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資本主義的問題
在資本主義發展最早期,自由資本主義在主導資本主義國家的思潮。這個理論來源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認為有看不見的手,能夠去調節市場的供需,以此達到市場平衡,所以政府不應該去干預經濟,讓經濟中的個體自由競爭就好。早期的這個理論能夠支持的歷史原因是:生產力過小和市場足夠大。這兩者是辯證的關系,因為生產力不發達,所以能創造的產品很少,而市場需求就顯得相對較大,所以在資本主義發展最早期,不會出現生產過剩的問題,經濟危機就不會表現出來。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從供給側來看,由產能不足,發展成產能過剩。產能過剩的根源就是:供給和需要的信息不對稱,以逐利為目的的生產必然導致產能過剩。在這里用一個示例詳細說明下:
假設市場上3家饅頭生產商,市場總需求是3000個饅頭,假設在某個時間點,每家生產1000個饅頭,各占據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本來這個供給和需求,是恰好達到了平衡點。但是因為資本是逐利的,3家饅頭供應商都不滿足于僅僅生產1000個饅頭來賺錢,都希望自己能夠先占據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所以大家的選擇是:雇傭更多的人,增加生產設備,每天生產2000個饅頭,租賃更多的店鋪來銷售饅頭。如果3家饅頭生產商不約而同的都這么做,那么市場的產能就變成了6000個饅頭的產能,而市場需求來看,即使增長,可能最多到4000個饅頭(考慮到產能擴張需要雇傭更多人工,人有錢后消費需求會增加),此時就會出現2000個饅頭的產能過剩。
此時,出現了因為產能提升導致的供給大于需求的情況,供需關系的變化促使價格變化,饅頭價格下降,進而饅頭生產商的利潤,進而饅頭生產商會選擇裁員來縮減自己的成本支出,保證自己的利潤。然后就出現打工者失業的情況,打工者失業意味著收入的減少,收入的減少必然導致消費需求的減少,也就是對于饅頭需求的減少,這樣市場的總體需求會進一步收縮,可能此時只需要2800個饅頭。在這個時候生產商的收入會進一步降低,利潤也會進一步降低,裁員會進一步加劇,吃不上饅頭的人會進一步增多。
這個時候,就變現出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不匹配。市場出現大量的饅頭生產設備的閑置,如果工人拿起這些生產設備,就能生產饅頭來解決溫飽問題,但是因為生產資料歸屬于資本家,資本家的生產以盈利為目的,因為不賺錢所以拒絕生產。如此就出現了:因為生產力發展導致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后工人反而餓肚子的荒唐局面。
針對自由資本主義的解決方案
當自由資本主義的危機達到頂峰的時候,就出現了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而世界各國為解決自由資本主義的問題的方案,大概有以下幾個路徑:
法西斯主義:通過發動對外戰爭,來開拓海外市場,實現商品需求市場的擴大,進而帶動供給側,消耗過剩產能;并通過武力掠奪其他國家資源,實現經濟增長。代表國家就是日本、德國。
凱恩斯主義:通過修建基礎設施,由國家來借錢的方式來創造需求,以此消耗供給端過剩產能。代表國家就是美國羅斯福新政。發展到極致就是現在的印鈔、放水,直接給百姓發錢,現在把這個方案叫做量化寬松政策。
馬克思主義:希望通過計劃經濟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方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代表國家就是蘇聯。
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詳細闡釋
按照前文所述,資本主義發生經濟危機的直接表現就是:需求不足。當需求不足的時候,資本家投資意愿低。所以量化寬松政策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思路是:
