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晚上,美國公布了7月通脹數據,7月CPI是同比上漲2.9%,這是美國2021年以來,通脹率首次降至3%以內。
本來正常來說,通脹數據降溫,那么美聯儲降息預期應該升溫才對。
但這次,市場對美聯儲9月降息50基點的預期還稍微降溫了一些。
芝商所的美聯儲觀察工具顯示,在這次通脹數據公布之前,市場預期美聯儲9月降息50基點的概率是48%左右。
在通脹數據公布后,市場預期9月降息50基點的概率是39.5%,預期9月降息25基點的概率是60.5%,預期9月不降息的概率為0。
之所以出現通脹降溫,降息預期也跟著降溫,是因為市場把這個通脹數據,往有利于美國經濟的方向去解讀,認為減輕了美國經濟衰退的預期。
8月2日,美國公布非農就業數據,其中7月美國失業率上升至4.3%,大幅超出市場預期。
美國失業率去年7月為3.5%,今年1月為3.7%,現在已經上升到4.3%,這已經觸發了“薩姆規則”。
“薩姆規則”就是指,當失業率的3個月平均值比12個月低點高出0.5個百分點時,通常意味著經濟已經處于衰退狀態。
需要注意,薩姆規則是美聯儲經濟學家薩姆于2019年提出的,是通過對1960年以來每一次美國經濟衰退的回測,總結出的規律,并準確預測了2020年的美國經濟衰退。
根據歷史經驗,薩姆提出的“薩姆法則”在1960年以來一共9次美國經濟衰退中全都得到了驗證。
所以,8月2日的失業率公布后,引發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預期升溫,從而讓市場對美聯儲9月降息50基點的預期大幅升溫。
也就是說,市場是基于美國經濟衰退預期,才認為美聯儲會大幅降息,從而導致美股大跌。
而8月14日的通脹數據公布后,通脹數據降溫,反而減輕了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從而才會讓9月美聯儲降息50基點的預期降溫。
不過,這次通脹數據公布,也只是稍微減輕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還沒有徹底打消擔憂。
所以,市場仍然預期美聯儲9月會降息,只是沒有像之前那樣預期會一次性降息50基點
當前市場最擔心的是美國經濟會不會衰退問題。
所以,過去半個月,美國各路人馬也都出來拼命給市場做心理按摩,試圖打消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
就連薩姆法則提出者,薩姆本人都得出來對自己理論進行一番重新詮釋。
8月5日,薩姆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美國還沒進入衰退,但已經接近了。
薩姆預測,美聯儲的政策制定者可能會重新調整他們的策略方針,以應對日益增加的衰退風險。
8月6日,薩姆改口稱,考慮到如今美國就業市場發生變化,薩姆規則有所失效,并不能證明美國經濟已經陷入衰退。
薩姆認為目前失業率的上升不再是因為市場對工人的需求減弱,而是由于勞動力供給的增加。
比如疫情后美國移民激增就促進就業市場恢復,失業率由此上升,已經不能作為衰退指標來參考。
薩姆認為薩姆規則失效的理由,其實并不充分。
雖然2021年以來,由于拜登的移民政策,導致美國勞動力市場,“外國出生的勞動力人口”是大幅增長。
但問題在于美國又不是今年才勞動力供給增加,過去三年,美國移民一直大幅增加,一直是勞動力供給增加,但前兩年,美國可是處于就業市場火熱的狀態,那時候就不提勞動力供給增加。現在失業率上升了,才說勞動力供給增加。
而且,要知道美國現在勞動參與率仍然低于疫情前水平。
這跟新冠病毒在美國持續大流行有關,由于美國在2020年和2021年因為新冠死亡上百萬人。
并且在2022年之后,仍然因為新冠疫情持續流行,導致仍然長期存在上千萬的長新冠人群,其中有大約200萬-400萬人是存在比較嚴重的長新冠,甚至因此失業。
所以,過去3年來,美國一直存在200萬-400萬的勞動力缺口。
這個勞動力缺口,剛好被移民填補。
所以,并不能說勞動力供給增加,才導致當前美國失業率上升。
薩姆在5日還在說美國經濟接近衰退。
6日就改口說薩姆規則已經失效。
美國現在為了打消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也是拼了老命。
另外,也有機構研報說“薩姆法則這次未必適用”,理由是這次失業率上升速率比歷史上幾次衰退的失業率上升速率要慢。
該研報把歷史上幾次衰退的失業率平均上升速率和這次進行對比,列了個圖。
但我怎么從這張圖里,反而看到美國當前失業率還有很大上升空間,有點失業率才剛開始上升的感覺。
所以,美國9月初公布的8月失業率數據,就會比較關鍵。
比如,今天晚上8點半,就剛公布了一組跟失業有關的數據。
美國截至8月10日當周,初請失業金人數為22.7萬人,預期23.5萬人,前值為23.3萬人。
再加上,美國7月零售銷售環比增長1%,為2023年1月以來最大增幅,預期增長0.3%;
于是,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預期,又降溫一些。
結果,市場預期美聯儲9月降息50基點的概率,就從39%,降至23%
所以,晚上8點半,美元指數出現一波上漲。
日元等其他非美貨幣就出現一波貶值,日元也貶值回149。
現在市場有點像是被美國經濟戲耍的猴子,因為臨近大選,所以美國有為了政治需要去美化數據的需要,但又不可能把所有數據都美化,所以美國現在經常出現經濟數據打架的現象。
最容易修飾的,就是非農這種抽樣調查數據,很容易依靠統計學魔法,來進行修正。
費城聯邦儲備銀行在今年初的《州工資單就業早期基準修正報告》顯示,美國勞工統計局(BLS)一直在捏造就業崗位。
這份報告里指出,2023的新增就業崗位被夸大了80萬就業人數,且2024年這一數字可能會進一步增加。
像美國的CPI數據里也有一些貓膩。
比如,美國原油期貨價格是4月和5月連續下跌,但6月出現一波上漲,7月跌了回來。
但是,美國6月美國汽油價格下跌了3.8%,成為美國6月CPI下降的主要權重,抵消了食品和住房價格 0.2% 的上漲。
即使說原油價格傳導到汽油價格有滯后效應,但是昨天公布的美國7月CPI數據里,汽油價格是跟上個月持平。
等于美國6月原油價格的上漲走勢,居然都沒有反應到CPI數據里。
美國現在公布的經濟數據,頗有一種,市場高興就好的感覺。
像美國非農就業數據,經常是這個月公布一個超預期的數值,然后就連續兩個月進行大幅下修,最終修正值甚至可以比一開始公布的數值少一半。
但市場往往就是只對公布的初始值有反應,對修正值就沒什么反應。
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美債的問題,美國財政的惡化,以及美國經濟衰退的問題,也有點像是房間里的大象,大家也都知道有問題,但市場資金大都還在船上,頗有一種大家只要都默契的覺得沒有問題,那么就會真的沒有問題的感覺。
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美債的問題,是真金白銀的問題,并不是靠美化數據就能解決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