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在“求富”路上的洋務運動
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近代中國的一次次挨打,也激起了中國人一次次的反抗。中華民族再懦弱,但畢竟是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傳承的民族,“逼急眼的兔子都咬人”,何況是人。但是,一次次的反抗,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比一次敗得慘,一次比一次損失重。慘痛的教訓使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反思,中國有如此眾多的人口、有如此豐富的資源、有如此悠久的歷史、有如此多彩的文化,但為什么總是挨打?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后,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了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也認識到了我國與西方列強之間在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的巨大差距。于是以奕昕、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為代表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了向西方列強學習,興辦了一批以軍事工業為主的現代化的工礦企業。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號召,掀起了一場以“自強”為目標、以防止挨打為目的的洋務運動?! ?/p>
洋務運動中清朝兵工廠制造的大炮
以一八六一年曾國藩在安慶創建安慶內軍械所為開始,洋務運動正式拉開了帷幕,一八六二年,李鴻章在上海創建制炮局,一八六五年創建江南制造總局,其后又創建了金陵機器制造局;一八六六年,左宗棠在馬尾創立福建船政局;一八六七年,崇厚在天津創建天津機器局。同一時期,其他一些各省的督撫也先后創建了一些現代化的軍工企業和其他企業,于是,一場以“自強”為目標的洋務運動在近代中國開展起來了。在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之后,現代軍事工業的雛形在中國出現了,為近代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一八七四年,李鴻章開始籌建北洋海軍。在北洋海軍籌建的過程中,主力艦只向英國、德國訂購,一部分輔助艦只由中國自己制造,聘請洋人擔任教練進行日常訓練。到一八八八年,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北洋海軍成為一支擁有主力艦只二十五艘,總噸位六萬多噸,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八位的強大海軍,被清政府命名為北洋艦隊,正式成軍。可是,當中國近代的國防工業剛剛有了一點基礎,國防力量剛剛有所增強的時候,在國家、民族的危機剛剛有所緩解之后,傳統的儒家文化沉淀在中國人骨髓里的消極因素又開始發揮作用,中國人在戰略上短視的毛病和極端利己的思想又顯現了出來,改善個人生活,追求生活富裕的要求又開始高漲起來。這時已經成為洋務運動領袖的李鴻章也變得小勝即驕,于是調整了洋務運動的發展戰略,把洋務運動的發展方向從初期的為防止挨打為目的的,以軍事工業建設為主的“自強”,調整為中期以后為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以經濟建設為主的“求富”。因此,自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開始,到“甲午戰爭”失敗為止,歷經三十余年的洋務運動,前后是經歷了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的。前期是以防止挨打的軍事工業建設為主,目標是“自強”;后期是以滿足人民物質生活需要的經濟建設為主,目標是“求富”??上Ш镁安婚L,在洋務運動的發展目標調整為“求富”的十幾年之后,中國和日本兩國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戰爭的結果是中國遭到了慘敗,在“求富”路上走了不遠的洋務運動也就此倒下了。