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二十年前,美國政府就頻頻上演關門鬧劇,核心就是國債上限問題。我們不必在意這些關門鬧劇,短期看也沒啥實質性影響。我們需要關注的是,美國為什么會形成如此大規模的國債,以及這種規??沙掷m嗎?如果破滅,會在什么條件下破滅。
我分三個方面講講這個問題。
一、美國國債的結構、規模和趨勢
我以2023年10月18日數據為例說明問題。
2023年10月18日,美國國債合計33.63萬億,其中公眾持有26.51萬億,美國政府內部持有7.11萬億。公眾持有的美國國債,可以簡單理解為能夠上市交易的國債,政府內部持有的可以理解為不能上市交易的國債。二者目前的比例大致在4:1左右。
接著看下圖(美國未償還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形成對美國債務變化的輪廓式了解。
由圖可見,二戰以來,美國債務占GDP比例呈現先降后升的大趨勢。
1946-1974,美國未償還國債占GDP比例從118.43%降至30.74%。隨后多年維持這一比例。
1981-1993,美國未償還國債占GDP比例從31.11%暴漲至64.32%,這是美國戰后第一次債務暴漲。隨后多年維持在該比例上下。
2007-2016,美國未償還國債占GDP比例從62.23%暴漲至104.70%,這是美國戰后第二次債務暴漲。隨后數年也維持在該比例上下。
2019-2020,美國未償還國債占GDP比例從106.26%暴漲至127.94%,這是美國戰后第二次債務暴漲。隨后兩年略有下滑,2023年底數據為121.47%
然后,我們就要講講美國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債務規模。
二、產業轉移、貿易逆差和美國國債
從1975年開始,因為產業轉移,導致美國制造業在經濟中占比斷崖式下滑——從1975年的21.97%下降至2015年的8.61%。
1975年前,由于有強大的制造業,美國的貿易差額多數年份都是順差。當時,美國的產品暢銷全球。但是,這一切在1975年后發生了巨大改變。
隨著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不斷發展,新增資本在國內的投資收益越來越低,因此,將部分制造業產能轉移到國外,利用更低廉的土地、勞動力獲取更大的利潤,就成了資本家的必然選擇。1975年后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導致美國制造業在經濟中占比大幅下滑。
失去了強大的制造業,導致兩個變化:其一,很多制造業轉移到國外,出口方面的金額縮??;其二,也由于很多制造業轉移到國外,因此國內生產無法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大量生活資料不得不靠進口。
于是,美國對外貿易從1976年開始持續出現逆差,并延續至今。
這樣的經濟結構,塑造了當前全球經濟循環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即歐美是最大的消費端,東亞是制造業的中心,其他國家多為原材料供應國和低端制成品出口國。
在整個循環中,美國處于中心地位。“世界大多數國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增加對美國的出口帶動本國的經濟增長。”
與美國的貿易順差國出口創匯后,為了獲得收益,就會將美元以投資的方式回流美國,這又使得美國“能同時保持較高的投資和消費水平,而又未引起通貨膨脹。”
投資回流有各種方式,其中購買美國國債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按社科院引用數據,“1999年外國投資者買進3320億美元美國股票和債券,直接投資(包括并購)2760億美元。外國投資者擁有1.4 萬億美元美國股票(股市總值7% ),9 000億美元美國公司債券(公司債券總額20% ),1.3 萬億美元聯邦國債(35% ),1.2 萬億美元直接投資(5~8 % )。”
這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矛盾:美國必須作為主要的消費國,形成巨大的貿易逆差拉動當前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經濟運轉;美國要消除貿易逆差帶來的赤字,必須吸引全球資本回流美國,這又使得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
