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美聯儲加息走向吧。
不過其實你會發現,聊來聊去,還是得繞回到疫情上。
因為這場疫情的影響確實很大,你要聊當前的經濟、貨幣走向,很難繞開這場疫情。
但本文會側重于金融角度,從更加宏觀層面,去審視當前這場疫情。
(1)過往加息
我一直以來有跟大家分析過一個觀點。
就是美聯儲的激進加息,并不單純只是為了控制通脹。
或者說,通脹是美聯儲激進加息的觸發開關,也可以說是美聯儲激進加息的其中一個理由。
但這不是全部。
美聯儲激進加息,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收割。
通過美元潮汐環流,在激進加息下,讓全世界超發美元回流美國,來讓其他國家貨幣大幅貶值,資產價格大跌,從而制造巨大的差價。
等收割尾聲,美聯儲就會陡然轉鴿,繼續超發貨幣,釋放海量美元到全世界去抄底白菜價的資產。
這是美國利用美元霸權的優勢,才能玩得轉的收割套路。
不管82年收割南美洲,90年收割日本,97年收割亞洲,套路大同小異。
唯一失敗的是,2005年美聯儲激進加息,試圖來對我們收割。
但當時我們處于經濟騰飛期,外資不愿意回流美國,在我們這里扎根了。
于是美國2005年的加息就失敗了,美元短暫上漲后,就快速下跌
2000年之前,美國都是通過不斷加息收割,來降低自身債務壓力。
但2005年的加息收割失敗,美債上升,美元持續貶值,加上房地產泡沫化,這諸多因素都推動了2008年次貸危機的爆發。
而這也給我們爭取到了5年的寶貴發展時間。
美國在次貸危機爆發后,就跑到我們這邊求救。
我們和美國的關系也因此緩和。
不過在2012年奧巴馬連任后,他馬上對我們大幅度轉向。
農夫與蛇的一幕上演了。
奧巴馬在2020年曾經表示,如果不是08年次貸危機,他會對我們采取更強硬做法。
所以,奧巴馬2012年連任后,會對我們大幅轉向就不奇怪了。
2015年,美聯儲再度加息,仍然試圖對我們收割,這次美國差點成功了。
不過我們最終還是穩住了陣腳,沒讓美國得逞。
2018年,特朗普開始對我們全面轉向,雙方博弈越發激烈。
然后到了2020年,隨著疫情這個百年大變數的出現后,美國一口氣印鈔4萬億美元,舉債8萬億美元,相當于耗光子彈。
在無限印鈔和疫情的沖擊下,全球通脹在去年就已經飆升,今年俄烏沖突的影響則進一步加劇了通脹。
在這種情況下,今年3月,美聯儲開始這輪激進加息。
這一次,美國顯然吸取了2005年,還有2015年加息失敗的教訓。
以美國當前國力下滑的現況,單靠美聯儲加息,吸引全球美元回流的效果并不好。
所以,美國這次在美聯儲激進加息的同時,還通過滿世界拱火來制造危機,驅趕國際避險資金回流美國。
(2)拱火制造危機
美國的拱火策略,我認為分兩部分。
一部分是拱火俄烏沖突,由于烏克蘭和俄羅斯在過去8年,頓巴斯地區沒有實現真正的停火,這里是一個天然存在的火藥桶,美國只要輕輕的把汽油潑上去,然后用滲透在烏克蘭內部的神秘武裝,可以很輕易的把這個火藥桶點燃。
于是,俄烏沖突爆發,整個歐洲經濟、工業遭到嚴重摧殘,大量歐洲資本開始回流美國,但同時也分流了一部分到我們這里。
對此,美國肯定是很不希望歐洲資本被分流到我們這里。
所以,美國也必然會在我們這邊拱火搞亂。
對我們的拱火,具體要用什么方法,美國內部應該還是有很大分歧的。
現在美國內部基本也是自由發揮,各自為戰。
于是,有一部分派系,選擇拱火我們的對岸。
而另外一部分派系,選擇無所不用其極的去讓疫情失控,來進行拱火搞亂。
當然,這也只是我的猜測。
今年3月,我們經濟大動脈疫情爆發,全國經濟都遭到影響,各項經濟數據在4月份都出現驟降。
3月16日,美聯儲今年首次加息,開始本輪激進加息周期。
于是,從3月1日至今,人民幣匯率累計貶值幅度達到12%。
從3月1日到現在,我們一直在跟疫情做艱難的戰斗。
去年雖然一些地方有爆發零星的疫情,但基本能第一時間控制在個別城市范圍內,基本沒有出現疫情外溢。
這也確保我們絕大部分人在去年基本是不受疫情影響,很多人差點都以為疫情已經結束了,大家可以盡情的逛街、旅游、娛樂,不用為感染新冠病毒擔心受怕。
所以,去年民眾普遍都支持動態清零。
但今年從3月開始,整個形勢開始發生變化。
疫情不再那么好防,總是防不住,防不完。
防完一個又冒一個,沒完沒了。
這雖然跟奧密克戎不斷變異,傳染性更強,更難防有關。
但真的沒有其他因素嗎?