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洋務運動失敗的標志是:一八九五年結束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的慘敗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標志;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有:“一是西方列強并不希望中國富強,它們不會讓中國掌握真正的先進技術,聘請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國官員不懂技術,進行敲詐勒索,謀取私利,使企業難以發展。二是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仇視一切洋務,百般阻撓和破壞,使洋務運動步履維艱。三是整個洋務運動在中央缺乏一個健全、有力的領導核心,僅憑地方上幾個熱心洋務的總督、巡撫去搞,力量既分散、又有限,難成大業。四是洋務派企圖靠單純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時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p>
以上的總結太過于籠統,也過于的膚淺,甚至有些是自欺其人了。西方列強不希望中國富強,難道就希望日本富強嗎?洋務運動開始時的目標是“自強”,目的是防止挨打。因此洋務運動就與戰爭發生了必然的聯系,與國際因素發生了必然的聯系。甲午戰爭中,中國遭到了慘敗,洋務運動原本為了防止挨打的目的沒有實現。所以,人們把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作為洋務運動失敗的標志是順理成章的。但是不要忘了,整個洋務運動是分為前后截然不同的兩個階段的。前一個階段的“自強”,目的是為了防止挨打,這與戰爭就發生了必然的聯系。后一個階段的“求富”,目的是為了實現生活的富裕,與戰爭也就失去了必然的聯系。但正是由于與戰爭失去了必然聯系的“求富”取代了與戰爭有必然聯系的“自強”,才使洋務運動背離了原來的初衷,放棄了國防工業建設,改變了防止挨打的發展戰略,這才導致了甲午戰爭中,中國遭到了慘敗。也正是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的慘敗,又導致了當時以“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的失敗?! ?/p>
造成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洋務運動的發展戰略發生了改變,從為了防止整個民族挨打的、以軍事工業為主的“自強”,變成為了以滿足個人生活需要的、以經濟建設為主“求富”。造成洋務運動發展戰略發生改變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就是小農經濟意識和傳統的儒家文化。正是由于自私自利的小農經濟的長期侵蝕和腐朽沒落、消極保守的儒家文化的長期荼毒,才導致了大多數中國人失去了強烈的進取精神、失去了開拓創新的精神、失去了社會公共精神和責任意識。小勝即驕、小富即安,從來沒有形成完整的國家戰略,沒有未雨綢繆的遠見卓識,目光短淺,只顧及眼前的利益、只顧及個人的利益,沒有民族整體的利益觀念、沒有顧及長遠的利益觀念,更缺少危機意識。中國流傳很久很廣泛的一句俗語就是對這樣的中國人最恰當的描述:“急來抱佛腳,閑時不燒香”。一八六0年結束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慘痛教訓,深深地刺痛了中國人,也使包括李鴻章在內的奕昕、曾國藩、左宗棠等一些有識之士,從中認識到了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的巨大作用,看到了中國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方面與西方列強之間的巨大差距。為了防止再次挨打,為了維護大清帝國的國祚,于是開始了以“自強”為目標,以防止挨打為目的,創建以軍事工業為主的洋務運動。當洋務運動剛剛奠定了一些現代軍事工業的基礎、當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剛剛有了一些成就、當有了保障國家安全的一定的物質基礎之后,尤其是左宗棠收復新疆戰爭的勝利和一八八四年,中國在與世界殖民大國------法國發生的戰爭中,取得了近代反侵略戰爭首次沒有落敗的戰績,中華民族的現實威脅剛剛有所緩解的時候。