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四夷不得正統的“正閏說”,兼談宋遼金正統問題
四夷不得正統的“正閏說”是古代某些漢族學者提出的一個觀點,意思說出身四夷的統治者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沒有資格成為中國正統。這個觀點對不對?我現在從義理上做分析。
首先我們要了解古人的觀念。中國人看問題有整體性特征。用學術界常見的說法,就是:“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重綜合,西方人重分析”。古代中國人在政治上也是把人類世界看成一個整體。既然是個整體,就必須有一個中心地帶和一個最高領袖。這個中心地帶就是古人所謂“中國”或“中原”、“中土”,這個最高領袖就是古人所謂“天下共主”,它的正式稱號是“皇帝”和“天子”。在古人眼里,中國或中原、中土在人類世界中占據中心地位,這個中心不僅是地理中心,更是文明中心、政治中心,性質相當于一個國家的首都在整個國家中的地位。一個統治者只要能有效統治中原地區,那他就可以以天下共主自居,公開合法理直氣壯地使用“皇帝”和“天子”的稱號,處在萬王之王的位置上號令四方。這就是古人所謂“王者居中國而治四夷”。這里的所謂“王者”不是指一般的統治者,而是指具有萬王之王性質的天下共主。在古人的觀念里,中國(中原)與四夷相對而言。無中國則無所謂四夷,無四夷也無所謂中國。中國(中原)與四夷的關系不是兩個對等的主權國家之間的關系,而是中心地區與外圍地區之間的關系。既然是中心與外圍的關系,就說明大家處在一個共同的整體之中。這個整體的最高領袖或宗主就是古人所謂“天下共主”。在古人眼里,誰是中國正統的問題不是簡單的誰是中國合法政府的問題,而是誰在名分上是天下共主的問題。正因為在古人眼里,中國是天下中心,中國之主是具有萬王之王性質的天下共主,所以這兩個對象必然具有公共意義,非任何人任何民族所得私。從理論上講,全天下的統治者,不論出身中原還是四夷,只要你具備相應的能力,就都可以逐鹿中原競爭天下共主的地位。做個形象的比喻: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是全中國的政治中心,所以北京對全國人民而言就具有一種公共意義:只要你是中國人,不論你是北京人還是外地人,從理論上講,你都可以進入這個政治中心去競爭國家領導人的職位。所以出身四夷的少數民族統治者,只要能成功入主中原建立有效統治,那他的政權同樣具有中國正統的地位。四夷不得正統的“正閏說”從義理上講是站不住腳的。古代某些漢族學者提出這個觀點,是出于他們的私心:即把天下不是看成天下人公有,而是看成漢族私有,認為具有萬王之王性質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必須由漢族壟斷,否定出身四夷的少數民族統治者在競爭天下共主地位的問題上有與漢族統治者完全平等的權利。這當然是某些漢族學者的人欲之私,而非天理之公。
清朝官書在敘述清太祖統一女真各部時不會用“一統天下”或“一統寰宇”之類的詞匯,只有在敘述世祖入關定鼎平定中原時才會用。這就說明在當時人眼里,中原地區是被作為一個中心地區來看待。因為在古人眼里,統治中原地區的王朝作為天朝處在天下共主的地位上,所以反過來說,作為天朝的中原王朝的直接統治區域都可以算在中原或中國的范圍之內。歷代中原王朝的統治能力有強有弱,則中原的實際范圍隨之而有大小變化。《清朝文獻通考》四裔考序言所謂:“三代以降,中原幅員視主德為廣狹”。
“問鼎中原”的典故人們很熟悉。講的是東周時楚莊王進軍中原欲圖謀周朝天下,但被周朝大夫王孫滿勸退,事見《左傳·宣公三年》。在當時人眼里,中國的范圍僅限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楚國是被作為夷狄看待。根據《左傳》原文,王孫滿對楚莊王的勸說里并沒有說因為你楚君出身四夷你就沒資格入主中原做天下共主,而只是說兩點:
1、王天下在德不在鼎,
2、周德雖衰天命未改。
從這個典故就可以看出在當時人眼里,出身四夷的統治者入主中原的行為并不作為侵略殖民行為看待,也不認為因為你出身四夷,你就沒資格入主中原為天下主。
網上討論中有人引用古代某些漢族統治者或學者的言論來否定少數民族王朝的地位,這種做法很片面。因為古代某些漢族統治者和學者有某種說法,不等于這種說法就一定正確我們必須接受。再者,古代敵對的漢族王朝與少數民族王朝之間彼此是相互攻擊否定。例如南北朝對立期間,南朝罵北朝是索虜,北朝罵南朝是島夷,宋遼金對立時彼此臣子相互詆毀相互否定也一樣。那么我們應該聽誰的?所以如果你單純引用古代漢族統治者攻擊少數民族王朝的言論作為否定少數民族王朝地位的論據,那么你的評論的客觀公正性又如何得到保證?