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一些地方的組織和管理能力不行。
有的地方可以在15天-30天內,第一時間把疫情控制住,把對民眾生活的影響降至最低。
但有的地方,甚至出現100天都沒控制住疫情,這樣極端離譜的事情,完全超出正常人可以承受的極限。
防疫是水桶效應,不看長板,看短板。有些地方做得再好,但只要其他地方防不住,那么遲早也會被拖下水。
除此之外,還有很詭異的因素。
比如核酸造假問題。
有報道統計稱,今年已有超11家核酸檢測機構造假被查。
我把這個報道里提到的幾個案例也列一下。
以上這些案例,都是有明確通報的。
很多核酸造假有一個共同點,并不是把“陰性”造假為“陽性”,而是把“陽性”造假為“陰性”。
這種造假后果,就是導致疫情進一步擴散,危害性很大。
如果是把“陰性”造假為“陽性”,還是比較容易發現的,因為陽性病例都會進行復核。
但像這樣把“陽性”造假為“陰性”,不但更難發現,危害性也更大。
所以,這幾個案例基本都是以涉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立案。
那么我們回過頭來看過去這半年。
為什么,我們的疫情控制不住?
真的僅僅只是因為奧密克戎傳染性太強嗎?
不管奧密克戎傳染性有多強,只要是進行物理層面的隔離,都是能對付得了的。
但為什么,某地會出現長達100天的“靜態”,卻仍然還有新增?
具體到底什么原因。
答案,我們不得而知。
過去這半年,我們疫情防起來很艱難。
除了奧密克戎變異得更狡猾、更難防之外。
還是有其他一些因素,內因為主,外因煽動。
不管是什么原因,至少可以肯定的一點,我們當前的這個局面,是美國非常希望看到的。
你要說美國整個過程都沒有參與,我是不相信的。
所以確實很難防。
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
(3)疫情
以下僅為個人猜測,僅供參考。
我認為,美國這場滿世界拱火的兩招。
一招是拱火俄烏沖突,驅趕歐洲資金回流美國。
一招是拱火擾亂疫情,驅趕亞洲資金回流美國。
目前來說,擾亂疫情這一招,才剛開始,所以我們和美國之間,也還在博弈。
形勢對我們來說,是比較嚴峻。
因為這個時間點,美國確實掐得很準。
為什么,美國不在夏天去發難,因為夏天如果我們“放”的話,危害性沒那么強。
但我們看到,從11月開始,過去這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形勢就有急轉直下的感覺。
11月初,雖然感覺疫情還比較嚴重,但大家普遍都還對能防住還比較有信心。
但轉折點大約就是十天前,因為一些惡性事件的發酵擴散,然后引發一些比較不好的事情發生。
在這之后,整個輿論就陡然轉向,包括各地方也都開始“各行其是”。
如此集中的陡然變化,要是沒有一股龐大的勢力去推波助瀾,我是不太信的。
今年3月,我們疫情開始在經濟大動脈爆發。
3月16日,美聯儲開始這輪激進加息。
11月底,我們開始這波轉向。
11月30日,美聯儲鮑威爾發表演講,開始釋放鴿派信息,表明12月要減小加息幅度的態度,并說不希望通過加息來壓垮經濟。
而在11月3日凌晨,美聯儲上一次加息之后,美聯儲還一副鷹派講話,一副不管經濟如何,都要加息到底的模樣。
是什么原因,讓美聯儲鮑威爾在短短一個月不到的時間里,出現如此巨大態度轉變?
僅僅因為11月10日美國通脹超預期回落嗎?
