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集 危局新政(美國 下)
【序】
1900年,20世紀的大幕拉開了。
這一年,當時的世界大國們在東方進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體亮相。由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俄國等國家組成的八國聯軍,侵入了古老中國的首都——北京。
這一年,還是這些大國們,在法國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上也有一次集體亮相,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萬人參觀了大國們展示的工業實力和創造發明。
美國人愛迪生發明的白熾燈,將博覽會的展館照得通明透亮。人們或許還沒有意識到,從19世紀末期開始,美國已經率先站在了電氣時代的潮頭。
這一年,走向工業化的西歐、北美和仍然處于農業社會的絕大多數國家,共同迎來了一個新的世紀。這是一個在飛速發展中動蕩不安的世紀,也是一個新老大國交相演出的世紀。
在這個新的世紀里,美國的輝煌如同它在巴黎點亮的奪目之光一樣,開始覆蓋其他大國。但就在輝煌的同時,美國經濟社會的運行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機。
第十一集 危局新政
在美國中部的南達科他州,有一座摩崖石刻人物雕像,人們稱它為總統山。70多年前,美國人選擇了四位著名的總統作為本國的象征:創建國家的領袖喬治·華盛頓、起草了《獨立宣言》的托馬斯·杰斐遜、解放了黑奴的亞伯拉罕·林肯、還有20世紀的第一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
自從1894年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之后,美國的經濟一直保持著持續高速的發展。在這樣的時期做總統,或許應該是一件爽快輕松的事情。但西奧多·羅斯福卻從上任的第二年開始,實施了一系列政府監管經濟的措施,這在一貫倡導自由競爭的美國歷史上還從未有過。而且,政府監管的矛頭首先指向的是壟斷性的大公司和大財團。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羅伯特·巴羅:
西奧多·羅斯福尤其限制了托拉斯的發展趨勢,打擊了托拉斯。他是現代反托拉斯立法的先行者。
數年間,美國的幾十家托拉斯先后被起訴,其中部分企業被迫拆解。美國最先形成的托拉斯集團——標準石油公司更是首當其沖。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又將給美國的發展帶來什么呢?
約翰·洛克菲勒出生于紐約州西部一個農場,16歲時當上了會計,由于向老板提出的加薪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他憤而辭職,創辦了一家商行。
當美國東北部的賓夕法尼亞州發現了石油之后,敏銳的洛克菲勒很快看準了煉油業的前途。1870年,他創建了標準石油公司。1879年,標準石油托拉斯誕生。從標準石油公司的創立到遍及全美的石油工業大托拉斯的形成,洛克菲勒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
美國洛克菲勒檔案中心歷史學家 肯尼斯·羅斯:
標準石油公司的市場規模很大,它的單位成本,以每加侖計量的單位成本相對較低,所以具有競爭優勢。由于采購量很大,標準石油公司還能夠控制石油生產商,決定采購價格。而在與運輸石油的鐵路公司打交道時,標準石油公司可以保證其他競爭對手無法達到的運輸量,因此能夠和鐵路公司討價還價,拿到它愿意支付的運費標準。
在相繼完成對煉油區、運輸線和產油地的三步控制之后,洛克菲勒雄心勃勃地向壟斷全美石油工業的霸主地位挺進。他說:“當紅色的薔薇含苞待放時,唯有剪去四周的枝葉,才能在日后一枝獨秀,綻放成艷麗的花朵。”
洛克菲勒的石油托拉斯連續吞并了美國近百家石油企業。到1890年,這位石油大王已經掌握了全美90%的石油提煉。
美國阿利根尼大學歷史學教授 保拉·蘇科勒:
美國政府對大公司的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允許他們越來越大。因為政府覺得這樣做,對于公司是有利的,對于國家是有利的。
美國在建國后的一百多年中,一直奉行由英國傳承而來的私有經濟和自由競爭,也就是由市場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左右經濟運行,任由企業自由發展、優勝劣汰,而政府并不對經濟生活加以干預。優勢企業通過聯合、并購、重組等手段,可以同時控制生產、市場和價格,以追逐高額、穩定的利潤。
