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勞動價值論”
資產階級學者為掩蓋現實社會中存在的階級與階級關系,以現代經濟組織與所有制形式的某些變化為籍口,企圖從根本上推翻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提出了所謂“新勞動價值論”。那位黨校的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說:
“生產諸要素不創造價值,但都參與了價值的創造過程,對勞動創造價值作出不同的貢獻。因此,生產諸要素的所有者都有權按照這些要素的貢獻,獲得相應的報酬。
“剩余價值將按照生產諸要素在生產中所作的貢獻大小,分配給這些要素的所有者。這就是說,勞動者、資本所有者、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將按照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對生產所作的貢獻比例,分別從剩余價值中獲得自己的一份報酬。他們的收入都是合理的,不存在誰剝削誰的問題。”
這個理論的邏輯是:1、生產要素屬于不同的所有者;2、生產要素參與價值的創造過程,是對勞動創造價值作出“貢獻”;3、生產要素的“貢獻”即等于生產要素所有者的“貢獻”,因而所有者也有權獲得“報酬”;4、此“報酬”包括剩余價值。
在這位先生看來,生產要素屬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天經地義的。地主擁有土地,資本家擁有資本,知識分子擁有科學技術,勞動者只擁有自己的體力。但是,勞動者為什么不能是全部生產力的所有者呢?為什么在勞動者之外一定要有另外的資本所有者?
事實上,對資本主義生產而言,“生產要素屬于不同的所有者”的情況,只存在于它的開始階段,而不是貫穿于它的全過程。資本所有者通過購買的方式,實現“對生產力總和的占有”。而勞動者、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將自己的勞動力、技術、管理等“要素”出賣給資本所有者之后,他們就不再是這些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了。這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本質的特征。黨校的先生故意回避了這一點。
這位先生沒有解釋他所謂的“貢獻”的含義。馬克思主義一條基本原理,就是只有活勞動才創造價值,生產資料自己并不創造任何新的價值。生產資料不是天然存在的,它也是活勞動的產物,其中凝結著活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在再生產過程中,它原來所包含的價值仍要由活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可見,生產資料“對勞動創造價值的貢獻”不過如此。
技術與管理科學也不是孤立的,它們是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由經驗累積而成的新生產能力。它與其它形態的生產要素相結合,運用于生產中。用馬克思的話說,它是“包含在生產力里面”,所以歸根結底仍是勞動者的能力。但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擁有這種勞動能力的人也必須象其它勞動者一樣出賣自己的能力。而在購買者資本家看來,這種勞動力只是更值錢一些,價格貴一點,但能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
生產要素作了“貢獻”,它的所有者,也就是購買者資本家,便有權獲得“報酬”,——那么是什么“報酬”呢?是廠房、機器、原材料的報酬嗎?這些已經在工廠會計那里以提取折舊和原料采購成本的方式付過了;是技術與管理人員的報酬嗎?但他們也和其它員工一樣,已不是技術和管理的“所有者”,他們的報酬僅僅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總之,對于資本家來說,所有生產要素只是需要補償,這補償里面不含一分錢的剩余價值。
尤為蹊蹺的是,這位先生為了替那并不存在的“分享剩余價值”的神話自圓其說,竟空穴來風地杜撰出一個所謂“各生產要素的貢獻比例”來。他既沒有說出這種“比例”的現實根據,也不能提供計算這種“比例”的任何方法。可笑的是,如今滿世界叫得震天響的只有一個口號:“資本回報最大化!”——這不啻于給他一記響亮的耳光!
至此,黨校先生的結論就十分明確了:只有生產要素的最終所有者才有權獲得剩余產品或剩余價值!奴隸主是奴隸的所有者,奴隸主有權獲得剩余產品!地主是土地的所有者,地主有權獲得剩余產品!資本家是資金、勞動力、技術與管理的所有者,資本家有權獲得剩余價值!
