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政策問題何在?中國并沒有像一些認識所說的那樣濫發貨幣。經濟界人士根據M2迅速膨脹的現象,指出中國貨幣急劇擴張,并不符合事實,原因在于通行的理論對貨幣的定義是錯誤的。M2的主體是存款,包括派生存款,而存款是資產,但據馬克思和20世紀古典學派的分析,貨幣量就是發行的貨幣量,就是作為流通手段即交易、支付手段的現金貨幣總量。今天的基本貨幣量 = 央行發行的貨幣量 = 流通中現金+記賬貨幣。“基礎貨幣”、M1、M2、M3等概念是虛構的概念。(《M2是偽概念——基于馬克思貨幣理論的貨幣量統計定義再界定》)。具體說,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供應量 = 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貨幣發行”(中央銀行以外的現金)+超額準備金(存款金融機構存放在中央銀行,超出法定存款準備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頭寸調撥或作為資產運用的備用資金) = “基礎貨幣”(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和公眾持有的通貨)-法定存款準備金-央行債券(《馬克思貨幣觀視角下當代貨幣供給理論的反思與重構》)。根據這些數據,多年來中國央行貨幣供應量都是緩慢增長。
貨幣政策的問題是,一直要求金融機構多支持“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而未能根據公有制應當為主體的導向,要求有效支持國有、集體企業,以及充分支持醫療困難和低收入家庭的教育等問題。
中國雖過去沒有濫發貨幣,但要反對激增貨幣的主張。
沒有濫發貨幣物價為何上漲?日本醫學諾獎得主說:對教科書(和論文、指南)寫的東西不要相信。政經教材不符合資本論原意與現實的表述比比皆是。貨幣發行量與物價的必然聯系,是貴金屬本位制時期的貨幣流通規律,不符合信用貨幣流通規律。從馬克思貨幣流通規律及其現代化形式推導出的物價膨脹的基本機制是:"社會交易支付需求持續顯著超過可交易對象+貨幣流通速度(超出想象)加快或貨幣供應量增加為條件"。馬克思認為,社會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異常增加主要原因是經濟周期中的經濟過熱,深層根源是經濟的內在矛盾。貨幣發行量與物價沒有必然聯系的案例較多。美國金融危機期間瘋狂扔貨幣,物價卻持續穩定。{《“通貨膨脹”( 物價膨脹) 的原因與根源再研究——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中國房價收入比顯著高,首因是稅法規定的房產交易的大量稅收基本免除,國有土地增值歸個人,導致投資需求過度。根據《資本論》和歷史事實,現代社會中的物價收縮是經濟周期、經濟危機的伴生物,是經濟低迷引起的,其深層根源是經濟的內在矛盾。{《物價收縮的再探討:一個馬克思主義經濟周期理論的分析》}。中國將"物價膨脹"inflation翻譯成通貨膨脹("貨幣膨脹"或"貨幣過多"),將"物價收縮"deflation翻譯成通貨緊縮("貨幣不足""緊縮貨幣政策")是錯誤的。{《“通貨緊縮”還是“物價收縮”,“通貨膨脹”還是“物價膨脹”》}
中國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外匯?最基本的市場機制是價格與商品供求相互作用,價格包括外匯商品的價格匯率,匯率由外匯的供求決定,但如果你大量收購外匯(求),就會造成外匯匯率價格上漲,即本幣價格下降即本幣貶值低估。本幣低估有利于出口和吸引外資,從而獲得大量外匯,但不利于進口和對外投資;如果拋售外匯(供),情形則相反。如果直接規定本幣低估,也會導致本國積累大量外匯。本幣低估也是匯率GDP與實際GDP大不相同的原因。外交和專家的解釋另當別論。
央行不會不知道,積累大量外匯需要付出大量資源和勞動,但如權衡后認為出口和外資對增長的促進作用(?。。。?,大于非高價進口和非高價對外投資對增長的促進作用,又認為增長重于消耗的節約,順差時就會收購積累外匯。增長主義思潮是這一做法的思想基礎。存外匯的風險是其貶值的可能性。
買賣外匯是調控貨幣量的途徑之一。順差時收購外匯多放的本幣會通過別的途徑收回去。
當年日本出口強勁,造成美國等大量逆差,日本認為這對日本也不利,于是推動訂立廣場協議,日元大幅升值,主動刺破泡沫,恢復經濟平衡發展,但后來又囤積不少外匯。最后,不管多少原因促成出口強勁,只要不大量儲存外匯讓匯率充分波動,國際收支就會平衡(教科書多年講的宏觀調控的目標),就沒有那么多的外匯儲備。但現在已經不敢拋售了。