19世紀末,像標準石油公司這樣富可敵國的大企業和大財團,在各個行業紛紛出現。人們把他們叫做鋼鐵大王、石油大王、牛肉大王、電訊大王、鐵路大王、金融大王。當時,美國鐵路總利潤的85%被7個壟斷集團控制,鋼鐵產量的65%由摩根鋼鐵公司掌握。國家財富的60%掌握在占美國人口2%的富人手中。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大學經濟學教授 錢穎一 :
19世紀的后半期,美國的經濟,政府的干預和監管比較少,但是,那個時候也正是美國高速發展的時期,所謂高速發展,就是它的GDP的增長速度非常之快,也正是那個時期,美國開始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恰恰是在那個時期,很多的矛盾暴露出來,比如競爭的無序、壟斷,以及欺詐、腐敗等等。
這就是西奧多·羅斯福就職時面臨的現實。在壟斷經濟資源的托拉斯給美國帶來繁榮風光的背后,是日益擴大的社會矛盾和危機。
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曾經是美國的鋼鐵之城。很長一段時期,匹茲堡的繁榮是通過空氣中灰塵的濃度來衡量的。
繁榮的背后,美國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和各種罪惡。
當時,美國是工業化國家中工傷致死率最高的國家。工人們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2到16小時,每天的工錢只有兩美元。這樣的生活連孩子也不能幸免,美國大約有兩百萬名童工加入到勞工的隊伍中,最小的只有四歲。
然而,與辛苦勞作相伴隨的,卻是礦難、火災的不斷發生。紐約曼哈頓一家服裝廠發生火災時,平日為限制工人外出而緊鎖的工廠大門,擋住了工人們逃生的唯一希望,最終造成146名工人死亡。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原所長 資中筠:
在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各種各樣的壞事都出來了,而且工人的勞動條件非常不好,礦難不斷發生,特別是像煤礦爆炸這一類的事情,還有油田的這種工作條件之糟糕。美國城市各種各樣的弊病就出來了。
自由市場經濟如同沒有籠頭的野馬一樣狂奔了一個世紀之后,災難開始出現了。壟斷的形成是自由競爭的結果。它在聚攏大量經濟資源的同時,也造成了尖銳的社會問題。它損害了工人利益和社會公平,也阻礙了中小企業的自由發展。一大批中小企業由于無法在壟斷企業的陰影下生存,紛紛破產倒閉,城市貧困人口大量增加。
盡管美國在此之前已經出臺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壟斷法——《謝爾曼反托拉斯法》,但是,這部法律自頒布以來,一直沒有依據它判定過任何案例。
美國阿利根尼大學歷史學教授 保拉·蘇科勒:
19世紀末期,一批以中產階級為主的美國人開始思考,如何使大多數美國人從國家高速增長的工業化進程中獲益。他們希望能夠改善政府管理,消除城市腐敗,為工人謀求福利而不是僅僅對他們進行管理。
一些抨擊企業壟斷、財政腐敗、食品摻假的文章陸續出現,消除社會丑惡現象、建立合理的市場秩序的努力,在20世紀初逐漸形成了一股熱忱的社會運動。這場運動一直持續到20世紀的20年代,被歷史學家們稱為美國的“進步運動”。
阿利根尼大學位于賓夕法尼亞州的西北部,是進步運動時期著名的記者埃達·塔貝爾的母校。這所學校完整地保存著關于塔貝爾的資料。
塔貝爾自幼生長在賓夕法尼亞州的煉油區,父親是煉油區的一個小生產商。當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打擊競爭對手的時候,塔貝爾親眼目睹了她的父親和其他的小生產商們如何遭受排擠,最終傾家蕩產,被趕出了這個行業。
此后,塔貝爾開始調查和揭露那些掩藏在財富背后的社會黑幕。她連續兩年發表了長篇系列報道《標準石油公司的歷史》,詳細描述了這位石油大亨怎樣依靠殘酷的手段積累財富、建立起壟斷帝國。這個系列報道后來被編訂成書,在美國暢銷一時。
在進步運動時期,像塔貝爾這樣揭露社會弊端的人士又被稱作“扒糞者”。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原所長 資中筠:
扒糞者,就是要把這些臭不可聞的事情扒出來,讓它曬曬太陽,見見天日。等于說當時的新聞專門揭丑,把當時最暗無天日的事情揭露出來曝光。
