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克者,先生潤筆之名,系“克敵”二字逆音也。先生少壯,游歷于魯、滬,初涉文壇,好弄斧于班門以謀進業,時大方之家如老舍、臧克家諸公皆困于先生。游學至滬,有迅翁得意弟子田軍作《八月鄉村》一書,迅翁甚喜,親作序以成孺子。迅翁者,文壇泰斗,海內人望,太祖亦持弟子禮。先生不以為意,奮筆疾書,傷及迅翁。迅翁怒,田軍益甚,欲與先生決生死于刀劍。田軍者,原系奉軍騎兵連連長棄武修文,弓馬嫻熟,勇力過人,先生文弱書生,固不敵也。然不赴約,則示弱于敵,思之良久,乃募壯士履約,其勝負未可知也。
先生居滬數載,著述頗豐,聞太祖擴軍于北,乃星夜投之,至晉察冀,任著述郎。兢兢業業十數載,積功為吏,太祖取天下,隨大軍南下至滬為官。開國九年,太祖深惡官吏日漸腐化,先生應時而作《破除資產階級法權思想》,太祖覽之大喜,令報載刊行天下。諸吏不悅,上告于太祖,乃加御批刊行。太祖巡滬問及新秀,柯老力存先生,太祖深記之。文革初,江后至滬尋茂才、創新戲,柯老攜先生佐之,相與大歡。觀江后求賢若渴,乃薦姚文元于上。姚文出,文革始,先生奉調入京。安亭事發,先生復受命入滬調停,事諧,薦王洪文于上。
文革二年,“三老四帥”發難于懷仁堂,先生溫言辯解無效,乃默不作聲,任由辱罵。江后告于太祖,太祖怒,斥諸老。諸老伏首,然益恨先生。先生愛女不解先生所為,時常忤逆,此常令先生痛斷肝腸,然終不改所為。
先生文才,殊絕于人。其辯也,口若懸河,一二時辰不謬毫厘;其文也,下筆如神,雖數萬言難尋破綻。太祖常嘆曰:觀其文不作他想。陳伯達者,太祖舊臣,亦以文事聞名。嘗作文以獻太祖,太祖曰:“已閱狄文,請先生自處。”伯達捧文大哭,遂投林彪門下。
中共九大,以先生雄文為綱。其文也,盡得太祖真傳,更出新曰:反奴隸主義,反爬行主義,批判洋奴哲學。太祖贊曰:“博學、深思,甚伯達遠矣。”逐入閣理政。
林公面諛過甚,太祖心懷疑慮。嘗謂林公曰:“吾位汝繼之,汝后為誰?”對曰:“未思。”太祖挑之曰:“狄君若何?”林公默然。
廬山會議,諸臣爭于廢立事,先生力挺太祖。諸臣或有心,或無意,皆以先生為敵,群起而攻之,先生窘迫異常。太祖察林彪謀,痛批伯達以敲山震虎,先生始安。
林公謀敗,先生等威權日重,日夜勤于國事,不生他念。王洪文者,滬上之布衣也,先生擢于野而存于太祖。初,太祖喜,欲付以后事,乃屢升洪文官職,旋居先生之上。時人譏之,先生不以為意。太祖考洪文良久,終無人主之能,乃棄之。先生不以為惡,告之曰:“君不讀書,如繡花之忱,金玉其外,敗絮其內,戒之慎之。”洪文聞之,亦稍斂其行。
太祖常贊先生為“紅色秀才”,然終不付以大事。嘗嘆曰:“嗟乎,汝不懂經濟,于軍中亦無人望。”先生默然。時太祖雖屢付先生軍職,然諸將終不服先生。
太祖暮年,諸臣經年難得一見,然先生出入如常。太祖嘗召近臣言:“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翼已就,橫絕四海。文革者,吾平生所謀大事也,我走后,汝輩若何!”眾皆不解,先生獨愴然。
太祖崩,天地陷,先生等陷于縲绖。江后罵賊不休,洪文等變節,獨先生自始而終未發一言。91年,江后就義;05年,先生辭世,據傳有文傳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