廠車到另外一條軌道上去。他們和她們,在干著,在苦干著,這就是蘇聯逐漸走上勝利大道的秘訣吧?我在這樣想。真的,在每個人臉上表現一種朝氣,這是蘇聯最大的優點。無論在倫敦巴黎也好,羅馬柏林也好,人們總是驕虛,淫靡,頹廢,沒落。看見蘇聯人民這種孜孜向上的神情及行動,確是不可能的。
大干快上的社會
莫斯科的街道上,行人總是像水樣的流動著。我特別留意人們的服裝,粗質的,樣式很笨重的衣服,皮鞋,帽子,大體上說是無任何差別的。這若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時髦小姐眼中看來,一定都成了笑的資料,可是在實際效用上說,未必粗布大衣不及燕尾服。
街上的公共汽車,不但賣票的是女人,而且開車的也是女人,于是引起我的好奇心,到處去考察女人的工作。結果,我敢負責地說,蘇聯的建設過程中,婦女與男子發生了同等重要的作用。只知道擦脂抹粉圍珠繞翠的小姐太太們,站在蘇聯婦女的面前,真應當愧汗淋漓。很自然的,我聯想到德國,自從希特抓得了政權,便實行把婦女趕回家庭去,教她們去做賢妻良母,這是何等的開倒車!
我有位朋友來蘇聯參觀過,回倫敦后我曾問他蘇聯的情形究竟如何?他的答案是遠不及歐美。這句耐人尋味的話,當然不是在說,歐美各資本主義國家,差不多每國都有幾百萬失業工人,而蘇聯連一個失業工人都沒有,一定是別有根據。現在,我在莫斯科的大街上“馬不停蹄”的亂跑,不禁恍然大悟,大概所謂“遠不及歐美”的內容,是指物質文明而言。我曾在倫敦住了三年有半,現在就用倫敦來對照一下吧:倫敦的幾條大街,是何等的華麗呀!真是五光十色,美不勝收,大可滿足闊人們的享樂欲,這一點莫斯科確是“遠不及”倫敦;還有,倫敦各大商店的廣告,競奇斗艷的貼滿了各處,甚至電車上汽車上,成隊人們的胸前與背后以及樓頭屋頂的電光,點綴得光怪陸離,確能使人為之眼花繚亂,這一點莫斯科確也是“遠不及”倫敦。但,這僅是表面的觀察,如果深刻的分析,把蘇聯與“歐美”相提并論,已經是比擬不倫,因為其社會制度根本不同。蘇聯是個共勞共享的國家,并且逐漸走向“理想的全民的”社會。這種國家是為大眾的享受而生產,不是為少數人謀利潤而生產,所以,日用品的生產,自不必求外觀的漂亮;同時,因為沒有競爭的關系,也自然用不到“廣告”這筆浪費。
充滿希望的國家
若說蘇聯一切都建設到盡美盡善的程度,那便失掉了真實性。因為,蘇聯的人民無論如何努力,必須經過必要的時間,只要根據科學來批判,便不能苛求為什么蘇聯不能一口氣把全國的建設事業吹成;明白了這一點,便可想到現在的蘇聯一定還有相當的缺點。據我這幾天觀察的結果,城市的交通問題,還需要蘇聯人民作一些奮斗。雖然莫斯科的地下道不久便可舉行開車典禮,但是,這還不夠,地面上有軌與無軌的公共電車,必須大量的加多,而且許多馬路,只是用石塊鋪墊,還缺少平整性及清潔性。
我這篇通訊尚未脫稿,看見在10月9日《莫斯科日報》上,有一個消息,標題是“蘇維埃十城改善比賽會”,同日的同報上還有一篇社論,題目是“變舊城為新城”,其中有一段便談到了莫斯科,譯其大意于次,以為本文之結束。
“蘇聯的都城莫斯科,在外觀上每天都有顯著的進步,三個月以后,在莫斯科將舉行全蘇聯建筑家大會,討論改建莫斯科城,并重建莫斯科的交通,使之列入全世界最好城市之一。”
(《環球視野》摘自1934年第1卷第43期《新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