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第二章36自然段有如下一段論述經濟危機產生原因的話,他的大意是,經濟危機的產生不是由于個人消費需求的直接縮減,而是資本再生產過程的縮減:
資本主義生產所生產出的商品量的多少,取決于這種生產的規模和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需要,而不取決于需求和供給、待滿足的需要的預定范圍。在大量生產中,直接購買者除了別的產業資本家外,只能是大商人。在一定的界限內,盡管再生產過程排出的商品還沒有實際進入個人消費或生產消費,再生產過程還可以按相同的或擴大的規模進行。商品的消費不進入這個商品從中出來的資本循環。例如,紗一旦賣出,不論賣出的紗起初變成什么,紗所代表的資本價值的循環便可以重新開始。產品只要賣出,在資本主義生產者看來,一切就都正常。他所代表的資本價值的循環就不會中斷。如果這種過程擴大了,——這包括生產資料的生產消費的擴大,——那末隨著資本的這種再生產,工人的個人消費(需求)也可能擴大,因為這個過程是以生產消費為先導和媒介的。這樣,剩余價值的生產,從而資本家的個人消費,可以增長起來,整個再生產過程可以處在非常繁榮的狀態中,但商品的一大部分只是表面上進入消費,實際上是堆積在轉賣者的手中沒有賣掉,事實上仍然留在市場上。這時,商品的潮流一浪一浪涌來,最后終于發現,以前涌入的潮流只是表面上被消費吞沒。商品資本在市場上互相爭奪位置。后涌入的商品,為了賣掉只好降低價格出售。以前涌入的商品還沒有變成現金,支付期限卻已經到來。商品持有者不得不宣告無力支付,或者為了支付不得不給價就賣。這種出售同需求的實際狀況絕對無關。同它有關的,只是支付的需求,只是把商品轉化為貨幣的絕對必要。于是危機爆發了。它不是表現在消費需求,即個人消費需求的直接縮減上,而是表現在資本對資本的交換,即資本再生產過程的縮減上。
經濟危機的產生的產生有直接原因,有間接原因,有終極原因,有根本原因。應該說成因是多種的。馬克思這里論述的產生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就是資本主義的企業再生產規模縮減了,是企業的再生產的需求減小了,我不需要再生產那么多產品了,因為我的終端賣不動了,所以,我就減少,甚至暫時停止對生產資料的采購,這樣就造成了之前供貨商的供給超額,自然他也賣不動了,不能再生產了。注意這里說的都是今天產業鏈上的問題。這里面沒有工人的消費能力問題,全是因為下游工廠停產,導致上游一系列的企業停產或者減產,此時,經濟危機就發生了。馬克思這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形象的表示整個社會的經濟鏈條就是:
整個產業鏈——大的批發商——二三級的批發商——零售商——終端客戶。
另外就是今天的產業鏈——電商平臺+網絡電商——終端客戶。此時這個網絡電商就是所謂的大批發商。電商起到了這個大批發商的作用。今天進一步說就是電商平臺更起到巨大的作用了。
網絡電商,大批發商,電商平臺就成了馬克思說的大批發商,他們決定企業的生產量,而不是最終的客戶決定的。所以說這里馬克思討論的是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
當然,最終還是終端客戶的消費能力萎縮造成購買力不足。但是這個終端客戶和以產業鏈為生產整體的工廠體系是有著中介的,就是大批發商,電商,而不是直接和工廠聯系。
今天電商時代,商人這個環節依然是必要的,是不能抹去的。
從直接原因看,資本主義危機表現為大量企業倒閉,就是說表現為企業的再生產停頓,萎縮,縮小生產造成的。那么,如果從這個環節來拯救企業,讓企業無論什么原因繼續生產下去,那么經濟危機也就得到解決了。這正是當前提出的保經濟就是保企業主體的思想的理論來源。
這樣,我們就會看到無論是財稅,還是各種的政策、以及上項目等等支持都是集中在企業這個環節上的。哪怕生產的產品是無用的,馬上就會進入倉庫,根本賣不出去,但是只要生產了,工人就會有收入,那么,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危機就度過去了,因為工廠開工了。
