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這樣戰勝三年自然災害的
王凌云
作者簡介:王陵云,1926年4月出生,1951年4月入伍,歷任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
院務處出納、管理員、副處長等職,1983年離休。回憶錄《我們是這樣戰勝三年
自然災害的》,真實地記錄了醫院在自然災害面前,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和自己
動手、豐衣足食的感人情景。
1959年至1962年,由于天災人禍,國家遇到了嚴重的經濟困難。黨中央、國務院
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一致戰勝暫時困難的號召,
黨政軍民一致響應。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黨委對此非常重視,立即動員全院干部
、戰士、學員、職工和家屬,積極行動起來,開展勞動競賽,改善工休人員生活
,減輕人民負擔,克服經濟困難。本著見縫插針的精神,首先把院內空間土地耕
種好、管理好。同時,經與地方政府聯系批給醫院位于寧晉縣大曹莊農場土地400余
畝,期限3年,自種自收,用于彌補糧食供應之不足。
上級領導機關對搞好農副業生產工作十分關心和重視。經批準,醫院增編了農副
業生產辦公室,并撥發給一定數額的周轉資金用于農、副業生產。
醫院生產工作由張潤亭副院長負總責,院務處具體組織實施。時任院務處協理員
宋英虎同志(后任醫院政治委員),既抓思想政治教育,又抓行政管理及生產工
作,因為當時有一段時間院務處處長尚未到職,因而協理員的工作就顯得異常繁
重。
為了落實醫院辦公會議決定,院務處負責組成三個專業隊:一是捕魚隊,由管理
員劉官喜負責組織人員駐衡水湖捕魚;二是打黃羊隊,由股長周保山、管理員張
春負責組織人員赴山區獵黃羊;三是種地專業隊,由副股長王凌云負責組織人員
赴寧晉縣種地。平時由駐寧晉縣專業隊耕種與田間管理,農忙時從機關、科室、
護士學校等單位抽調人員搞突擊性的勞動與收割。
當時院內有空閑土地100多畝,除農業組耕種外,機關、科室、護士學校、幼兒園
、班組家屬委員會等都負責耕種著從幾分到幾畝不等的土地。采取統一規劃與靈
活掌握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管理與收割,生產果實與科室人員就餐食堂直接掛鉤。
因為生產品種繁多,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生產辦公室從實際出發,不斷總結經驗
,改進工作方法,通過實踐提出了“換算法”,經主管首長同意后在全院實施,
如4斤紅薯頂換1斤糧食等,調動了各方面的生產積極性。各種農作物以質論價、
協商處理,對食堂改善伙食和提高科室收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保障院內生活需要的同時,醫院還支援國家出口生豬30余頭,支援附近農村生
產隊仔豬、小牛崽若干頭。農村生產隊也為醫院準備了各種菜籽、菜秧等,協助
醫院搞好生產。在副業方面,有養豬場、養牛場和豆腐房、面包房、淀粉房、冰
糕房等,植物有蘋果樹、梨樹、杏樹、桃樹、核桃樹等,形成了全面發展的養殖
、種植和加工基地。
自力更生,積極搞好農副業生產,不僅使南泥灣精神得到了發揚,減輕了政府負
擔,加強了軍民團結,密切了干群關系,而且也為醫院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大大改善了全體工作人員的生活,彌補了經費不足的問題。本著“補弱補缺、共
同享有”的原則,生產收益補助采取了“傾斜政策”:幼兒園的孩子和女同志是
補助的重點對象之一;戰士來隊家屬以及邀請地方上的專家教授來院講課、會診
,在院就餐時都適當給予補助;對勞動強度大、口糧定量偏低的職工以及“大肚
漢”,在吃糧上均給予適當貼補;遇到特殊情況也在生產收益中解決;“八一”
、“十一”、過年過節等,經院領導批準,在生產收益中給集體食堂補些錢或實
物。對全院工作人員、學員以及在醫院進修、實習半年以上的人員,定期或不定
期地補助一些面粉、豬肉、水果、豆腐、花生等實物。
據老同志回憶,在三年多的時間里,全院(含科室及小單位)生產小麥12萬公斤
,雜糧8萬公斤,各種蔬菜80萬公斤,薯類6萬公斤,油料5千公斤,豬肉3萬公斤
,魚類3千公斤,黃羊400余只,牛奶10萬公斤,豆制品8萬公斤,面包、糕點2萬
公斤(含食堂加工),水果10萬公斤,冰糕數萬支,淀粉5千公斤。
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大家出主意想辦法,涌現出許多好人好事。不少同志帶病參
加勞動,特別是各科室主任在完成繁忙的醫療、科研工作的同時,經常利用星期
天、節假日等時間,帶領科室人員起早貪黑去田間勞動。無論是在勞動現場還是
在返回的路上,人們很難認得出誰是主任,誰是專家,誰是醫生護士。到了莊稼
成熟時節,大家快樂地收獲著親手種植出來的果實和應得的回報,激動的心情溢
于言表。
為了保障大家不得病、少生病,醫院每次組織人員赴寧晉農場勞動、到贊皇水庫
捕魚或幫助地方收割小麥,保健醫生陳濤同志總是擠出時間,帶著藥品、儀器,
隨大家前往,一到目的地,顧不上休息就去查看環境與水質。凡是有勞動點的地
方,他都要去轉一轉、看一看,對防疫工作加以指導,同時和大家一起下地參加
生產勞動。
營養室主任高偉同志,為解決因副食品供應不足、導致一些同志營養不良的問題
,組織有關人員,經過多次試驗,自制出了小球藻、人造肉等,供就餐者食用。
一天,司機班長焦思帶領大家在衡水湖捕魚時,風雨交加,魚船幾乎要翻了。在
一剎那間,他不顧個人安危,跳入水中用力扶正了船頭,使船上的人轉危為安,
榮立了三等功。
職工劉廣軍、王鳳祥、賈二丑等同志負責管理寧晉農場,一年四季非常辛苦,他
們吃在地里、住在地里、勞動在地里。為了把地種好多收糧食,他們經受住了風
吹日曬,不知流下了多少汗水。到了莊稼成熟時,他們勞累了一天還要夜間值班
守護莊稼,從不叫苦叫累。
司機王月娃愛崗敬業,對工作極端負責,當時車況、路況都不算太好,他克服種
種困難,圓滿地完成了人員接送和物資運輸任務,多次受嘉獎,被評為“紅旗駕
駛員”。
當時的生產隊長大多由各科護士長、總務護士和各班班長兼任,這些同志在生產
勞動中,都非常盡職盡責。技師李廣運兼任科室的生產隊長,每逢勞動時,他總
是早出晚歸,對勞動生產工作非常重視,年年完成生產指標,并且對生產工具管
理有序,注意節約每一分錢。其他同志收工了,他總要站在地邊對綠油油的幼苗
再看上幾眼,充滿著對豐收的希望。
四十多年過去了,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的菜地、果
園變成了一排排的大樓。在今天醫療、科研和生活條件發生巨變的時刻,我們不
能忘記三年困難時期所體現出來的那種艱苦奮斗精神。我對經歷過那個時代、為
醫院建設作出貢獻的同志,始終充滿著一種深深的敬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