有些人就忘記了曾經挨過的打,急切地要求改善個人生活,實現生活富裕了。對我們近鄰日本的吞琉球、侵臺灣、覬覦朝鮮,把中國作為潛在敵國,已經制定出侵略中國的戰略規劃,開始磨刀霍霍的行為,卻視而不見。再也看不到中國與列強之間在國家實力方面的強弱差距,只看到了自己與外國人在個人物質生活方面的貧富的距離,也不顧及造成自己與人家個人生活貧富差距的原因。于是 “記吃不記打”的老毛病就又犯了,開始要求把國家建設的重點轉移到以滿足人民物質生活需要的經濟建設上來。那些外國勢力豢養的、靠出賣民族利益發家的洋奴買辦漢奸和一些無恥的“幫閑文人”們,為了使洋務運動的發展戰略能夠實現順利調整,為了使“求富”的發展戰略能夠得以順利實施,又拼命鼓吹這樣一條邏輯:“發展經濟才是國家安全最根本的保障”。這不純粹是傻子和騙子的邏輯嗎?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盛行有效的世界里,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能有國家的安全嗎?再精美的綢緞、瓷器也擋不住侵略者手里的“三八大蓋”射出的子彈;張大千畫的老虎確實逼真,但是能咬死入侵的日本兵嗎?這樣淺顯的道理,可是有的中國人就是不明白,他們對實現個人富裕的渴望遠遠大于對實現國家強盛的追求。由于這些人沒有真正認識到以“自強”為目標的洋務運動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沒有看到國家安全對保障經濟建設和保障經濟建設成果上的重要意義,只看到了如果經濟建設的發展目標調整為“求富”后,在改善人民物質生活方面能夠發揮的功效。于是,就專門用比較經濟效益的理論去衡量以“自強”為目標、以軍事工業建設為主的洋務運動在經濟效益方面的得失。在這些人的誤導下,在“求富”目標的誘導下,洋務運動背離了當初“自強”的發展戰略,改變了防止挨打的發展目的。在發展戰略和具體措施上開始實行“軍轉民”,轉而“求富”,追求改善個人物質生活去了。但是這一戰略調整,對洋務運動的本身卻是致命的,對中國的命運也是致命的,不但導致了洋務運動的失敗,還差一點就葬送了整個中華民族?! ?/p>
西方列強國家盛行的比較經濟效益理論,是根據他們所走的低成本、甚至是無成本的掠奪式的殖民經濟發展道路確立的。西方列強憑借工業革命的先行之利,開始了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打家劫舍”,為自己擄取了巨額的經濟財富。他們先由政府出資從軍工企業購買武器裝備,組建起強大的軍隊-----這一“搶劫犯罪團伙”,然后“搶劫犯罪團伙”再從弱小的國家那里搶回巨額的財富交給政府。這樣就形成了政府出大于軍工企業生產成本支出的資金,從軍工企業那里購買武器裝備,組建軍隊,軍工企業從中獲得高額的利潤;軍隊再用發動侵略戰爭的方式,從弱小國家那里掠奪回大于政府組建軍隊和發動侵略戰爭的成本支出的財富交給政府,政府又從侵略戰爭中獲得更高額利潤的這樣一個“良性”的經濟循環。在這個經濟循環中,列強國家的政府、軍隊、軍工企業都從中獲得了高額的經濟利潤,而成本卻是由被侵略的國家支出的。因此,西方列強發展軍工企業和組建軍隊,不但沒有造成巨大的消耗,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反而產生了巨額收益,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這就是他們所謂的比較經濟效益理論的實質,投入是為了發動侵略戰爭,獲利必須在侵略戰爭獲勝之后。中日甲午戰爭,不算在朝鮮和中國戰場上的擄獲以及中國所付的贖回遼東半島的三千萬兩白銀的贖款,日本僅從中國勒索的高達二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就超過了日本為打敗中國所組建海軍聯合艦隊和七個陸軍師團的費用支出以及甲午戰爭的直接戰爭費用支出。日本人勒緊褲帶為發動侵略戰爭而付出的巨額投入,終于在三十年后獲勝的侵略戰爭中得到了巨額回報?! ?/p>
