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農業學大寨運動前前后后
中國的農業同世界上先進國家的現代化農業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中國的農業同要完成其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為工業發展提供糧食、原料等任務相比還有很多不足,要大力發展農業.而在60年代,中國的工業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支援,這就要求中國的農業依靠自身的能力更快地發展起來。在這種背景之下,依靠集體的力量、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而使窮山溝改變面貌的大寨便成為了中國農業戰線上的榜樣。大寨大隊地處山西省晉中地區昔陽縣海拔1000多米的山區,這里屬于太行山脈。全大隊800多畝坡地分散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竟分割成4700多塊,土地十分貧瘠、水土流失嚴重。在新中國成立前,全村有一半多的人當長工、打短工、趕牛放馬,出外討吃討穿。建國后,這里經過土改,實現了集體化,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等領導下,大寨人憑著镢頭和籮筐等簡陋工具,把全村的7條大溝和幾十條小溝都閘壩壘淤成良田,阻止了水土流失,把全村的坡地修成了水平梯田,通過桔桿還田、大施農家肥、深耕土地等,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1963年秋天,大寨遇到了特大洪水災害,大寨人10年來修好的100多條大石壩被沖毀了,層層梯田沖成大溝壑,許多房屋倒塌,但大寨人憑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又從頭做起,取得了抗災奪豐收的勝利。大寨黨支部教育廣大社員群眾要眼光遠大,正確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艱苦奮斗,為國家作貢獻。大寨大隊的事跡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逐步成為農業戰線上拋一面旗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新華社記者寫的長篇報道《大寨之路》和所發表的社論《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介紹了大寨的事跡和經驗,號召全國學習大寨。在《人民日報》的社論中,提出了學習大寨的革命精神:(一)學習他們遠大的革命理想和對未來堅定不移的信心。(二)學習他們敢于藐視困難,敢于同困難作斗爭的頑強精神,學習他們實干、苦干的優良作風。(三)學習他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優良作風,學習他們嚴格要求自己、以整體利益為重的共產主義風格。(四)學習他們永遠前進并且把偉大的革命精神和嚴格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的好作風。1964年,毛澤東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在同年的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指出:“大寨大隊所堅持的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這是對大寨經驗的根本概括。
從此,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了“農業學大寨”運動,全國各地廣大農村以大寨為榜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山造田、興修水利,以頑強的斗志,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農村的面貌,取得了顯著成績,對于推動我國農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全國糧食產量,1964年為3750億斤,1965年為3890億斤,1966年達到4280億斤,1967年更達到4356億斤,連年上升;棉花產量1964年為3325多萬擔,1967年達到4707多萬擔,有了大幅度提高。1965年9月,全國水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了“大寨精神,小型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為農業增產服務”是今后一個時期水利工作的基本方針。廣大農民響應號召,自己集資組織起來,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對于抗旱防澇,減低洪災,保證糧食生產穩產、高產發揮了重要作用。農田灌溉面積由1965年的3305萬公頃,增加到1977年的4499萬公頃。經過“農業學大寨”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撥亂反正之后,1980年11月,中共中央在轉發中共山西省委《關于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經驗教的檢查報告》的批語中,對“農業學大寨”運動進行了總結。批語指出,全國各地學大寨的農業先進典型,絕大多數在生產上、建設上都是有成績的,有貢獻的。同樣,大寨和昔陽縣的絕大多數干部和群眾,在農業戰線上也做出過貢獻。
“文化大革命”以前,大寨的確是農業戰線上的先進典型,周恩來同志所總結的學大寨的基本經驗以及這些經驗在全國的推廣,也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批語也總結了學大寨中的經驗教訓。關于對待先進人物和先進典型問題,批語中說,表揚先進人物和典型,一向是我們推進各項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地把任何先進典型都看作是群眾集體智慧和辛勤勞動的產物。
歷史已經證明,人為地樹立先進典型,最終沒有不失敗的。先進典型,同其它事件一樣,是不斷地發展和變化的。對于先進典型,我們當然要努力從政治上、思想上給以正確的指導,盡可能使其避免失去先進以至垮臺,但是當他們的主觀和客觀條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以致不再繼續成為先進典型的時候,就不應當人為地去“保”,更不允許濫用職權,動用國家財力、物力和人力去支撐所謂“先進典型”的門面。關于對先進經驗的推廣,批語指出,任何先進技術經驗或經營管理經驗,都必須同當地農民的經濟利益聯系起來,重視經濟效果,在農民自愿接受的基礎上,經過試驗逐步推廣,切不可用一陣風的運動方式一哄而起,更不得亂扣政治帽子,采取行政壓制等手段。關于對待先進人物,批語中說,勞動模范不僅是從群眾中產生的優秀分子,而且由于他們往往在生產技術或生產管理方面有所革新和創造,因而也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他們理應得到人民群眾和社會的尊敬。但是,一成為勞動模范,就一定要當從下到上的各級黨代表、人民代表或其它代表,一定要擔任從下到上的各級黨政機關或群眾團體的領導職務,事實證明,這不僅會使一些勞動模范自己驕傲自滿、脫離群眾,而且會使他們陷入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無法應付的會議、報告和各種政治活動中去,無法再起勞動模范的作用。
(《環球視野》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全鑒》第三卷3231~3232頁,團結出版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