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分析美國自己加息加不動了,開始由鷹轉鴿,就開始出盤外招,于是就有了東京地檢特搜部搜查安倍派的事情,然后市場不斷提高明年日本加息的預期。
這個正常分析邏輯,應該是日本自己不想加息,美國在逼日本加息,來完成對日本的收割。
事實也很清楚,日債壓力這么大,日本是不可能主動自愿加息,因為日本加息,是很可能引爆日債危機。
所以日本一旦加息,只有可能是被逼的,而非自愿。
但最近經常看到一種論調認為,日本不加息是配合美國收割,歐洲跟隨美聯儲加息才是獨立。
這種說法挺離譜的,缺乏基本金融常識,但我發現挺多人在說,應該是有某些大V帶節奏,才誤導了不少人。
其實這種說法挺陰險的,蒙著一層“日本加息是要背刺美國”的爽文外套。
但實際卻在暗示“不加息是配合美國收割自己”。
要是有人相信這個論調,很容易聯想到我們也沒有加息。
但實際上,我們之所以不加息,還選擇降息,是因為我們當前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大,所以需要逆周期調節,來穩定經濟。
如果我們也跟隨美聯儲加息,那么我們經濟會比現在要糟糕得多,股市會比現在跌更慘,到時候華爾街資本就可以白菜價抄底,完成收割。
所以“不加息是配合美國收割”的說法很陰險,大家對此還是要警惕,指不定就是敵人的輿論戰套路,一不小心就容易被誤導。
歷史上,每次美聯儲加息,都是通過逼迫其他國家跟隨加息,戳破對方資產價格泡沫,再降息放水出去白菜價抄底優質資產。
不少人并不太理解為啥跟隨美聯儲加息才容易被美國收割。
今天文章,我就來好好分析美國的收割邏輯和套路。
(1)收割邏輯
一說美國搞金融收割,不少“專業人士”就嗤之以鼻,動輒打上地攤文學的標簽。
但美國搞金融收割,是有過很多先例的事實結果。
1974年構建石油美元霸權后,1980年開始,美聯儲每一次激進加息,都會引發金融危機,不是其他國家的,就是美國自己的,基本沒例外。
這個我之前也有梳理過。
1980年美國加息到20%,引爆1982年的拉美經濟危機。
1988年加息到9.8%,引爆1990年的日本泡沫破裂。
1994年加息到6%,引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1999年加息到6.5%,引爆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
2005年加息到5.5%,引爆了2008年次貸危機。
可以看到,美聯儲每次激進加息,都會引爆金融危機,通常是首次加息后過2-4年爆發。
2018年,美聯儲加息到2.5%,屬于加息到一半就戛然而止,不算激進加息,所以那次加息沒有引發嚴重的金融危機,但也在2019年9月引爆美國錢荒危機,迫使美聯儲結束加息,緊急降息擴表了5000億美元。
可見,美聯儲加息就是美國的金融收割工具,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有些“專業人士”,還喜歡洗地說,美聯儲加息導致的金融收割,只是金融市場自發產生的結果,而非美聯儲主觀想這么做。
搞得美聯儲是大好人一樣。
總之,不管美聯儲有沒有主觀收割的意思,美國搞金融收割也是一個事實結果。
過去幾十年,在美國主導的全球產業鏈體系里,美元潮汐就是其中循環資金流。
美元流向哪里,哪里就會出現繁榮。
美元抽離哪里,哪里就會出現危機。
也就是說,美元在全球是呈現過一個周期的潮汐波動,而美國就是在這樣的潮汐過程中,實現對世界各國的剪羊毛。
具體是怎么做到的呢?
