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幾年,我個人重要的一個新知,是認識到“金融化”的危害。以前,認為金融化是好事,是經濟升級、國家發展的必經之路。后來,目睹國內國外金融賊們的種種騷操作及其惡果,越來越覺得不對勁。
在這方面,美國的現實讓人印象深刻。可以說,美國成了反面教材。事實上,金融化是美國最近幾十年來種種社會問題的主要根源。2008年金融危機,是金融化造成的種種社會問題的大爆發。而且,實際情況比金融危機顯示出來的,要更復雜更嚴重。
不過,雖然有了這種認識,但對金融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在美國是如何造成種種社會問題,了解得還很不夠、很表面。人大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新書《金融化與不平等》,對美國的金融化,做出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這書來得太及時太解渴了!
《金融化與不平等》的作者是美國的一位社會學教授。可能正是因為他的專業是社會學,而不是經濟學,所以避免了經濟學者對金融的偏愛和盲區,認識到金融化的巨大弊端。
《金融化與不平等》這本書主要回答了三個問題:一、什么是金融化?二、美國為什么會出現金融化?三、金融化對美國造成了什么危害?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三個問題的回答是什么。
02
什么是金融化?
金融是經濟體的必要組成部分,所以,金融的起源很古老。但是,金融化并不古老。金融化是個現代現象,古代可沒有。
融,是融通、流通的意思。金融,就是讓錢流動起來,流向生產效率最高的地方。金融部門的任務,或者說初心,就是指揮這種流動,目的在于促進生產。
就好像,交通警察在路口指揮交通,目的在于讓路上的通行效率盡可能高。交通警察很重要,但交通警察再重要,也是交通系統的輔助角色、次要角色。最重要的永遠是交通本身,是路上的行人和車輛。
如果交通警察來個“大翻身”,成了交通系統的主要角色。行人、車輛都要為交通警察服務。那像話嗎?
金融化就是這種“不像話”。用書中的定義來說就是:
我們將金融化界定為金融的社會角色廣泛逆轉,從支持性質的次要經濟活動變成駕馭經濟的主要動力。金融的角色從經濟的仆人變成經濟的主人。
在美國,金融化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金融業支配了資源分配,成為經濟的主人。1980年以前,金融業盈利占美國所有企業盈利的比例是15%左右。此后,隨著金融化的展開,金融業的利潤持續增加,到2002年,這個占比上升到37%左右,翻了一番還多。與此同時,金融業人員的薪酬收入也大漲,平均比其他行業多賺70%。
第二,非金融企業越來越多地參與金融。正常情況下,各行各業有自己的專業和職能,但隨著金融化的展開,金融就像“黑洞”一樣,把各個行業的企業都吸了進來。直接說就是,不管企業的本業是什么,大家都爭著“放高利貸”。
通用電氣(GE)這樣的大型工業企業搞金融。新興的互聯網公司搞金融,傳統的老企業通用汽車、福特汽車也搞金融。一向財大氣粗的能源公司也大搞金融。著名的安然公司倒閉案,就是因為安然深度介入金融,不再滿足于生產和銷售能源,而是大力經營能源商品的各種衍生合約。10年之內,收入從135億美元猛增至1010億美元。
可實際上,這所謂的高利潤,不過是飲鴆止渴、寅吃卯糧的金融把戲。把戲破滅之時,安然這個巨型企業轟然倒地,成了一片廢墟。廢墟至少掩埋了投資人700億美元的資金。
第三,美國家庭也越來越深地介入金融,也就是借越來越多的債。在金融機構竭力的推銷和鼓吹之下,眾多美國家庭想借助金融產品讓自己的財產“保值升值”。人人都在理財,正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結果是,1980年以前,美國家庭債務占可支配所得的百分比是65%;到了2007年,這個比例高達132%;也就是說,大量美國家庭事實上都處于“資不抵債”的脆弱狀態。2008年金融危機的破壞力,之所以特別大,社會普遍負債,是重要的原因。
03
為什么會出現金融化?
對這個問題,在《美國就像個大齡剩女》那篇文章中已經有過解釋。這里簡單重復一下。
1970年代初,由于越戰和西歐日本等國家經濟復興等因素的影響,相比其他國家,美國在工業生產上的優勢已經越來越小。1971年,美國出現了1893年以后的首次貿易赤字。
貿易赤字意味著,進來的錢越來越少,出去的錢越來越多。要想扭轉這個趨勢,美國就要努力發展生產,爭取多出口。
但美國找到了一個“順勢而為”“四兩撥千斤”的解決辦法,那就是把美元和石油綁在一起。他們以提供軍事保護為交換,說服沙特等產油國用美元計價和結算石油貿易。西歐日本等主要工業國都要大量進口石油,美元和石油綁定,這些國家就需要大量美元。戰后確立的“黃金美元”,到此時,變成了“石油美元”。
這樣一來,貿易逆差造成的美元大量外流,就不是問題了。實際上,從這時開始,美元成了美國最大的“出口商品”。美元如此重要,經營美元的金融業,也就跟著重要起來,甚至成了“戰略產業”。
為了保護和促進金融這個“戰略行業”,1980年代初開始,美國政府解除了很多金融管制。很多過去完全屬于違法犯罪的行為,現在都成了“金融創新”,堂而皇之大行其道了。
這就是美國出現金融化的原因。金融業解除了管制,就成了煉金術,賺錢非常容易,暴利之暴,其他行業難以企及。受此暴利吸引,就出現了上述三個現象:金融業本身急劇膨脹;其他行業想方設法參與金融;普通人也積極參與金融,不惜為此欠一屁股賬。
04
金融化的危害是什么?
