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歐美帝國主義世界已經陷入了困境:一方面,是資本主義危機無法克服;另一方面,是帝國主義遭遇自身的反噬。所謂的宏觀調控,不管是什么積極的財政政策還是積極的貨幣政策皆失靈,以至于多年積極財政政策導致了政府債務危機、多年積極貨幣政策導致了貨幣危機。說清楚這一點,以期那些洋奴專家和盲目西化的政府官員能夠迷途知返。
今天要聊的是,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貨幣資金通過什么渠道投放才能避免資金脫實向虛、乃至政策無效。
我國的金融系統對于這幾十年中國GDP的增長是功不可沒的,但是盲目的市場化機制也導致了M2過大、貨幣政策邊際效應遞減乃至失靈(多年的貨幣資金脫實向虛就是實據)的情況。
現在金融系統的有識之士,都很清楚,有借貸能力和還貸能力的不需要貸款,需要貸款的往往缺乏借貸能力和還貸能力。這是市場失靈的一種表現。
“現代金融人士”針對“信貸金融”(所謂的傳統金融模式)的局限,還設計了另外的金融模式“股權融資”(即“發行股票融資”)和“債權融資”(發行債券融資)。
這三個套路,似乎就能解決企業的融資問題了。但現實總是很殘酷的。為何?因為這三個套路背后,都是市場機制,然而,市場總是存在信息不對稱與不充分的問題。因此,就有了風險問題。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大家往往低估風險,資金就比較好籌集。但在經濟形勢不好,甚至實在“大變局”下,大家往往高估風險,資金就難以籌集。
各位看官看看,現在那些垃圾債券還有誰買?股市成交量一天有多少?銀行的存貸比跟五年前比下降了多少百分比?市場金融機制的效率嚴重下降了。那怎么辦呢?
坦率地說,現在歐美的經濟,就是神仙再世也拯救不了。若一定要勉為其難地為我國當政者提供一點建設性建議的話,那只能依賴于財政投資渠道了。但是,這同樣面臨失靈的問題。什么問題?地方政府失靈的問題。具體而言,就是地方政府官員不遵循經濟原則、為了GDP增長的盲目耗費性投資。雖然我國財政部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地方財政預算監督系統,但是,從結果來看,似乎有點亡羊補牢的感覺。
那究竟該怎么應對當前的困局呢?一言以蔽之:強化計劃經濟成分,讓市場經濟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具體而言,就是全國范圍內按照國家的統一布局,按照基礎產業、公益性產業、常規產業、戰略性產業的產業劃分,立足于強國富民、可持續發展,確定對不同產業的投放資金,由財政部為資金投放主體,資金由財政收入(不足部分由央行注資——或央行直接購買財政部的低息債券、或由國資做抵押向金融機構低息貸款)支付,從而形成金融從屬于財政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現代財政金融體制。
現在央行已經走出了第一步(直接購買財政部債券和購買股票),但這離“金融從屬于財政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現代財政金融體制”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