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朋友持這樣一種觀點,認為我們的刺激政策傳導效率太低,需要更直接一些,即“直升機撒錢”的方式刺激經濟。這種方式有時候常常和現代貨幣理論放在一起被人提及,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本文從四個方面論述:
(1)歷史上的三種貨幣
(2)不同貨幣形態下的財政約束。
(3)國家壟斷時期的三種積極貨幣政策。
(4)現代貨幣理論的實質。
一、歷史上的三種貨幣
第一種貨幣是商品貨幣。
商品貨幣典型形態是貴金屬,貨幣本身就是商品。
第二種是信用貨幣。
假如,兩個商家做生意,甲現金不夠,給乙說,“要不我給你打個欠條(商業票據),三個月后憑票支付?”乙說,“可以”。
于是,基于甲的信用就產生了一種商業票據,這個票據規定三個月后甲支付給乙若干費用。
在三個月到期前,乙和丙做生意,乙現金不夠,給丙說,“我手頭有一張甲的欠條,要不先用這個支付?”丙一看,覺得甲的信用還行,也就同意了。這里,商票流動起來了,形成了一種基于商業“信用”的貨幣。
如果丙不相信甲,不愿意要,怎么辦呢?乙可以找家銀行去貼現。比如乙找到甲的開戶行貼現,開戶行對甲很了解,覺得信用可靠,同意貼現。但是,開戶行不會給乙黃金,而是開給乙一張銀行票據,上面寫著,可以用銀行票據來銀行取黃金等等。
由于銀行的信用很高,銀行開出來的銀票(銀行券)接受程度很高,于是就成了商戶之間通行的流通手段,即一種基于銀行“信用”的貨幣。
這是第二種形態的貨幣,基于商業信用/銀行信用而產生的貨幣(銀行開銀票一般還需要黃金抵押),這種貨幣一般對應了真實的商業背景。
第三種是法幣。
基于銀行信用的貨幣是銀行券,各個銀行自己發自己的。資本主義國家把貨幣發行權集中到央行,就形成了法幣(這是一個歷史過程)。法幣不需要有任何的商業背景,政府理論上可以隨意發(一般以國債等為擔保)。
二、不同貨幣下的政府財稅約束
在第一種貨幣的情況下,政府需要先收稅,才能有錢支出。
在第二種貨幣的情況下,也是這樣。
但是,在第三種貨幣的情況下,就出現了這樣一種可能性:政府可以不收稅,直接印錢花。
最初(第三種貨幣的時候),政府還是守規矩的,一般會有預算約束,比如,很多政府都設置了3%的赤字上限。但是隨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深入,一切都改變了。
自由競爭時期,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會以完全的形態爆發,并逐步在市場自發機制作用下重新恢復部門間的相對平衡。國家壟斷時期,每一次出現相對過剩苗頭的時候,國家就通過積極財政和寬松貨幣相結合的方式,直接干預資本的再生產過程(比如搞基建拉動經濟),進而干擾危機的展開。但是,它用以解決矛盾的手段,更為矛盾的進一步深化埋下種子。
在這個過程中,整個經濟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這首先就體現為債務規模越來越大。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是以積極財政和寬松貨幣為主要手段的,也就是以公私債務不斷攀升為代價的。債務不斷攀升,還本付息的壓力日益增加,整個經濟中一個越來越大的部分被生息資本無償占有,企業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日趨減少。通過凱恩斯主義進一步刺激經濟的余地不斷縮小。
