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研究生產資本循環的時候,以運動和靜止這對辯證法的最基本范疇來研究貨幣在資本流通,特別是在生產資本循環中的流通中會暫時停頓下來,也就是暫時會貯藏起來的情況。也就是說貨幣在流通的運動中會有一定時間的靜止流通的情況。
貨幣在流通中靜止下來,暫時儲存起來,分為兩種情況:一個是在正常的生產資本循環的過程中的貨幣流通中貨幣有一部分會沉淀下來,還有就是因為外部的市場環境造成貨幣也會存下來,而且是強制地花不出去要,要有一部分沉淀下來。
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是資本運動的正常情況,是商品交換的正常情況。
基于這兩種情況,馬克思得出了如下的結論:
在兩種場合,貨幣資本停留在貨幣狀態中,都是運動中斷的結果,不管這種運動中斷是合乎目的的還是違反目的的,是自愿的還是非自愿的,是與職能相適應的還是與職能相違背的。
那么,貨幣是如何在正常的商品交換中也會有沉淀呢?馬克思說:
————
G(貨幣資本)要完成它作為貨幣資本,作為要再轉化為生產資本的資本價值的職能,就要轉化為商品Pm(代表生產資料)和A(代表勞動力,工人,工資)。如果這些商品要在不同的時期購買或支付,因而G—W(商品,資本家為了生產要購買的商品,包括上面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兩方面)是代表一系列相繼進行的購買和支付,那末,當G的一部分完成G—W行為時,它的另一個部分就停留在貨幣狀態中,要到由過程本身的條件所規定的時期,才在那些同時進行或相繼進行的G—W行為中發生作用。G的這個部分暫時從流通退出,只是為了到一定的時候發生作用,執行職能。在這種情況下,它的貯存本身就是一種由它的流通并且為了流通而規定的職能;它作為購買基金和支付基金的存在,它的運動的中止,它的流通中斷狀態,就是貨幣作為貨幣資本借以執行貨幣的一種職能的狀態。它是作為貨幣資本,因為這里暫時處于靜止狀態的貨幣本身,就是貨幣資本G(G′—g=G)的一部分,是商品資本中同作為循環起點的生產資本價值P相等的那部分價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一切從流通退出的貨幣,都是處在貯藏貨幣的形式中。因此,貨幣的貯藏形式在這里成了貨幣資本的職能,正如在G—W中貨幣作為購買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職能成為貨幣資本的職能一樣,這是因為資本價值在這里是以貨幣形式存在,貨幣狀態在這里是由循環的聯系所規定的、產業資本在它的一個階段上所采取的狀態。
——
這里非常清楚的說明了為什么會在正常的經濟交易中,也會有貨幣沉淀下來。其實道理很簡單,資本家購買生產資料,開工資,都是一部分一部分來,手頭必須得有預備的資金,這樣,這些錢就只能暫時沉淀下來,隨時預備使用。
另外的情況就是外部的因素制約造成的貨幣必須得停下來:
————
如果流通過程的繼續進行遇到障礙,G由于市場狀況等等這類的外部情況而不得不中止它的G—W職能,因而在一個或長或短的期間停留在貨幣狀態中,這時貨幣便又處于貯藏貨幣狀態。這種狀態在簡單商品流通中也會發生,如果由W—G到G—W的轉變因外部情況而發生中斷。這是非自愿的貨幣貯藏。因此在我們考察的場合,貨幣具有閑置的、潛在的貨幣資本的形式。不過,我們現在不來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
————
由于外部的市場狀況,比如,人口減少,造成購買勞動力困難,或者是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需要的生產資料減產,造成有錢買不到的情況。或者是物價太高了,企業暫時就減少了生產,為了降低成本,就縮小規模。關鍵是此時貨幣停留不花出去,是因為外部的因素強制的。
那么馬克思基于這兩種情況得出的結論該怎么看呢?
1
首先是馬克思對目的論的突破
在兩種場合,貨幣資本停留在貨幣狀態中,都是運動中斷的結果,不管這種運動中斷是合乎目的的還是違反目的的.......
