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困惑于一個問題,上市公司的市值到底是什么?
為什么能一下就蒸發了?財富到底去哪里了?
實際上,市值不是財富(從使用價值的角度理解),而僅僅是資本體制發展到頂峰的扭曲產物——虛擬資本。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理解整個資本的運動。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對立→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對立→資本和勞動的對立→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對立→職能資本和生息資本的對立→實體資本和虛擬資本的對立。
從邏輯上講,整個資本運動的展開就是這樣。
資本的產生和第一次分離
一個具體的勞動過程,分為恰相對立的兩種趨勢,一個是具體勞動,形成了使用價值,一個是抽象勞動,形成了價值。二者是對立統一的,因為任何一個勞動產品,在現實地是某種使用價值的時候,又潛在地是某種價值。在某種條件下(比如交換),二者就會相互轉化。
最初的時候,交換僅僅是偶發的,這個時候對應著歷史上物物交換的時代;隨著交換的頻率增加,一種特殊的商品被排斥出來,形成了一般等價物——貨幣。
貨幣的出現并沒有解決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但是卻創造了矛盾在其中運動的新的形式。
使用貨幣購買商品,最初出現在小商品階段。但是,每一個現實的貨幣,在其是貨幣(價值)的同時,又是潛在的資本(能夠自我增值的價值)。
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條件,就是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脫離。這個過程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出現,是英國的羊吃人運動。大量的小農被趕離土地,工廠成了他們唯一的歸屬。這個過程是血腥的,但是它是歷史的進步。
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講,商品資本比生產資本出現得更早,但是從邏輯的角度來看,商品資本的完整形態,只有在生產資本出現后才能出現。
在工廠出現的初期,工廠既生產商品,又銷售商品,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運動,出現在同一個資本家身上。但是,資本本身的運動,要求排斥出商品資本,讓生產商品的人和出售商品的人,不再是同一撥人。這樣,生產商品的可以專注于生產,出售商品的可以專注于出售,剩余價值的生產和流通(實現)都能提高效率。
于是,現實的矛盾促使資本分離了。統一的資本分離成了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商業資本家的利潤來自于工廠資本家的讓渡,因此,工廠資本家和控制流通渠道的資本家形成了對立。
在這里,矛盾更為具體了。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資本內部不同部分的矛盾是次要的矛盾。它們共同組成了整個資本體制。
生息資本和職能資本的對立:資本的第二次分離
矛盾還在發展。
一方面,從邏輯的角度來看,由于資本運動的特點,資本家總有一部分貨幣處于閑置階段,因此,將所有資本家的貨幣歸集起來,并提供給任何一個有需求的資本家使用,就成了一種必然。
另一方面,生產力快速發展,單個資本家在競爭中不斷消亡,生產集中和壟斷的趨勢越來越強。資本家為了生存下去,需要不斷改進技術,爭奪市場。而這一切都需要錢。單靠利潤的積累已經不足以滿足資本的需要了,于是生息資本以其成熟形態等場了。
最終,銀行集中了所有閑散的貨幣,將其以信用的形式提供給每一個需要的資本家,并從資本的剩余價值中切割一部分作為自己的利潤。在這里,生產資本和商業資本共同構成了職能資本,和生息資本形成了對立。
從歷史上講,生息資本比產業資本出現得更早,高利貸是它的史前形態。但是,生息資本的成熟形態(銀行形態)只有在資本體制下才能形成。
馬克思認為,信用制度(生息資本)是促進資本集中的重要杠桿,使得單個資本家有權支配別人的資本,進而支配別人的勞動。
在生息資本的幫助下,生產力快速發展。
生產力的巨大增長,與個人所有制產生了激烈的矛盾,就算利用信貸也難以適應,于是出現了股份公司,股份公司使得原先無法建立的規模巨大的企業得以建立。它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揚棄,一定程度緩和了生產力發展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股份制使得資本的所有權和資本的使用權分離,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家可以轉化為單純的經理,而資本的所有者可以轉化為單純的股東,股息就是他對資本所有權的報酬。
