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消費降級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見微知著”。為什么見微能夠知著呢?因為萬事萬物是有聯系的,我們通過這個“微”,就能判斷事物發展的方向(著)。
拼多多主打下層市場,也就是主打最底層的老百姓,消費能力最欠缺的那個人群。拼多多市值超過阿里,從某個側面反映出這樣一個事實——下層市場成了主流市場。
或者換句話說,消費降級越演越烈。
我們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例(統計了商品零售和餐飲服務),剔除疫情三年,金融危機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都累計到10月)趨勢性下滑。
2012年以前,大致在15%以上;2012-2017年,在10%-15%之間;2018年以來降至10%以下,其中今年更是跌至6.9%。
上述三個階段,大致也對應了我國金融危機以來所經歷的三個階段。
2008-2012年,是經濟的強刺激及其退出階段,凱恩斯主義在對沖經濟下滑的同時,帶來了巨大的負面作用——產能過剩、債務高企、房價攀升等等。
2012-2017年,是經濟的微刺激和微刺激全面加碼的階段,這一階段我國經歷了通縮、房地產棚改貨幣化等等,凱恩斯主義的效果越來越差,后遺癥越來越重,房價徹底上天,消費增速持續下滑。
2018-2023年,是危機逐步醞釀成熟,危機從點狀偶發向常態化爆發,甚至在某些行業出現全局危機的階段。凱恩斯主義的效果幾乎見底。
在整個過程中,經濟不斷下行,消費不斷萎靡,下沉市場逐漸成為主流市場,這就是拼多多超越阿里巴巴的實質性意義。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引入對經濟的進一步理解,也就是說,刺激經濟的政策,是如何在對沖經濟下滑的同時,一步步引發新的矛盾,而這些矛盾又成了消費下滑的起點。
我們以2008年為起點來觀察,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
02 生產過剩
一個商品生產出來之后,只可能有三種去向:
(1)被消費者買了(比如食品、衣服、手機等),用于吃喝玩樂、衣食住行,也就是說,被消費者消耗掉了,這就是消費。
(2)被企業買了(比如機器、原材料等),用來生產其他的商品,也就是說,被企業消耗掉了,這就是投資。
(3)如果國內的消費者(含政府)不買,企業也不買,那就只能賣給國外的消費者或者企業,這就是出口。由于我國還會購買國外產品,因此計算時會減去進口,形成凈出口。消費+投資+凈出口,這三者用貨幣計量,就構成了GDP。(很多學過宏觀經濟學的朋友會問,那政府采購呢?在這里呢,政府采購被放入了消費或者投資中。比如我們打開wind,輸入政府消費,我們可以發現,它屬于最終消費項下的一類)。
一個商品,如果消費者不買、企業不買、國外的消費者和企業也不買,這個商品就賣不出去,形成堆積,一旦滯銷商品堆積多了,就出現了生產相對過剩,爆發經濟危機。所以經濟危機又叫做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生產相對于消費能力出現了過剩。
2008年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樣的生產過剩。
2008年,次貸危機已經爆發兩年了,危機重創了歐美日經濟,中國出口企業訂單也大規模減少,越來越多的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破產,輕工業產能嚴重過剩。
輕工業產能過剩,直接導致其擴大再生產的意愿下降,從而波及到了重工業行業。這導致全國性產能過剩,企業開始大規模裁員。2009年,中國出現了20年來最大規模民工返鄉潮。
萬分危機之下,我國以凱恩斯主義為指導思想,啟動大規模刺激計劃,再次度過了危機。那么,什么是凱恩斯主義,它是怎么緩解危機的,它與當前中國經濟又有什么關系呢?理解了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國的經濟循環。
