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給我說,現在中國的銀行,存款指標很容易完成,但是,貸款指標很難完成,就是說,銀行有很多錢,卻貸不出去。客戶經理,每天壓力山大,加班加點的跑客戶,報送資料,甚至被迫去找第三方合作,買貸款。第三方也都懵了,他們之前一直做幫人沖存款時點指標的買賣,這種貸款買貸款的還是第一次見。另一面,為了能夠讓人來貸款,銀行給出的利率不停的降,比如,某銀行抵押貸款利率都已經下調到3.65%,公積金信貸甚至只有3.6%。但是款依舊放不出去,依舊沒人來貸。
銀行收納了那么多存款,卻又貸不出去,結果是什么?結果當然是銀行賠本,如果嚴重到一定程度,會導致銀行倒閉。
如果銀行倒閉,那中國銀行體系會出現危機。從美國銀行危機,我們不難明白,后果很嚴重。
為什么銀行會貸不出去款?
其實也不是一分錢都貸不出去,而是貸款指標很難完成,或者完不成。
這要從貸款者的角度分析。
中國經濟構成,按照主流的說法,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相應地,國有經濟只貢獻了不到5成的稅收、不到4成的國內生產總值、不到3成技術創新成果、不到2成的城鎮勞動就業、不到1成的企業數量。
企業,是貸款的主力,大型企業又是貸款主力中的主力。普通老百姓、中小企業、個體戶的貸款量很小。國有企業數量僅僅占不到一成。那么,這一成的國有企業,也不是全國各地都有,有些地方有、有些地方沒有;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有的地方根本沒有國有企業。如果沒有國有企業到銀行貸款,那么,銀行的貸款指標就很難完成。
不是還有比例超過9成的民營企業嗎?民營企業,可以分為外資企業、混合所有制即買辦企業、純民族大中小型企業。這三類企業中,公開的數據并未區分外資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所戰數量,我推測,外資、混合所有制企業,應該占據了所謂民營企業的大半壁河山。那么,這些外資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可以得到國際金融資本的風險投資、天使投資,不需要到中國國有銀行貸款;也可以到所謂國際金融市場上融資,得到足夠的人民幣,也不需要到中國國有銀行貸款。甚至,中國的某些省份、某些大型國有企業,也到國際金融市場上融資,也不到中國國有銀行貸款。也就是說,中國的允許外資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甚至是各級地方政府、各大型國有企業到國際市場上融資的政策,還有允許所謂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的政策,是導致中國國有銀行有錢貸不出去的根本原因。
進一步地說,中國允許外資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甚至各級政府、各大型國有企業到國際金融市場上融資、允許各類天使資本、風險資本投資的政策,讓國際金融資本、天使投資、風險投資機構掌握了相當大比例的人民幣發行和流通控制權,瓜分了中國國有銀行的貨幣發行權和流通控制權,削弱了中國國有銀行對經濟的影響控制能力。
不難預見,如果中國所有企業、所有政府,均到所謂國際金融市場上融資,以解決資金問題,那么,中國國有銀行體系,也就不需要開辦貸款業務了,既然不能貸款,那么也就沒有必要開展存款業務了。既然不開展存款、貸款業務,中國國有銀行體系恐怕也就沒有必要存在了。在貸款業務萎縮的過程中,中國有銀行體系會出現極其嚴重的危機,會有資不抵債,會破產……
