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兩種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根本對立
當今我國社會存在著兩種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這兩種經濟學的根本區別,首先在于研究對象的不同,在于哲學基礎的對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經濟的客觀本質和發展規律,它的哲學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們的目標,哲學基礎是歷史唯心主義。
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是實現主觀目標,如美聯儲現在研究的就是把通貨膨脹的指標降至2%;《要想穩住宏觀經濟大盤,須先穩住微觀經營主體》(以下簡稱《穩住》)的研究目標,是要穩住經濟大盤、穩住經營主體等等;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經濟本質以及發展的客觀趨勢,在這個基礎上才探討采取什么主觀能動措施,推動經濟發展,它的哲學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承認經濟發展存在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并以此為研究對象,而西方經濟學根本就不承認存在著客觀規律,認為長官意志決定經濟發展,這就是兩種經濟學一切區別的根本原因。
西方經濟學以人們的主觀目標作為研究對象,是以歷史唯心主義作為哲學基礎,必然被客觀現實撞得粉粹?,F在美國出現的高通貨膨脹,正是美聯儲前一個時期實現“量化寬松”政策的必然結果;而當前美聯儲不斷加息,又在為下一次的債務危機創造條件,為新的“量化寬松”即濫發紙幣做準備。
說明西方經濟學的破產,最好的例證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周期性經濟危機。自1825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爆發經濟危機以來,幾乎每隔一段時期就爆發經濟危機。1929年大蕭條以后,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主張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熨平”經濟周期,但是,經濟危機仍然周期性爆發,表明凱恩斯主義的“失靈”,西方經濟學的破產。但是,我國的一些經濟學家仍然想運用它來“解決”我國的經濟問題?!兑敕€住經濟大盤,須先穩住微觀經營主體》,夢想“穩住微觀經營主體”,“穩住大盤”,就是這種理論的典型。。
二, 經濟下滑的根本原因
我國經濟的不斷下滑,是從2008年爆發世界經濟危機以后就開始的。2008年以前,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保持著兩位數增長,是資本輸出的結果。2008 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以后,盡管政府采取了種種措施,但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還是不斷下滑,由兩位數降至2011年的9.6%,2012年的7.9%,2016年的6.8%,2019年6%。新冠疫情爆發以后,更滑至2020年的2.2%。(《中國統計摘要》2022 第26頁)《穩住》提出“穩住經濟大盤”,“穩住經營主體”,說:“我認為,要想穩住宏觀經濟大盤,須先穩住微觀經營主體。中國現在有1.6億個市場主體,包括五千多萬戶企業和一億多個體工商戶。這些微觀經營主體,是中國經濟基本盤的基石,只有把基本盤的基石激活,才能穩住宏觀經濟大盤-----如何穩住微觀經營主體?應該放松管制、穩住預期。”等等。經濟下滑,就是經營主體穩不住、“激”不活。經營主體穩住了,“激”活了,經濟還會下滑嗎?所以,這種論述就自相矛盾。至于“放松管制”措施等,政府早就實行了。不僅如此,政府而且還大量發行紙幣,借了天量債務:2008年我國流通中貨幣為34219億,到2021年就增加到90825億,發行了紙幣近5.7萬億,翻了一倍還多;國債余額,也由2010年的67548.1億元,增至2021年232697.3億元,增加了16.5萬億,翻了兩番還多。這還不包括地方政府賣地和借債等等。(《中國統計摘要》2022 第160頁、《中國統計摘要》2015 第67頁)總之,政府已經運用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各種“工具”,來激活經營主體,仍然穩不住經濟下滑的趨勢。所以,所謂的“穩住大盤”,須先穩住“經營主體”的論斷,不過是一句空話、套話,是一個脫離實際的夢想。
