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市場最關注的自然是早上10點舉行的財政發布會,主題是介紹“加大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這個主要還是過去一周,A股是高開低走,從漲停開盤后,基本是一路跌到了周五收盤。
這讓不少追高的股民,自然會對這次財政發布會,抱有超高的期待。
這也使得,對于這次財政發布會,外界對發布會結果的預期,是比較兩極分化的。
外媒基于唱衰,在發布會之前,就寫了小作文,認為發布會將不及預期,認為新增的經濟刺激規模只有約2萬億元。
而追高的股民,基于狂熱的超高期待,對這次發布會的預期是無限拔高,甚至有預期新增經濟刺激規模得超過10萬億元。
在狂熱情緒的人眼里,只要新增經濟刺激規模不超過10萬億元,就是不及預期。
這也是比較典型的缺乏個人預期管理,才會出現這樣過于拔高預期,導致不管出現什么結果,都會認為是不及預期,從而從一個極端,滑向另外一個極端,從盲目樂觀,一下就變成過度悲觀。
其實,我看市場比較理性的預期,基本是認為這次經濟刺激規模大約在3萬億-5萬億元之間。
不會太多,但也不會太少。
而這次發布會,并沒有具體提及有多少新增的經濟刺激規模。
記者有提問“市場傳言將有幾萬億的財政政策安排,剛才您也提到要較大規模增加債務額度支持地方化債,能否對此進行確認?”
對于這一點的回答是,“關于你提到的具體資金數量安排問題,經過法定程序后,會及時向社會公開。”
其實倒也不是不想說具體數字,而是這個數字確實得經過法定程序后,才能公開。
根據《預算法》規定,進行預算調整,最終是需要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
而全國人大常委會是每兩個月舉行一次,一般是雙數月下旬,最近一次可能就是10月下旬。
也就是最快,可能得10月下旬才會通過預算調整,到時候才能公布具體的新增經濟刺激規模的具體數字。
現在還沒通過,自然不能具體說數字。
另外,發布會上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回答記者的時候,有小聲說了一段話,比較模糊,但也讓外界有比較多的猜測。
這個我是建議沒必要去瞎猜。
我看到有一個用比較肯定語氣去說的,文章已經沒了,所以我這里肯定是不會去瞎猜。
其實不用去捕風捉影的猜,因為這次發布會,還是說了很多“最大”、“加大”之類的描述性詞語,雖然說得比較模糊,但還是給人不小的想象空間。
那么,來看看這次發布會的具體內容。
(1)化債
存量的一些財政成果,我這里就暫且不提,主要著重說一下有哪些增量措施。
比方說,今年1-9月發行新增專項債券3.6萬億元,這個屬于存量的。
而且也提到,今年后三個月各地共有2.3萬億元專項債券資金可安排使用,這個2.3萬億元,也屬于原本計劃內的,這個也仍然屬于存量范疇,不是新增的經濟刺激規模。
發布會上提到的擴大財政支出規模時,有具體提了數字。
2024年安排財政赤字4.06萬億元,比上年年初預算增加1800億元;
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3.9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000億元;
以我們現在經濟體量,這個增加的1800億元,1000億元,顯然是并不多的。
但在答記者問時,有重點提到一句“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
這也仍然還是給不小的想象空間。
特別是這個中央財政有較大的舉債空間。
這是我們化解地方債風險的一個重要舉措。
就是發行大量國債,然后通過財政支付轉移給地方,這等于就是把地方債的風險,轉移到了信用度更高的國債。
這樣做的基礎是,我們當前的國債總量是遠低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
我們的政府債務,過去十幾年是集中在地方債,而國家層面發行國債規模并不大。
我們2023年底的國債總額是30萬億元,僅占GDP的23.8%;
相比之下,美國國債總額是超過35萬億美元,占GDP總額是130%;
日本國債占GDP比值則是260%;
所以,我們通過發行國債來化解地方債的空間還是比較大的。
這也是我一直以來都不太擔心地方債問題的主要原因,因為實在不行,還是有發行國債這一招。
我們之前之所以比較慎用這一招,主要也是不想地方形成這種習慣于中央兜底的錯誤思維,需要給地方這種亂花錢的問題一個深刻的教訓,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我們是不會發行國債來化解地方債壓力。
