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公布了11月的通脹數據,11月CPI同比下降0.5%,環比也下降了0.5%;
單看這個CPI數據,肯定是不大好看的,畢竟同比下降0.5%的降幅,也超過之前7月0.3%的降幅。
所以這個數據一出來,網絡上自然又是一片喊通縮的聲音。
但就在10月份,增發1萬億國債的新聞出來后,當時也是一堆喊著大通脹的聲音。
偏偏這兩種聲音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同一群人發出的。
這一會兒大通脹,一會兒大通縮,肯定是不太靠譜。
我們還是得把CPI數據點開,去看細分選項,了解清楚是哪些因素導致當前CPI同比下降。
細分來看,11月CPI下降主要有兩大類,一個是食品煙酒,一個是交通通信。
(1)豬肉價格同比大跌
食品煙酒這塊,主要還是豬肉價格同比大幅下降所致。
食品中,畜肉類價格下降19.2%,影響CPI下降約0.72個百分點。
其中豬肉價格下降31.8%,影響CPI下降約0.58個百分點;
關于豬肉價格,我前面幾次分析CPI的時候也說過很多次了。
去年10月的豬肉價格是達到一個峰值,生豬出欄價格是沖到了28元的價格。
然后今年8月雖然豬肉價格有小幅上漲,但10月就又跌回16元左右的價格,11月繼續下跌至14.5元左右的價格,保持在全年低位。
而去年11月,豬肉價格是小幅下跌到24元的價格。
所以,當前豬肉價格比去年10月和11月,有巨大跌幅,這是11月CPI下降最主要的拉低權重。
本來我們CPI指數就有豬肉指數的外號,只不過前幾年有調低了豬肉權重,才讓豬肉對CPI的影響更低一些,要不然豬肉價格對CPI的影響會更大。
好消息是,去年12月生豬出欄價格就出現大幅回落,今年1月的豬肉價格就基本跌到了15元,跟當前基本持平。
這意味著,從下個月開始,豬肉拉低CPI權重的影響會降低。
可以看到,如果豬肉價格不跌的話,那么這個月CPI指數就可以回到0上方。
因此,可以很明確的預判,下個月開始CPI指數應該會開始反彈,最遲明年1月就可以由負轉正。
除非,國際油價在未來兩個月,出現大幅下跌,跌回60美元。那么CPI指數才可能繼續被油價拉低為負。
(2)油價因素
其實10月的CPI數據里,豬肉價格也是同比下降了30%,但10月CPI是同比下降0.2%,跌幅沒這個月大。
這個主要是因為,上個月油價上漲,沒有怎么拉低CPI指數,而這個月油價下跌,跟豬肉價格一起拉低了CPI指數。
11月的交通通信同比下降2.4%,其中交通通信里,主要是三大子項的價格在跌:
(1)交通工具同比下降5%,也就是汽車價格。
(2)交通工具用燃料同比下降2.9%,也就是油價。
(3)通信工具同比下降3.7%,也就是手機價格。
汽車價格下降,原因大家也都知道,現在由于電車的普及,導致大量油車都在清庫存,價格十分內卷,所以今年的汽車價格整體都是比較低的,一直在促銷。
手機價格下降,原因是因為現在手機性能過剩,在移動互聯網普及后,現在基本人均一臺手機,手機的銷售主要只能靠人們的換機需求,但現在手機性能過剩,人們每年換機的需求并不強,所以手機銷量最近這兩年一直保持下降趨勢。
這是全球都有的大趨勢。
所以,汽車價格、手機價格的下降,跟宏觀層面通不通縮沒啥關系。
至于油價,跟豬肉價格一樣,都是有周期屬性。
去年上半年油價漲太多,導致上半年油價是拉低CPI指數的主要權重。
但去年下半年,油價開始大幅下降,所以,今年下半年油價就不怎么拉低CPI指數。
10月國際油價上漲,帶動國內油價反彈,所以10月的CPI指數里,油價還是同比增長的,沒有拉低CPI指數。
但是,11月國際油價跌了不少。
這也讓11月國內油價有所下調。
10月31日,北京地區的92號汽油為8.31元。
11月31日,北京地區的92號汽油為7.92元。
所以,11月的CPI指數同比跌幅就比10月要大一些,主要是油價下降作為一個新的下降點。
綜上所述,11月CPI同比下降,主要就是兩個因素,豬肉和油價同比下跌。
而豬肉和油價是有強烈的周期屬性,并不能只用豬肉和油價的漲跌,就判斷宏觀經濟是不是處于通縮狀態。
而且,豬肉價格低,對大多數普通民眾來說,是好事。
當然,對于養豬戶和養豬企業來說,就不是啥好事。
