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什么奉獻給你,我的大A。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在知識星球里面一直勸大家慎入大A。前兩天我還轉載了一篇彭博社的報道,繼續勸大家謹慎^_^
彭博的這篇報道非常有意思,名字叫《華爾街的中國多頭》。這篇報道不是分析大A的,而是回顧歷史打華爾街臉的——用大A的跌跌不休狠狠地抽華爾街資本的臉,“叫你tmd看多!”
報告開篇就說,“去年這個時候,全球投資銀行幾乎一致對市場表現出樂觀樂觀態度,結果卻被大A的跌幅所困擾。”
接著,彭博扯了幾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之類的俏皮話,扭頭就甩出一張對比圖,來羞辱大A。
大家看,藍色部分是全球指數,紅色部分是新興市場指數,黑色是我國指數。
緊接著,彭博就開始一個個洗刷外資投行,揭露大A打臉資本巨頭的戲劇性一幕。先是2022 年底,隨著我國放開管控,高盛集團 、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紛紛看多大A,預計在大A的年收益能到 10%。
我不得不說,華爾街資本太把自己當回事了。你以為大A還是那個任你宰割的大A?你想10%就10%?幼稚!
更幼稚的是,當時美國銀行還裝模作樣出了一個調查,彭博引用調查稱,“由于預期經濟將強勁重新開放,資金正紛紛增加對中國股票的投資。”
然而,他們很快就回到了現實。“盡管美國、日本和印度股市今年上漲,但中國股市卻表現疲軟,使其成為全球表現最差的主要市場。”
無奈之下,外資紛紛撤出,彭博說,“12 月份境內股市有望連續第五個月出現創紀錄的外資流出。”接著,彭博總結了外資看走眼的諸多原因,由于語多中傷,有礙觀瞻,我就不引用了,你懂的。
外資不愧是國際老牌投機販子,雖然一時走眼,但是轉身也很快。
最先背叛自己年初判斷的是摩根大通。他發現我國,“開放后經濟起色也不大,刺激計劃也并未見效。”于是就背離自己投資大A、暢游華夏的初心,tmd,居然開始唱衰,還撤資。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摩根大通叛變后,摩根士丹利也開始背離初心,8 月份將我國評級下調。受這兩個混賬東西的不良影響,高盛也開始下調在香港上市的我國股票的評級。當然,高盛比他們好一點,對大A還比較好。
之前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吃飯,他是某外資行做交易的。我當時吐槽,國內的研報沒法看,都tm明天會更好,他說,外資行也沒法看,因為他們很多業務都在我國,他們也得說,明天會更好。
彭博引用摩根大通大A策略師的話說,“我們確實在四月份呼吁冒險。不幸的是這沒有用。所以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自 2023 年 5 月以來,我們變得更加謹慎”。
摩根士丹利也是類的,彭博引用他們首席亞洲的話說,自 2021 年初以來,該行大部分時間“對中國持有效謹慎態度”。但是,你2022年底/2023年初,不也看好大A嗎?水平不行就是不行,看不懂大A的邏輯,就要認,不要老說什么自己謹慎,謹慎你還瞎買?
一個哥們更搞笑,彭博說,這個哥們看到我國,該哥們是某行策略師,他號稱“其實預料到了中國經濟放緩及其房地產問題”,因此還比較謹慎,但是也不慎踩雷。為啥呢?因為該哥們發現,還有一大堆他無法預料的問題“居然”出現了。啥問題呢?哎,又是語多中傷,有礙觀瞻,我就不便引述了。
更搞笑的是,一些踩雷大A的外資,沒有認識到自己水平不行,居然把大A的低迷,歸結于中國消費者缺乏“報復性消費”。我去你個der的,缺乏“報復性消費”,這尼瑪也想得出來,你tm的沒錢,咋報復?
現在好了,又到了一年一度展望的時候,再一次,“大多數華爾街銀行仍對中國股市保持樂觀,盡管許多銀行已經下調了預測,并預計 MSCI 中國指數僅出現個位數漲幅。”
彭博看到這群哥們又在出報告了,呵呵一笑,陰陽怪氣地說,“諷刺的是,他們的論點看起來與去年非常相似:進一步的政策支持、盈利動力的改善和低廉的估值。”
去年也是這么說的,政策在支持,盈利會改善,估值還很低喲。這還不買?此時不買,更待何時?結果,去年被大A狠狠扇了一巴掌,“叫你tm的瞎看好!”
誒,這倒好,一年不到,同樣的話又搬出來說一邊。連彭博忍不住提醒各位,“很難保證這一次他們會是正確的……”。
當然,也有一些大A的投資者表示,“通過基本面分析中國市場的意義不如以前……”、“我認為很多西方人已經不再關注中國股票的企業盈利,”大A“很大程度上是由新聞驅動的,大多數投資者沒有時間或精力去真正深入研究”。
多的不說了,我最要聲明一下:我相信我國經濟的困難是暫時的,一切都會過去,明天一定會更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