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從唯物辯證法到辯證唯物史觀
(2002年9月23日— 2003年5月30日)
路 山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
沒有不運動的物質,也沒有無物質的運動。
“沒有運動的物質和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同樣不可想象的。”(恩格斯:《反杜林論》)
自然界是如此,人類社會是如此,人們的思維也是如此——世界真正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與物質相對應的是精神。精神由物質產生,精神世界能動地反映物質世界并反作用于物質世界。沒有腦細胞這個物質及其運動,就沒有精神。火星上沒有腦細胞,因而也就沒有精神,沒有精神世界。
物質的運動有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社會的思維的形態之分,有宏觀的中觀的微觀的規模之別。“矛盾即是運動,即是事物,即是過程,也即是思想。”(毛主席:《矛盾論》)物質的運動即是物質的矛盾運動,即是時與空、古與今、上與下、左與右、前與后、內與外、大與小、多與少、快與慢、動與靜、常與變、脹與縮、分與合、聚與裂、新與舊、生與死、存與亡、興與衰、強與弱、進與退、盈與虧、消與長、破與立、和與斗、治與亂、順與逆、正與反、主與次、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漸變與突變、量變與質變、肯定與否定等等的矛盾運動。這些矛盾運動無一例外地是對立面的又統一又斗爭及其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這種對立面的又統一又斗爭及其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是宇宙間一切物質運動的辯證邏輯和辯證規律。
正確地反映和概括這種物質運動辯證邏輯和辯證規律的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然而,不管是怎樣地對立面的又統一及斗爭及其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亦即不管是怎樣地“辯證”,運動總是物質的,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是辯證唯物論。
相對于整個宇宙,相對于整個自然界,人類社會是特殊運動的物質和特殊物質的運動,這種特殊運動的物質和特殊物質的運動,只是地球上運動的物質和物質的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空間上,這種特殊運動的物質只有太陽系的若干萬分之一;在時間上,這種特殊物質的運動迄今為止只是地球史的若干千分之一。這種特殊運動的物質和特殊物質的運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史。
馬克思主義哲學既研究這種特殊運動的物質,又研究這種特殊物質的運動。前者形成了歷史唯物論,后者形成了歷史辯證法。
運動的物質與物質的運動雖然密不可分,但不是一回事。前者的定語是“運動”,確定物質是運動的而不是靜止的;后者的定語是“物質”,確定運動的是物質而不是精神。
同樣,辯證唯物論與唯物辯證法雖然密不可分,但不是一回事。前者確定唯物論是辯證的而不是形而上學機械的;后者確定辯證法是唯物的而不是主觀唯心的。辯證唯物論與機械唯物論相對立,唯物辯證法與唯心辯證法為正反。打破機械唯物論不但要付諸辯證唯物論,而且要借助唯物辯證法;擯棄唯心辯證法不但要付諸唯物辯證法,而且應召喚辯證唯物論。作為理論形態,四者之間雙雙對應;作為理論武器,四者之間既雙雙對應,又相互交叉。因此,辯證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這兩者既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因此,我們既要堅持唯物論,又要堅持辯證法;既要堅持辯證唯物論,又要堅持唯物辯證法。否則,我們既有可能滑向唯心論,又有可能滑向形而上學;既有可能滑向機械唯物論,又有可能滑向唯心辯證法。
又同樣,歷史唯物論與歷史辯證法雖然密不可分,但不是一回事。歷史唯物論確定人類社會的歷史歸根到底是物質運動的歷史而不是精神運動的歷史;歷史辯證法確定人類社會物質運動的歷史是辯證運動的歷史而不是機械運動的歷史。歷史唯物論與歷史唯心論相對立,歷史辯證法與歷史機械論為正反。戰勝歷史唯心論必須運用辯證的歷史唯物論;避免歷史機械論必須貫徹唯物的歷史辯證法。因此,歷史唯物論和歷史辯證法這兩者也既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因此,我們既要堅持歷史唯物論,又要堅持歷史辯證法。否則,我們既有可能犯歷史唯心論的錯誤,又有可能犯歷史機械論的錯誤。
客觀物質世界以及由它決定的并反作用于它的主觀精神世界的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是無窮無盡的,因而,我們對這種矛盾運動的辯證邏輯和辯證規律的探索也是無窮無盡的,為此,唯物辯證法和歷史辯證法的發展也是無窮無盡的,直至人類社會存在的終結。
這種“終結”,僅僅是地球上特殊運動的物質和特殊物質的運動的終結,整個世界的運動的物質和物質的運動還存在,它們按照自身固有的辯證邏輯和辯證規律繼續發展著變化著。物質不滅,運動不絕——在人類社會出現之前是如此,在人類社會終結以后也是如此。
如果上述的分析是持之有據、言之成理、具有一定的徹底性完整性準確性的話,那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構成應當是兩個層次四個部分:辯證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這是第一層次、基本層次。自然辯證法包含于唯物辯證法)、歷史唯物論(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辯證法(這是第二層次、派生層次)——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層次構成,我們不能以它們的誕生先后為序,而應當以它們的內在聯系為序。
然而,多少年來,我們總體上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僅僅歸結為表述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沒有給唯物辯證法和歷史辯證法以相同的理論地位。
又,我們一般使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辯證法的提法,即將“辯證”視為方法,視為法則。是的,“辯證”是方法,是法則,即邏輯,即規律,然而它是認識論——因為物質運動的邏輯和規律是辯證的,因此,我們對它的認識也應該是辯證的。在這個意義上,唯物辯證法也是唯物辯證論,歷史辯證法也是歷史辯證論。
如果上述的分析持之有據、言之成理、具有一定的徹底性完整性準確性的話,那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的哲學就不僅僅是歷史唯物論(唯物史觀),而是歷史唯物論與歷史辯證論的統一,是唯物史觀與辯證史觀的統一,可簡稱為辯證唯物史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