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貨幣起源,通常的說法是: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于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應該是“古代社會”,已經產生私有制了,否則不會有交換),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用于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
以我井蛙之見,貨幣起源問題,就這么一種說法。
即,貨幣起源于私有制,起源于社會分工。
我不同意這個說法!不管這個說法是誰發明的。這個說法或許與西方私有制的貨幣理論相符,但與中國傳統貨幣理論,并不一定相符。因為最早的貨幣產生時,應該沒有文獻紀錄,所以,這個說法,應該沒有歷史文獻的證明。
管子說:金出于汝、漢之右衢,珠出于赤野之末光,玉出于禺氏之旁山。此皆距周七千八百余里,其涂遠,其至阨。故先王度用于其重,因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故先王善高下中幣,制下上之用,而天下足矣。
我下面編造的關于中國貨幣起源的故事,是我對管子貨幣理論的理解。注意,是理解,不是翻譯。我不太通古文,但我認為,對古文的理解,決不僅僅是個考證、注釋、正義的問題,還須有較堅實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知道。須懂貨幣的人,才能準確理解管子的這段話。
注意,以下是我編造的故事,并不是真實的歷史。但我認為,真實的貨幣起源,應該與我所編造的這個故事所體現的道理相通。
我的這個關于貨幣起源的假說,也沒有歷史文獻的證明,但是,我想,從合理性上講,不比上面提到的那種主流認可的貨幣起源說的合理性差。
據中國古代歷史常識,在夏商周之前,還有唐、虞兩個朝代。我的故事從這個唐朝開始。
唐朝的王,天子,是天下共主,為帝堯。
“禮樂征伐出于天子。”帝堯有權力和義務對四方不服的蠻夷進行征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海之濱,莫非王臣。”帝堯自己沒有足夠的軍隊、車馬、糧秣、弓箭等軍隊、武器裝備和后勤保障物資。征伐,需要各方國提供軍隊、武器、裝備、給養等。
堯是天下共主,是天子,所以,各方國有義務向帝堯貢獻軍隊、車馬、糧秣、弓箭,參加征伐。這就需要有個記賬,同時,也要給各方國一個憑證。
記賬,就用結繩的方式。結繩,恐怕并非因為沒有文字,可能當時已經有了文字,只是用結繩的方式,更加方便。
而給各國的憑證,則用由帝堯特制的貝殼,上面有帝堯刻畫的特殊符號,以防偽造。這時候,這種特殊貝殼還不是貨幣。
比如,按照“禮樂”制度,貢獻1萬軍隊的方國,給1個大號的貝殼;貢獻5萬軍隊,就給5個。貢獻1千軍隊的方國,給1個中號的貝殼;貢獻五千的軍隊,給5個中號的貝殼。貢獻8百軍隊,給8個小號的貝殼。
其他車馬、糧秣、弓箭等物資,也要給相應型制和數量的貝殼。
給的貝殼越多、越大,則代表這個方國的貢獻越大。
作戰過程中,有的方國作戰勇敢,斬獲很多,抓了很多俘虜,獲取了很多馬牛羊豬狗雞等財物,奪到很多糧秣,繳獲很多敵軍的戰車、弓箭等武器裝備。帝堯要給立功的方國記功,也用結繩的方式;也要給這個方國的國王一個憑證,也用相應的貝殼。當然,事先要規定好,什么樣的功勞給什么樣的貝殼、給多少。這叫定價權,當然由帝堯獨立掌握。
如此方式得到的貝殼越多,則這個方國對這場征伐的貢獻越大。
作戰不力、打了敗仗的方國國王呢?恐怕要有一定的懲處,或者斬頭,或者罰其貝殼,將功補過。
這應該叫作“量化管理”,以便于“賞罰分明”,讓大家心服口服,誰也別想渾水摸魚。
各方國國王在戰斗過程中,也可以把帝堯給的貝殼憑證,再發給立了相應功勞的將軍,作為其立功的憑證。將軍,也可以把其國王給的立功憑證貝殼,給予立了功勞的士兵。這樣,士兵、將軍手里,都有了相應的貝殼。
這樣的貝殼,只能由帝堯制作并發給作出相應貢獻的方國國王。方國國王、將軍、士兵沒有資格制作這樣的貝殼。這就是貨幣發行權,壟斷于帝王。方國國王、將軍、士兵,要想得到貝殼,必須作出相應的貢獻。
戰爭勝利了,敵人被消滅,其方國被廢除,其子民被俘虜,其財貨被充公。
戰爭勝利后,帝堯要論功行賞。