美聯儲的加息和降息,就是美國操控這場美元潮汐的指揮棒。
一旦美聯儲進入降息周期,美聯儲開動了印鈔機往全世界大放水,一時間洶涌的美元就會涌向了全世界,各種買買買之后,世界經濟自然而然的也進入一個繁榮周期,全球資產價格集體往上漲,漲了好幾年后,這些被美國放出去的美元,就收獲了大量的增值回報。
而一旦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那么美聯儲之前放出去的水,就會洶涌的回流到美國。
這個時候,迫于美聯儲激進加息壓力,其他國家大都也只能被迫加息,從而戳破資產價格泡沫,爆發金融危機。
而往往金融危機爆發時,美聯儲就會再次進入降息周期,放水出去用白菜價抄底對方核心資產,從而完成收割。
第一重收割的利潤,來源于資產巨大的價差。
其實,單單引爆對方金融危機還不夠,還得撬開對方金融大門,以援助的名義,要求對方完全金融開放。
比如,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像韓國都快破產了,不得不跟IMF借款,
而這些借款都是附帶大量的附加條件,比如要求韓國完全開放金融和市場,便于外國資本進入韓國市場掠奪。
所以,1998年華爾街資本是以白菜價大量抄底韓國核心資產,比如三星,超過一半的股份都被華爾街資本買走了。
這樣一來,韓國人就只能安心的給美國人打一輩子長工,韓國這些核心企業每年賺走的高額利潤,有一大半都會流向華爾街。
這就是第二重收割的利潤,長期攫取對方發展紅利。
所以,這里一個很關鍵點,就是要引爆對方金融危機,這就需要美聯儲激進加息。
(2)各國是被迫加息
美聯儲激進加息后,就會迫使各國也跟隨加息。
這是因為各國如果不加息,巨大的國債利差,就會導致大量外資流出,形成匯率大幅貶值。
所以,美聯儲加息就像是指揮棒,美聯儲一加息,其他國家也跟著加息,這是缺乏貨幣獨立的表現。
但最近流行的那種說法變成歐洲加息才是獨立貨幣的表現,日本不加息變成配合美國收割自己。
而且認為日本明年可能加息,是要背刺美國。
這種說法確實挺離譜的。
美聯儲去年激進加息后,G7國家里只有日本沒加息,其他像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洲央行,全都加息了,這些國家都在背刺美國嗎?
實際上,美聯儲加息,其他國家跟著就加息,才是被迫的跟隨選擇。
能在美聯儲加息周期里,選擇不加息,才是有貨幣獨立性的體現。
日本能選擇不加息,也不是日本有貨幣獨立性,完全就是日債壓力太大了,日本壓根就不敢加息,只要日本一加息,日債危機大概率就會被引爆,到時候日本經濟很大可能就會陷入衰退。
我們才是具備貨幣獨立性的體現,能在美聯儲加息周期里,通過降息來逆周期調節,穩定經濟。
匯率有一個所謂不可能三角定律,意思是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資本流動自由、貨幣政策獨立性、匯率穩定性”。
只能獲取其中兩個,必須舍棄一個。
比如,港幣是固定匯率制,是完全掛鉤美元的。
港幣獲得了匯率固定、資本自由流動,但舍棄了貨幣政策獨立。
所以,去年美聯儲激進加息,香港也只能跟隨激進加息。
香港利率過去這一年多,差不多是從0.5%,加息到現在5.75%,加息幅度是跟美聯儲相當。
可見,跟隨美聯儲加息,才是缺乏貨幣獨立性的體現。
所以,你如果看到有人說歐洲央行跟隨美聯儲加息,才是貨幣獨立性,基本可以判定這個人缺乏基本金融常識,要么就只是一知半解,你再看他金融相關分析,最好能給自己提個醒,要自己多多獨立思考一下。
另外,我看到有讀者從其他大V看到一個觀點說,日本之前兩次加息,都引爆美國的金融危機,所以認為日本加息是在背刺美國,現在是美國在阻止日本加息。
這種說法,是典型的張嘴就來,完全憑想象在分析,我們還是直接看歷史數據。