與西方列強國家相反,中國開展的以“自強”為目標的洋務運動,興辦現代化的軍工企業,組建現代化的軍隊,都是為了增強國家的國防力量,都是為了防止挨打和被掠奪,而不是為了去打別人和掠奪別人。所以從表面看,各個環節都沒有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但是從大的經濟循環過程來說,以“自強”為目標的洋務運動也還是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這個效益的表現,就是通過其保護經濟建設成果的功效來體現的。如果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獲勝,即使是戰平,中國就能省下二億三千萬兩白銀的賠款和贖款以及高額的利息,這個數字相當于當時清政府三年多的財政收入,相當于當時日本政府八年多的財政收入,這是多么巨大的經濟效益。至于其他方面的損失,則不是用金錢能夠計算出來的。因此,對于有過挨打的經歷,并有再次挨打可能的國家,無論在國防建設方面付出多少暫時看不到經濟效益的投入都是值得的,否則,任你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多么輝煌的成就,也只不過都是為別人準備的?! ?/p>
自從洋務運動的發展戰略從“自強”轉為“求富”后,為了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經濟建設上,自一八八八年北洋艦隊成軍后,到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爆發,六年多的時間里,北洋艦隊沒有添置一艘新艦,艦隊的軍事訓練強度和官兵的個人戰斗素質也急劇下降,尤其是廣大官兵的戰斗意志受到了極大的挫傷。上至朝廷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包括擔負保國衛民重任的大清官兵以及躲在幕后操縱國家實際權力的慈禧老太后,都喜滋滋走在“求富”的路上,忘記了曾經多次挨過的打,對隨時有再次挨打的可能,更失去了應有的警惕。在“求富”的路上,李鴻章利用特權,辦起了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從中牟取暴利;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北洋艦隊司令部駐地劉公島大搞房地產開發,建起了大量的別墅,出租給北洋艦隊的軍官,從中撈取外快;一些軍官動用軍艦經營客貨運輸,甚至參與走私,從中賺錢;軍工廠為了增加效益,降低生產成本,開源節流,用沙子代替炸藥,裝入炮彈。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普通士兵疏于訓練,違章違紀日益嚴重,酗酒賭博漸成習慣。為加強經費管理,降低成本,節約開支,北洋艦隊在日常經費管理方式上,采取與企業管理方式一致的措施,實行各艦日常訓練、生活經費由管帶包干,節余歸己的做法。由于實行了這一“先進”的經費管理辦法,整個艦隊的日常管理費用極大的降低。各級管理干部,為了得到更多的節余,便拼命地減少訓練安排,造成了日常訓練強度的極大降低,從而造成了官兵的戰斗素質極大下降。由于腐敗之風逐漸形成并日益蔓延,造成了廣大官兵的戰斗意志和戰斗作風也日益下滑,從而造成了整個艦隊戰斗力的極大減弱。在“求富”目標的引領下,一時間,全國上下、全軍上下都忘了國家仍處在群狼環視的惡境中,再也無人去關心中國的“自強”,再也無人去想著如何防止挨打,再也無人去想著如何實現民族復興了。全國人民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以“求富”為目的的經濟建設之中,全力以赴地奔“小康”去了?! ?/p>
“以“求富”為目標的經濟建設的效果如何?因為找不到完全、詳細的資料,具體準確的情況不得而知,但從以后發生的事去推測,應該說這場以“求富”為目標的經濟建設的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李鴻章伸手在中國的渤海灣畫了一個圈,神奇地般崛起旅順、威海城,渤海灣揚起浩浩風帆。僅李鴻章經辦的輪船招商局,從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九三年的二十年里就獲利白銀六百多萬兩,這些利潤雖然都進了李鴻章個人的腰包,但也符合“藏富于民”的現代經濟學邏輯。但是沒過多久,期待中的喚醒東方神州的滾滾春雷沒有出現,渤海灣里卻響起了日本兵船發出的隆隆炮聲,中華民族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苦難。從當年李鴻章經辦的輪船招商局這一家國有民營企業的經濟效益上就能看出,自從洋務運動的發展戰略轉為“求富”之后,當時的社會經濟是快速增長,人口是大量增加。否則的話,甲午戰爭失敗后,大清帝國拿什么去支付二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和贖回遼東半島的三千萬兩白銀的贖款呢?為什么日軍將旅順全城的中國人殺得只剩下三十六人,后來中國人也沒見少呢?