中國有沒有減持、增持美債?作用如何?美國財政部公布外國持有的美債沒有標明是市值還是面值,認為中國大幅減持后又增持美債的,是以面值來理解的。也有財經人士認為是按市值。中國的外匯儲備數字肯定是按市值計算的。由于正趕上美利率大幅調整,以市值理解也說得通,因前期美大幅加息,必然導致美債價格大幅下降,手持美債的價值必然大幅下降,中國表面上的大幅減持可能主要是貶值的結果而實際上減持不多,期間可能還有大幅增持。貶值并不必然虧損,如果持有到期,則按面值兌付。期間伴隨著多少增持或減持,難以判斷。如果這兩年大幅增持,一方面可獲得較多利息,另一方面美國降息后債券會大幅升值。央行持有大量美債,押的是不會被美國凍結或沒收,因為中美迄今為止沒有開戰意愿,且美國在中國的資產如直接投資、購買的中國證券、借給中國企業的錢,數量也是非常巨大。中國在證券市場買美債,就像你買美國股票一樣,對美國的幫助可以忽略不計,更談不到救美國。問題不在于買美債,問題在于中國有那么多的外匯,是不是合理的。
股市融資促增長是誤區。要充分認識股市融資作用的局限性與副作用。為什么股票眾多并且預計更多,成為股票市場牛短熊長,一年搞不活的原因之一,認識來源是:讓企業多上市,高價上市,多再融資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助力克服經濟困難;這是股票市場的根本(政治)任務。但企業股市融資對增長的副作用大于正作用:(1)世界經濟的主要困難是生產過剩,只有全新的產品創新,才能創造新的需求。如果認為只要企業投資增加了經濟就會增長,就業就會增加,那是“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謬誤。普通投資增加的是資源浪費和新的虧損破產倒閉。(2)對于投資前景好的項目,資金嚴重過剩的銀行、資金充裕的信托理財、大量的風投創投基金、準備擴張的各類企業和大老板,以及政府的引導基金,它們都愿意把錢投給這些項目。(3)銀行、創投等投資機構投資能否成功,關系自身重大利益,他們會認真甄選所投項目,監管所投項目,而在股市融資的項目,投資者難以深入鑒別,審核者還有可能受到融資者的“攻關”,這就可能造成資源錯配,重復建設增加。(4)股票市場擴大收入差距,又成為擴內需的阻力。(5)股市低迷,好企業上市不能充分融資。(6)股票上市造就了若干不良非公所有者,國企上市和再融資稀釋了全民的共有股份。股票市場雖然已無法取消但也要限制其規模。
面對經濟困難,一些經濟學家和經濟界人士開始倡導實行積極的貨幣政策,加大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力度。世界主流經濟學教科書把以擴張性貨幣政策為重心的貨幣政策當作“公認”的原理,以美國為代表的政府和央行,在應對經濟衰退時,往往把擴張性或寬松的貨幣政策當作制定政策的基本范式,我國學術界對擴張性貨幣政策的信任比西方學術界更普遍,少數學者甚至認為馬克思主義貨幣金融理論包含著關于宏觀調控的一些最基本規定和科學的方法。實際上,積極(寬松、擴張)性貨幣政策(增貨幣、降利率)刺激經濟是無效的,馬學者不要隨聲附和而應反駁。西方經濟學所說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包括利率渠道、資產價格渠道即利率渠道基礎上的投資效應和財富效應、信貸渠道、匯率渠道等, 在積擴張性貨幣政策方面都是難以奏效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的短期效果也難以證實, 而且可能推動物價膨脹、加劇過剩、浪費資源、加劇分化, 損害長遠經濟發展, 在長期中是負效應而不是中性。正確的貨幣政策原則只能是適應性的:適當調節貨幣量、利率和匯率使之與經濟運行相協調。(《擴張性貨幣政策批判: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無效性》)。根據經濟數據實證分析,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和中國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總體無效。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增加貨幣量的中介目標沒有達到,降低利率的中介目標效果不顯著,但形成通脹預期、通脹壓力和資產泡沫,旨在促進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的最終目標沒有達到。(《國際金融經濟危機后美國與中國擴張性貨幣政策效果分析》)。擴張性貨幣政策的主張與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危機的原理——生產過剩、生產資本過剩、借貸資本過剩理論不相容,馬克思明確否定了增加貨幣供應對克服生產過剩和經濟危機有效的觀點,馬克思的相關論述也得不出擴張性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結論。防止發生經濟危機必須堅持公有制的社會主義道路,過剩危機發生了就得慢慢消化。(《擴張性貨幣政策: 馬克思主義的批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