如圖所示,日本1980年以來,稱得上大加息的只有兩次。
一次是1980年,是因為美聯儲一口氣大幅加息到20%,日本才被迫跟隨加息到9%,那次倒是沒有引爆日本危機,因為當時日本發展還比較快,潛力還沒耗盡,所以美國是先收割了南美洲。
還有一次是1988年,美聯儲精準加息到9.8%,隔年日本才被迫跟隨美聯儲加息。
但80年代末期,日本房地產、股市,都是在翻好幾倍的瘋狂上漲,正處于資產價格泡沫化。
于是,日本80年代末的那次加息,就戳破了日本90年的泡沫,引發日本重大經濟危機爆發。
所以,說日本之前兩次加息,引發美國金融危機,這純屬胡謅。
準確說是,美聯儲1988年的精準加息,戳破了日本90年泡沫。
所以,是美聯儲先加息,其他各國受美元霸權的影響,只能被迫加息,這是缺乏貨幣獨立體現,而且各國跟隨加息,會增加自己被收割的概率。
這個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各國加息后,才容易戳破自身資產價格泡沫,會導致經濟衰退,這樣才會給美國收割提供機會。
如果像日本這樣繼續堅持無限印鈔,雖然匯率會大幅貶值,但經濟還會比較穩定,資產價格也不容易戳破。
而一旦日本被迫加息,首先是很可能引爆日債危機。
(3)日債危機
要知道,當前日本當前國債占GDP比值是高達264%,是美國的兩倍。
如此龐大的債務,基本是完全靠借新還舊來維持。
在此之前,日本維持負利率的無限量化寬松模式,日本政府海量發債,完全被日本央行印鈔購買,這樣就沒有債務壓力。
但在美聯儲加息周期里,這樣做的代價就是匯率大幅貶值,所以過去兩年日元貶值很嚴重。
假如日本加息,結束無限印鈔,意味著日本央行就不印鈔購債了,那么日本發行的海量國債,就得市場買單。
現在海量資金在做空日債的情況下,到時候誰會去買日債?
說白了,現在連美債都存在流動性風險。
一旦日本加息,日債就會面臨買方不足的問題,那日本國債發不出去,就會讓借新還舊鏈條斷裂,就會導致日本面臨違約風險,從而出現日債危機。
即使日本撐著沒違約,也會導致日債收益率大幅飆漲,日債價格大幅下跌。
所以,從去年開始,一直有海量華爾街資本在做空日債。
才會讓日本央行還沒有結束負利率的情況下,日本10年期國債之前一度飆到0.9%,最近才回落到0.6%左右。
如果日債危機爆發,日本政府發不出債,首先就得面臨大幅削減政府開支,這就會影響日本經濟。
而且日本企業杠桿率也不低,習慣了長期負利率的寬松狀態下,一旦日本加息,大量企業也會面臨債務問題。
所以,日本一旦加息,引發日債危機,那么也會戳破日股的資產價格泡沫。
如果出現那一幕,到時候美聯儲就會馬上降息擴表,放出海量美元,用白菜價抄底大幅下跌的日本核心資產。
這就是美國收割日本的一個邏輯。
另外,還有人說現在有很多國際套利資金,是借日元,換成美元去買美債,所以認為日元不加息才對美國有利。
并且還認為,一旦日本加息,這些套利資金就會爆倉,會大量拋售美債。
這實際上是忽略了,這些套利資金都是會進行匯率對沖的,套利之所以是套利,就是賺無風險的錢。
所以,套利資金在借日元,買美債的過程,是在做空日元,所以是基本都會去同時做多日元來對沖。
這樣即使日本加息,導致日元大幅升值,這些套利資金也不會虧。
否則一旦日元大幅升值,那套利資金賺的那點利差,還不夠虧。
事實上,去年大幅貶值的過程里,由于套利資金的對沖成本大幅上升,導致不少套利資金反而在被迫拋售美債。
下圖是去年的報道。
這個我在去年也有分析過。
雖然確實有大量套利資金借日元買美債,但過去這兩年,日本持有美債規模是整體下降的。
日本去年初是持有1.23萬億美元的美債,最新的10月日本持有美債規模是1.1萬億美元,過去這一年多下降了1300億美元的美債。
可見,日本繼續維持無限量化寬松,其實也起不到大量增持美債效果,頂多只是稍微給美元輸點血而已。
反倒如果日元大幅貶值,會迫使一部分日資,包括日本央行被迫拋售美債來穩定日元匯率。