甲午戰爭,中國遭到了慘敗,整個民族“求富”的夢想破滅了,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少數人先富起來”。一九0一年,把洋務運動從“自強”領到“求富”路上的李鴻章死了。李鴻章死后留下了四千多萬兩白銀的遺產,正如當時人們說的;“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鴻章個人早就實現了“少數人先富起來”的“求富”夢,可是整個民族的“求富”不但破滅了,而且還陷入了更加苦難的危機中。從李鴻章的本身就能讓人明白,無論國家的命運如何?無論民族的命運如何?即使像大清帝國那樣滅亡了,“少數人先富起來”的道路也還是能夠走通的?! ?/p>
中日兩國幾乎是在同一時期開始各自的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一個半途而廢,導致國家民族淪入更加苦難的深淵;一個一舉成功,從此改變了國家民族的命運。造成中國洋務運動失敗和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由于一場戰爭,一場日本完勝,中國慘敗的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慘敗的是必然的結果,這是一場在打響之前就已經分出勝負的戰爭。戰爭是人與物質有機結合的一種特殊的運動方式,其中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因為再精良的武器也是需要人來操縱的。戰爭是交戰雙方物質力量的較量,是精神力量的較量,是人與人之間的較量,最根本的還是交戰雙方文化的較量。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主要原因不是物質力量不及日本,而是精神力量差得太多?! ?/p>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文士”的文化,講求的是彬彬有禮,講求的是“溫、良、恭、儉、讓”,“文士”是中國古代社會傳統的中堅力量。而日本的傳統文化是“武士”的文化,講求的是忠勇強悍,講求的是“七生報國”,“武士”是日本古代社會傳統的骨干力量?!拔氖俊蔽幕汀拔涫俊蔽幕牟煌斐闪酥腥諆蓢褡逍愿竦牟煌?,造成了中國人和日本人在精神意志方面的差異,明朝抗倭的過程就清晰的反映出了中國人和日本人在精神意志方面的巨大反差。洋務運動前期,為了防止挨打,在“自強”目標的引導下,在為了抵抗可能到來的侵略戰爭準備了一定的物質力量的同時,也在為抵抗可能到來的侵略戰爭準備了一定的精神力量。到了洋務運動后期,由于發展戰略轉為“求富”,經濟建設成為了重點,雖然間接也能為抵抗可能到來的侵略戰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準備,但是,由于全國上下、全軍上下都集中精神“求富”去了,也就沒有人再為抵抗可能到來的侵略戰爭去準備精神力量了,如此一來,中國人原本就比日本人弱了許多的精神意志變得更加脆弱了。在中日雙方物質力量差距不大的情況下,精神力量的作用就顯得更為突出了。在缺少精神準備的情況下,意志原本就比日本人脆弱的中國人輸掉這場戰爭也就是必然的了。因此說,洋務運動后期的“求富”目標,將中國人的主要注意力引入到追求個人生活富裕上,而忘記了可能到來的侵略戰爭的危險,忘記了還要為可能到來的侵略戰爭去做必要的精神準備,沒有在戰斗意志方面對官兵進行必要的訓練。正是由于對可能到來的侵略戰爭缺少必要的精神準備和官兵在戰斗意志方面缺少必要的訓練,才導致了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這也是在弱肉強食的世界里,以“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必然失敗的原因之一?! ?/p>
中國人的“求富”夢破滅了,日本人的“強國”夢實現了,這是中國洋務運動后期“求富”的發展道路與日本的明治維新所走的發展道路不同所導致的,導致中日兩國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原因在于兩國不同的文化。中國人在“自強”夢做了一半的時候,就轉而去做“求富”夢了,這是中國人自私自利,缺乏國家民族整體意識,過于講求現實的絕佳體現,也是中國人做事一貫遵循的“基本上”、“差不多”態度的真實寫照。而日本人卻將強國夢一直做了下去,直到成功。在實現了強國夢之后,日本人又實現了富國夢,最后實現了人人富裕,這就是日本民族文化中對事物認真、執著的追求態度和用日本人自己的話所說的團隊精神的完美表現。