元朝官方為宋、遼、金三朝修史時曾就這三朝中誰為中國正統的問題發生過爭議。當時一位漢族學者楊維禎曾就此事做《正統辨》一文,主張正統在宋不在遼金,元朝的正統地位則承繼于宋。這個主張當時未被采納。按當時主持修史的元朝丞相脫脫的意見,是宋、遼、金三朝“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后來清朝修四庫全書,楊維禎的《正統辨》被四庫館臣認為有違礙之處應該撤出。清高宗在看了原文后表示贊同楊氏的觀點,并就相關問題發表長篇諭旨。我在這個問題上贊同楊維禎與清高宗的觀點。北宋結束五代分裂一統中原,當然得中國正統。遼朝偏居北方,當然不是正統。金朝消滅北宋,但與南宋南北對峙勢均力敵未能完全統一中原,所以也不是中國正統。南宋作為北宋的繼承者又擁有半壁江山,所以繼承北宋而為中國正統。最后元朝消滅金宋實現一統,則元朝繼承南宋而為中國正統。這樣講來,絲毫不涉及各王朝統治者的民族出身,完全做到超脫民族偏見大公至正,雖圣人復起不能改也。
清高宗是很聰明的人,而且喜歡顯示自己的聰明。他的父親清世宗(雍正)曾發表過一份著名文件:《大義覺迷錄》。其中就針對某些漢族學者的民族偏見為清朝的地位辯護。清世宗好辯且善辯,但在這個問題上把事情弄得有點復雜化,效果反而不是很好。他的兒子清高宗在這個問題上就很聰明:不與你們漢族學者多羅嗦,就在御制《祭歷代帝王廟文》內用很簡單的一句話就把所有因為民族出身問題反對清朝的漢族學者統統打下去。這句話就是:“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是啊,天下當然是天下人之天下,非任何人任何民族所得私。所以按照公天下的原則,全天下的統治者,在競爭天下共主地位的問題上,當然都具有平等權利,不能因為其民族出身地域出身而有所歧視。清高宗很高明。
歷代帝王廟是專門祭祀古代正統帝王的場所。《清朝文獻通考》歷代帝王廟部分錄有清高宗的相關諭旨和御制文章,主題是論述祭祀歷代帝王的意義與如何判別王朝正統問題。我認真讀過原文,認為清高宗的義理水平很高,在當時條件下也確實做到評價立場公平公正超脫民族偏見。推薦歷史愛好者與儒學愛好者認真一讀。其中乾隆五十年清高宗御制《祭歷代帝王廟文》內有一段文字我以為極其精彩漂亮特別欣賞,原文照錄如下:
“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東夷文王西夷,豈可以東西別之乎?正統必有所系!故予于《通鑒輯覽》之書大書特書,一遵《春秋》不敢有所軒輊于其間。以為一時之議雖權,萬世之論不可欺也!”
