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故居——催人下淚父愛
鄭萬才
年初, 我參觀韶山毛主席故居,最難忘的是:毛澤東給女兒李訥的回信,讓我感受到催人下淚的父愛。
全文如下:
李訥:
賀片收到,高興。你為什么不寫封信給我呢?為什么那樣吝嗇呢?你不愛爸爸了,是不是呢?我希望不是,你是愛我的,只因我對你幫助太少,缺乏長談,互不交心,所以如此,你給我來封信吧。
祝你上進!
父親
一九六二年一月九日
短短的文字,一連用了三個問號,表達了父親對子女的殷切關愛。我含著熱淚讀了,一遍,兩遍-----,最后不知道多少遍。開國領袖,對每一次大的戰(zhàn)役,都要縝密的部署;他對時間的分配,關系到軍隊的成敗存亡。毛主席的心里裝著人民事、國家事、天下事;為了人民利益和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信仰,把全部身心獻給偉大的事業(yè);他還能有多少時間照顧自己的子女呢?他只能希望自己子女主動的交流,這也是能給自己子女最大的父愛。
毛主席以祈盼的心情寫到:“你給我來封信吧。”更表達了領袖父親淋漓盡致的愛。現(xiàn)在想來,我依然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母愛,是天下之大愛。母愛,包容了自然界之愛。讀了毛澤東給女兒李訥的回信,我才真正感悟到,只有新中國的父愛,能同母愛媲美。父愛,在子女的精神需求上,更容易體現(xiàn)。
從人類有了社會分工,陪伴在子女身邊的時間,就有了差別。因男性強壯的體力;女性柔弱的體力,決定了男主外、女主內的現(xiàn)實。這是人類同自然界抗爭、在社會斗爭中、得出的寶貴經驗,這是資本和封建社會,無法改變的現(xiàn)實。生存在物質社會中,個體憑力量存活、延續(xù);只不過表現(xiàn)出的方式不同、程度不同罷了。但是,毛主席早就倡導的:“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有這點精神-----。”的英明論斷;也是對弱肉強食、單純追求物質秩序的顛覆。提醒人們、社會,非非常時期,提高物質與精神水平同等重要。
從孩子出生,就在母親的呵護下成長。天氣涼了,母親會給孩子加衣服;天氣熱了,母親會給孩子減衣服。母親這種日積月累的勞作,逐漸養(yǎng)成一種習慣、一種思維和意識;所以,母愛是最直接、最準確的愛,是母親以外的人,所不能取代的;自然,母愛更注重物質層面的需求。自然,母親最了解孩子的冷暖了。
從孩子出生,父親就較少在孩子身邊。父親在外為生存與延續(xù)奔波,這是社會成員分工后,自然形成的男性的主流方式;所以,對孩子的冷暖,知之甚少,要想關心也難在心上。新中國成立后,父親為了建設成富強的祖國,為了各自不同的工作而忙碌,也還是較少有和孩子交流的時間。但是,父親在長期的自然實踐、社會實踐的成敗中,也會形成一種習慣、一種思維和意識;父親也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獨立成長,把他們在實踐中得到的經驗,繼往開來,不斷發(fā)展。然而,有些父親的愛,不在意表面的資產上,更希望表現(xiàn)在,對孩子精神層面的需求,讓無窮的精神力量,通過自己轉化為物質,才會更長久,更太平。
還是讓我們再次回顧,毛澤東給女兒李訥的回信吧!
2006-12-20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