洋務運動的失敗與明治維新的成功,不是根據中日兩國人民誰生活的更為富裕來體現的,而是由中日兩國在戰場上較量的勝負來判明的。某種戰略的正確與否,要經得起長時間的檢驗,某種戰略的作用,可能要在較長的時間后,才能顯現和發揮出來。中華民族是個非常崇尚現實的民族,一貫表現為急功近利,大多數人沒有內心的精神世界,缺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極端講求物質追求,極端看重物質利益,講求現世現報。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目標的發展戰略,應該說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但是在經過了十幾年后,由于沒有人來打我們,因此,還未等它的作用發揮出來,就有的人就開始懷疑這個戰略的正確性。國家的實力因為事關國家機密,不會輕易示人,所以國家的強弱,不好比較,不通過戰爭是不易顯現出來的。可是國家的貧富卻是明明白白的擺在那里的,餓肚子,生活不富裕的現實,可是時時刻刻在提醒著人們。在沒有挨打這個現實威脅的情況下,“自強”的發展目標遠不如“求富”這個目標更能吸引人。如果把發展的戰略目標從實現國家強盛的“自強”,改變為能夠迅速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的“求富”,它的作用馬上就會顯現出來。人們自會通過前后兩個發展戰略給自己帶來的實惠,來評價哪個發展戰略正確。李鴻章為了證明自己的英明、正確,為了創造屬于自己的豐功偉績,為了在人民群眾中留下光輝燦爛的形象,為了青史留名,于是在掌握了洋務運動的領導權之后,銳意創新、大膽改革,把洋務運動的戰略發展方向從“自強”調整到“求富’。誰曾料想,十幾年后,一個小小的日本竟將大清帝國打的落花流水。“求富”攢下的那些家底,全都送給日本人當作戰爭失敗的賠款和贖回遼東半島的贖款。李鴻章也成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賣國賊,他本人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也沒有了“燦”,只剩下“爛”了,青史留名倒是真的,可留下的只是賣國賊這樣一個千古罵名?! ?/p>
目標改變為“求富”的洋務運動,在經過了十幾年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之后,確實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社會安定,經濟快速增長,人口大量增加,內部沒有大規模的人民造反,外部沒有太急迫的眼前威脅,全社會一片歌舞升平,大清帝國出現了“同光中興”的大好形勢。人民群眾對大膽改革,帶領他們走上致富路的領路人李鴻章無不心存感激。直到前兩年,在許多電視臺熱播的《走向共和》的這部電視劇中,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賣國賊李鴻章竟還被描繪成憂國憂民的典型代表,受到了該劇編劇、導演、演員們的追捧和緬懷??墒?,大清帝國“同光中興”的好景不長,當一些人的發財夢還沒有作完的時候,當“求富”還沒有完全實現的時候,東洋小日本卻打上門來。那些早已被“小康”生活腐蝕了斗志、那些早已被煙花柳巷銷蝕了筋骨的北洋官兵卻難以上陣殺敵了,諾大的大清帝國眼睜睜的看著被小日本打得如落花流水,無奈的只得跪地求饒。讓朝鮮、失遼東、割臺灣、棄澎湖,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幸虧李鴻章等人早有“遠見”,大力發展經濟,創造了大量的財富,以大量的出口礦產資源換來了“巨額”的外匯儲備,否則真不知拿什么去支付二億兩白銀的巨額戰爭賠款和三千萬兩白銀的贖回遼東半島的贖款?! ?/p>
甲午戰爭的慘敗,使中華民族又一次看到了眼前的現實危機,中國人又一次陷入了痛苦的輪回中。巨大的現實危機和深重的痛苦再一次激起了一些有識之士挽救民族危亡的責任心。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挺身而出,領導一群“大學生”推動“戊戌變法”,試圖拯救殘破的大清帝國。但是,由于“戊戌變法”在實際上觸動了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觸動了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的統治地位,慈禧太后調動大軍入京,血洗京城,囚禁了徒有一個牌位的假皇帝,殺了積極變法的“六君子”。試圖拯救大清帝國,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戊戌變法“失敗了,中華民族又一次失去了復興的機會。
當中國人還在那痛苦的輪回中苦苦受煎熬的時候,當大清帝國開始日漸沉淪的時候,東方的小日本卻靠著從大清帝國勒索來的巨額戰爭賠款和贖款,實現了國家的軍事崛起和經濟起飛,短短幾年,便國力大增,趕上了西方國家,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走上了在全世界“打家劫舍”的道路。日本人民也因國家驟然強盛而跨越了艱苦的“求富”階段,直接實現了社會富裕,過上了“小康”的生活。而中國人民卻因戰爭失敗,辛辛苦苦創造出來的財富被用來支付戰爭失敗的巨額賠款和贖款,“小康”的生活不但沒有過上,還開始了賣兒賣女?! ?/p>