03 什么是凱恩斯主義
在某個國家,由于生產過剩,鋼鐵和水泥大量堆積賣不出去,鋼鐵廠和水泥廠開始大規模裁員。很多人失業了,經濟問題逐步演變成社會問題。國家不希望企業繼續裁員,因為大規模裁員會引發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為了緩解危機,有人就出了一個主意,建議國家出臺一個政策,號召每個城市修一個公園。他說,每個城市修一個公園有兩個方面的好處,首先修公園需要鋼鐵、水泥,這樣就可以消耗鋼鐵水泥的過剩產能,穩住重工業就業;其次修公園還需要雇傭工人,這還能帶動一部分失業人口再就業,就業后這些人就有錢買買買了,這會進一步帶動輕工業發展。這兩者還能形成良性循環,因為重工業發展了會雇傭更多工人,進而消耗更多輕工業產品,輕工業發展了會購買更多設備、修建更多廠房,帶動重工業發展。
國家覺得挺有道理,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市政府修公園的錢哪里來呢?這個人就說,讓銀行借給市政府就好了,反正鈔票都是可以印出來的嘛(這就是放水)。國家一聽覺得可行,這個辦法非常好,照準!但是又有一個擔憂,市面上的商品數量沒變,但是印出來的錢變多了,這會造成全社會通貨膨脹,導致手中貨幣貶值,這怎么辦?這個人說啊,這個沒有辦法,只能請大家理解了。
你以為這只是一個故事?不,這是一段歷史。1933年后,羅斯福政府就曾雇傭大量失業青年去修建眾多的國家公園。當然,修建公園只是一種方式,它還可以是修建鐵路、修建公路、修建機場、修建市政工程,等等。
這就是凱恩斯主義。通過金融體系放水(印錢),以可能的通貨膨脹為代價,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消耗過剩產能,拉動經濟增長。也就是說,放水之所以能拉動經濟,就在于投入市場的貨幣,進入到了實體經濟領域,消耗掉了過剩產能。
04 四萬億
講完了什么是凱恩斯主義,我們回過頭來看看2009年中國的經濟情況。在極度危急的形勢下,2009年我國決定加大投資力度,鼓勵企業貸款,準備實施一系列基建工程。除了災后重建外,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加快保障房建設,第二,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第三,加快鐵路公路機場建設。
基建的錢從哪里來呢?從銀行來。國家要求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加大對重點工程等項目的貸款支持。
為實施上述工程,國家預計到2010年投資合計四萬億,其中保障房2800億元,農村民生工程和基建3700億元,鐵路公路機場城鄉電網共計18000億,生態環境投資3500億元,自主創新結構調整1600億元,災后重建1萬億。
你對比一下四萬億計劃和凱恩斯主義,是不是覺得很像,沒錯,四萬億計劃就是中國版的凱恩斯主義。在這個中國版凱恩斯主義的主導下,經濟從“外貿-投資”雙驅動模式,轉變成以城鎮化為依托的“負債-投資”單驅動模式。我國經濟一方面持續大搞基建,另一方面努力挖掘房地產市場,通過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帶動重化工業需求,進而全面帶動制造業,最終盤活中國經濟。
但是,凱恩斯主義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產生了三個問題,即產能進一步過剩、企業債務高企以及經濟脫實就需,這些新問題構成了我國經濟新的特點。
05 凱恩斯主義的第一個后遺癥:更大規模的產能過剩
金融危機之下,我國果斷出手,以凱恩斯主義的方式度過危機,領先全球恢復增長,但這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就是產能過剩。大家會覺得奇怪,凱恩斯主義的方式不是在消耗過剩產能嗎?為什么說凱恩斯主義又會產生產能過剩呢?這里就涉及到了項目周期的問題。