“剩余價值都是工人的勞動創造的。但是,工人并非赤手空拳就能進行勞動的,他們必須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指導下,按照全面的調度指揮,才能進行勞動,才能創造剩余價值。”“資本所有者取得與資本所作貢獻相當的一份剩余價值是合理的,不是剝削”。——是啊,工人們,誰叫你們赤手空拳呢?人家獲取剩余價值是合理的!在這里,我們終于看清了這位資產階級代言人的真面目。
“可是”,——也許有人還會問:“資本家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行為也是必要勞動啊!能夠否定這種勞動嗎?!”
——我們并不否定任何生產組織都必須要有的經營管理,但這決不能同資本家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混為一談。也就是說,我們要否定的,恰恰是由資本家來實行的經營管理。資本家的管理勞動和工人的雇傭勞動都在必須消滅之列。
資產階級的勞動,就是剝削他人。私有制是這種勞動的基礎。一旦沒有了私有制,也就不會有這種勞動。工人們的勞動,就是被資產者剝削。私有制同樣是這種勞動的基礎。一旦消滅了私有制,也就不會有這種勞動。資產階級社會的管理勞動與雇傭勞動,就是這么回事。
(二)所謂“工人階級有產化”
“工人階級有產化是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有產者越來越多,無產者越來越少;有產者的富裕程度也會不斷提高,‘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黨校先生的這番話,暴露了他對馬克思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理論一竅不通。
馬克思為什么說“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無產階級自己”?這不是馬克思和無產階級講江湖義氣,而是對人類全部歷史特別是資本主義歷史進行研究之后得出的科學結論。
一,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產者只有通過消滅私有制和一切階級差別才能獲得解放”——無產階級只能是無產階級。
資本主義市場——勞動力市場與產品市場的發展,造就了人們之間建立剝削關系的最充分的自由。既往的一切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所有關系,都已被大機器生產的鐵帚永遠地掃除盡凈。至此,這世上幾乎沒有什么財產不是屬于資產階級、或者從屬于資產階級。任何一個無產者都不是簡單地屬于某一個資產者,而是同時屬于整個資產階級。由于這個原因,無產階級的斗爭便具有最后的性質。它同歷史上被剝削階級的斗爭不同之處就在于:只要廢除奴隸制,奴隸就能獲得解放,成為無產者;農奴也可以通過不同的辦法加入有產階級的隊伍;但是,無產階級除非以聯合起來的力量推翻構成資產階級社會的整個上層,把一切私有制徹底消滅、從而把一切所有制度和財產觀念連根拔除,無產階級便不可能獲得解放。因此,無產階級作為一個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被剝削階級,它始終是無產的。個別無產者家庭出生的人通過所謂“提升流動”、通過充當資產階級代理人而加入資產階級行列的情況是有的,但這決不能改變整個無產階級隊伍的狀況。相反,每增加一個資產階級分子,就會成十倍成百倍地增加無產階級分子。
職工持股或泛股化運動是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鼓吹的最具欺騙性的謊言之一。其實,股份公司的資本細分為千百萬股并由千百萬居民分別持有,這件事絲毫不妨礙資本家享有他的權利,相反地,擴大了他的權利。事實上,股份制不過是在資本原始積累已經完成的情況下,由大資本控制小資本,進而控制和掠奪社會財富的手段。資產階級不僅要從勞動者身上榨取剩余價值,而且要勞動者從有限的收入中為他們提供擴大剝削的手段;不僅要勞動者為他們提供正常情況下的利潤,而且要勞動者為他們分擔經營中的風險。最能反映股份制本質的特征就是股權的不均等持有,亦即最大程度地將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私人手中(如果股權在社會成員中平均分配,股份制對于資產階級就毫無意義),所以,股份制搞了一百多年,資產階級依然是資產階級,無產階級依然是無產階級。
二,在社會主義時期,“每個個人占有社會全部生產力的總和”——無產階級始終是無產階級。
社會主義革命使無產階級掙脫了資本的奴役,成為社會的主人。但這并不是無產階級變成了“有產階級”,更不是讓每一個無產者個人都變成有產者。