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幾乎可以說,運動要走向靜止,是不管你的死活的。我就是要靜止下來。這種內部的靜止和運動的矛盾,完全不顧你的目的是不是善,還是惡。
從這個角度講,靜止和運動的矛盾高于事物自我運動的目的。
這個是具有客觀性的,也就是適應更為廣泛的目標,無論是自然界,還是社會都是如此。
靜止和運動的矛盾是更為基本的。這對矛盾的競爭絕不因為你要從事一件善事而停下來。這里完全沒有了善惡的問題,沒有了所謂的價值選擇問題,沒有了什么道德高尚。只有必然。
這對目的論也是一種批判。對目的論的批判,我們總是從唯心論的角度去進行,比如說長鼻子是為了架眼鏡。這也算是一種目的論。而且,資本自我循環的運動,也是以目的論為前提的,資本是在無限增殖的目的下進行的,但是,這里貨幣的由運動而進入靜止的這種靜止和運動的斗爭,卻完全不顧資本的這種目的。自然也就是不顧資本的死活。資本的偉大的自我增值的目的在貨幣具有運動和靜止的斗爭這個問題面前完全沒有了意義。因為不論你的目的如何,人家該安靜下來就會安靜下來,人家該運動起來就會運動起來。目的,最終不是最高等級的范疇。我們可以稱之為對目的的解構,分解了,解剖了。
但是這種對立而又互相轉化的一對對的范疇,可是沒有目的的,沒有方向的,似乎完全是在無意識下進行的,這就是純自然的狀態下。
這種看法,比將宇宙看作一個完整的整體的觀點更深刻,更高明,也更為基礎。運動和靜止的對立統一規律無疑是比宇宙的整體性要更深刻,更基礎的規律。這就好比中國人的陰陽觀一樣是中國古人的宇宙觀中更為基本的關系。
從對立統一的規律角度去研究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帶來的影響,特別是最后導入了不需要人的主觀意志干預這樣的看法,《淮南子》卷一“原道”有一段話說得極為類似:
——
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與化游,以撫四方。是故能天運地滯,轉輪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萬物終始。風與云蒸,事無不應;雷聲雨降,并應無窮。鬼出電入,龍興鸞集,鈞旋轂轉,周而復幣。已雕已琢,還反于樸,無為為之而合于道,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無矜而得于和,有萬不同而便于性,神托于秋豪之末,而大宇宙之總,其德優天地而和陰陽,節四時而調五行,呴諭覆育,萬物群生......
————
太古二皇就是對立統一體,得道之柄就是說對立統一規律就是道。從這個基本世界觀出發,就有了天是運動的,而繞著靜止的地旋轉這樣的宇宙觀了,這樣,運動和靜止對立統一的關系就有了。特別強調與萬物終始,這就是說可以應對一切對象,一切自然現象,社會現象。
當然這個運動是循環運動,這里說的非常清楚,“轉輪而無廢”、“鈞旋轂轉,周而復幣。”都是最為明顯的循環論。可是這個循環論是沒有開始和結束的。沒有開始和結束的循環只能是宇宙觀了。而不屬于一般的自然觀,或者是社會觀。比如馬克思這里說的資本主義的運動看,就是循環運動但是有開始和結束,有起點和終點。但是這個起點和終點的觀點是不適宜研究宇宙,作為最基本的宇宙哲學的。
宇宙是循環的,卻是沒有開端的,這點淮南子也提到了,他在卷二 俶真訓開篇說道:
————
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無者,有未始有有無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所謂有始者,繁憤未發,萌兆牙蘗,未有形埒垠堮,無無蠕蠕,將欲生興而未成物類。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氣始下,地氣始上,陰陽錯合,相與優游競暢于宇宙之間,被德含和,繽紛蘢蓯,欲與物接而未成兆朕。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懷氣而未揚,虛無寂寞,蕭條霄雿,無有仿佛,氣遂而大通冥冥者也。有有者,言萬物摻落,根莖枝葉,青蔥苓蘢,萑蔰炫煌,蠉飛蠕動,蚑行噲息,可切循把握而有數量。有無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捫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極也,儲與扈冶,浩浩瀚瀚,不可隱儀揆度而通光耀者。有未始有有無者,包裹天地,陶冶萬物,大通混冥,深閎廣大,不可為外,析豪剖芒,不可為內,無環堵之宇而生有無之根。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天地未剖,陰陽未判,四時未分,萬物未生,汪然平靜,寂然清澄,莫見其形,若光耀之間于無有,退而自失也,曰:"予能有無,而未能無無也。及其為無無,至妙何從及此哉!"