任何基建項目都是有周期的。比如修公路或者鐵路,修路的時候,需要買大量的重化工業產品,消耗大量的鋼鐵、水泥。從鋼鐵廠或者水泥廠的角度來看,他們發現自己的訂單突然一下變多了,現有的產能完全趕不上訂單的增長,于是他們就會增資擴產。也就是說,在基建周期內,為滿足市場需求,重化工業領域各行業都會擴大生產規模。但是,路修完之后怎么辦呢?以前賣給修路單位的鋼筋水泥現在又賣給誰呢?如果你是決策者,你會怎么辦?你說,那就再修一條路。好吧,這可以繼續延緩產能過剩的困局,但是路總有修完的時候。一旦城鎮化進程慢下來,各個基建項目周期就會陸續完結,之前賣給基建單位的鋼鐵水泥就會喪失市場,于是,更嚴重的產能過剩就會凸顯出來。
實際上,人民大學在2010年前后就指出了這個問題。人民大學在發布的報告中稱,當前的加速投資,會催生更大的產能,這種產能在項目周期完結后有可能出現新的過剩。“近1-2年的加速投資將在未來3-5年轉化為加速性的供給,從而加劇未來的供求關系重新逆轉的風險……例如,2萬多億鐵路的建設雖然可以在未來3年分別產生540萬噸、800萬噸和1400萬噸的鋼鐵需求,緩和目前鋼鐵行業面臨的需求下滑的困境。但是,鐵路建設用鋼主要以重軌生產為主,而2007年重軌生產占鋼材生產的產量的1%,因此,未來鋼鐵行業重軌鋼生產能力將提高7-8倍。在鐵路建設規模下滑時,我們將發現,重軌生產能力與一般的中厚寬鋼帶、薄板、寬鋼帶、鍍層板以及建筑用鋼等生產能力一起構成了未來更為龐大的鋼鐵產能過剩。”
這種產能過剩,在鋼鐵行業最為明顯。4萬億初期鋼鐵行業突飛猛進,螺紋鋼的價格從3500元每噸,暴漲至將近5000元每噸。鋼企中一個新入職的大學生,年終獎都能超過10萬。2011年后,固定資產投資逐步下滑,鋼鐵過剩的產能裸露出來,主要鋼材價格大幅下跌,螺紋鋼從2011年接近5000元每噸暴跌至2015年不到2200元每噸。當時流傳一個說法,賣一噸鋼材掙的錢不如賣一斤白菜多。
這一切就構成了我國去產能的大背景。2016年,在供給側改革和國企改革雙輪驅動下,去產能得到落實,重化工業產能過剩的嚴重問題,才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那么,目前我國產能過剩的情況如何呢?我們將在后面簡略介紹。
06 凱恩斯主義的第二個后遺癥:債務高企
債務可以分成居民債務和非居民債務兩大類。居民債務是房地產高速發展的結果,主要體現為龐大的按揭貸,非居民債務和凱恩斯主義息息相關,這里我們主要介紹非居民債務的形成。
凱恩斯主義的抓手主要是基建,而基建資金多是銀行貸款,地方設立城投公司從銀行貸款,這些錢中相當一部分就用于基建。由于是貸款,因此這些錢是要還的,但是很多錢卻還不上。為什么呢?因為很多基建項目根本不能創造收益。我舉個例子來說。某個四線城市地方政府借錢修了一個機場,這個機場一年都沒幾架飛機停靠,根本不賺錢,他拿什么還錢?再比如,某個城市搞了一個亮化工程,在公路兩邊安裝很多電燈,這種工程對老百姓是有好處的,但是卻難以產生收益。事實上,基建項目多數都是這樣的項目,他們是公益類項目,或者說這些項目或多或少對老百姓有用,但是卻不能產生收益。因此城投公司只能不斷的借新債還舊債,債務規模就越滾越大。
不光如此,負債還會從地方政府傳導到一般的私營企業。地方政府搞基建,必然會向其他企業購買原材料,比如購買鋼鐵。基建項目周期內,鋼鐵企業訂單就會增多,鋼鐵企業就要擴大產能。但是鋼鐵企業一時間沒有錢去修廠房,怎么辦?他們就會向銀行借錢來擴大再生產。但是,基建項目周期完成后,就會再次出現產能過剩,進而導致鋼鐵價格下跌,賺的錢不能全額覆蓋銀行本息。這些還不上錢的公司不得不繼續貸款借新還舊,利息負擔越來越重。
到了2015年左右,債務問題已經比較嚴峻了。
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國企業的債務負擔,此處擴展做一些說明。明斯基將借錢(融資)分成三類:第一類叫做對沖性融資,借錢的人有足夠的收益(比如工資或者經營利潤)能夠還本付息。第二類叫做投機性融資,債務人的收益不能覆蓋本息,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借新還舊,但是整體而言,債務人的收益還是能覆蓋當期利息。第三類叫做龐氏融資,債務人的收益不僅不能還本,甚至都不夠支付利息。債務人必須依靠不斷上漲的資產抵押,借新還息,或者變賣資產還債(導致資產價格崩盤,觸發危機)。
那么,我國當時有多少屬于對沖性融資,多少屬于投機性或龐氏融資呢?
