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上,雖然解決的問題遠沒有提出的問題多,但在一段時間內目標是明確的。而在社會政治方面,就遠沒有這樣的清晰和專一。例如中國的情況就是如此。中國的建國目標是實現社會主義,搞了20多年,越搞越不知道什么叫社會主義,最后弄個發展生產力就是社會主義的結論,引得多少學者都跟著喊:終于找到社會主義的真諦了。然而,國家目標卻是悄悄地轉移著,生產力標準也早沒有人信了,代之而來的是越來越歧義的“現代化”路線。當我最初聽說“現代化”這個詞的時候,那是70年代,這個詞的意義就是指(武器)技術的先進性,例如某軍隊使用了現代化的武器,或者我軍打敗了擁有現代化武器的某國軍隊。“四個現代化”也基本上是這個意思,都是指物質技術方面,作為政治理念的社會制度是跟“現代化”沒有什么聯系的。但是,自從消解了社會主義原來的含義,“現代化”理論就悄悄地進來填補“新社會主義”在內容上的空白,出現了“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或者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時候,“現代化”就已經不是單純地指物質技術方面,而是指社會政治、社會結構和社會目標方面了,其結果是逐步取代了原來關于社會主義的社會的和政治的含義。在“現代化理論”中,具有政策意義的部分就是社會發展目標方面,即中國只能走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路,在社會結構方面逐步逼近西方,發展目標就是西方社會的過去和現在狀況(當然是被取舍過的)。我們現在已經在各方面感受到這個理論的影響了,例如最近幾年高校的“擴招”就是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高等教育入學率是現代化的指標之一。在社會結構方面,“中產階級”就是“現代化社會”的中堅階級,中產階級能否出現、能否是社會的主流,是這個現代化理論能否實現的標志。因此,大家能看到不斷有關于“中產階級”是多少的統計數字出現,而伴隨每次統計結果的是關于“誰是中產階級”的無休止的爭論。盡管“現代化理論”在國外也不過限于學術意義上,盡管它不能解釋西方社會所出現的種種情況,盡管它沒有對新情況的任何預見性,但是,這不妨礙它成為中國的國家發展理論。在中國,“社會主義”成了疑問之后,“現代化”就成了顯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