塔貝爾向強大的石油帝國發起的挑戰引起了社會的廣泛共鳴。一時間,一大批進步人士紛紛通過報紙、電影、廣播乃至漫畫,向美國政府和美國社會提出了同一個疑問: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西奧多·羅斯福:
我們是維護自由的政府,沒有人在它之上,也沒有人在它之下,我們必須根據每個人的價值,(公正地)對待他。
上任不久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不得不面對這些疑問。來自經濟領域的尖銳矛盾和進步人士的質疑,意味著社會對政府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西奧多·羅斯福接納了進步運動。他把自己視為社會公民的管家,開始向壟斷資本開戰了。
美國阿利根尼大學歷史學教授 保拉·蘇科勒: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是被迫整頓經濟的,他一開始并不愿意這么做,但公眾的壓力太大了,他不得不采取行動。總統宣布,標準石油公司要為此付出代價。標準石油公司是其他壟斷者的榜樣,所以,政府在1911年開始拿標準石油公司開刀了。
1911年,美國最高法院判定標準石油公司壟斷違法,妨礙了自由競爭,并下令解散標準石油公司。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石油帝國被迫拆分成若干個小公司。今天的埃克森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都是由當年標準石油公司拆分后的小公司發展而來的。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不明白:為什么自己會受到這樣的打擊?在當時的條件下,洛克菲勒也許真的不清楚自己辛辛苦苦才經營壯大的標準石油公司,到底給社會帶來怎樣的傷害。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大學經濟學教授 錢穎一:
壟斷非常不能被人接受,就是破壞了機會的平等。因為,一個壟斷企業在市場中,因為他已經進入的這種優勢,占據了一個非常有利的強勢地位,這樣就隱含地排除了,很多人想進入這個領域的權利。因此,在這一點上來講,機會的平等大大降低。所以,這使人們感到非常不可接受。特別是在美國,自由的選擇以及平等的機會,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哪怕犧牲一些效率,也要保證機會的平等。
從西奧多·羅斯福任職開始,美國政府先后對40多家公司提起訴訟。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和煙草托拉斯在司法部的起訴之下被迫解散。政府通過憲法對壟斷進行限制的原則也由此被確立起來。西奧多·羅斯福設立了公司管理局,專門處理反托拉斯訴訟。此后,反托拉斯的行動被正式納入到美國政府制度化的長久政策之中。
在解決壟斷問題的同時,西奧多·羅斯福也在著手解決勞資矛盾。他甚至把勞資雙方請到了白宮來商議,在美國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同時,一些州政府也陸續出臺了旨在保護工人權益的法律條文,明確了工傷賠償標準和工人的勞動時間。有的州政府,還對與公眾生活相關的企業進行管制,建立了公開的聽證會制度。
就在美國政府對經濟生活的管理見出成效的時候,國際舞臺也給美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1914年,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來自歐洲的軍火和鋼鐵方面的訂單使美國的工業生產更加活躍起來。美國由戰前的債務國變成了歐洲的債權國,擁有了世界40%的財富。在這次戰爭中,美國和英國、法國等國家一道成為了戰勝國。
1919年,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懷揣著處理戰后事宜的計劃登上了歐洲大陸,他希望能夠主宰在巴黎召開的和平會議。然而,其他戰勝國拒絕了威爾遜的基本設想,美國試圖構建戰后國際秩序的努力無果而終。
不過,美國進退自如的政治地理優勢卻再次顯現。它重新把重點放回到美洲大陸,專心打理自己的事務。
20世紀初期,在美國和進步運動同時展開的,還有一個又一個的科技發明和體制創新。
1903年,萊特兄弟制造了4缸12馬力的汽油發動機飛機。人類歷史上第一架動力飛機誕生了。
1913年,美國政府主導的巴拿馬運河正式鑿通,兩大水域之間的最后屏障隨著一聲爆炸而土崩瓦解,大西洋和太平洋從此聯為一體。