而現在開始要用這一招,也說明化解地方債,已經到了一個需要攻堅克難的關鍵時刻,已經拖不下去了。
發布會上是介紹,“中央財政在2023年安排地方政府債務限額超過2.2萬億元的基礎上,2024年又安排1.2萬億元的額度,支持地方特別是高風險地區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和清理拖欠企業賬款等。”
這次發布會的重點還是在于增量政策舉措,具體有4個方面。
1、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較大規模增加債務額度,支持地方化解隱性債務,地方可以騰出更多精力和財力空間來促發展、保民生。
2、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提升這些銀行抵御風險和信貸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3、疊加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專項資金、稅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4、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持保障力度,國慶節前已向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下一步還將針對學生群體加大獎優助困力度,提升整體消費能力。
然后還重點說了句:“我再補充一點,逆周期調節絕不僅僅是以上的四點,這四點是目前已經進入決策程序的政策,我們還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
跟9月24日的發布會一樣,介紹的時候都說得比較模糊,具體還是要看答記者問。
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一段話,就是下面這段。
“為了緩解地方政府的化債壓力,除每年繼續在新增專項債限額中專門安排一定規模的債券用于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資項目債務外,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相關政策待履行法定程序后再向社會作詳盡說明。需要強調的是,這項即將實施的政策,是近年來出臺的支持化債力度最大的一項措施,這無疑是一場政策及時雨,將大大減輕地方化債壓力,可以騰出更多的資源發展經濟,提振經營主體信心,鞏固基層“三保”。”
這一段其實才是正常發布會,增量經濟刺激“”措施里,最核心的“增量措施”。
就是在原本化債計劃基礎上,“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
這個具體是怎么置換呢?就是發行國債,來進行債務置換。
雖然這一段是說了,“相關政策待履行法定程序后再向社會作詳盡說明。”
但也強調了“這項即將實施的政策,是近年來出臺的支持化債力度最大的一項措施,這無疑是一場政策及時雨,將大大減輕地方化債壓力”。
所以,雖然整場發布會并沒有提到具體的增量措施數字,但至少是明確說是“近年來支持力度最大的一項措施”。
其實說到這里就已經夠了。
我經常跟大家說預期管理,把事情說模糊,但又有方向性,其實也是預期管理的一種。
美聯儲搞預期管理,經常做的事情,就是自己給一個方向,然后讓市場自己去猜。
這個市場自己去猜,就會有比較大的分歧空間,而分歧,就容易讓市場產生不了合力,避免市場有過激反應。
其實9月24日的政策力度雖然很大,政策也很好。但從預期管理角度來說,其實做得并不太好。
首先這樣的重磅政策,是突然釋放,之前缺乏一些提前的預期吹風,這讓市場在缺乏預期的情況下,突然被這樣一個重磅政策刺激,就容易讓市場有一些過激的夸張反應,這個在過去這半個月的A股暴漲暴跌里,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而這次雖然很多人對這次財政發布會并不滿意,認為不及預期,理由是沒有具體說多少數字,但我從預期管理的角度,其實反而這次財政發布會的預期管理,做得還可以。
先給一個方向,就是“近年來支持力度最大”,剩下的讓市場去猜。
樂觀的人,會認為最后落地支持力度很大,可能就會用腳投票進場。
悲觀的人,會認為最后落地支持力度不會很大,可能就會用腳投票離場。