《穩住》說:“-----如何提振消費? 有些人認為可以出臺刺激消費的政策,然而需要看到,在刺激消費方面,政府能用的工具很少,消費不同于投資,投資靠的是單位,可以大力利用杠桿,也就是貸款,特別是可以讓國有單位大力加杠杠,甚至加杠杠去上一些暫時沒有多大需要的項目,所以促進投資的工具箱里有很多工具。而消費靠的是個人,政府不能讓個人去大力加杠桿,更不能讓個人加杠杠去增加他們不需要的消費,所以刺激消費的工具箱里并沒有太多的工具。現在部分地區選擇發消費券,消費券只能帶來階段性的消費增加,不能帶來消費總量的增加,也就是說,發消費券的時候消費需求得到集中釋放,此后則很難持續。也有觀點提議給大家發錢,但這一措施并不現實,另一方面實施成本很大,實施扭曲也很難避免。所以我認為,中長期提振消費,最終還是要回到居民可支配收入這里。如何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我們當然不能搞‘劫富濟貧’政策。所以這方面的政策應該做到科學合理。我們過去10多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下滑比較明顯,‘十三五’比‘十二五’下滑3.3個百分點。下一步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特別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體的可支配收入,去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3萬多人民幣,但是低收入組只有8000多元,中低收入組也只有18000多元,很多人生活比較艱辛,這是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偟恼咚悸罚舜罅ν晟粕鐣U象w系,譬如改善務農人員、農村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以及完善住房保障體系,還要持續采取措施提高許多人的人力資本,并采取措施提高他們的就業質量,從而使他們的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報酬不斷得到提高。”除了空話,沒有任何實際內容。
“消費不足”、“內需乏力”的根本原因,是廣大勞動群眾的購買力低下,是實行雇傭勞動經濟制度的必然結果。廣大工人的工資是勞動力商品的價格,只能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一大部分利潤被資本家占有。這是資本主義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反復爆發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我國現實雇傭勞動經濟制度,必然出現“內需不足”、“消費乏力”的資本主義痼疾,必將爆發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三, 出路
新中國的毛澤東時期,走發展公有制經濟的道路,不僅消滅了資產階級,沒有不勞動占有利潤的老板,不僅社會風氣廉潔、清正,而且生產高速發展;不僅沒有“內需不足”、“消費乏力”,反而是供不應求,不僅生產資料供不應求,主要生活資料盡管發展很快,也供不應求,政府發糧票、布票,甚至自行車票限制購買。當時還被一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嘲諷為“短缺經濟”,實際上是公有制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高速發展的表現。
當前我國實行雇傭勞動經濟制度,嚴重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所有“穩經濟”、“穩經營主體”的措施都已經試驗過了,實踐證明統統“失靈”,都不過是脫離實際的夢想。唯一的出路就是重新回歸毛澤東時期發展公有制經濟的道路。
附錄:
張文魁:要想穩住宏觀經濟大盤,須先穩住微觀經營主體
2022年11月03日 07:45 觀察者網
導讀: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民經濟恢復向好,三季度明顯好于二季度,生產需求持續改善,就業物價總體穩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 如何分析當下的經濟形勢?宏觀政策的工具箱里還有哪些儲備工具可以推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向觀察者網講述了自己的觀點和分析。
觀察者網:三季度經濟增長數據3.9%高于市場預期,且是在夏季高溫和疫情多發的背景下實現的,數據增長的背后有哪些支撐?
張文魁:背后的支持主要是工業數據比疫情前很多月份還要好。單月來看,9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回升至6.4%,對整個工業增長起到支撐作用,也由此拉動了經濟增速零點幾個百分點。
而即使在疫情之前的2019、2018年,很多月份的工業增加值增速也沒有這么高。工業超預期增長還是與我們5月份以來的穩增長政策有關,特別是穩投資政策已經見效,譬如與投資相關的機器設備行業的增速明顯提高。
前9月我國工業企業利潤結構改善 當月降幅持續收窄。圖源:視覺中國
觀察者網: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1.3%(2021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5.4%),居民消費意愿和環境依然低迷,這種低迷是當下的問題也是未來的機會,下一步要穩增長,必須要提振消費,這應該如何實現?