1927年,美國影片《爵士歌手》第一次成功使用了電影技術的新系統,電影產業開始進入有聲時代。
在這期間,美國人在工業領域最富革命性的創造,是“福特式生產方式”的出現。
福特在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聰明技師。當工人們在固定的架子上,裝配整車的時候,一旁觀看的亨利·福特突然有了一個靈感:與其讓工人圍著車子走來走去,為什么不讓車子像流水一樣,從工人面前緩緩通過呢?1913年8月一個炎熱的早晨,當工人們第一次把零件安裝在緩緩移動的汽車車身上時,標準化、流水線和科學管理融為一體的現代大規模生產就此開始了。猶如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誕生了現代意義的工廠,福特的這一創造成為人類生產方式變革進程中的又一個里程碑。
福特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新工廠。每一天,都有大量的煤,鐵,砂子和橡膠從流水線的一頭運進去,有2500輛T型車從另一頭運出來。在這座大工廠里,有多達八萬人在這里工作。
1924年,第一千萬輛T型汽車正式下線,售價從最初的800美元降到了290美元。汽車開始進入美國的千家萬戶。
福特的生產方式很快在其他制造領域被廣泛應用,勞動生產率的空前提高使美國的經濟實現了飛躍。
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極大地改變了。產業化的電影世界在制造明星的同時,也創造著美國的夢想;走進千家萬戶的無線電收音機在改變信息傳播方式的同時,也促進著企業的廣告宣傳;而汽車的普及更使美國成為一個安裝在飛輪上的國家。
這就是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一切似乎都有可能,天空一片蔚藍。人們覺得好日子才剛剛開始。
隨著經濟的騰飛,將近20年的進步運動結束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力度也減弱了。在1928年當選為美國總統的胡佛是一位自由市場經濟的堅定支持者,他在競選時的口號十分鼓舞人心。他說:“如果我當選,將使美國人家家鍋里有一只雞,家家有一輛汽車”。
20年代的美國,享受著經濟增長帶來的無盡繁榮。看看紐約證券交易所吧,所有的股票都在一路飛漲,美好的未來還需要證明嗎?
然而,胡佛的話音落下不久,紐約證券交易所爆發了一場空前的災難。
1929年10月24日,有人忽然賣掉手中被高估的股票,驚惶和瘋狂的拋售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一發而不可收。一天之內,股市崩盤,超過300億的市值蒸發殆盡。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股市的崩潰,意味著人們對于投資的信心沒有了,人們的財富轉瞬消失,所以,投資和消費都開始下降。
股市的崩潰只是經濟大規模衰退的一個信號。隨之而來的,是800個銀行破產,900萬個存款賬戶消失。人們的生活積蓄在瞬間化為烏有。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美國的經濟危機使14萬家企業倒閉,全國有四分之一的人失業。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饑民們排成長隊,只為等候免費的面包和一點點湯。
1929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040億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億美元了,美國損失了一半的財富。高速增長的經濟像一輛飛馳的戰車戛然而止,空前的繁榮演變為空前的危機。危機不僅席卷了美國,而且蔓延到整個西方世界,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都先后陷入了大蕭條之中。
關于這場危機的原因,經濟學家們至今眾說紛紜。然而,它卻無疑是對放任自由的市場經濟提出的最嚴峻的一次挑戰。
絕望像陰云一樣籠罩了整個美國。一些看不到出路的人甚至從紐約剛剛建成的華盛頓橋上跳了下去。當時,美國和世界各大媒體都不得不用這兩個字來形容30年代初的形勢,那就是“恐懼”。
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 羅伯特·福格爾:
我們經歷了一場可怕的大蕭條,造成了極大的焦慮,很多人的親戚朋友都失業了,(那時)很多人還不習慣依靠政府的幫助。
那么,這樣一場空前的危機如何才能被化解呢?
