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之戰”:中共穩定經濟第一役
………………………………………………………………………………………………………
編者按:這篇歷史資料很有現實意義,是值得一讀的。沒有一個穩定的貨幣和穩定的物價,就不會有穩定的經濟,這個歷史的經驗值得重視。去年以來美國為了轉嫁其經濟危機,出于自身的利益,不斷打壓我國,無理要求人民幣大幅度升值。這就是美國對外大力推行的所謂“民主”?!其實美國的“民主”解讀起來很簡單,就是:你是民,我是主;你的事,我做主。豈有此理!中國人民飽受外國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人民幣升不升值是中國自己的事情,中國人民自己來做主,關你美國什么屁事!早已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決不允許美國對我國的內政指手畫腳、橫加干涉。
………………………………………………………………………………………………………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中國共產黨接管這座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時,面臨的是物價飛漲,投機猖獗、市場混亂的局面。當時,有些人對共產黨管理經濟的能力表示懷疑:共產黨在軍事上得了滿分,在政治上是八十分,在經濟上恐怕要得零分。
此時的上海,銀元充當本位幣。盡管軍管會明令嚴禁金條、銀元、外幣在自由市場上流通,一律由人民銀行掛牌收兌。但在上海解放的頭一周,人民幣仍敵不過銀元,無法擠進市場。上海投機資本家隨即利用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擔心鈔票貶值的心理,掀起銀元投機風潮。
銀元投機的大本營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這里每天聚集著幾千人,進行投機活動。充斥在大街小巷的銀元販子人數更多。原來1塊銀元值100元人民幣,6月3日漲到720元,6月4日突漲到1100元。到6月4日,上海投入流通的人民幣近20億元,大部分卻浮在市面上,充當本位幣的照舊是銀元。人民幣只能購買小額貨物,根本買不到整批的東西,有的商店甚至拒收人民幣。
如果聽任銀元投機風肆行,勢將嚴重沖擊金融市場,危害正當的工商業,無法樹立人民幣的信用,發展生產和復興經濟都無從談起。6月4日,華東財委向中央報告上海銀元情況,并決定采用發動輿論攻勢、拋售銀元、禁止銀元流通、嚴懲銀元販子、舉辦折實存款、拋售各種實物等辦法打擊銀元投機,使人民幣占領陣地。
6月5日,華東財委在上海集中拋售10萬銀元,力圖以銀元制服銀元,使價格回跌。上海市軍官委員會主任陳毅在全市集會上警告投機商“趕快洗手不干,否則勿謂言之不預”。但由于投機勢力很大,10萬銀元投入市場后被一吸而空,沒有起到什么作用。6月6日,在上海一個城區拋出1萬銀元,價格也毫無回落。6月7日,銀元每元價格又漲到1800元人民幣。對政府的法令,投機商置若罔聞,照舊我行我素。有人甚至還揚言:解放軍進得了上海,人民幣進不了上海。
形勢嚴峻,上海市必須組織更嚴厲的政治打擊。6月7日晚,中共中央華東局召開會議,決定采取斷然措施,查封上海證券交易所。華東局的決定很快獲得中共中央的同意。6月10日,軍管會斷然查封了作為銀元投機中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拘捕嚴重違法的投機者200余人,沉重打擊了破壞金融的非法活動。在政治打擊的基礎上,軍管會迅速實施金銀管理辦法,人民幣從此占領了上海市場。
在“銀元之戰”中受挫的投機資本家轉而囤積糧食、棉紗、棉布和煤炭,哄抬物價。6月23日,每石大米的價格為人民幣(舊幣)11700元,7月16日升至59000元,7月18日高達65000元。中央財政經濟委員緊急從東北調入大批糧食支援上海,僅大米就達20萬噸。入秋后,又在南京、杭州間集中6億至8億斤大米,以備上海所需。
上海糧價剛稍有穩定,10月15日,物價漲風又驟起。天津、上海等地的投機資本家從糧食、紗布入手,哄抬物價,迅而波及華中、西北,導致全國幣值大跌,物價猛漲。中共中央果斷決定,以上海為主戰場,與投機資本家進行一場“米棉之戰”。在中財委的統一部署下,人民政府在全國范圍內組織了糧食、棉花、棉布、煤炭的大規模調運和集中。11月25日,在物價上漲最猛的這一天,全國各主要城市一致行動,敞開拋售。投機資本家錯誤判斷形勢,認定物價還會上漲,不惜高利拆借巨款,繼續吃進,但最終不敵實力雄厚的國營公司。國營公司敞開拋售后逐步降價,再加上政府收緊銀根、征收稅款,使得投機資本家資金周轉失靈,紛紛破產。至12月10日,這次波及面廣、持續時間長、漲價幅度大的物價風潮被平息了下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