這樣市場不會形成完全一致性預期,就能讓市場在一段時間里,去慢慢消化這個預期:“近年來支持力度最大”。
預期管理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盡量避免市場形成一致性預期,因為當市場形成一致性預期,很容易讓金融市場出現較大波動。
而預期管理,就是要讓具體事情落地時,盡可能降低對金融市場的影響,避免金融市場暴漲暴跌。
不過也需要注意,預期管理也分好壞。
好的預期管理大致可以分兩種。
1、兌現自己的預期,就是決策層在進行預期管理時,如實的去釋放預期,并最終實現自己預期。
這種情況下,一般會把一個明確的預期,分割成好幾段,在一段時間里,去分批釋放預期,讓市場可以在一段時間里,慢慢消化預期,最終事情落地時,市場會因為實際結果符合預期,而避免市場有較大波動。
這種預期管理,比較適用于利好型預期,特別是較大的利好。
2、適當調低預期,就是在釋放預期的時候,適當下調預期,這樣最終事情落地時,市場會因為實際結果超出預期,即使實際結果可能并沒有那么好,也會因為超出預期,而讓市場比較能夠接受。
這種預期管理,比較適用于利空型預期,讓市場增加接受利空預期的承壓能力。
而比較壞的預期管理,就是事先過于拔高預期,結果事情落地時,卻不及預期。
所以,在做預期管理的時候,是比較忌諱明知事情不可為的時候,讓市場抱有不切實際的預期。
這也是我們比較缺乏預期管理,容易出現的問題。
比方說,9月24日重磅政策出來后,市場預期一下子打滿了,股市直接就漲瘋了。
這使得后續不管財政方面出來什么政策,如果不能滿足迎合市場狂熱的預期,就很容易被狂熱的市場認為是不及預期。
但問題就在于,以A股之前的瘋漲態勢,財政出來的增量措施規模如果不超過10萬億,很可能就會被狂熱的市場解讀為不及預期。
這并不是我們財政的增量措施力度不夠,純粹就是市場過于狂熱瘋狂,財政根本不可能滿足這么大的胃口。
市場的狂熱,跟實際財政需要理性、節制,是格格不入的,這種落差比較容易因為缺乏預期管理,而被放大。
這容易讓本來好好的一件事情,變成出現不好的結果。
而好的預期管理,能讓不好的事情,出現相對較好的結果。
這就是為什么需要預期管理的緣故。
(2)增量規模
在這次會議之后,國內機構給出的增量規模預期,有說4萬億,也有說5萬億,也有說是“頂格政策支持”。
我個人預期,最終實際落地的增量規模,可能是在3萬億元-5萬億元左右。
所以總體來說,這次發布會至少是在我自己的預期范圍之內。
至于有沒有在狂熱市場的狂熱預期里,這個我就不知道了。
畢竟市場狂熱起來,那個預期是直接打滿,上不封頂,再瘋狂的預期都會有人提。
但我們最終是得從狂熱氛圍里脫離出來,去比較理性的面對現實。
另外,我希望大家能對當前我國的經濟體量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不要一直停留在2008年4萬億元,對于4萬億這個數字過于敏感。
比方說,假如這次落地增量規模是5萬億元左右,可能有人就會喊著要跟2008年一樣。
但實際上,以我們當前的經濟規模來說,5萬億元規模,并不能起到類似于2008年4萬億元的效果。
2008年,我國GDP是32萬億元,當年的4萬億元,占GDP比例為12.5%;
去年,我國GDP是126萬億元,現在即使出來5萬億元的經濟增量刺激規模,占GDP比例也才4%;
這雖然確實是一個比較大力度的經濟刺激規模,但不至于達到2008年4萬億元的效果。
現在市場狂熱的預期,是希望能出來又一次2008年的4萬億元,那么按照12.5%這個比例,以我們當前經濟體量來說,起碼得有15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規模,才能達到2008年的4萬億效果。
但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2008年的4萬億經濟刺激,雖然讓我們擺脫了2008年次貸危機的影響,重新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但這樣的大規模經濟刺激,也帶來很大的副作用,這個大家應該也都很清楚。
任何經濟刺激,都是下猛藥。
這個藥雖然可以治病,但是藥三分毒。
我們不能基于自己在股市里的利益,就盲目的希望我們動輒上規模過大的猛藥,完全忽略副作用。
畢竟副作用,最終都是會落到老百姓身上,會落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幸好,從這次發布會上看,我們財政仍然還是比較冷靜的。
我看這次發布會是提到了兩次“緊日子”。
其中提到“認真落實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要求,嚴控一般性支出,騰出資金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和重點領域支出。”