甲午戰爭的慘敗,宣告了以“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的失敗,以“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又導致了甲午戰爭的慘敗。以“自強”為目標,以防止挨打為目的的洋務運動,最后卻因發展方向發生了改變,而倒在了“求富”的路上。甲午戰爭的慘敗,是上蒼對目光短淺,自私自利,缺乏整體意識,民族性格懦弱不堪,民族精神萎靡不振,一盤散沙且又“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尤其擅長“窩里斗”的中國人的最好的懲罰。這是中國長期處于小農經濟社會形態所導致的必然,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所導致的必然。洋務運動的失敗,徹底的暴露出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虛弱的本質和極端的腐朽沒落,洋務運動的失敗,改變了中日兩國的命運,使中華民族喪失了一次絕好的民族振興的機會,從此陷入了更深的危機之中。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了。四千萬強悍的日本人集合在強國的同一旗幟下,萬眾一心,打敗了雖然擁有四億之眾,但卻也擁有四億個不同的“求富”目標和四億種不同的“求富”手段的、一盤散沙似的、懦弱的中國人。追求生活富裕本是人民正當合理的要求,但是關健在于如何去追求富裕和如何去實現富裕。在弱肉強食的世界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首先要有保障國家和民族生存安全的能力,然后才有實現生活富裕的可能。在工業化的時代里,國家的工業化程度和科技創新能力是實現生活富裕的基礎。在國家之間、民族之間越來越講求整體競爭的時代,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也只有實現共同富裕才能實現真正的個人富裕,但是,洋奴、買辦、漢奸除外。確立一個全民族共同追求的目標,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徑,民族凝聚力的增強,是提高民族競爭力的根本保證。洋務運動前期的“自強”目標,使中國人在為了國家強盛這同一個目標下團結起來,因此民族凝聚力也有所增強的。到了洋務運動后期,由于失去了追求民族強盛這一共同的目標,每個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心中的“求富”方向,而且,由于在“求富”的過程中,每個人的目的和手段是不同的,所以使得原本就是一盤散沙的中國人變得更散了,民族的凝聚力也因此更加減弱了。正是由于缺少一個共同的目標,使得雖然擁有五千年文化傳承的四億中國人,因為缺少民族凝聚力而變成了一盤散沙,才被只有四千萬人,但卻團結一心的小日本所打敗?! ?/p>
“前事不忘,后世之師”。長期挨打的中國人本應從這痛苦的輪回中汲取教訓,找出防止挨打的辦法,結束中華民族這痛苦的輪回。可是,甲午戰爭僅僅過去三十幾年,中國出了個蔣介石。深受儒家文化荼毒的蔣介石發揚光大中國人“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尤其擅長“窩里斗”的“優良傳統”,在掌握國民革命的領導權后,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因政見不和,殺共產黨人也可以不算什么,只要你有能力領導中國人民把國家建設好,保證中國人不再挨打就行??墒鞘Y介石在掌握了領導權后,繼續走李鴻章走過的老路,毫不動搖地堅持“求富”的發展戰略,嚴格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農、輕、重”的發展順序,集中精力大搞投資少、見效快的資源出口、來料加工工業等以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以輕工業為主的經濟建設,放棄了重工業建設和國防工業建設,幻想著等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之后,等籌集到進行重工業建設的足夠資金后,再進行重工業建設。蔣介石的設想確實不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使當時的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贏得了從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經濟發展“黃金十年”的美譽。直到一九三六年三月,蔣介石統御下的國民政府才制定出了《重工業建設計劃》,但為時已晚。果不其然,一九三七年,日本又發動了侵華戰爭,而且是全面的戰爭。中國新一輪的挨打又開始了,并留下了南京大屠殺等令中華民族心中永遠的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