張文魁:這個問題需要從短期和長期來看。從短期看,消費乏力主要還是受到疫情的影響,因為從這幾年來看,消費都會達到55%-65%的貢獻率。今年的消費貢獻率這么低,一方面是人們減少了出行和接觸性、體驗性消費,比如朋友聚會聚餐、旅游、甚至婚禮等,另一方面是很多小微企業受到影響比較大,歇業和停產關閉的不少,那么企業主和從業人員的錢袋子還是癟了,這也進一步影響了消費。
從長期來看,疫情管控終究會過去,即使不會很快過去,那么長期消費還是要看居民收入,如果居民可支配收入上不來,消費最終也會受到影響。
二十大提到,要增強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這種表述說明中央對于消費非常重視。我認為,未來幾年我們還是需要5%以上的GDP增速,這是2035年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礎。
當然我們不僅僅是為一個2035目標去發展經濟,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之一還是為了改善老百姓生活,提振消費就是為了這個根本目的。但是,如何提振消費?
有些人認為可以出臺刺激消費的政策,然而需要看到,在刺激消費方面,政府能用的工具很少,消費不同于投資,投資靠的是單位,可以大力利用杠桿,也就是貸款,特別是可以讓國有單位大力加杠杠,甚至加杠杠去上一些暫時沒有多大需要的項目,所以促進投資的工具箱里有很多工具。
而消費靠的是個人,政府不能讓個人去大力加杠桿,更不能讓個人加杠杠去增加他們不需要的消費,所以刺激消費的工具箱里并沒有太多的工具。
現在部分地區選擇發消費券,消費券只能帶來階段性的消費增加,不能帶來消費總量的增加,也就是說,發消費券的時候消費需求得到集中釋放,此后則很難持續。
也有觀點提議給大家發錢,但這一措施并不現實,另一方面實施成本很大,實施扭曲也很難避免。
所以我認為,中長期提振消費,最終還是要回到居民可支配收入這里。
如何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我們當然不能搞“劫富濟貧”政策。所以這方面的政策應該做到科學合理。我們過去10多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下滑比較明顯,“十三五”比“十二五”下滑3.3個百分點。下一步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特別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體的可支配收入,去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3萬多人民幣,但是低收入組只有8000多元,中低收入組也只有18000多元,很多人生活比較艱辛,這是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總的政策思路,除了大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譬如改善務農人員、農村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以及完善住房保障體系,還要持續采取措施提高許多人的人力資本,并采取措施提高他們的就業質量,從而使他們的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報酬不斷得到提高。
觀察者網:從數據看,出口增速8月和9月持續放緩,海外需求持續走弱,但是我國工業生產還在加速,支持生產加速的訂單主要來源于汽車、手機行業,勞動力密集型產品拉動持續減弱。在東盟等發展中經濟體對中國出口有所支持和外需整體性收縮的情況下,如何研判今年中國出口增速的趨勢?
張文魁:9月份下滑有點超出大家的預期,我判斷未來還會繼續下滑。第一,它是個高位的調整,從去年到今年,出口增速連續二十幾個月都在高速增長,因此現在有一個高位的回調。
第二個方面,國外特別是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也在萎縮,從經濟數據看,美國三季度經濟還是增長了,但一季度和二季度經濟數據都不太好,歐洲的需求也在收縮,整個發達經濟體的需求收縮,進口自然會減少。
第三個方面,東南亞和南亞國家,他們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恢復得比我們好一些,從前年到今年,我國出口訂單激增,相當一部分是從東南亞和南亞國家轉移到中國的,現在他們恢復了產能,所以我判斷出口增速還會進一步回落。不過,盡管9月份有所收縮,出口表現還是略優于內需,內需才是真正的大問題。
觀察者網:在各項穩增長穩就業政策的加力落實下,三季度就業形勢有所好轉。就業形勢的困難主要表現在青年就業壓力快速上升,新聞報道“名校畢業生正在從深圳中學向二三線城市的中學擴散”,年輕人選擇二三線城市就業的趨勢是否會影響經濟發展?
張文魁:從長期看,名校畢業生向二三線城市擴散有利于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包括人才結構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城市活力的增強,畢業生去二三線城市就業生活工作,后續有利于地方吸引高端的投資和高科技企業。同時,二三線城市生活成本低,物價、房價、生活節奏等對于畢業生也有吸引力。
觀察者網:制造業投資和基建投資推動第三季度經濟增長。10月25日,六部委聯合發文《關于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勵外商加大在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方面的投資,如何看待并妥善處理或權衡外資對國內產業格局的影響?