不難理解,所謂開放金融、取消在華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限制、允許外資資本開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的政策,所謂允許各級政府、各種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到所謂國際金融市場上融資的政策,實際上是出賣中國人民幣發行權和流通控制權的政策,是剜自己的肉、被國際金融資本的瘡的政策,是用中國經濟支撐國際金融資本發展壯大的政策,是削弱、瓦解中國銀行體系的政策,是主動勾結國際金融資本,讓國際金融資本逐漸吞食、控制中國經濟的政策,是把權力奉送給國際壟斷金融資本的政策,是主動地殖民地化的政策,是給自己挖墳墓的政策,是自殺的政策。
在這種政策之下,人民幣發行權和流通控制權被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奉送給了國際金融資本,由國際金融資本通過購買中國政府、企業債券的方式,在中國發行人民幣,中國的銀行體系將在人民幣的發行和流通中,喪失角色,就沒有什么必要存在了。
這個過程中,中國國有銀行的困難,又會讓國際金融資本并購中國銀行資產,更加容易。或許,過不了多久,就有人鼓吹向國際金融資本出售中國銀行資產,甚至鼓吹人民幣“錨”在中國銀行資產上。他們還會說,傳統的金融體系,已經不適合市場經濟、不適應經濟全球化了,必須改革,引入國際戰略金融資本,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團隊。這樣的言論,當然是買辦性質的,是賣國的。
可以推測,如果中國國有銀行(現已經股份化、并上市)出現經營困難,那么必然會出現一股國際金融資本并購中國國有銀行的浪潮,在中國金融開放的現行政策條件下,這種并購合情合理合法,非常容易,甚至會受到中國金融體系的歡迎。等中國國有銀行被國際金融資本并購得差不多了,那么,這些被并購的中國銀行,會更強地掌握人民幣發行權,推動貸款業務,到國際市場上融資會受到限制,這些銀行的貸款指標也就容易完成了,不過,針對中國國有經濟的貸款條件,應該極其苛刻。
怎么中國銀行貸不出去款、并可能導致的中國國有銀行體系的萎縮甚至瓦解問題?一個根本的思路,就是收回人民幣的發行權和流通控制權。具體做法有:一是禁止中國各級政府和國有企業到國際金融市場上融資;二是禁止外資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到國際金融市場上融資;三是禁止所謂天使資本、風險資本的投資資格;四是中國主權銀行不允許有外資、私有資本股份;五是中國市場范圍內的企業使用人民幣,必須到中國主權銀行貸款,或者到中國金融市場上融資,不得到國際金融市場上融資;六是國際壟斷金融資本在中國開辦的金融機構,不得從事證券、理財、基金、存貸、支付、結算、保險、再保險、貨幣發行等業務,只從事與其所在國有關的支付結算業務。
綜之,“透過現象看本質”,中國的銀行貸不出去款,是人民幣發行權和流通控制權這些主權淪陷于國際金融資本的必然,是中國銀行、金融體系買辦化的必然。
當年,大明朝,帶有官僚性質的私有資本寧愿用白銀,也不用大明朝中央發行的寶鈔,結果導致明中央寶鈔體系瓦解,明中央的動員能力受到毀滅性打擊,不得不依賴稅收度日。而信賴稅收,又必然依賴大資本,形成大資本對政權的干擾、影響甚至是控制。今天中國的銀行貸不出去款,所有政府機構、大中型企業到國際市場上融資,或者接受各種資本的天使投資、風險投資,是當年大明朝歷史的重演。
老實說,我本人在貨幣、金融及貨幣與金融的關系領域,并不那么專業,我們不能在有關政策出臺之前對政策的理論根據提出批評,無法防止這些買辦政策的出臺,我們只能根據政策導致的惡劣后果,對政策提出批評,已經晚了一步。我們幾乎無法認識買辦資本勢力有多么險惡,但我們知道,它們絕非嚇唬一下、教育一下,就能改變其險惡,而是需要一場從理論、教育、機構、法規、制度到人員隊伍的徹底的清算。經濟、貨幣、金融領域的問題,決不只是腐敗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貨幣金融的主權觀念、有沒有正確的貨幣金融理論、對國際貨幣金融形勢有沒有準確判斷、有沒有分清敵友的問題。
但是,“亡羊補牢,猶未為晚。”現在出手,堅定立場,理清思路,清理錯誤觀念和錯誤政策,分清敵友,辨別是非,建設忠誠的隊伍,制定正確的政策,完全來得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