怎樣論功行賞?按照事先的禮樂制度,那就看參戰各方國國王、將軍、士兵手里的貝殼情況,大貝殼、中貝殼、小貝殼,各多少,然后再對照一下結繩的情況,看看有沒有造假。然后,由帝堯根據事先定好的規矩,該加官的加官,該進爵的進爵,該給多少土地的給多少土地,該給多少男女戰俘就給多少男女戰俘,該給牛羊馬的給牛羊馬等財物……。
這就是帝堯履行對這些貝殼的信用。
事后,這些貝殼也沒有了實際用處。帝堯并不一定非要收回這些特殊制作的無用的貝殼。各方國的國王、將軍、士兵,非常珍惜這些貝殼,因為這代表了他們曾經的榮耀。所以,雖然這些貝殼沒有實際的作用了,也是好東西,作為一種榮耀,被國王、將軍、士兵戴在脖子上,重大場合炫一炫,成了裝飾品,身份地位的象征。
如果還要進行下一場征伐呢?那就再制作相應的、不同于上一次征伐的特殊貝殼。
因為這些貝殼意味著戰后帝堯要用加官進爵、給予土地、給予奴隸、給予其他財貨的方式履行信用,所以,這樣的貝殼當然是有價值的。大家都爭著貢獻、勇敢殺敵、爭取立功,獲取這樣的貝殼。當取得這種貝殼之后,還可以用這些貝殼其他東西。比如,愛喝酒的,就用這些貝殼換酒喝;想討老婆的,就用這些貝殼討老婆;想買地,就用這些貝殼購買土地。于是,這些貝殼,就成了商品交易的媒介,即現代意義上的貨幣。
當然,這些貝殼,只有在未被帝王履行信用責任時,才可以充當商品交易的媒介,如果已經被帝王履行信用責任了,就沒有用了,就作廢了,就不能作為商品交易的媒介了。
請注意,這些貝殼貨幣,并不是天然的,是經過加工的,有特殊的刻度,還有小孔。
貝殼,實際上不太美觀,又占地方,又容易破碎。于是,后來的帝王就用玉石雕制的小動物、玉環、玉琮、玉璧或者珍珠來取代貝殼。這就珠玉作為貨幣的原由。同樣,也是珠玉成為裝飾品的原因,貝殼就退出了歷史。
再后來,珠玉容易造假,不好攜帶,帝王就換成了黃金白銀,當然,黃金白銀又成了裝飾品。珠玉因為頗為精美,并沒有失去作為裝飾品的功能。
我看到有說法,認為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所以,中國古代人特別喜歡玉,把玉當作裝飾品。可能是這個道理吧。但我還是覺得,玉曾經作為貨幣的歷史,才是中國古代人喜歡玉的原因,是玉作為貨幣的一個遺留,成了價值觀,被人們寄予了美好的希望。
當黃金白銀作為貨幣時,黃金白銀也就成為裝飾品了。
再后來,銅又成了貨幣。當然,在一定范圍內、一定意義上,銅也成了裝飾品。
我的這個關于貨幣起源的說法,與主流的說法不同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是我的貨幣起源假說,實際上是說貨幣起源于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是起源于社會合作,而不是分工。
二是我的貨幣起源假說,強調了其發行權壟斷于中央政權,不在諸侯和大商人、大資本家。
三是我的貨幣起源假說,還說明了貨幣信用由中央政權,即貨幣發行者保障,而不能由其他諸侯、大商人、大資本家保障。
四是我的貨幣起源假說,還說明了中央政權作為貨幣發行者,其履行信用的方式是用官爵、實物以事先確定的價格,向貨幣持有者出售。
五是在我的這個貨幣起源假說中,貝殼、珠玉、金銀,作為貨幣,其本質是相同的。我認為,今天的貨幣,與古代的這些不同表現形式的貨幣,在發行權、履行信用的方式上是相同的。
六是我們可以從貨幣發行和履行信用的方式上,看出貨幣的真假。
七是,貨幣的發行,與貨幣的回收,其實沒有必然關系。這也是我和主流貨幣理論最關鍵的不同之處。這個不同之處,對于貨幣發行來說,極其重大。
八是,貨幣,當然不意味著財富,一旦沒有信用,貨幣就是個裝飾品。貨幣所能動員的人力物力,才意味著財富。萬不可舍本逐末!
九是,顯然,發行貨幣這種方式,對于中央政權動員人力物力,極其重要。尤其是對于動員其他方國的人力物力,沒有貨幣這種方式,恐怕無法動員之。所以,不能把貨幣發行權委托、轉讓、分享給其他什么勢力。
研究貨幣的起源問題,其實是研究貨幣發行的起源問題,而不是研究貨幣的外在表現形式的演變。貨幣發行及其起源,這個問題非常抽象,不可能有實物證明。我看到,有同志很偏愛從貝殼、珠玉、金銀、銅錢等貨幣形式演變的角度研究貨幣的起源,這些只是貨幣表現形態的歷史演變,并不反映其背后的發行權的演變,未呈現貨幣與政權的關系。這樣研究貨幣發展史,只抓住了現象,沒有抓住本質,很可能是錯失了研究重點。
以我井蛙之見,關于貨幣起源問題,可能是因為文獻太少,又不可能用實物證明,所以,似乎研究者并不多,不同的說法,也不多。
這個問題,可以作為一個純理論問題,專業性較強,但也可以作為當前貨幣斗爭的一個關鍵問題。重要性,不言而喻。
請大家批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