另外還有一個關鍵點。
美聯儲要維持高利率的時候,才會有需要日本維持寬松,來給美債輸血,雖然這種輸血效果并不明顯。
但是,現在美聯儲開始由鷹轉鴿,眼瞅著美國是打消了找人接盤美債的幻想,只能還是由美聯儲印鈔購債,才能維持美債危機不爆發。
這種情況下,美國并不需要去要求日本不加息,來給美債輸血。
因為美聯儲自己都要下場了。
反倒是美聯儲要降息的情況下,更需要去逼迫日本加息,來引爆日債危機,這樣一旦日本核心資產價格大幅下跌,美聯儲才好大幅降息擴表,去抄底日本核心資產。
美國這個收割邏輯,這樣分析下來,應該說得比較清楚了。
但我得強調一下,這只是美國自己可能的單方面收割想法,如意算盤打得比較想,但能不能收割成功是另外一回事。
進入21世紀后,美國這套收割套路就不怎么靈了。
2000年加息,先是把自己互聯網泡沫戳破了。
2005年加息,試圖對我們收割,但當時我們正處于騰飛期,發展潛力巨大,外資都在我們這邊生根扎牢不愿意走,結果美國那輪收割就失敗了。
這也是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5年,美國再次加息,但當時美國已經長期處于量化寬松狀態,債務開始大幅上升,這時候美國自己面臨的加息壓力也很大。
于是,2018年開始加息縮表后,美國金融市場馬上撐不住了,僅僅加息到2.5%,美國2019年就爆發錢荒危機,不得已之下,美聯儲只能緊急降息擴表來穩定市場。
所以,我們也不要神話美國,覺得美國收割一定會成功,實際上美國收割也失敗好幾次了。
但我們也不要輕視美國。
美國可能也是吸取之前收割失敗的教訓,所以去年美聯儲激進加息,是有一些盤外招配合,比如拱火俄烏沖突,引爆地緣危機,導致大量歐洲資本回流美國,增加美聯儲激進加息的收割壓力。
不過本輪美聯儲激進加息,收割效果并不好,就連新興市場國家都沒倒下幾個。
這里面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我們的存在。
我們手里有大量美元,而且我們只有24%的美元去買了美債。
所以,我們是通過一帶一路,把大量美元都通過投資、買礦、買資產、貸款等方式撒出去。
美聯儲激進加息,在全世界制造美元荒。
這時候我們手里的大量美元,對很多國家來說,就屬于荒漠里的甘霖。
所以才會有美聯儲揮舞收割鐮刀,結果發現韭菜田里都種滿螺紋鋼的說法。
不過也要注意,日本現在跟我們關系比較差,我們顯然不會去幫日本,所以美國要收割日本,這事情我看是八九不離十,日本畢竟對美國是言聽計從,甚至會被迫去配合美國對其進行收割,這種情況下,要是美國收割失敗,那就不用混了。
但美國試圖對其他國家收割,比如對我們收割,是肯定會失敗,正如2005年、2015年,美國對我們兩次收割都失敗了。
當然,2015年那次,美國對我們收割還是挺危險的,我們也不能輕敵。
要在戰略上藐視對手,但戰術上要重視對手。
最后把美國收割日本的幾個邏輯要點總結一下:
1、美國自己加息加不動,不能靠繼續加息來逼迫日本加息,否則美債自己就爆了。(結合美聯儲最近轉鴿)
2、所以要靠盤外招,逼日本自己加息,引爆日債危機。(結合東京地檢搜查安倍派)
3、美國要維持高利率環境,才需要日本維持寬松來給美債輸血。(有套利資金借日元,買美債。這類套利資金都會同時做多日元來對沖,不怕日本加息)
4、現在美國準備貨幣轉向,不維持高利率環境,就不需要日本繼續維持寬松,反而需要逼迫日本加息,來對日本收割。(明年美聯儲會下場購債)
5、美國1988年就是精準加息,逼迫日本在隔年被迫加息,戳破了90年代泡沫,完成對日本的收割。
6、現在日債壓力太大,日本不可能主動自愿加息。所以日本一旦加息,只有可能是被逼的,而非自愿,因為日本一旦加息,日債危機就很可能爆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