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
怎么理解?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這篇文章我們簡單講講這個問題。
01 什么是特別國債
特別國債特別在哪里?除發行流程外,特別國債有兩個特別之處:
(1)特別國債不列入財政赤字。一般國債要列入赤字,納入一般公共預算。而特別國債納入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不計入財政赤字。因此,如果這次國債是特別國債,赤字不會增加。
(2)特別國債發行往往是非常之舉,具有特殊的背景和用途。
歷史上我們一共有5次特別國債,其中三次是首發,兩次是續發(續到期的特別國債)。
第一次特別國債是1998年,為了剝離四大行的不良資產并提高四大行資本金充足率,發行了2700億特別國債。
第二次特別國債是2007年,為了成立中投公司用于外匯經營,分8期發行了15500億特別國債。
第三次和第五次特別國債是2017和2022年,是第二次特別國債到期后的續發。
這四次特別國債,都是向金融機構注資,也就是錢雖然花出去了,但是有對應的資產,因此不是對一般預算的融資,不需列入赤字。
第四次特別國債完全不同。第四次特別國債是2020年的抗疫國債,這次國債也沒有列入赤字管理,但是這次國債的用途實際上是對預算的融資,錢花出去了但沒有對應的資產。
這一次的特別國債類似于2020年的抗疫國債,即錢花去后不一定會有對應的資產。
這種國債的目的,是拉動投資,消耗產能過剩。
要理解特別國債,就需要回顧我國的產能過剩。
02 特別國債、凱恩斯主義和產能過剩
衡量產能過剩的指標是產能利用率。按國際通用規則,產能利用率在80%以下即為產能過剩,在75%以下即為產能嚴重過剩。下圖是主要工業行業的產能利用率。
我們按工業順序,把工業分成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對應初級資源開采,獲得最初的工業原料;中游生產各種“生產資料”,包括生產工業原料和機器設備。下游生產各種“生活資料”,直接面向消費者。
按照這種劃分,2022年以來:
(1)上游領域中采礦業、煤炭開采和洗選行業均產能過剩,煤炭行業多數時間處于嚴重過剩(采礦業包括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開采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其他采礦業等七個子行業)。
?。?)中游行業中,除化纖制造業外,其余所有行業都產能過剩,其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嚴重過剩。非金屬礦物制造業包括水泥、玻璃等建材行業,這些行業在四萬億之后就出現嚴重過剩,目前受房地產下滑影響,過剩程度更深了。
?。?)下游行業中,全行業產能過剩,其中,食品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多數時間嚴重過剩。實際上汽車制造業從2018年逆轉以來,產能一直處于過剩狀態。如果沒有近兩年新能源大規模出口,過剩情況還會更加嚴重。
關于產能過剩的問題,中央在2023年底的經濟會議上明確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
由于經濟結構失衡,大量產能閑置,商品賣不出去。如果放任就會爆發危機,要緩解產能過剩,市場經濟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凱恩斯主義。
什么是凱恩斯主義?我舉個例子。
在某個國家,由于生產過剩,鋼鐵和水泥大量堆積賣不出去,鋼鐵廠和水泥廠開始大規模裁員。很多人失業了,經濟問題逐步演變成社會問題。
在自由競爭時代,國家沒有意愿也沒有能力大規模干預經濟。在國家資本主義時期,條件發生了變化。國家為了緩解危機,出臺一個政策,號召每個城市修一個公園。
國家認識到,每個城市修一個公園有兩個方面的好處,首先修公園需要鋼鐵、水泥,這樣就可以消耗鋼鐵水泥的過剩產能,穩住重工業就業;其次修公園還需要雇傭工人,這還能帶動一部分失業人口再就業,促進消費,帶動輕工業發展。
這兩者還能形成良性循環,因為重工業發展了會雇傭更多工人,進而消耗更多輕工業產品,輕工業發展了會購買更多設備、修建更多廠房,帶動重工業發展。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市政府修公園的錢哪里來呢?赤字融資!通過赤字的方式向金融機構融資。
這不僅是一個例子,還是真實的史實。1933年后,羅斯福政府就曾雇傭大量失業青年修建眾多的國家公園。當然,修建公園只是一種方式,它還可以是修建鐵路、修建公路、修建機場、修建形象工程,或者修建各種爛尾和不爛尾的樓。
這就是凱恩斯主義。通過積極財政,配合貨幣政策,以負債為代價,擴大需求(比如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消耗過剩產能,延緩危機的爆發。
之前凱恩斯主義的執行者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通過城投借錢搞基建,消耗過剩產能,導致地方政府債務暴漲,一度出現區域性危機。
當前的共識是,地方政府不能再盲目加杠桿了,不然就會爆發危機。但是又要搞刺激,不然產能過剩的危機會直接爆發。怎么辦?由中央負債加杠桿。這就是大搞特別國債的主要原因。
03 凱恩斯主義和飆升的債務
以負債為代價的凱恩斯主義,能夠短暫緩和矛盾,但是,它用以解決矛盾的手段,為矛盾的進一步深化埋下種子。它一方面刺激生產畸形擴大,另一方面從根本上削弱了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為負債會導致資金流出進而導致房價飆升擠壓消費)。矛盾越來越尖銳了。
在這個過程中,整個經濟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
凱恩斯主義導致債務不斷攀升。1994年底,全社會債務與GDP的比值是94%,2023年底,比值已經攀升至288%。
這又導致全社會還本付息的壓力日益增加,整個經濟中一個越來越大的部分被生息資本無償占有,企業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日趨減少。相互作用之下形成螺旋下降的惡性循環。
欠債是要還錢的。
明斯基將借錢(融資)分成三類:第一類叫做對沖性融資,借錢的人有足夠的收益(比如工資或者經營利潤)能夠還本付息。第二類叫做投機性融資,債務人的收益不能覆蓋本息,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借新還舊,但是整體而言,債務人的收益還是能覆蓋當期利息。第三類叫做龐氏融資,債務人的收益不僅不能還本,甚至都不夠支付利息。債務人必須依靠不斷上漲的資產抵押,借新還息,或者變賣資產還債(導致資產價格崩盤,觸發危機)。
當你的債務規模不斷擴大,以至于你連利息都還不上的時候,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就會崩塌。
2016年底,人民大學發布經濟分析報告,用2015年4161家非金融企業(發債企業)的數據做了測試,結論是:(1)對沖性融資不到2%。(2)約有9%的企業受益都不夠還利息,必須借錢去還,即屬于龐氏融資。(3)剩下9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新還舊,屬于投機性融資。
目前的情況是,不負債就無法進一步拉動經濟,經濟就會下滑;要對沖經濟下滑,就需要負債,而這又會進一步導致矛盾在更大規模上爆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