一、降息。壓低銀行的存款利率,讓資本家把錢存放在銀行的收益夠低,降低資本家投資的機會成本。
二、政府來借錢。通過發行國債的方式,政府借錢,把錢發給老百姓,如此老百姓手中就有了錢,有錢后大家的消費需要也就會上升,上升后資本家的投資意愿也就提升,資本家也就會雇傭更多的人,經濟逐步會恢復變好。而在這里面,政府給老百姓錢的手段,從修建基礎設施,逐步發展到直接給老百姓發錢,這個都是給錢的手段。
在這里,錢的運動形式是這樣的:
1)假設某個時間點,市場的貨幣總額為2億。
2)政府發債借錢,比如發行1億的債券,由債券購買人買入1億債券。此時政府拿到1億現金,債券購買人拿到1億的債券憑證,這個債券每年還利息200萬,30年后還本金。
3)政府以某種方式,把債券給到了老百姓,此時市場的貨幣總額由2億變成了3億。但是市場生產的總量,是沒有變的,那么意味著貨幣實際貶值了三分之一。但是從拿到錢的個體老百姓來說,持有的用于消費的現金可能從100元變成了200元,所以這個時候因為多了100元貨幣,消費需求自然增長,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導致了價格的上升,就會出現通貨膨脹。但是無論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就個體情況而言,老百姓從有100元變成了有200元,所以消費需求會提升;資本家從一年賺取100萬變成了1年賺取200萬,賺錢了100萬。但是老百姓不知道的是,手里的200元,實際相當于原理的200*2/3=133元,資本家不知道的是賺了200萬,實際是133萬。也就是多賺了33塊的人,誤以為多賺了100元,所以無論老百姓還是資本家都活在這個假象中,表示很開心。
4)假設在某個時間點,這增發的1億貨幣,恰好被資本家全部賺到了腰包里,資本家給政府繳納1300萬的稅收。這個時候,相當于1億貨幣,通過老百姓給了資本家,資本家拿8700萬,政府拿到了1300萬,然后政府拿200萬還國債購買者的利息。
如果,經濟形式在這個狀態下保持不變,政府沒有再發行債券,如此政府10年后,累積財政收入有1.3億,是可以能還上的。所以,這件事情的本質是,政府依賴于自己未來的收入,提前拿到了貨幣,通過貨幣分發給給人民消費,人民的消費需求擴張,進而促進資本家收入的提升,進而進一步促進產能擴張,經濟持續向好發展。
而進一步看,借款人在真實社會中,不僅僅只有政府,還有企業、有個人。無論是誰來借款,都是以自己的未來收入作為擔保,提前拿到自己的未來貨幣,貨幣的增長會促使拿到錢的人需求的增長,如此就形成了經濟增長的局面。只是政府發債的規模會遠遠大于企業和個人,短時間的刺激效果更強。
量化寬松政策造成通脹問題的化解措施
在這個路徑里面,如果老百姓的需求,實際是不能一直漲的,生產力的提升速度也低于貨幣,那么必然會帶來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那么為解決不斷印發的美元,全球化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思路。
繼續剛才的邏輯,當8700萬進入資本家口袋里面,作為留存的利潤,這些利潤對于資本家來說,有兩種選擇:一者放在銀行里面吃利息;二者,進行投資。前面已經說過,如果存款利率太低的話,明顯投資是一個更好的選擇。那么對于資本家來說,要解決的問題是:在哪里投資,投資回報率更高的問題。在美國投資,人員成本明顯是要高于在海外投資的,所以對于美國的資本家來說,如果在海外投資,所獲得的剩余價值會更高,所以這個時候就選擇在海外投資。
于是,發生的神奇的現象就是,剛才印出來的1億美元,其中8700萬已經不在美國了,這個時候,美國就少了8700萬,如此通脹就有效的被縮減,貨幣價值就進一步又提升了。而糟糕的是,如果這8700萬美元投資到中國,中國本來有兩個選擇:一者,接受你的投資,但是因為人民幣是法定貨幣,所以8700萬美元需要兌換成69600萬人民幣;二者,我不接受你的美元投資,你必須要用人民幣投資。顯然中國會選擇方案一。
那么,中國要美元有什么用呢?或者中國要美元,難道其他國家也要美元嗎?大家都有自己的貨幣,為啥要接受美國的美元呢?這里的邏輯是,石油購買結算需要使用美元。石油這個產品,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屬性,具體屬性表現在:
