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劉都貴就勞權經濟學的概念和理論提出了他的反對意義。他說:“今天我要告訴鐘建民的是學術創新不能靠引經據典。”“我對把引經據典的作用看得非常高的作法非常反感。如果全文都是引經據典,那你寫它干什么?不過,這樣的論著(不僅僅是某篇文章)真是太多了。”“鐘建民的勞權概念從馬文中引出,然后對應資本提出‘工本’概念,接著就有了‘勞權制度’,‘勞權企業’等說法。再后來就是這些概念加馬克思‘經典’的文字游戲。比如他今天的發文中說:馬克思的《哥德綱領批判》所說所謂的‘個人消費品’是……說了一大堆。”
“說實在的,馬克思的這些概念與現代社會,尤其是中國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差距,不能照搬。我們堅持的應該是馬列主義的精髓和靈魂,不是用馬列的任何一句話都可以狐假虎威。”
“我真誠地希望鐘建民按松樹提出建議修改其理論基礎,把勞權先說完整,然后刻苦努力,去發現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記?。阂唬瑑H有些勞權方面的概念不成科學,必須有經濟運行規律的發現才算科學。二,經濟發展規律必須到社會中,生活中才能發現,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到實踐中才能發現,經典中沒有。”
劉都貴先生如此認真地幫我糾正錯誤,我當然要認真地對待。為此,就以上問題我作出回答,以示我對他提出意見的重視。
一,勞權經濟學的概念和理論是怎么來的?
勞權經濟學理論是怎么來的?如果是一直關注我的同道,那就不難知道,我對這個問題已經作出過說明。
我不是科班出生,我只是在讀高中時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在高中畢業前后的兩年中進行了哲學專題的學習,并掌握了辯證分析方式。并同時養成了日記觀察和思考的系統方法,由此走上了一條研究經濟問題的道路。
在高中畢業后,我回隊務農,“怎樣搞好生產隊?”帶著這樣的問題我開始觀察和思考生產隊的生產和管理狀態。因為我家里負擔較重,因而我很早就參加隊里的集體勞動,開始爭工分;并且我在讀初中和高中時,同時也兼任著隊里的記工員。因此,我對工分制有著比較深入和長期的了解。
1977年,我發現了工分制的具體制度與勞動狀態的變化規律:任何一種工分制的具體形式,因為適合當時的勞動狀態的基本特點和生產要求而被采用,又因為它自身對勞動狀態的調節作用而使它自身總是由適合狀態走向不適應狀態。因此,生產隊的工分制具體形式,在它處于適應階段時起著促進生產隊的發展作用,而當它發展到不適應階段時,就會影響生產隊的正常發展。這時,就需要生產隊的管理者來用新的工分制具體制度取代原有不適應的工分制具體制度。但是,以隊長為首的生產隊管理人員自身也有一個適應狀態的差別:如果這些管理者也處于適應狀態,那生產隊工分制具體制度不適應的狀況會及時得到改變;反之,則生產隊的工分制具體制度會處于長期不適應狀態,并影響生產隊的生產狀況。這就是生產隊的變化規律。這一規律的認識使我感到很興奮,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我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思考。
在1980年,我買回了《資本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和經濟管理知識,并開始到圖書館借閱書籍。原來我讀書局限于自己所買的書。
在之后的理論學習中,我了解了按勞分配理論,并對生產隊模式的按勞分配實踐進行了總結和理論歸納,形成了對實踐中按勞分配規律的系統認識。在1983之后,我進入國企,又開始了對國企的觀察、了解和思考,在1994年思考國有企業改革問題時,終于取得了“工資不是按勞分配的合理形式”的突破性認識,從而解開了蘇聯模式缺乏活力的謎團。在此基礎上,我對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要求、對企業作為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要求、對公有制的基本性質性質和特點及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和要求等問題形成了明確的、系統的認識。
在這里,我想說明的是,我形成勞權經濟學理論的認識,恰恰是從社會實踐中開始的,而且也正是對實踐中經濟運動客觀規律的認識。如果要說理論基礎,在當時我也僅只有哲學基礎,對經濟學的認識我尚且處于空白狀態。
二,勞權經濟學理論與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的區別。
勞權經濟學理論,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但與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又不同。以《資本論》為代表的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研究對象的。以資本范疇為基礎的理論體系,反映的是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而勞權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它是以工本范疇為基礎的理論體系,反映的是社會主義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內容有三個部分的內容:商品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為主的理論體系)、資本主義經濟學(剩余價值理論為主的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經濟學(消費價值為主的理論體系)。馬克思經濟學理論主要是商品經濟學和資本主義經濟學,對于社會主義經濟學,由于缺乏相應的實踐,因而只能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建立。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主要是通過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的研究,論證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并闡明對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方向及未來社會的特征,為社會主義革命提供了理論指導。