首先,在工業時代,主要生產資料從其技術屬性上已完全不同于以前時代,它在物質形態上是不可能分解為千百萬勞動者個人去私有的。它只能采取兩種所有形式:一種是資本主義的,即由少數資本家占有;另一種是社會主義的,就是以社會的形式,通過組織起來的勞動者聯合體來占有。在社會主義的聯合體內部,共有財產的本質就是非所有的。屬于個人所有的,僅限于生活資料。把“個人所有制”的范圍擴大到生產資料,只是今天的某些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惡意曲解。
其次,對于公有制社會的勞動者來說,在價值形態上,資本的個人擁有已變得毫無意義。因為這時的勞動者已經擁有他們的勞動所創造出來的全部產品——他們不能多得一點,也不會少得一點。
再次,這時的財產及所有關系本身行將趨于消失。最終的結果就是“每一個個人占有社會全部生產力總和”,而這樣一來,財產也因為所有關系的消滅而變為非財產,所有制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自然,這時一切階級統統都不再存在——不管是有產階級還是無產階級。
所以,當無產者一無所有時,他固然是無產者;而當他一旦可能占有生產資料,他也只是作為社會共同體中的一員,集體地擁有全部生產力的總和。就集體而言,他們占有的已不是財產;就每個個人而言,“共同占有”即是非個人所有,他們仍然是無產的;而當社會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所有關系和財產關系歸于消滅,亦就無所謂“有產”“無產”之說了。在世上還有資本存在的時代,所謂“工人階級有產化”,所謂“有產者越來越多,無產者越來越少;有產者的富裕程度也會不斷提高,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之類的濫調,或者是小私有者的一種夢囈,或者是資產階級的一種并不高明的欺騙。
非常慶幸的是,“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總和的占有,消滅著私有制”,這在今天已不再是法倫斯泰爾式的幻想。我們時代的生產資料技術屬性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其最顯著的,就是信息產業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生產網絡化趨勢,生產資料將更多地以“全部社會生產力總和”的形式存在。即是說,未來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只能以有組織的、普遍聯合的方式實現。關于這一點,見我在《網絡資本與經理社會》一文中所作的闡述:
“網絡技術應用于整個社會生產總過程。上下游企業的生產流水線通過社會化的供應鏈連接起來,從生產要素的匯集到成品的分銷、配送,再到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原先相對孤立的物流,在專業公司的管理之下形成網狀鏈接。
“互聯網賦予各產業以新的組織技術,足以打破經濟中一切舊有的藩籬,實現現存社會條件下最大范圍的協作。……
“今天的網絡資本,不僅在這個世界的空間上逐漸占住主導地位,而且,在其結構上,也由原始的構成形態——貨幣與實物——發展為和知識產權、技術管理、互聯網信息以及信用系統連為一體的龐然大物。新形態的資本由三種相互倚賴而不可分離的部分組成:網絡平臺及軟件提供(維護)商;在線業務組織商;網下物質生產商。他們分別代表著新社會的三類主要產業。
“……網絡資本只是網絡經濟發展的一個歷史階段。……與以前不同的是,社會資本是用網絡系統加以組織的。可以預料,它的發展,將迫使生產資料的技術屬性再次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任何機器都不再是孤立的機器,任何生產離開網絡便無法進行。以至,生產資料從其技術屬性上,已不可能為私人或某一集團所獨占。只有在那時,網絡經濟才取得最終的完成形態。‘以社會的名義占有全部生產資料’、‘每一個個人占有全部社會生產力總和’將成為現實。”
于是問題變得鮮明起來——只有兩種途徑能夠實現對現代生產資料的占有:要么是一小撮獨裁者通過金字塔式的壟斷組織,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占有生產力的總和”,要么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下消滅一切形式的私有制,實現“每一個個人占有全部生產力的總和”。這是歷史大趨勢中兩種可能的前途。至于小私有者們所幻想的中產階級式的或所謂小康式的所有制,在新的產業浪潮沖擊之下,正面臨著與十八世紀那些陳舊的所有制同樣的命運:湮滅。
——到那時,社會學家們還會做有產者的美夢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