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財新中國制造業經理指數PMI為51.7,說明工廠生產處于擴張區間,是2022年7月以來的最高值。看起來形勢非常樂觀。
但是前幾天公布的國家統計局的PMI數據,卻呈現了相反的趨勢。5月份的PMI錄得49.5,表明制造業在兩個月的擴展之后,重新落回了收縮區間。 看起來形勢有點不容樂觀。
(來源:財新)
為什么同樣的數據,兩個不同機構統計的差別有這么大呢?這個差異又說明了什么?
財新和國家統計局的PMI數據,調查對象都包括制造業企業的采購經理人,計算的方法也一樣,PMI指數都是由五個分項指標加權平均計算而成,權重相同(新訂單30%、生產25%、就業20%、供應商配送15%、庫存10%)。
但二者在很多方面也不同,正是這些區別導致了數據趨勢的相悖:
調查范圍不同:統計局PMI調查3200家企業。財新PMI約650家企業,樣本數量少于統計局。因為官方的身份,統計局的數據是企業直報的,而財新的數據是由標普集團,通過問卷調查而得出的。據市場普遍反映,官方的PMI更為全面,涵蓋了各類型的企業;而財新的數據更偏向東南沿海的中小型民企。
抽樣方法不同:統計局的PMI,以制造業31個行業大類為層,按照各行業增加值占制造業比重分配行業樣本量,層內根據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采用PPS(與規模成比例)抽樣。財新PMI是 根據行業對GDP貢獻,按行業詳細分類和公司用工規模分層抽樣。所以,財新的數據,更容易被用工規模大的企業影響。
因為上述原因,這兩個數據所反映的側重點是不同的。 統計局的數據更全面,但由于國內經濟的體量很大,這個數據對新的變化趨勢不敏感。
財新的數據更偏向外貿型的沿海地區中小企業,以及用工人數多的企業,對外貿新的趨勢變化更敏感。
今年以來,全球電子消費呈現了復蘇狀態,加上新能源車等新三樣的繼續走高,這些行業拉動了企業的生產。可能財新的數據對這些行業和企業更敏感,所以呈現了非常樂觀的估計。
(2024年1-4月部分行業利潤率)
但是,如果從更全面的國家統計局數據看得話,整體經濟并不樂觀。 目前部分行業的改善,是否能傳導到全行業,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