由于十月革命的發生,使勞動階級推翻舊社會的革命首先在經濟落后的國家取得了成功,因此,導致了這些經濟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革命的特殊性,即它在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之前必須首先經歷一個實現工業化的過渡階段。蘇聯模式,即產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以指令性為特點的經濟模式,性質上并不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而只是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之間的過渡經濟模式。因此,以蘇聯模式為研究對象所形成的,以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性質上是社會主義國家過渡經濟理論,而不是反映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特點和規律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
雖然社會主義國家大多采用了蘇聯模式。但我國在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通過合作化的過程建立的人民公社模式,卻是勞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由于采用了工分制而實現了按勞分配,從而為我們展示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作為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的特點和客觀規律。而勞權經濟學,正是體現這種生產方式的特點和客觀規律的經濟理論。
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相比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生產主體上具有勞動所有者與資產所有者的區別,在權利要求上具有勞動所有權與資產所有權的區別,在生產目的上具有消費價值與剩余價值的區別,在基本制度上具有勞權制度與產權制度的區別,在運動方式上具有工本生產方式與資本生產方式的區別。因此,勞權經濟學與資本主義經濟學必然有著以工本范疇為基礎的理論體系與以資本范疇為基礎的理論體系的區別。
社會主義社會,可以稱為共產主義社會,也可以稱為勞動階級社會,它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社會。勞動者,勞動所有者有著與資產者或資產所有者不同的生產方式和行為方式。因此,體現這種生產方式和行為方式,必然需要一套與資產者生產方式和行為方式不同的范疇體系。不認識這一點,就不能說真正懂得社會主義,更談不上進入社會主義的大門。
三,關于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關系問題。
劉都貴先生反復強調“我們堅持的應該是馬列主義的精髓和靈魂,不是用馬列的任何一句話都可以狐假虎威。”對此觀點我十分贊同。
對于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靈魂,我之前也有專文討論過。在這里實際上要解決三個問題:
1,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首先要學會和弄通馬克思主義。如果你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礎原理和基本原理都不能很好地領會,甚至連馬克思主義的門都進不了,說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一句空話。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的閱讀量很大,但對一些基本的經典著作,是要反復閱讀和領會的。這是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的必要條件。
2,要能夠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靈魂,就要能夠明確地區分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基本理論和應用理論,從而區別哪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那些理論是與當時具體情況相聯系的特殊論述。這是需要能夠長期和系統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才能做到的。
3,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不能代替實踐研究中對研究的事物的觀察、了解。在認識現實事物的運動規律,只有實際去接觸那個事物,進行長期的觀察和了解,特別是對實際發生過程的觀察和了解。對實際事物的規律的認識,來源于對實際事物的觀察、了解、思考,來源于通過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到理論認識的轉變。
對勞權公有制模式的研究和認識過程,我經歷了七年時間,對產權公有制模式的研究和認識過程,我經歷了11年時間,對于產權私有制模式的實際了解和認識過程,我經歷了五年的認識過程。
我在寫作中的確也引用一些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論述。但是,大家從我對馬克思恩格斯經典理論的理解中會發現,我對他們的經典理論的認識與校院派的學者的認識有很大的區別。例如,對于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的認識,對《共產黨宣言》要點的認識,對按勞分配原理的認識,對資本概念的認識,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認識,都是不相同的。這是因為在認識了實踐經濟運動規律的基礎上來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原理,自然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深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