美國的金融化和“脫實向虛”,是互為因果的關系。因為工業生產能力下降,不得不從出口商品轉為出口美元,實行金融化,美元成了最重要的出口品。
既然美元成了最重要的出口品,那么工業生產也就不重要了。大量工業企業或者轉往海外,或者干脆不干了。大家都去“放高利貸”,干那個,掙錢多。社會整體金融化。
果然,從1980年代開始,金融化和“脫實向虛”幾乎同時進行。有一個數字令人印象深刻。當年日本偷襲珍珠港,雖然偷襲很成功,但山本五十六卻悲觀地說,日本此舉是“喚醒了沉睡的巨人”。
山本五十六深知美國龐大的工業生產能力。這種能力之巨大,日本累死也追不上。以造船業來說,當時美國的造船能力是日本的20倍。美日海上開戰,日本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經過幾十年的“脫實向虛”,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大幅萎縮。到現在,美國民用造船業幾乎消失,只剩下不多的軍用造船廠。當年,美國的造船能力是日本的20倍。現在,中國的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00倍,對,你沒看錯,200倍。美國“脫實向虛”程度之深,可見一斑。
“脫實向虛”以后,金融業等虛擬產業膨脹,制造業等實體產業萎縮。勞動在獲取收入上越來越不重要。能借到錢,或者說能得到信貸資源,才重要。可是別忘了,金融自古以來就是嫌貧愛富。你越有錢,銀行越愿意借錢給你。你越沒錢,銀行越懶得搭理你。
因此,國家整體金融化,勢必造成普通勞動者的狀況持續惡化。同時,上層權貴通過金融杠桿,掙錢越來越容易。金融化越深入,他們的財富膨脹越容易。美國社會的不平等程度就這樣迅速加深。
有人認為,不平等是好事,可以激發落后者奮進。他們還認為,窮人之所以窮,主要是因為他們懶惰、不上進。了解美國金融化的危害之后,就知道,是金融化,而不是懶惰不上進,才應為大量普通人的生活惡化負責。
在一個勞動越來越不重要的社會里,勞動者受損,是必然的。“脫實向虛”之下,社會流失了大量高收入的制造業崗位——工人不再有工廠。窮人就算再怎么勤奮,也只能在低端服務業中勉強維生。
05
全面金融化的另一個嚴重后果是,國家把很多社會福利保障任務,都交給金融業。醫療保險、助學貸款、退休金保險等等“金融產品”,取代了大部分國家福利體系。遇到困難,去借錢吧。
看上去,這好像沒什么問題,實際上,問題很大。這個問題就是:人們參與國家福利體系,得到的是國家兜底的集體保障。而在金融化的保險和貸款中,人們將要面對的,是永遠有風險和波動的市場形勢。
對于國家兜底的集體保障來說,即使經濟有波動,市場有風險,但國家的兜底能化解大部分風險。最差的情況下,政治介入也能避免大的危機。種種金融化的保險和貸款,實際上是讓個人孤立地面對市場風險。一旦發生大的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孤立的個人完全無力應對。
安然公司破產,數萬名員工不但一夜之間失去了工作,還損失了總共1.5萬億美元的退休儲蓄。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損失了所有退休儲蓄。在市場風險面前,孤立的個體非常脆弱。
更深一層看則是,金融化從深處破壞了美國的社會團結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體系。社會團結和人與人直接的信任,不是靠空口許諾,而是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社會結構,比如國家兜底的福利保障、眾多穩定的企業和就業崗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則來自廣泛的生產協作和利益共享。
金融化為了追求暴利,悍然破壞和毀滅了很多重要的社會結構,打斷了大量人與人的協作鏈條。這樣做,實際上是以拋棄大部分社會成員為代價,讓極少數人暴富。
金融化不僅僅是金融問題、經濟問題。它實際上是社會的一場大改組、大分化。這種改組和分化,嚴重破壞了社會結構的穩定,給社會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從這個角度來說,那極少數暴富的人,實際上是坐在了自己打造的火山口上。他們也不是真正的受益者。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美國金融化的前車之鑒,我國不可不察,不可不防,不可不高度警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