至于終端的消費者這個層面是沒有有力的政策出臺的。除了鼓勵消費花錢以外,其他的幾乎沒有。如果我們從理論上來說,保企業主體就是在生產的環節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最終的生活消費上下功夫。有意思的是,處于什么創城的需要一些地方出臺了嚴禁室外露天燒烤的政策。這其實就是反應了終端消費的問題是完全沒有得到重視的,是完全置于政策之外的。但是,我們知道終端消費是經濟危機的終極原因。生活消費,不是資本再生產環節,但是作為資本存在的條件是必要環節,沒有工人階級的消費,就沒有工人階級,就沒有資產階級,也就沒有什么工廠開工創造讓資本家階級富裕起來的剩余價值了。
不觸及到經濟危機的終極原因,只是維持目前制度下的企業再生產,就是再維持目前的雇傭勞動制度。
不觸及到經濟危機的終極原因,即老百姓的消費能力不足,而只是在生產資本循環這里動手腳,這只能是半截子的挽救經濟的措施,而不是整體的方案。經濟危機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是跟整體,你怎么能如切菜似的砍下一截子,要你自認為是最好的那部分呢?馬克思這里說的很清楚,企業的生產量是由那些大批發商決定的,而不是最終的那些消費者客戶決定的。要知道,產品的數量,還有價格的因素呢。大批發商,或者說中間商們的目的是掙錢,而不是滿足終端消費者的需求。如果不掙錢,或者不能達到他們的預期,即使終端消費需求存在,他們也不會訂貨,這樣,再生產依然不能持續下去。其實我們的房地產的窘境不就是這樣造成的嗎?天價的樓房一下掏空了四十年改革開放給普通老百姓帶來的成果。是老百姓沒有需求嗎?不是。是老百姓不掏錢買嗎?也不是。而是老百姓掏不起純粹剝削性的高價格導致房子賣不出去!這就是房地產的問題了。房子賣不出去,后面的開發商,建筑公司,建筑工人就全都停業了。
治理如此大的國家的經濟危機,用半截子的方法,不能不讓唏噓不已了。還能說什么呢?
即使保企業主體的辦法成功了,所有的企業都開工了,那么,經濟危機就能解決了嗎?依然不會的。為什么呢?那就是高科技的狀況下,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會導致大量企業裁員。因此,企業的生存與否和工人無關了。企業可以全部開工,但是失業人口會依然上升。保企業和保無產階級的飯碗,完全是兩個問題。用保企業來蒙混過關以為就等于是讓天下無憂,讓無產階級都就業,這是瞪眼說瞎話。因此,保企業來挽救經濟危機最終的受益者是誰,也就不問可知。相反,真正的危機的原因卻毫無觸及。問題依然擺在那呢。
既然我們的保企業的思路實際上是保目前的資產階級,那么,在政治上就自然表現為資本和官僚的結盟。而且是官僚為資本服務,不是為人民服務了。如此的政企關系再好,對于那些被裁員的工人來說,這里的工人包含寫字樓里的腦力勞動者,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說是在資本主義國家,救經濟危機采取救企業的辦法是天經地義的,比如我們看美國經濟危機出來之后,先由美聯儲救助大銀行,這是對的,因為人家是資本家,資本家當然得救助資本家階級自己。這是資本家階級內部面對危機時期的大團結!資本家并不總是內斗的。
當然,我們也會說我們有慈善事業啊!我就只呵呵了。不知道說的是不是郭德綱相聲里的大善人!
我們還有什么發放消費券的政策,但是前提是你得先花錢,才能用我的消費券,如果你很窮,舍不得花錢,我的消費券就沒有你的份了。這真是很好的消費券啊!這真是我們解決消費需求的好辦法啊!哪里有這么好的呢?絕無僅有,天下第一!不由得讓人鼓掌贊成了!
此外,我們可愛的大經濟學家李稻葵居然大言不慚地提出給全民發放5000億的人民幣直接花,把美國的辦法都拿來了。真不愧是大經濟學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