我覺得這還不夠。
過去10天發生的很多轉變,才是美聯儲出現如此巨大態度轉變的重要原因。
美聯儲加息的原因,雖然是為了解決通脹。
但通脹更像是美聯儲加息的理由、借口,或者說是觸發開關。
至少美聯儲加息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收割。
可能在一個月前,美聯儲還覺得要實現收割,得極限加息到6%,才能成功,所以就擺出一副加息到底的模樣。
但過去十幾天發生的種種變化,讓美聯儲覺得可能加息到5%,就能達到目的,所以就開始釋放鴿派信息,安撫市場。
當然,這只是個人猜測,大家看看就好。
不過,美聯儲這次釋放鴿派信息,也有可能只是煙霧彈。
昨晚,又有一些市場信息預期,美聯儲可能提高明年的終端利率水平,明年有可能仍然會加息到5%以上。
也就是說,雖然12月加息50基點,減小加息幅度,應該是沒有太大懸念的事情。
但明年的終端利率會加息到哪,是加息到5%,還是更高,這個目前仍然還是有懸念的。
具體結果如何,可能更多也得看美國的通脹數據,也得看我們和美國博弈的結果。
(4)這個冬天
現在木已成舟,“放”的局面已經很難改變。
因為一些地方都已經成了數據黑洞了,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防得住。
雖然有的地方還在努力辛苦的“防”,但能堅持多久?被拖下水只是時間問題。
我老家農村,都已近有新增病例了,這讓我十分的擔憂。
老家農村那么多老人,醫療資源還如此匱乏,讓我不得不擔憂。
我們一開始,至少在一開始優化的時候,應該是沒打算在這個節骨眼,直接就變成這樣。
因為無論如何,我覺得也不大可能去在冬天去放,因為這很容易放大代價。
最理想的狀態,是以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優化模式,去平穩度過這個冬天,然后堅持到明年3月之后,再有序的放開,那樣才能把我們可能要付出的代價降至最低。
但事與惟愿,在十天前美國集中煽動一些不好的事情后,整個形勢都朝著一種比較糟糕的方向去發展。
十天前的事情,美國有參與其中,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各種手法,都是美國一貫套路,他們甚至都不加掩飾。
美國抓住的這個時間點,確實很精準。
具體大家懂的都懂,我也不好細說。
因此,這個冬天,可能并不會平靜。
從海外的疫情數據看,第一波是很可能造成醫療資源緊張,目前還只是個別地方出現,但一個月后,春運之前,全國疫情可能就要進入高峰期,到時候可能是全國大范圍出現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
這才是我們接下來需要面對的最大考驗。
我不認為美國等了那么久,會什么都不做。
搞亂,搞破壞,是美國最擅長的。
所以,對于未來兩個月可能發生的各種亂象,大家也要提前有個心理準備。
這個也仍然只是給大家做一個預期管理。
如果發生,大家有心理準備,就比較不容易被煽動情緒。
如果沒有發生,那自然皆大歡喜。
我也希望我們能夠安然度過這個冬天。
如果沒有美國,我還是比較有信心的,但有美國在一旁搞亂,確實還挺讓人擔憂。
畢竟各種二五仔都太多了。
另外,有可能為了不讓美國搞亂,這個冬天的數據可能看上去“還可以”。
但實際情況會如何,大家心里應該也很清楚。
現在有些地方已經是數據黑洞。
我覺得這樣做很不好,,如果全國范圍都這樣,很容易影響最基礎的信任。
反而容易加劇恐慌。
那樣才反而是美國想看到的。
因為美國到時候可以有很多種去戳穿的辦法,然后再發動全球輿論攻勢。
我覺得,我們最好就是,堅持實事求是,不給敵人機會。
在明確已經要“放”的預期下,做好全國人民的預期管理,提高大家個人防護意識,讓大家明白,形勢的險峻,需要我們每一個積極做好防疫,這樣才能把這個冬天可能要付出的代價降至最低。
這樣民眾明白這個冬天可能會遇到一些比較糟糕的局面,即使真遇到這樣的糟糕局面,大家也自然會有心理準備,增強承受能力。
如此一來,美國就比較難從中搞亂。
但從目前輿論形勢看,我并沒有看到有這方面改變的態勢。
輿論還是在集中宣傳奧密克戎的毒性低,卻不提奧密克戎的傳染性有多強,實際對整體的威脅有多大,只聚焦在奧密克戎對個體的威脅低。
奧密克戎對個體威脅低是沒錯,但同時奧密克戎對整體的威脅也大。
只聚焦在對個體威脅低,那么就會導致現在很多人對奧密克戎輕視,覺得感染了也沒什么,缺乏足夠的心理預期和準備。
那一旦這個冬天,發生比較糟糕的局面時,人們很容易因為這個巨大的心理落差,而更容易被人煽動情緒,更容易被美國制造亂局。
這才是我最擔心的。
希望這都只是我杞人憂天吧。
愿我們國泰民安,希望這個冬天,大家都可以平安健康的度過。
我們都只是普通人,沒有誰應該是救世主,有多大能力盡多大責任。
反正,我已經盡力了,該說的,我也都說了。
我無力改變什么。
但求心安,問心無愧就好。
我們現在能做的,也就是積極做好個人防護,在這個冬天保護好自己,保護好家人。
不要覺得大環境如此,我們做好個人防護就沒有意義。
聚沙成塔,理性應對。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好個人防護,那這個冬天我們才可以盡可能減少代價。
這是人類和病毒的戰爭。
也是我們和美國的戰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