2016年底,人民大學發布經濟分析報告,其中第四部分第三小節題為《債務危機是否能夠引發中國真正意義的經濟危機》。這個小節的第二條標題為《投機性及龐氏融資占比高,宏觀經濟與金融體系脆弱性上升》。這一部分中,人大用2015年4161家非金融企業(發債企業)的數據做了測試,結論是:
(1)EBITDA/短期債務比值大于1的,不到2%。EBITDA是息稅前利潤,這個比值大于1可大致理解為能夠覆蓋本息。也就是說,對沖性融資不到2%。
(2)利息保障倍數小于1的約9%。也就是說,約有9%的企業受益都不夠還利息,必須借錢去還,即屬于龐氏融資。
(3)剩下9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新還舊,屬于投機性融資。
事實上,我們國家非常清楚地看到了這個問題,因此在前幾年的經濟調整中,大力督促要“三去一降一補”,三去中的關鍵一項,就是“去杠桿”,即降低企業的負債。
07 凱恩斯主義的第三個后遺癥:脫實就需
由于產能過剩等多種原因,導致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下滑,于是銀行的貸款更傾向于流入虛擬經濟,比如流入房地產市場、金融市場或者大宗商品市場,這種情況被稱為“脫實就需”。
最典型的是房地產市場。由于制造業大規模過剩,制造業本身的利潤越來越低。與此同時,得益于城鎮化的推進,得益于高杠桿購房的優惠政策,房地產成了最賺錢的行業之一。怕制造業還不上錢,銀行不愿意貸款給制造業,大量資金變著方兒的流向房地產。不光是銀行把錢貸給房地產,實體企業自己也搞房地產,制造業的利潤不再用于擴大生產,而是用來拿地開發。稍微大一點的實體企業,只要有可能就到處拿地搞開發。資金不再支持實體經濟,而是炒房炒地,這是典型的脫實就虛。
到底有多少資金流向了房地產,光看銀行報表根本看不出來,因為大量流向房地產的錢都被包裝成了理財產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夏斌曾經做過一個估算,他認為真正和房地產相關的貸款占比約有70%左右,甚至更高。所以我們國家會不斷強調房住不炒,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資金能從房地產市場轉移到實體經濟。
脫實就需不僅僅意味著資金涌入房地產市場或其他金融市場,還意味著金融資本會更多地占有實體經濟的利益。由于債務越來越多,所需支付的利息也會越來越多,因此,實體經濟利潤中會有一個越來越大的部分,被金融資本獲取。
我們看2019-2020年中國經濟數據(單位:億元),中國最大的500家企業,2020年凈利潤合計40712億元,其中工農中建四家銀行的凈利潤合計為9957億,四家銀行的凈利潤接近500強凈利潤總計的1/4。不僅如此,2020年前10家金融公司凈利潤合計15036億元,而最大的500家制造業凈利潤合計11796億元,僅為前十大金融公司凈利潤合計的78%。
也就是由于上述種種情況,我們才會不斷強調降低資金成本,重回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本質。
08 當前的生產過剩
產能過剩、負債高企、脫實就虛,就是當前凱恩斯主義的三大后遺癥。
這三個問題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并且這三個問題是在解決同一個問題(2008年危機導致的產能過剩)的過程中產生出來的。
這三個問題中,最關鍵的是產能過程。只有消耗掉過剩產能,讓經濟重新運轉起來,才能獲得足夠的收益去降低負債,并且只有在實體經濟的盈利能力上去后,金融才能夠去資助實體,金融從來都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那么,我國當前的產能過剩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呢?下面,我們通過幾張表做一個大略的梳理。
