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間諜起訴中情局 陳年老賬揭開驚天秘密
9日出版的《洛杉磯時報》詳細報道了一宗令美國中情局十分頭痛的特殊案件。兩名叛逃到美國的外國間諜因為遭到中央情報局的無情拋棄而在一怒之下將中情局告上了法庭。這樁官司對正處于困境中的中情局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如果這兩名間諜勝訴,那么會有更多對中情局不滿的諜報人員走上法庭;如果他們敗訴,那么今后外國間諜和中情局合作時不得不三思而行,因為他們也隨時可能被無情地拋棄。
更令中情局擔心的是,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他們如何培訓、收買外國情報人員的細節都會浮出水面,將使中情局的許多機密被泄露。
昔日間諜四處流浪
提出起訴的這對夫婦來自原蘇聯集團。出于安全和其他因素的考慮,他們的具體國籍和姓名都沒有對外公開,只是被簡稱為約翰·多伊和簡·多伊。
這對夫婦說,他們是冷戰時期“被美國視為敵國”的高級外交官。冷戰時期,他們前往美國駐該國使館,希望能夠叛逃到美國,但是中央情報局卻希望和他們做一筆私下交易:留下來充當中情局的間諜,事成之后,中情局不僅將幫助他們移民美國,而且將會向他們提供豐厚的報酬。財迷心竅的他們答應了中情局的要求,并在此后的幾年時間里,向美國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情報”。終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日子終于到了頭。1987年,他們被中情局設法轉移到了美國,中情局承諾向他們提供“終身的可靠保障”,不僅能每年獲得可觀的津貼,而且可以享受完善的醫療保障。最初的時候,中情局還做了一些表面文章,為他們安排了一處住所,并讓丈夫約翰·多伊進入大學深造,畢業后在西雅圖的一家銀行找了份工作。隨著約翰·多伊的收入不斷增加,中情局不再向他們提供每年2.7萬美元的津貼。但是到了1997年,當約翰·多伊被銀行解雇再次向中情局求援時卻碰了壁。
1997年6月,中情局在給他們的回復中說,對他們的遭遇感到同情,但是由于中情局的預算被削減,使得他們無力繼續向他們提供津貼。在被中情局無情拋棄后,多伊夫婦的處境十分悲慘,他們只能寄人籬下,四處尋找工作。他們曾希望在中情局內部提出起訴,但是遭到斷然拒絕,絕望之下只能向舊金山的一家法庭正式起訴中情局,希望能獲得“公正待遇”。
官司勝敗均有沖擊
多伊夫婦的起訴令中情局大感意外,因為自從美國內戰以來就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間諜不能起訴政府,因為雙方的私下協議不能公之于眾。
美國內戰期間,當時的美國總統林肯招募了一名秘密間諜威廉姆·洛德,答應向他每月提供200美元的報酬。然而林肯遇刺后,由于洛德無法證明自己是為政府工作的間諜,所以一直無法領到報酬,直到去世。洛德去世后,他的親屬對政府提出起訴,要求支付拖欠洛德充當間諜期間的薪水共計9753美元,然而最高法院卻駁回了這宗案件。此后,美國的法院就沒有受理過類似的案件。
然而,舊金山第9巡回上訴法庭卻在2003年接受了多伊夫婦的起訴,并做出了有利于他們的判決。中情局不得不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最高法院將在本月11日正式舉行聽證,決定是否繼續審理此案。這樁案件在美國情報界引起極大的震動,中情局擔心無論官司輸贏,都將使這個美國的情報機構陷入極大的困境。中情局官員說,如果多伊夫婦勝訴,他們許多間諜都會爭相仿效,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情報機構的許多秘密都會曝光,包括美國如何培訓、招募情報人員,以及一些目前仍在國外工作的情報人員身份。“最危險的是,中情局如何處理和間諜的關系都會公開,”前中情局首席律師杰夫里·史密斯說,“中情局總是設法善待間諜,但是在法律上并沒有絕對的義務。”如果中情局打贏了這場官司,那么今后其他間諜在和美國情報機構進行合作時就會三思而行,因為他們無法確信中情局會兌現先前的承諾。
不幸遭遇比比皆是
《洛杉磯時報》的報道說,事實上,有著類似悲慘遭遇的并不僅僅是多伊夫婦。冷戰時期,根據相關的特別法案,中央情報局每年有特權將100人帶進美國。這些人大多來自原蘇聯和東歐國家。對他們來說,最大的吸引力就是能赴美國定居,過上舒適的生活。冷戰結束后,中情局把網羅叛逃間諜的目光瞄向了伊拉克、伊朗、敘利亞、巴基斯坦和朝鮮等國家。然而,當這些間諜完成“任務”被帶到美國后,卻發現現實和中情局的承諾之間往往有著很大的差距。前蘇聯克格勃上校、密碼破譯專家維克托·謝耶莫夫說,他在中情局的鼓動下叛逃到美國,并幫助美國情報部門破譯了原蘇聯的密碼。當初,中情局曾答應給他100萬美元,但事后根本沒有兌現這一承諾。謝耶莫夫憤怒地說,中情局利用這種出爾反爾的卑鄙伎倆欺騙了很多間諜。
“我還沒有遇到一個人對他們(中情局)感到滿意,或者有中性的評價,”謝耶莫夫說,“所有人都感到被欺騙和侮辱,受到了相當糟糕的待遇。”馮俊揚(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