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如果形成了工業生產很多,但給工人發錢少的模式,久而久之,擴張貨幣投入生產反而有可能導致通縮。
再一次來更詳細地解釋一下我的觀點,并對上次的文章作出改動和完善。
按照西方經濟學,有的觀點認為,“溫和的通脹”會對經濟有益,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所謂“溫和通脹”,就需要擴大貨幣規模,直到產生這種所謂“溫和通脹”。
不能把現在的經濟現象看得如此簡單,實際上,擴張貨幣規模不一定會在經濟體的每個局部都產生預期的“溫和通脹”,比如在制造業這個重要的局部,擴張貨幣就不一定能引發“溫和通脹”,在一定的情況下,反而有可能引發制造業領域的通縮苗頭。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如果有一部分新增的貨幣首先到制造業領域中大力實施了生產(強調,是首先),引起商品大豐富,而且,同時在制造業領域中又基本沒有出現囤積居奇,這樣還會在制造業中形成足夠的通脹嗎?這就不容易出現通脹了。制造業產量或產能的增長,需要電力支撐、需要交通等基礎設施發達,現在,我國的電力充足,電價也不能隨意上漲,交通等基礎設施也很強,等等,這就大大助力了制造業的產量或產能大增長,擴張貨幣就引發了商品大豐富,這樣的情況下,在制造業這個重要的局部,不但沒有出現一些人所期望的足夠的“溫和通脹”,反而有通縮的苗頭。所以,不能局限在18、19和20世紀的西方經濟學的觀點里打轉轉,不能簡單地認為擴張了貨幣規模就必然會在制造業中產生所謂溫和通脹。是否產生通脹,要看擴張的貨幣怎么使用。
簡化分析一下:擴張的貨幣有兩種使用方法,會形成不同的局面。第一種方法,是首先投入商品生產,而不是投機炒作,這就先生產出一份商品,然后發給工人一份工資,這種方法不容易產生通脹,因為雖然貨幣增多了,但是商品也相應地增多了,但是,如果本來就存在大眾消費能力不足、制造業產能過剩的情況,比如說,經濟體之中本來就存在一份過剩的產品或產能,工人想把這份過剩商品消費掉,但沒有錢,這時開始擴張貨幣,來刺激經濟,把一份擴張出的貨幣首先投入商品生產,于是工人得到一份工資,具備了一份消費能力,但同時又給經濟體生產了一份待消費商品,連同經濟體中原先已經存在的那一份過剩商品,那就有兩份待消費商品對應著工人的一份新增工資,待消費商品仍然多于工人的消費能力,那么,這種擴張貨幣的方法就解決不了消費不足、商品過剩的問題,甚至會產生通縮苗頭。來分析第二種用法,如果經濟體中存在民眾消費能力相對不足,因此出現了一份過剩的制造業商品,那么,擴張的貨幣就先不投入生產,而是首先發給普通民眾,普通民眾的消費能力就先增加了一份,同時,由于沒有首先投入商品生產,所以經濟體中的待消費商品沒有增多,民眾新增的一份收入對應著一份已經過剩的商品,這就能先消費掉那一份過剩的制造業產品,接著,制造業得到相應的銷售收入,再把這份銷售收入繼續投入生產,使經濟得以循環,不過剩也不短缺。不過,要想使擴張的貨幣首先被消費力不足的普通民眾獲取,這個難度很大,執行過程中會不會走樣變味?這要打個很大的問號。而且,如果用這種方法增發貨幣過度,也容易產生通脹。總結一下,第一種擴張貨幣的方法很有可能解決商品短缺的問題,如果是生產能力不足,那就適宜用第一種方法,先大力發展生產,但如果這種方法使用過度的話,容易形成消費相對不足、商品過剩,甚至導致局部通縮。第二種擴張貨幣的方法容易解決商品過剩的問題,如果是生產能力過剩,而同時消費能力不足,那就適宜用第二種方法,但如果使用過度,有可能形成通脹或者商品短缺。還是那句話,用第二種方法必須不能變味走樣,這確實很有難度。如果第一種方法使用過度,就形成了工業生產很多,給工人發錢很少的局面,就會有生產過剩、消費不足,甚至導致局部通縮;如果第二種方法使用過度,就形成了生產很少,但發錢很多的局面,就容易形成高通脹。
當然,擴張的貨幣還有第三種使用方法,就是進入投機炒作領域興風作浪,這是最不應該的。
有的觀點認為增發貨幣直接給民眾發錢不妥,也就是上面所說的第二種擴張貨幣的方法不妥。那怎么辦呢?有的觀點認為可以讓民眾負債消費,讓民眾加杠桿。那我們就來簡化分析一下這種負債的辦法,假如經濟體中存在一份過剩商品,而工人沒有錢消費,此時讓工人負債消費,于是工人借了一份金錢的債務,消費了那一份過剩商品,過剩問題暫時緩解了,但工人是要償還債務的,償還債務的錢需要工人用勞動來換取,這就是關鍵,為了償還債務,工人就付出一份勞動,得到一份工資,但同時生產出一份商品,也就是向經濟體推送了一份待消費商品,如果工人得到的那一份工資正好可以從經濟體中消費掉一份待消費商品,那就不會形成商品過剩的影響,但工人需要還債,他把那一份工資用于償還債務了,所以就消費不了經濟體中多出來的那一份待消費商品,這就形成新的商品過剩。如果工人在不需要償還債務的情況下勞動,通過勞動向經濟體推送了一份商品,同時得到一份工資,他就能夠從經濟體中消費一份商品,那么這個經濟過程就沒有對經濟體形成生產過剩的影響。如果工人把這一份工資用于償還債務,那么他在這個經濟過程中就只是向經濟體中推送了一份商品,而沒有形成一份新的消費,那么,這個經濟過程就對經濟體產生了商品生產過剩的影響。當然,也不是說絕對不可借債,而是要看債務產生的緣由和債務規模數量是否合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