信奉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胡佛政府認為,堅持了一百多年的自由市場既然能帶來空前的繁榮,那么它也會在自我調節中克服這場危機。然而,胡佛政府的期待落空了,大蕭條還在一天天地延續,國家徘徊在動蕩的邊緣,1700多萬人失業,近200萬人流浪在全國各地。
1932年,紐約州州長富蘭克林·羅斯福,成為了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30年前開始推動進步運動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是他的遠房叔叔。
羅斯福競選:
羅斯福:你能說出我競選的口號嗎?
女 孩:幸福的日子又來到。
羅斯福:對,就是這句。
富蘭克林·羅斯福喚起了人們對生活的希望,笑容和自信為他贏得了大選,成為美國第32任總統。在宣誓就職的那一天,有近十萬人冒著嚴寒來聆聽他的演講。
富蘭克林·羅斯福就職典禮(原聲):
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將會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我們唯一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美國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圖書博物館歷史學家 鮑勃·克拉克
1933年3月4日,(富蘭克林·羅斯福)發表的演講是為了激勵整個國家,表達他對人們的信心,同時也讓人們對他抱有信心,并相信他的判斷。在那次演講中,最著名的一句話是:“我們唯一恐懼的是恐懼本身”。他告訴美國人民要拋棄恐懼,齊心協力幫助國家走出大蕭條。
就任總統后,富蘭克林·羅斯福利用廣播這種特殊的方式向美國人民傾訴美國面臨的困難,以及政府將如何幫助人們。每到此時,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家里、在爐火邊、在收音機旁,等待聆聽總統的聲音。人們習慣地將它稱為“爐邊談話”。
美國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圖書博物館歷史學家 鮑勃·克拉克:
在他執政的12年里,大約進行了35次的爐邊談話。爐邊談話通常在周日晚上進行,因為人們在周末不用上班,都會在家里。每逢此時,人們就會聚集在收音機旁。
得到了人們的支持和信任,渡過危機還需要強有力的手段和行之有效的辦法。富蘭克林·羅斯福會以什么樣的方法幫助美國人再次過上幸福的日子呢?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經濟危機的時候,新生國家蘇聯卻是風景那邊獨好。他們創造了一種新的經濟社會管理模式,人們稱之為計劃經濟。從1928年到1932 年,也就是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大蕭條的那幾年,蘇聯實施了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從農業國一躍成為工業國,整個社會一派欣欣向榮。
蘇聯五年建設計劃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經濟學家的高度關注。一直認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的美國人,也嘗試著以新的眼光看待政府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并且重新關注起30年前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用政府干預的手段來化解社會危機的經驗。
這一時期的不少經濟學家們也從自由主義經濟呈現的問題中看到了市場的失靈,對此,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的對策是:要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參與國家經濟,用國家的力量推動經濟的運轉。凱恩斯還專門給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在信中他對羅斯福說:您已經成為各國力求在現行制度范圍內運用明智試驗以糾正我們社會弊病的人們的委托人。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隨著經濟的崩潰,人們開始知道資本主義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運作,政府應該發揮作用。正是基于這種原因,凱恩斯的觀點才變得非常重要。胡佛總統的許多顧問建議縮減政府的規模,減少政府開支,通過削減開支來修復預算。但是凱恩斯的說法正好相反,他說應該實施積極的政府干預,增加政府支出。
1933年3月9日,在宣誓就職總統后的第五天,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政府干預經濟的行動開始了,富蘭克林·羅斯福稱之為“新政”。
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規和政策。諸如,通過緊急銀行法來整頓銀行秩序;簽署緊急救濟法,并成立緊急救助署關注在貧困中掙扎的人們;簽署農業調整法,以幫助恢復農產品價格;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為經濟恢復注入資金。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他意識到政府應該采取行動,那是一個非常時期,需要非常的措施。所以,他實施了一系列的政府工程,比如修建公路,以此來滿足美國人真正的需要。但是同時,他所做的這些也激勵了經濟的發展。