————
如果我們看淮南子這里的看法,那么他基本邏輯是對立統一——運動和靜止——循環運動——沒有開始和結束。再加上無為。無為不就是馬克思這里提到的不管你愿意還是不愿意嗎?你都不能干涉,而且干涉也不起作用。
淮南子這里超越了目的論,整體論,馬克思這里也是超越了整體論,目的論。
馬克思對目的論是辯證的態度,一方面是肯定的,一方面是批判的。
對于資本的運動,馬克思是肯定資本循環有開始和終端。但是,對資本的終端和開始的批判,也是必須的。之所以如此。從歷史看,目的論在西方哲學歷史上和神創論有直接關系,蘇格拉底就是用神的存在來證明目的論的合理性。
實際上資本的開始和終點的循環,背后又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拜物教的批判有直接關系。資本的目的論,本身就是資本神秘化的外部表現。即資本的定義,馬克思確定為是資本是自我無限增殖的價值。
馬克思對循環的開始和終端的循環運動的否定,其實從商品流通就談到了。馬克思說資本是從商品流通中出來,再返回到商品流通中。因此,資本是有循環的,而商品流通則是找不到開始和結束。
當然,從根本上來說,資本,資本主義社會的循環,畢竟不是人類社會的最高級的范疇,而這種不是最高范疇的范疇倒是有循環的運動特點,超乎其上的就沒有了。
所以,整體的思想,循環的思想不能絕對化,絕對化就容易,或者說必然倒向神秘主義。黑格爾小邏輯其實就有這個特點,小邏輯中黑格爾說是理念的發展是由一系列的圓圈組成的。雖然黑格爾的小邏輯的圓圈還是辯證法的發展的循環,但是最終到了絕對理念。
整體論,系統論的思想在今天是成為科學界,工程界的常識了,也是近百年來西方自熱科學向哲學的轉化產生的非常杰出的思想,是近百年來自熱科學現實的發展導致的唯物辯證法的成果,但是不能絕對化,不能將整體思想,系統思想絕對化,否則就陷入了馬克思所批判的隊列中了。馬克思的思想是超越整體論,系統論的。馬克思在這里提出由于貨幣資本的靜止和運動的辯證關系導致的貨幣或者是流通,或者是儲存下來,從而不顧及資本的目的,這種由于內部的矛盾而對目的的超越的思想,就是對整體論,系統論思想的超越。
我們必須看到對立統一規律,可以發展為系統,整體的思想,但是又是超越的,而不是拘泥于系統和整體的觀點。從根本上說,用馬克思的話說,辯證法的本質是革命的,自然也包含了對系統和整體的觀點的超越。
從否定循環的終始和開端,這恰恰是古老的莊子中的唯物主義的哲學立場。
淮南子這里的有始者:是事物的萌芽期,嬰兒期。
有未始有有始者,實際上是指潛伏期,比如胎兒對于嬰兒來說就是潛伏期。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這是指沒有開始之前的時期,這里就是完全的哲學抽象了,只能是在思維中把握了。這里好比是黑格爾的最抽象的存在,什么都不能說明。
淮南子的“有有者”是指有形的,可見的,可觸摸的事物。
“有無者”就是那些看不清,摸不到,比如,霧氣,就是看不清,空氣,風就是摸不到,但是不能說沒有的,這里的“有無者”就比老子中的“無”更為科學了,更為準確了。沒有玄虛的成分。
有未始有有無者,是指在上面有無者,有有者之前的宇宙時期。或者可以稱為矛盾潛在的時期,以人的發展為例子,可以說是父母的精子和卵子正在結合的那個時期。但是這個時期實際上有自己的矛盾,而不是絕對沒有矛盾。只不過是沒有表露出新的未來的事物的矛盾特點,比如精子和卵子的矛盾這是確定的矛盾,但是還沒有形成人體胎兒所有的矛盾而已。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就是比上個階段還要空虛無物的宇宙更早期階段,但是這里當然是更為抽象的思維的結果,只能在思維中存在。
進一步可以說對立統一規律是循環的成因,但是不能逆推,不能認為循環就有終始,即不能認為循環就有開始和結束。這在宇宙觀上是不成立的。
如果我們從老子的“有無相生”的理論來出發,那么,起點,和終點的關系就是“既有”又“沒有”的關系。
《莊子.秋水》:“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據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解釋,故,是固定的意思。也就是說事物是沒有開始和結束,開始和結束都不是固定的。這就與馬克思的看法是接近的了。
資本論第二卷馬克思非常重視研究資本循環的起點和終點的問題,很明顯,偉大的革命導師的思想在這里完全超越了單純的循環的起點和終點問題。
而基于運動的靜止和運動的對立統一規律,導致的循環既沒有起點、終點,又有起點和終點,這樣矛盾的觀點,我想對于當今研究宇宙的起源是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的吧。
2
貨幣的沉淀下來還是不管你是是自愿的還是非自愿的。