1、從需求側講,他不能沒有,是當前人類的主要能源,沒石油最直接的,就是這個國家沒有汽車了,這在當今社會是不可想象的。
2、從供給側講,石油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的,也不是可再生能源,這就導致了大量的國家必須去買少量石油豐富的國家的石油。所以依托石油有強大的國際貿易。
而美國利用自己的軍事霸權,強制石油生產國家使用美元來做貿易結算。所以中國拿美元當然就是有用的了,這也就是所有國家接受美元投資的邏輯。不然就買不到石油了。當然除了投資的方式以外,還可以從中國采購原材料,這樣印出來的8700萬美元,一樣可以流入到其他國家。
量化寬松政策對于各方的影響分析
對于美國老百姓(或政府)來說,他們都是借錢方,無論是政府借錢還是老百姓借錢,都是在促進美國老百姓本身的消費需求,對于老百姓來說,錢就是被花了。而在美國這個鼓勵借貸消費的文化和體制下,誠然老百姓消費了很多東西,但是最終被持續增發,印出來的錢,都到了美國資本家的口袋,所以對于老百姓來說,事實是為了物質生活,背負了大量的負債。
而對于資本家來說,事實是無論政府借的錢還是老百姓借的錢,最終都到了資本家的口袋里面,這些錢會被在投資到其他的國家,后者采購其他國家的商品。
對于被美國投資的國家來說,如果美國在此國家投資,實際相當于拿著印出來的紙幣,來這個國家進行投資,股權投資方式,實現對于這個國家的勞動榨取;通過采購的形式,利用專利、先進技術,讓其他國家作為美國的供應商,而美國賺取產品的主要利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蘋果公司。而無論何種方式,都會客觀造成這個國家的通貨膨脹。
總結來看,事實上在這個體系內,對于資本家是最爽的,相當于美國印的錢,直接給了資本家。資本家拿著錢,不在本國投資跑到海外投資,導致美國制造業逐步空虛,而廣大人民群眾工作機會持續減少。而老百姓為了生存,還需要繼續借錢,來給資本家送。如此,就變成了事實資本家的錢是美國印刷出來的,然后這些錢被資本家投資到其他國家,這些國家繼續拿著這些錢來借給美國,美國又能繼續印錢給資本家。
雖然中國政府也要發債,但是中國整體策略是不允許民營資本大量的錢潤到國外,政府允許私營企業在國內賺錢,政府也幫忙發債來借錢,但是這些錢要在國內繼續投資,繼續投資就意味著這些錢能夠繼續發給中國老百姓,能夠經濟繼續轉起來,而規避直接把錢給了國外,國內需要繼續印錢的情況。
借債和印錢的區別
借債和直接印錢,還是不一樣的。借債的邏輯,通過對貨幣做時間上的錯配,也就是我現在雖然沒有這些錢,但是我認為我將來,會有這些錢,所以我找一個債主把錢提前借出來,實際也就是印出來。錢被印出來以后,在當下會造成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但是隨著錢的投入,經濟產值的提升,理論上來說如果后續錢不變的情況下,產值提升了,錢也慢慢會增值。但是不幸的是,一直有人在借錢,錢一直在增發,所以總體來看,錢還是在持續貶值的。所以對于借債來說,還是對貨幣多多少少有錨定點的,國債的錨定點就是未來的財政收入,個人的錨定點就是個人未來的收入,企業的錨定點就是企業未來的收入。
而如果直接印錢,那么這些錢就徹底失去了錨定點,失去錨定點后,我應該印刷多少錢呢,那是不是可以隨便印刷呢?就事實造成了,錢沒有價值,貨物大幅度貶值,所有人對這個貨幣失去信心。
這么看來,如果國債的形式,對于未來的收入預期過高,導致當前很樂觀進而發債很大,那么和沒有錨定的印錢就沒有區別,所以到底是印錢還是發債,就在念之間。
貨幣增長與資產價格上漲的關系
按照馬克思在資本論里面所講述的基本原理:
1、商品交換是基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等價交換。
2、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某個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降低,商品價值就會降低。