但豬肉價格本身有周期屬性,幾年好,幾年不好,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對于養豬戶和養豬企業來說,也只能是慢慢熬過周期。
2019年豬肉價格飛天的時候,當時也是很多人罵,大家肯定不希望豬肉價格漲上天,那么現在豬肉價格跌回來,不應該成為經濟通縮的理由。
拿著當前CPI指數低,渲染經濟藥丸的人。
其實相當于拿著豬肉價格低,就渲染經濟藥丸。
如果你看到有人說豬肉價格低,經濟就藥丸,那么你肯定會覺得不靠譜。
但加了一層CPI指數低的包裝后,就有不少人被忽悠上當。
食品和能源價格存在周期屬性,所以美國才會單獨搞一個去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通脹率。
我們11月的核心通脹率是0.6%,最近這一年的核心通脹率基本都保持在這個水平。
所以,看核心通脹率的話,我們當前既沒有通縮,也沒有通脹。
經濟并非只能大通縮,或者大通脹。
在經濟穩定運行的時候,通常是在一個沒有通縮也沒有通脹的中間區域。
(3)PPI指數
至于PPI指數連續14個月同比下降,這個乍看上去還挺嚇人的。
但PPI指數就是生產者價格指數,也叫做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是受大宗商品價格影響巨大,有強烈的周期屬性。
2021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飆漲,當時PPI指數是保持兩位數增長。
而今年大宗商品價格整體回落,所以全球各國普遍都是PPI指數大幅下降。
其實,相比PPI同比數據,我們直接看PPI指數本身,就會很清晰。
從上圖可以看到,當前PPI指數為108,整體跟2019年的平均值是一樣的。
比起2018年之前,仍然是高很多。
只不過因為去年PPI指數漲太多,今年回落,才讓PPI指數同比數據連續14個月下降。
任何周期屬性比較強的指標,都不能做為通脹通縮的衡量標志。
因為周期屬性就意味著,會隔幾年大漲一波,隔幾年大跌一波。
如果只看豬肉、油價,在波動大的年份,那么很容易會對宏觀經濟產生誤判,一會大通縮,一會大通脹。
宏觀經濟的通脹、通縮,其實更多還是要看服務業,特別是人工成本價格。
而在11月CPI細分大項里,其他用品及服務是同比上漲3%
在信用貨幣時代,其實是很難出現長期通縮,因為錢一直在印。
信用貨幣時代,通脹是長期趨勢。
只不過,經濟穩定的時候,通常會把通脹率2%左右,視為溫和通脹,代表經濟比較健康。
如果通脹率超過3%,比如美國去年通脹率一度達到9%,那么就屬于惡性通脹,代表經濟出現嚴重問題。
信用貨幣時代,只有溫和通脹和惡性通脹,很難出現長期通縮。
這個時候肯定會有人拿日本舉例。
確實,日本過去這十幾年,是長期無限量化寬松,長期無限印鈔,但通脹率卻一直很低,處于長期通縮。
但日本的情況比較特殊,日本有龐大的海外資產規模,而且日本經歷過90年代泡沫破裂,日本央行印鈔的錢,一大部分是輸出到海外,一大部分是在金融市場里空轉沉淀。
而且,日本的經濟體量過去這30年基本保持橫盤,日本當前GDP,跟上世紀90年代是差不多的。
因為經濟發展停滯,再加上日本財閥大量開拓海外市場,這讓日本央行的無限印鈔,基本沒有流通到民眾手里,才能讓日本長期保持通縮。
但即使如此,日本長期保持通縮,也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
日本已經連續15個月通脹率高于3%,這已經超過正常2%的溫和通脹區間,開始步入高通脹的過程。
特別是2020年疫情爆發后,日本的海外資產也開始面臨比較大的壓力,這個在軟銀身上體現得十分明顯。
然后,去年美聯儲激進加息后,讓日元匯率大幅貶值,引發輸入性通脹,扭轉了日本人對長期通縮的舊有預期,開始有通脹預期。
同時,日債價格大幅下跌,讓日本央行不得不大量印鈔購買日債,這也讓日本央行無限印鈔的錢,開始松動。
印鈔太多,就會引發通脹,我認為這是從長期看必然的事情。
日本過去十幾年無限印鈔,在金融體系里沉淀了大量日元。
如果明年爆發世界金融危機,日本央行過去十幾年無限印鈔所積累的副作用,才會被集中爆發。
所以,并非無限印鈔沒有副作用,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