張文魁:從數據上來看,我們實際利用外資兩位數增長,目前來看,外資對中國下一步增加投資可能還是有點糾結。現在出臺這個文件,對于進一步吸引外資,特別吸引高質量的外資有幫助。
一些觀點認為外資到中國來投資,特別是投資高科技的實體經濟部門,對我們國家安全不利,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實際上,外資投資也會增加中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韌性。二十大提到“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我們要合理看待外資發揮的作用,現在也有一些外資糾結甚至猶豫,我們需要文件來給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和可持續的政策。
山東濰坊:汽車制造企業車間內工人進行焊接生產。圖源:視覺中國
觀察者網:前段時間,媒體報道歐洲制造業轉移的新聞,中國也承接了部分歐洲企業的產能,主要是電氣設備、汽車行業生產向中國轉移,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來說,如何評估轉移的產能,尤其是高能耗和高氣耗產業可能帶來的正反面影響?
張文魁:歐洲制造業轉移到中國會不會把高耗能的產業轉移過來,轉移過來好不好?政府有關部門會綜合考量這些因素,我們國家有外商投資目錄,對于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實際上也有一定的限制。總體來說,國外的產業轉移到中國來,并不是一個單方面的決策,中國也有自己的政策。
觀察者網:外媒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將低于預定的目標,您在此前的采訪中提到“中國仍然需要保持5%以上的較高經濟增速”,面對市場悲觀的預期,您認為今年如何能夠穩定保持中速增長?
張文魁:今年經濟增速要達到年初預定的5.5%的預期目標,有可能嗎?盡管第三季度數據超預期地高,但前三季度加起來只有3%。剛剛公布的10月份制造業PMI只有49.2,不但重新回到50以下,而且超預期地低,所以四季度經濟增速也未必樂觀。
現在只能希望明年能夠回到潛在經濟增速附近。年底我們要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籌劃明年的經濟,我希望明年能達到5%以上。盡管不同學者的測算不同,大家普遍認為中國潛在經濟增速在5%-6%之間。
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明年是二十大之后的第一年,所以現在就應該考慮籌劃明年如何繼續穩增長、如何使經濟實際增速達到5%以上。
觀察者網:那么,明年的宏觀政策的工具箱里還有哪些儲備工具可以推出?
張文魁:我不太贊同老是盯著宏觀政策工具箱的想法。因為貨幣和財政等宏觀政策的空間并不像許多專家想象的那么大了。
我認為,要想穩住宏觀經濟大盤,須先穩住微觀經營主體。中國現在有1.6億個市場主體,包括五千多萬戶企業和一億多個體工商戶。這些微觀經營主體,是中國經濟基本盤的基石,只有把基本盤的基石激活,才能穩住宏觀經濟大盤。
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使這些微觀經營主體不但能夠正常經營下去,而且還能擴大經營。許多企業一段時間以來面臨很多困難,信心受挫,預期較差,現在亟需穩住它們的經營和發展。
如何穩住微觀經營主體?應該放松管制、穩住預期。放松管制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優化疫情管控措施,同時要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準入,讓微觀經營主體看到更多的商業機會;穩住預期還是要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這也包括加強產權保護,正如我在《穩增長》這本書中提到的,不僅需要文件,也需要判例。
《穩增長:中國經濟基本盤》。作者:張文魁
更值得強調的是,在這些微觀經營主體中,蕓蕓的小微企業目前最需要保護、最需要關心。在過去近20個月里,制造業小企業的PMI幾乎每個月都低于50,情況是比較嚴峻的。
國家出臺一些文件保護市場主體,但是不能只看到保護“白名單”上大企業的重要性,而忽視大量小微企業的重要性。小微企業,也包括個體工商戶在內,看起來對于GDP增長沒有多大的直接貢獻,但是它們不但通過增加居民收入,從而促進消費而帶動了經濟增長,而且也直接增加了多樣化的市場供給、繁榮了經濟活動。10月25日,國務院公布《促進個體工商戶發展條例》,就是一個好文件,但下一步需要在實際中真正落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