這就導致了一種可能性,讓部分資本家從和生產相關的領域中徹底解脫出來。在這里,就出現了虛擬資本的影子。
虛擬資本和實體資本的對立:資本的第三次分離
市值是一種虛擬資本,是資本主義發展到頂點的產物。
希法亭說,在資本主義社會,每一項有規律重復的收益,都被看作資本的收益,它的量恰好等于收益按某種利息率的資本化。
舉例而言。假如你花了10萬元修了一個房子,由于地段較好,每年的房租收入為1萬元。假定市場存款利率為5%。你的房子值多少錢呢?按最簡化的金融定價模型,你的房子值20萬,即房價=房租/利率。其邏輯在于,我花20萬買一個房子(某種資產)獲得的收益,和把20萬存在銀行(你可以視為買了一個大額存單)獲得的收益是一樣的。
這就是希法亭所說的,每一項有規律重復的收益(1萬元的年租金),都被看作資本的收益(作為金融產品的房屋提供的收益),它的量(房屋的價值)恰好等于收益按某種利息率的資本化(租金/利率)。
如果房租下降了,比如降到8000,房子的市價也會下降至16萬。由于房租的下滑,導致房子這個金融資產(虛擬資本)的價格“蒸發”了4萬。你問蒸發的財富去哪里了?實際上這種問法不對,因為蒸發的財富本身就是虛擬的,它不過是一種價格的計量,它從來沒有以使用價值的形態存在過。
房子是這樣,股票的價格也是這樣。
假如你投資100萬創立了一家公司,并用這100萬購買生產資料、雇傭工人并進行生產,每年能獲得凈利潤10萬。再假如銀行的存款利率為5%,那么按照最簡化的金融定價模型(不考慮風險溢價等等),你的公司市值就是200萬,即市值=年利潤/利率。
假如你公司是股份公司,等額分為了100萬股,則每股收益為1毛錢,每股股價為2元,公司市值為200萬。公司的市值就是凈利潤×利率的倒數,這個利率的倒數,就是市盈率。
如果你的公司已經上市,你可以轉讓公司,轉讓后你能獲得200萬元,遠遠大于你前期投入的100萬元。你突然一下變得富有了,仿佛魔法一般。
然而,這不是魔法,這是資本發展所必然導致的現象,希法亭把這種現象(市值與投入資本的差額)叫做創業利潤。
這個創業利潤是由帶來利潤的產業資本向股份資本轉化產生的。
當你把股票轉讓出去后,別人支付給你的對價(200萬)進入了你的腰包,而沒有進入公司的賬戶。也就是說,在二級市場轉讓的時候雖然要支付對價,但是這些貨幣根本不是企業資本的組成部分,而是資本化收益憑證流通所必須追加的貨幣。我要買股票,就必須追加貨幣,才能讓股票流通。而這些追加的貨幣并不能進入該公司,作為資本執行生產剩余價值的職能。
從這里可以看出,股票的價格根本不是由企業的資本決定的,不取決于實際運行的資本的價值,而是取決于利潤量和一般利息率。由于這種收益的資本化,因此產生了一種并不執行實體職能的資本,一種虛擬的資本。它實際上并不是資本,而是一種收入的資本化,但這并不妨礙虛擬資本在計算上存在。
在這里,資本的運動以一種徹底脫離生產的方式呈現出來,它甚至不再是職能資本和生息資本構成的實體資本,而成了與實體資本對立的虛擬資本。虛擬資本進一步掩蓋了勞動和資本的關系。利潤率扭曲了掩蓋了勞動和資本的關系,而虛擬資本完全抹殺了二者的關系,勞動和資本的收益看起來完全沒有任何聯系了,仿佛資本可以獨立于勞動而存在,可以在沒有勞動的同時也完成自己的增殖。在虛擬資本中,資本達到了自己最純粹的形態——錢生錢。
股票的買賣和商品的買賣不同,商品交易完成后,剩余價值得以實現,商品進入到消費領域脫離流通,而貨幣會重新進入到生產領域。但股票并不脫離流通,也沒有任何剩余價值的實現,它僅僅是虛擬資本的形式,服務于價值的轉移。
也就是說,股票買賣的盈利,主要并不是利潤,即主要不是剩余價值,而是一種基于信息的估計導致的價值轉移。因此,股票買賣的本質不過是一種投機。
這里又反映出虛擬資本和實體資本的本質區別。實體資本的盈利來自于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是新增價值的切割;而虛擬資本(股票買賣)的盈利來源于對立雙方對價格的估計,一個人的盈利往往是另一個人的損失,是存量價值的轉移。
另一方面,股價的蒸發也并不導致任何真實財富的減少,世界上所有的使用價值都沒有減少哪怕一分一毫,股票的蒸發不過是股票持有人的索取權變少了。然而,全社會總的使用價值不變(財富不變),當你的索取權(出售股票以購買商品)變少時,一定有另一部分人的索取權變多了。
自從虛擬資本出現后,資本對勞動的剝奪又多了一種方式,即大資本通過各種方式,誘使勞動者(也誘使小資本)按有利于大資本的方式去買或者賣。
于是整個資本的運動就成了交易所內的賭博。
希法亭認為不能把虛擬資本看作資產階級的欺詐,而應該看作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無疑是對的,但是虛擬資本的出現卻為更大規模的欺詐提供了舞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