如何正確定性中國古代漢族王朝與少數民族王朝戰爭的性質是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許多人沒有解決好。現在根據我上文的論述,問題就很清楚了:中國古代漢族王朝與少數民族王朝戰爭的正確定性是古代中國內部“爭天下”性質的戰爭,爭奪的對象是當時人心目中的“天下”和“天下共主”。“天下”和“天下共主”當然都具有公共意義,非任何人任何民族所得私。所以這種戰爭根本不存在誰侵略誰的問題,本質上完全屬于內戰性質,并且內戰雙方的地位完全平等。你不能說漢族王朝是正義方而少數民族王朝是“邪惡的侵略者”。這樣說不行!為什么?理由很簡單,就是清高宗的一句話:“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
因為中國古代漢族王朝與少數民族王朝戰爭的正確定性是古代中國內部“爭天下”性質的戰爭,爭奪的對象是當時人心目中的“天下”與“天下共主”。“天下”與“天下共主”當然都具有公共意義,非任何人任何民族所得私。天下的概念超越于各民族之上。所以按照公天下的原則,我們在評價爭天下性質的戰爭時,我們的評價立場只能是天下的立場而非某一民族的立場。正因為在這種問題上我們只講天下的立場而非某一民族的立場,所以在評價中國古代漢族王朝與少數民族王朝爭奪天下的戰爭時,諸如“民族英雄”、“民族叛徒”、“民族大義”、“民族氣節”之類反映民族立場的詞匯是不適合用的。為幫助大家理解,我做一個形象的比喻:假設有一位漢族同志與一位滿族同志競爭中國科學院院長的位置,而我一個漢族人支持那位滿族同志擔任中科院院長。那你會不會說我是漢奸?當然不會。為什么?因為我們知道中科院院長這個職務對全國各族人民而言具有公共意義,非漢族私有。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考慮問題的立場只能是全國的科研大局,而非狹隘的漢族立場。同樣的道理,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任何人任何民族所得私,天下的概念超越于各民族之上。所以按照公天下的原則,我們在評價中國古代漢族王朝與少數民族王朝爭天下的戰爭時,我們的評價立場就只能是天下的立場而非某一民族的立場。正因為在這種問題上我們只講天下的立場而非某一民族的立場,所以“漢奸”、“民族叛徒”、“民族氣節”之類反映民族立場的詞匯在這里是不適合用的。
如果要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古人的天下觀與國家觀,我以為可以用現代市場經濟的例子。古人眼中的世界或天下就好比市場經濟下的全球大市場。天下百姓就好比市場上的消費者。天下各國就相當于市場經濟下的各個企業。各國君主就相當于企業的老板,企業的員工就是國家大臣。各企業的員工幫著自己的老板爭奪市場份額,就好比各國大臣幫著自己的君主爭奪天下。古人所謂:“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去之”,就好比我們現代人說市場經濟下顧客是上帝,誰的競爭力強能贏得顧客,市場就屬于誰。在全球大市場中有一個區域經濟最繁榮,消費者購買力最強,所以這個區域被作為全球大市場的中心,哪個企業占據了這個區域的市場份額,就意味著哪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霸主的地位。這就好比在古人眼里,由于中原漢族地區文化經濟最發達,所以被當作一個中心地帶,誰有能力統治中原地區,就意味著誰獲得天下共主的地位。在市場競爭上,各個企業彼此都是平等的,同樣在爭奪天下共主地位的問題上,漢族統治者與少數民族統治者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讀書人做學問義理工夫最重要。義理工夫是古人的說法,現代人的說法就是理論思維能力,也就是對事物內在本質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俗語所謂“悟性”。恩格斯《自然辯證法》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高峰就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就是強調義理工夫的重要性。反映在讀古書研究歷史上,就是要求能準確把握古人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對古人的行為做出正確定性。元朝清朝等少數民族王朝是否具有中國正統地位?古代少數民族王朝與漢族王朝的戰爭應如何正確定性?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入主中原的行為是不是侵略行為?這些問題的解答都涉及到如何正確認識古人的思維方式和古人的天下觀與國家觀,所以是中國歷史研究的重要問題。對這些問題如何回答,很能反映一個人對中國古書的讀懂程度和對古人觀念的正確理解程度。所以這些問題是測試一個中國歷史愛好者和國學愛好者的義理工夫的很好的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