而貨幣,經過歷次的迭代,最終錨定的在黃金上,假設這個地球所有的黃金已經完成開采,那么相當于黃金的總量是不變的,而一個很肯定的事實是,生產力在持續增長,意味著黃金能夠買到的商品在持續增長,商品在持續的貶值。如果假設在某個時間點,老百姓擁有世界的全量黃金,而資本家恰好擁有一定量的生產資料,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黃金會給資本家,然后資本家以工資的形式支付給老百姓,老百姓會在把黃金給資本家,資本家會在把黃金給老百姓。這樣社會總體的黃金在按照一定的比例在資本家和老百姓手里去流通。
但是,對于資本家來說,如果自己有個優秀的想法,想要拓展自己的生意的時候,就需要去銀行貸款。而此時恰好老百姓存黃金在銀行,那么這些黃金就交給資本家,同時資本家把黃金存在了銀行,對于銀行來說,黃金還是這么多,如果這批黃金被老百姓和資本家在同一個時間點來取,資本家應該把黃金給誰呢?顯然,使用黃金不利于經濟的增長,如果老百姓和資本家同時來取黃金,如果給了老百姓,資本家就實際無法貸款,所以黃金作為貨幣的核心問題就在于他的不可增發性,會讓經濟發展遲滯。
那么為了解決黃金的弊端,那么選擇了紙幣來替代黃金。當遇到資本家貸款的時候,可以把老百姓的錢借給資本家,老百姓存1000萬,資本家借1000萬,這個時候銀行貸款1000萬,存款2000萬,如果老百姓和資本家同時來取錢,就通過印刷機多印刷1000萬,既給資本家,也給老百姓。這樣就實現了,生產力沒有增長的情況下,貨幣增長;也就從原有的貨幣固定——>長期發展生產力——>商品價值降低的模式,轉變為了某個靜態時間生產力不變——>商品價值不變——>貨幣數量增長的的模式。也就是創造了貨幣持續貶值的發展模式。所以,衡量經濟的增長,用貨幣這個單位是不靠譜的,因為貨幣本身就在貶值。最靠譜的方式是,用實際的物理單位,今年到底生產了多少噸鋼鐵,多少輛汽車。
下面接著看,貨幣的增多對于商品價格的影響。貨幣的增加,商品產量不變,會導致對商品的需求發生變化,進而 影響商品價格。但是不同商品的需求的變化,彈性空間是不同的。比如今天人有100元,一天要吃3碗大米,當有一天人有1000元,人斷然不會去吃30碗大米。所以,當市場增發1000萬貨幣時,更加可能的情況是,990萬去樓市,10萬去買大筆,這樣導致了,房價大漲而大米的價格基本沒有太大變化。所以,貨幣的增發會導致資產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人有錢后,基本需求滿足后,自然就產生投資需求。所以,所謂資產價格上漲,實際是通脹導致的。
通過欠債的方式推進經濟增長是否可持續?
通過量化寬松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在先不考慮國外世界貿易的前提下,先來看對于美國一個封閉經濟體的情況。政府債務的增加,導致的是至少需要先還利息,而同時債務的增加導致通脹的發展,通脹的發展實際也促進了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所以,如果債務增加幅度相對少,而經濟因為債務的原因,至少在數值上增加的較多,那么就是政府借債1億美元,換來了財政收入1000萬美元,只需要還利息300美元,且在這個經濟增速下,未來幾年就能夠還完本金,如果事情一直是這樣,那么世界是很美好的。
但是,隨著科技創新的降低幅度,美國經濟自身不會持續保持一個很好的增長速度,他必然會降低增長速度。而隨著債務的持續增多,每年要還的利息也逐步增多,同時債務本金也在增加,這就導致了政府借債10億美元,還3000萬利息,但是財政收入只有2000美元,而同時因為貨幣的持續增多,也因為通脹的原因,導致開支會持續增加,同時為了維護美元霸權所帶來的軍事開支也會持續增多。這樣就會導致:支出的持續增加和收入的持續減少,借債越多,利息越過,但是無法帶來更加實質的經濟增長。最終會導致美債違約。
違約后的影響:
美國實體經濟:任何類型的違約都會給實體經濟造成巨大壓力。社會保障金支付將會延遲。這會給許多人帶來困難,導致消費者恐慌、停止消費、大量失業,進一步減緩經濟發展,甚至可能引發一場嚴重的衰退。
給美國出口國的實體經濟:出口需求的大幅度減少。
美國國債被拋售,匯率市場價格混亂,美元大幅度貶值,人民幣可能升值,美股出現暴跌。
全球化經濟逐步分離,不敢在相信其他國家的貨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