1933年,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在國家的組織下,利用政府的投資,這一流域建造起20座新水壩,改建了5座原有水壩。
田納西河流經的7個州從此再沒有洪水泛濫,航運、電力、林業種植和農業生產大幅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大量的公共工程為人們創造了數以百萬的工作機會,以工代賑,緩解了經濟危機帶來的社會壓力。
新政期間,美國還建立起養老和失業等方面的社會保障體系,整個美國就像經歷了一場由總統推動的社會革命。在美國人的記憶中,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廣泛、如此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生活。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 埃里克·方納:
富蘭克林·羅斯福讓聯邦政府,通過社會保障體系、最低工資法律、福利法律、政府雇用以及其他措施,承擔起保障美國人民經濟安全的責任,支持人們獲得經濟上的自由。
在一次演講中,富蘭克林·羅斯福向公眾提出了公民應該享有“免于匱乏的自由”,因為真正自由的人,必須有基本的經濟保障。羅斯福的提出的這一自由,意味著擺脫貧窮不再是個人的行為,也就是說,政府應該承擔起保障人們免于貧困的責任。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原所長 資中筠:
過去政府保證的基本人權是說,你可以自由地去爭取你自己的幸福,至于爭取得來,爭取不來,政府管不了了,競爭的結果是,你失敗了、你破產了、你沒飯了,這些不是政府要管的事情。現在把政府的職能轉變過來了,在經濟上的保障,就是說,不餓死人也是政府的職能了,這個最低的保障就是,無匱乏的自由變成了基本的人權。這一點,我覺得在美國的觀念上是一個很大的革命。
1936年,經濟有了恢復的跡象。擁有希望的感覺和對于未來的期待又開始回到美國人心中。富蘭克林·羅斯福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最杰出的總統之一。后人專門為他建造了一個紀念公園。今天,來自美國各地的老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和這些大蕭條期間生活窘迫的老人的雕塑,合影留念。
富蘭克林·羅斯福(原聲):
我們正在努力奮斗,挽救一個偉大的、寶貴的政府。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大學經濟學教授 錢穎一 :
羅斯福其實影響是非常大的,在某種意義上,有人說,他挽救了市場經濟。就是說,市場經濟不是沒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時候,那么,他引進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場經濟又回到了一個比較健康發展的軌道。
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新政”開創了市場經濟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市場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干預這只“看得見的手”聯合起來,共同影響經濟,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
在美國經濟走向好轉的時候,國際舞臺卻是戰云密布。
為了擴張領土,掠奪資源,亞洲的日本在1937年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歐洲的德國在1939年入侵波蘭。相隔20多年后,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美國的選擇同第一次世界大戰如出一轍。先是保持中立,然后被迫參戰,加入到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等國家組成的反法西斯陣營。作為第一經濟和軍事強國,美國的加入對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無疑是舉足輕重的。
1945年4月,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連任了四屆的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去世了。五個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新任總統杜魯門宣稱:美國已經獲得了世界的領導地位。
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重創了新興大國德國和日本,同時也使傳統大國英國和法國失去了對世界格局的支配權。當時的世界,除了美國和蘇聯,其他工業化國家都風光不再。美國在戰后的工業總產值占到了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同時,它還向世界50個國家和地區派駐了軍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獨一無二的綜合實力,使美國擺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企圖安排世界秩序卻無果而終的尷尬,開始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主導國際秩序,并最終在20世紀后期,成為一個超級大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