三、凱恩斯主義、財政赤字和美國國債
貿易赤字是美國國債形成的基礎之一,凱恩斯主義下的財政刺激是美國國債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很多人有一個錯誤的印象,認為里根時期美國的政策拋棄了凱恩斯主義。實際上,所謂的里根經濟學,是一個包括凱恩斯主義在內的各種學說的大雜燴。里根時期采用積極財政政策和擴張信用以刺激經濟,有人評價里根的擴張政策比凱恩斯主義還厲害。
積極財政政策就需要擴大政府支出。一方面里根給企業減稅,政府收入下滑,另一方面又要擴大支出刺激經濟,于是,政府赤字不斷增加。
里根時期累計預算赤字遠遠超過前幾屆政府。下圖灰色部分是里根政府時期的財政赤字。
從里根時期開始,美國經濟呈現出一個明顯的特點——貿易、財政雙赤字。
四、金融危機和疫情時期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1)產業轉移后的全球資本主義結構,使得美國成為最重要的消費國,美國必然不斷形成貿易逆差。(2)美國為了刺激經濟會不斷采取積極財政措施,導致財政赤字不斷擴大。(3)貿易順差的創匯手持巨額美元,需要有一個投資的地方。(4)美國政府需要融資彌補赤字缺口,需要美元回流保持美元穩定。(5)發行國債就成了一種必然的選擇。
這構成了美國國債不斷攀升的基礎。
在這個基礎上,金融危機和疫情加速了國債規模擴大。
國家資本主義時期,壟斷資產階級會主動干涉危機的自發展開,用積極財政等各種方式逆周期調節,進而形成更大規模的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
我們以疫情時期為例。疫情初期,美國采取積極財政政策:發錢+大規?;ā?/p>
一方面直接給民眾發錢,刺激消費。另一方面通過其他方式向社會注入資金。“政府通過直接存款撥付、給地方政府注資、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成立基金會等方式向社會投入了巨量的財政轉移支付。”特朗普時期規模至少在3萬億美元,拜登時期至少在1.9萬億美元。
這些措施都需要錢,這導致美國政府債務進一步攀升。
五、債務可以無限制擴大嗎
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是市場經濟的固有矛盾。在固有矛盾的作用下,資本的再生產過程會不斷被危機打斷。
在自由競爭時期,危機體現出明顯的周期性。這一時期的危機是典型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資本無限擴張的欲望和有限的消費之間產生劇烈的沖突,資本自身有計劃的生產和全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呈現尖銳的對立。
國家壟斷時期,每一次出現相對過剩苗頭的時候,國家就通過積極財政和寬松貨幣相結合的方式,直接干預資本的再生產過程,進而干擾危機的展開。但是調控不能解決矛盾,而只能不斷地把矛盾往后推。
進一步講,國家干預打斷了市場自發調節機制的充分展開,導致經濟無法通過市場自發調節達到平衡,它雖然延緩了危機,但造成危機的諸多因素卻進一步沉淀下來。不僅如此,它用以解決矛盾的手段,更為矛盾的進一步深化埋下種子。
在這個過程中,整個經濟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這首先就體現為債務規模越來越大。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是以積極財政和寬松貨幣為主要手段的,也就是以公私債務不斷攀升為代價的。
從全球來看,凱恩斯主義的副作用越來越明顯了。這些副作用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體現,在美國,不斷攀升的國債就是一個重要體現。
一個國家欠全世界的錢,而又不可能償還,這是不可持續的。社科院報告指出,“終有一天,外國人將不愿再增持美元。在存在大量貿易逆差下,資本大量流出將對美元產生巨大貶值壓力,美國的通貨膨脹將會迅速上升。如果美聯儲為了避免通貨膨脹和穩定美元而抽緊銀根,美國經濟就會陷入衰退。如果美聯儲不抽緊銀根,美元就會貶值,物價就會上漲,而且世界金融體系就會出現嚴重動蕩,進而導致世界經濟的震蕩。”
社科院分析的美元崩潰的過程不一定準確,但社科院指出的事實卻是準確的,存在這樣的一種可能性:其他國家出于各種原因減持美國國債、減少以美元為貨幣的交易。一旦這種情況超越某個臨界點,美元崩潰就會不可逆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