開始的時候,國家還打算還錢,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后來,國家發現根本就不可能換得上錢,而且不斷的危機會迫使國家不斷赤字刺激,不斷增加債務。相互作用之下形成螺旋下降的惡性循環。這種惡性循環體現在貨幣政策上,就是貨幣調控的“不斷創新”。
三、國家壟斷時期的三種積極貨幣政策
最初央行是通過降息刺激經濟的,這被稱為第一種貨幣政策。達利歐說,“由利率驅動的貨幣政策(我稱之為第一種貨幣政策)是最有效的貨幣政策類型,因為它對經濟有著最廣泛的影響。”
凱恩斯主義就像吸毒一樣,每一次的劑量都要更大,很快,第一類貨幣政策就失效了,利率降到接近0的時候,就沒有調控的空間了。“……短期利率降至0%時,第一種貨幣政策將無法有效運作,此時央行必須轉向第二種貨幣政策。”
第二種貨幣政策就是量化寬松,央行在二級市場通過買資產直接投放貨幣。達利歐說,“第二種貨幣政策就是現在所謂的“量化寬松”(即印鈔和購買金融資產)。”
第一種貨幣政策是降息刺激需求,第二種貨幣政策是把資金給有錢人,指望他們擴大需求。
“央行購買債券就是在給予投資者/儲蓄者現金,而投資者/儲蓄者通常會使用這些現金購買他們認為更具吸引力的金融資產。”
投資者(我國是銀行等各種機構)拿到錢后,是否能夠促進經濟發展,要看這個錢怎么花。如果直接投到實體經濟,的確能促進發展,但是,凱恩斯主義的各種后遺癥會導致投資的收益不斷下滑,實體經濟的收益吸引力越來越差,于是,很多機構拿到錢后,不會投入實體經濟,而是在金融領域相互投資,導致資金空轉。
“如果他們投資金融資產(不能為支出提供資金),則金融市場的收益要非常大,才能夠滲透到支出中,而且這部分支出主要來源于金融市場的受益方。換言之,量化寬松給投資者/儲蓄者(即擁有金融資產的人)帶來的收益肯定超過沒有金融資產的人,從而導致貧富差距加大。”
但是龐大的債務最終會導致經濟崩盤,進而導致手中持有的資產貶值,這個時候第二種貨幣政策就開始失效了。
于是,第三種貨幣政策誕生了,這種貨幣政策就是“直接發錢”。“第三種貨幣政策更直接地為消費者(而非投資者/儲蓄者)提供資金,激勵他們消費。在獲得額外的資金和信貸后,富裕人士的消費動機小于富裕程度較低的人。因此,當貧富差距很大且經濟疲軟時,將消費能力給予富裕程度較低的人群會更富有成效。”
四、現代貨幣理論的基本要點
不論是哪一種貨幣政策,都會使得包括政府在內的整個社會,背負上龐大的債務。也就是說,不斷積累的債務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固有矛盾。
于是,一種適應當前需求,或者說為當前行為找依據的理論就出現了,這就是現代貨幣理論。
現代貨幣理論有幾個要點:
1、它認為政府永遠不會缺錢。錢是你自己印的,愛怎么印怎么印,怎么會缺錢呢?約束政府的不是貨幣,而是現實的資源,也就是說,如果印太多而商品不夠,會爆發惡性通脹,這才是約束。
2、它認為政府不必先收稅再支出。錢都是你自己印的,你可以先印錢支出,年底了再以稅收或者發債的形式,把市面上的錢回收(發債這里指對商業銀行發債,直接回收市場的錢)。
3、它反對健全財政,提倡功能財政。所謂健全財政,就是借錢要還的財政,或者至少是把赤字限定在一定比例之下的財政。現代貨幣理論認為,這樣的限制束縛手腳,沒有意義。它認為,只有私人部門才受預算約束,你是政府,你是印錢的,根本就沒有任何預算約束。當然,他們也強調,如果印錢太多會通脹,沒有預算約束,還是有資源約束。
在這樣三個觀點支持下,以印錢的方式刺激經濟,就順理成章地被提出來了。
經濟不行怎么辦?印鈔!印鈔!再印鈔!
到了這個時候,現代貨幣理論引發通脹就是顯而易見的了(雖然該理論的支持者不認可必然導致通脹),更多的貨幣追逐不變的商品,通脹爆發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