自愿,自己的主觀意志。這里實際上瓦解了作為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至上性。人當然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可是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是最基礎的東西,不是至上的。在運動和靜止的矛盾面前,人的主觀能動性問題幾乎就是不存在。舊唯物主義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是具有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唯物主義。當然這不是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幾乎是說主觀意愿在運動和靜止這對矛盾面前毫無作用。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是絕對的,不是至上的,否則那就是主觀唯心主義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唯物主義也終究是唯物主義。
3
貨幣在流通中必須得沉淀下來,還是不管是與職能相適應的還是與職能相違背的。
這里馬克思還提出了強大的資本也有所不能的地方,而不是絕對的全知全能。貨幣要停下來,資本自己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阻止的。
《莊子-知北游》最后的一節說了能和不能的關系,這當然是從功能,能力的角度來說的。
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
如果從字面的意思來說,第一句就是說知道所遇到的,不知道所不遇到的。頗有我們現在可遇而不可求的那種觀點,即不可求的才更好。接著第二句就是說知道能完成可以能完成的,但是不知道的是不能去完成不能完成的。舉個小例子,讓你去搬一箱啤酒,你是能搬動的,讓你去搬一頓鋼鐵,你就搬不動了,自然莊子這里說的是就不能讓你去干你不能干的。我們肉體的人當然不能一下搬動一頓的鋼鐵。
又接著說,無知,無能,都是人所不避免的,如果你追求人所不能避免的事情,那么就悲劇了,比如讓一個人去搬一頓鐵,喝下一萬噸啤酒,那么,結果就只能是悲劇。
馬克思這里論述貨幣會在運動中停下來,其實就說明,讓貨幣全部不停地運動、流通是不行的,是不能夠實現的,正是人所不避免的,是人不能的。
進一步說人類基于資本的前提下就不能做到貨幣不停地運動起來。這就是說資本的職能不能完成這個對于所有資本家都夢寐以求的事情。
可見,這里甚至運動和靜止的矛盾連事物自身的結構以及職能都不顧及了,完全可以穿透一切。實際上就是瓦解一切。因為職能是從結構來的。如果我們從現代系統論的角度看,系統論中奉為神圣的結構和功能的范疇,在這里就毫無存在感了。因為運動和靜止的斗爭完全不顧及你具有什么結構,什么功能。不顧及你是不是有結構功能,自然也不在乎你是不是一個完整的東西,還是一個碎片的東西,完全不顧及。這里瓦解了系統的整體性了。
莊子同樣在《知北游》中提到了邊界和沒有邊界的對立關系問題:
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
物物者,就是總的宇宙,是自然界的總物質,也可以稱之為道,這個總的物質與那些具體的物質形態是沒有邊際地結合在一起的,而那些有邊際的物體,事物,都是具體的。最后又說沒有邊際的邊際,就是邊際的沒有邊際。在這里莊子將邊界和沒有邊界統一了起來。之所以如此,其實根本還是最高的自然界,宇宙這個總的物質總體存在。
在莊子這里,超越了邊際的存在,自然也就超越了職能的存在,也就是有了不能。而不能是對應的最高的整體的物質宇宙的,是最根本的職能,可是最根本的職能卻是什么也不能,不能就是職能。這就與古代的無為而治的帝王術聯系起來了。
而馬克思這里提出了資本這個資本主義時代最大的范疇,最根本的范疇,最基本的范疇也有不能的地方,是資本自己是職能,功能完不成的地方,這就突破了我們一般的庸人們對資本范疇認識了。
之所以說突破,是因為馬克思將資本看作資本自身是既能而又不能,造成這種狀況的因素不是資本自身,而是比資本更深一個層次的,更基本的運動和靜止的這對矛盾在起著作用。
資本自身存在著這種不可避免的缺陷,對于我們解決當今的經濟問題是有直接的指導意義的,比如我們所謂的逆周期調節的問題就是讓沉睡的 貨幣強行起來運動,就是讓資本完成其不能完成的任務,因為資本沉淀是資本自身的職能,而你卻違反其沉淀下來的職能,強行讓資本不停運動,這就與資本的既運動又靜止的統一性完全違反了。
這種逆周期的觀點背后的基礎就是認為資本無所不能,特別是貨幣資本無所不能,其實,這里馬克思所針對的恰恰就是貨幣資本不是無所不能。
由于違背貨幣必須沉淀下來的職能特征,我們就只能印鈔票,通貨膨脹來解決問題,流通在市場上的是多發行的貨幣符號,而不是真正的貨幣。
簡單來說,我們逆周期,發貨幣來解決問題 的思路就是把貨幣看作全能的,看作無所不能的,這就把貨幣神化了,這種逆周期的經濟政策,是拜物教,是拜金主義在經濟政策中的表現,是必須給予批評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