那些寄希望于我們通過大放水,讓體制內一下子擺脫“過緊日子”,是不現實的。
但我們會鞏固基層三保措施。
三保就是“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
現在由于地方債壓力過大,一些地方甚至面臨工資發不出去的困境,這種是我們會去解決的。保工資是基本底線。
畢竟每一份工資背后,都是一個家庭要生活,要過日子的基本保障。
其實化解地方債壓力,就是要實現“三保”。
所以,在鞏固三保,就提到五個措施。
其中第四條就是說環節債務壓力,“更大力度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剛才我們已經講到了較大規模債務限額,履行法律程序后會向社會詳細說明,并繼續在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中,安排一定額度用于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
發布會提到幾次這個“履行法律程序后會向社會詳細說明”,都是在提到化解地方債時候說的。
所以,這次發布會,其實核心就是化解地方債和房地產。
這本來就是我們當前經濟和金融里,最核心的問題。
在房地產方面是提到了三個舉措。
1、允許專項債券用于土地儲備。主要是考慮到當前各地閑置未開發的土地相對較多,支持地方政府使用專項債券回收符合條件的閑置存量土地,確有需要的地區也可以用于新增的土地儲備項目。
2、支持收購存量房,優化保障性住房供給。
其中是提到,“用好專項債券來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
這兩個政策力度,我認為還是比較大的。
這等于是說,接下來一段時間,我們會加大發行國債的力度,置換地方債壓力。
同時,允許地方用專項債券去回收閑置存量土地和收購存量房,用于保障性住房。
這都是為了配合9月26日關鍵會議里提到的“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除了化解地方債和房地產,這兩個最核心的領域,本次發布會還是有很多其他一些比較惠民的細節。
比方說,教育領域,對學生的支持力度加大。
1、“國家獎學金獎勵名額翻倍。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名額,從每年6萬名增加到12萬名;碩士生國家獎學金名額,從每年3.5萬名增加到7萬名;博士生國家獎學金名額,從每年1萬名增加到2萬名。”
2、“提高本專科生獎學金獎勵標準。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獎勵標準,從每生每年8000元提高到10000元;本專科生國家勵志獎學金獎勵標準,從每生每年5000元提高到6000元。”
3、提高本專科生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從2024年秋季學期開始,平均資助標準從每生每年3300元提高到3700元。
4、加大國家助學貸款支持力度。額度提高,將本專科生最高貸款額度從每生每年1.6萬元提高到2萬元,研究生從2萬元提高到2.5萬元;利率降低,按照同期同檔次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減70個基點執行。
此外,“還將提高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并擴大資助范圍。”
相比美國高利率的助學貸款,顯然我們的助學貸款還是十分優惠的。
2023~2024學年,美國本科生助學貸款利率是5.5%,研究生貸款利率是7.05%;
總體來說,這場發布會至少還是比較符合我自己的預期,因為我本來預期就并不高。
其實,我們還是要做好個人的預期管理,不要因為市場的狂熱,就過于拔高自己的預期,避免自己患得患失,要保持平常心。
同時,我們也不可能為了迎合市場的狂熱,就去出臺不切合實際的經濟刺激規模。
我相信,這點戰略定力,我們還是有的。
更重要的,還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去出臺適宜的經濟刺激規模,太大、太小,都不行。
這個尺度,自然是比較難把握的,特別是在當前這個金融戰的節骨眼。
更需要我們去全局考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