看一個工業國的經濟情況,從產能利用率入手會更準確。產能利用率的通行指標大致如下:(1)低于80%屬于產能過剩。(2)低于75%屬于產能嚴重過剩。(3)高于90%屬于產能不足,需要投資擴產。
近三年來我國工業領域基本情況如下圖。綠色部分是小于75%的,黃色部分是小于80%的。2020年上半年產能利用率最低,隨著疫情好轉產能利用率逐步提升,2021年得益于外貿訂單大量回流,我國產能利用率達到這三年來最好的情況。2022年以來,產能利用率再次下滑,到2023年一季度,產能利用率幾乎再次回到2020年上半年的情況。
我們再看看輕工業的三個主要子行業。13個季度里面,食品行業全部產能嚴重過剩,2023年一季度產能利用率大致回落至2020年二季度水平;紡織行業和醫藥行業,2023年一季度產能利用率大致在2020年二季度和三季度之間。
重工業的情況也是類似。下面是重化工業主要的子行業。多數子行業的產能利用率都回落至2020年二季度或三季度水平。大家可以對照一下自己的行業,看看統計數據和你的直觀感受是否相符。
換句話說,我國現在的狀況就是,大量產能閑置,或者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
為什么賣不出去?因為工人失業,消費降級。
工人為什么失業?因為生產的東西太多了。
09 小結
自由競爭時期,危機會以完全的形態爆發,并逐步在市場自發機制作用下重新恢復部門間的相對平衡。國家壟斷時期,每一次出現相對過剩苗頭的時候,國家就通過積極財政和寬松貨幣相結合的方式,直接干預資本的再生產過程,進而干擾危機的展開。但是調控不能解決矛盾,而只能不斷地把矛盾往后推。
進一步講,國家干預打斷了市場自發調節機制的充分展開,導致經濟無法通過市場自發調節達到平衡,它雖然延緩了危機,但造成危機的諸多因素卻進一步沉淀下來。不僅如此,它用以解決矛盾的手段,更為矛盾的進一步深化埋下種子。它一方面刺激生產畸形擴大,另一方面從根本上削弱了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矛盾越來越尖銳了。
在這個過程中,整個經濟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這首先就體現為債務規模越來越大。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是以積極財政和寬松貨幣為主要手段的,也就是以公私債務不斷攀升為代價的。債務不斷攀升,還本付息的壓力日益增加,整個經濟中一個越來越大的部分被生息資本無償占有,企業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日趨減少。通過凱恩斯主義進一步刺激經濟的余地不斷縮小。相互作用之下形成螺旋下降的惡性循環。
危機的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危機不再簡單地體現為周期性的過剩。若干個生產過剩的短周期,以及為了延緩危機而實行的刺激政策,共同構成了一個長的危機。這個長周期往往體現為諸多危機的交織并發——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生產過剩等等。這就仿佛是由某種基礎疾病導致的一系列并發癥。
最后,為防止有人斷章取義,我要明確聲明,雖然我們現在有諸多困難,但是我國的政策是非常有針對性的。我們要正視困難,但是也要相信國家,我們一定能挺過去,明天會更好!!!加油!!!
本文節選自《當代經濟史筆記》,全文已經發布在“佐伊的讀書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