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當盡快恢復國民收入核算體系
“國內生產總值(GDP)”統計的是增加值。“國民生產總值(NGP)”統計國內生產總值加上海外投資價值。“國民收入(NI)”統計的是國民實際所得。
2023年3月22日,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一場報告會上,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重申,“我在多種場合說,在2035年之前,我國經濟有8%的增長潛力。今年除非有黑天鵝事件發生,正常狀況下經濟實際增長應該比6%高一點”。“我國不晚于2025年會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這位經濟學家的預測反映了絕大多數中國公民的普遍愿望,但愿能夠實現。
高收入國家,不等于發達國家。分析中國經濟狀況,必須時刻避免掉進西方國家的理論陷阱,以中國自己的概念解釋中國的發展。這位經濟學家飽經責難,他所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曲高和寡。但愿有更多的經濟學家徹底改變觀念,走出西方經濟學家所精心設計的理論模式,不在新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之間尋找發展空間。(2023年3月24日星期五又記)
國家統計局公布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國內生產總值統計指標。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210000億元人民幣。
按照平均匯率折算,我國經濟總量達到1850000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5698元人民幣,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2741美元,繼續保持在1.2萬美元以上。
第一產業增加值88345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483164億元人民幣,增長3.8%。第三產業增加值638698億元人民幣,增長2.3%。
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7.3%,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9.9%,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2.8%,全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3%。這是在復雜國際環境下,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
可是,與印度等亞洲一些國家相比,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并不快。印度統計部門公布2022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高達6.7%。考慮到印度經濟規模與中國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總量小于中國。不少機構預測,印度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之后,有可能會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到2027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他們之所以作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印度是一個年輕化的國家,人口規模迅速超過中國。充足的勞動力以及巨大的消費市場,很可能會使印度后來居上。
坦率地說,這樣的比較毫無意義。究其原因就在于,國內生產總值不可能反映一個國家國民的幸福指數,當然也不可能反映一個國家經濟質量的好壞。
國內生產總值只是一個收入統計指標。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包括生產、收入、支出三種模式。盡管從理論上來說,不論采取何種計算方式,都應該得出大體相同的數字。但是在不同的國家,統計數據差異仍然很大。
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創造的價值。其基本公式是總產出減去中間的投入。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的收入角度進行核算,統計增加值包括“勞動者的報酬、國家的稅收和固定資產折舊以及單位盈利”。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角度進行核算,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與服務出口”三個部分。
中國國家統計局采用的是生產法。這種計算方法和中國以增值稅為主體的稅收制度體系相匹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國民經濟增加值。但是,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生產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統計口徑的不同以及統計數據收集方法的不同,可能會導致國內生產總值發生重大變化。
上個世紀,中國采取的是國民收入核算法。通過計算國民收入,統計分析國家收入增長狀況。1993年聯合國發布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國改變了傳統的國民收入核算方法,改用聯合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計算方法,并且根據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修訂指標,逐步調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統計方法。
現在看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統計核算體系,實現了與“國際接軌”,但是,卻失去了“中國特色”。
首先,聯合國發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建立在資本基礎之上的,勞動的價值被邊緣化。正因為如此,在公有制為主體的中國,這樣的核算體系并不能真正反映中國經濟實際情況,當然也無法鞏固和完善中國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體制。
建立以資本為中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建立以勞動者為中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性質完全不同。建立以資本為中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強調以資本為核心,計算財富的增長或者收入的增加速度。建立以勞動者為中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強調以勞動者的收入增長為中心,不斷改善國民福利,防止把發展的手段當作發展的目的。
我國一些學者之所以提出,第一次分配強調效率,第二次分配強調公平,實際上就是徹底割裂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沒有充分意識到,第一次分配同樣需要考慮公平問題。因為只有強調生產要素中勞動者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確保勞動者的價值得以體現。第一次分配必須兼顧公平,必須考慮到勞動者的勞動條件和收入水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增長。
當年美蘇冷戰期間,美國為了強化制度的所謂優越性,鼓勵企業增加勞動者的收入。以福特公司為代表的美國企業,催生了大量中產階級勞動者。可是,冷戰結束之后,美國企業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持續下降,勞動者社會福利得不到保障。這從一個側面充分反映出,是否充分保護勞動者的切身利益,不僅關系到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長治久安,而且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問題。
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把人民的冷暖放在第一位。無論是在經濟困難時期還是在重大疫情期間,國家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維護人民的切身利益。
只有把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借助于統計指標充分反映出來,才能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在國民經濟統計指標體系中,如果盲目地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所尊崇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算方法,忽視了中國傳統國民收入核算價值,那么,在統計上就會步入誤區,在經濟發展中就會迷失方向。
其次,多極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反映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統計工作中,就是要探索不同的統計發展道路,制定不同的統計指標體系,切實反映一個國家國民收入實際狀況,不斷提高國民的幸福指數。
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曾經一度出現“唯國內生產總值”的評判標準,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主要考察地區生產總值。這是不科學的。中國必須徹底摒棄這種評價標準,建立更加符合中國社會發展需要的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中國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不可否認,國際社會存在攀比現象。按照聯合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排名,一些國家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這是不容否認的客觀事實。中國既不能固步自封,閉目塞聽,孤芳自賞,當然也不能邯鄲學步,揠苗助長,狂飆突進,而應該按照中國自己的發展戰略,找到適合中國自己經濟增長的節奏。
不論是國際多邊組織還是地區合作機構,都是按照國民生產總值分攤經費。假如中國按照購買力平價標準,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那么,中國在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中將會承擔更多的義務。這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不合適的。中國一方面應當強調按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承擔國際義務,另一方面,中國在國內生產總值計算方面必須建立科學的統計指標體系,不能盲目地東施效顰。
中國國民收入早已超過美國,這一點毋庸置疑。這是中國人民辛勞奮斗的結果,也是對中國選擇科學發展道路的最好證明。但是,中國沒有必要好大喜功,四處張揚。中國應當埋頭苦干,解決分配不公的問題。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愿意為維護地區和平作出重大貢獻。迄今為止,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成員中派出維和部隊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基本原則。中國以自己的犧牲精神,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貢獻。
中國沒有必要大張旗鼓,向世界宣布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相反地,中國應當對內讓人民感受到國家強大所帶來的幸福和榮耀;對外保持低調,盡可能以中國自己的方式進行國民收入核算。在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尚未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之前,中國應當保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不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爭取更大發展的空間。
當然,如果印度宣布,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那么,中國應當樂觀其成。只要中國不停止自己的腳步,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國內生產總值排名并不重要。
改變國內生產總值計算方法,可能會在國際比較中產生一定的困擾。但是,中國是一個選擇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國家。圍繞著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建立科學的經濟體系包括統計指標體系。如果在這個問題上缺乏清醒的認識,盲目跟在西方國家的后面亦步亦趨,那么,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必然會處處受制于人。
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既要抓住本質,但同時又要注重形式。通俗地說,中國既要里子,也要面子。國內生產總值統計指標體系,不可能反映中國這樣一個公有制為主體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當然更無法真正反映勞動者的貢獻率。統計部門應當逐漸淡化國內生產總值統計指標體系,恢復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國民收入核算體系。
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由于在國際比較中,需要把人民幣計算價格的國內生產總值換算為美元計價的國內生產總值,因此,美元價格波動直接影響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盡管我國統計部門采取各種方式,盡可能地修正國內生產總值數據,但是,要想真正反映中國經濟發展狀況和國民收入增長狀況,必須另辟蹊徑,把國內生產總值作為參考指標。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