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國債總額正式超過了31萬億美元。
而美國的國債鐘網站實時顯示,美國的國債總額也已經達到了31.13萬億美元。
去年10月初,美債觸發上限28.4萬億美元。
然后當時美國為了避免債務違約,臨時把債務上限上調到28.88萬億美元。
這個當時僅僅半個月的時間,美債就在10月底又觸發了債務上限28.88萬億美元。
然后美國兩黨好不容易是達成了妥協,最終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在去年10月底把美債上限提高到31.4萬億美元。
也就是說,美債總額現在距離觸發債務上限,也只剩下3000億美元了。
不出意外的話,可能今年底,就又會上演美國債務違約風險,逼迫美國國會再度提高債務上限的戲碼。
另外,有不少人一看美國債務又增長破31萬億美元,就驚呼美國還在繼續大放水,認為美聯儲加息是假的,實際還在擴表放水。
這個是混淆了財政和貨幣。
大家一定得把財政和貨幣跟區分開。
財政歸財政,貨幣歸貨幣。
政府發債,不一定就是放水。
關鍵是需要央行印鈔購債,才是放水。
如果央行處于加息縮表周期,那么政府也可以繼續發債,只是這時候發債,就只能靠市場投資者消化,通常這時候政府發債就得付出更高的利率,會導致存量債券收益率飆漲,債券價格大跌。
打個比方。
有一家銀行,愿意給你無限量貸款,而且利率很低,只有2%。
那你肯定是有多少借多少,多多益善。(量化寬松)
但有一天,這家銀行不肯貸款給你了,還要把之前借給你的錢,給收回去。(加息縮表)
這個時候,你也仍然可以跟其他人借錢,但其他人的錢不是印出來的,他們自然會要求你給他們更高的利率。
所以,你可能就得用4%的利率才能跟其他人借到錢,把之前欠銀行的錢還掉。
于是,你的存量的低息債券,就會慢慢置換成高息債券,你每年的利息會越來越多,債務壓力就會越來越大。
這種情況下,銀行并沒有印錢借給你,你的錢是跟其他人借的。
現在美聯儲加息縮表,并沒有去買美債。
這個時候,美國政府仍然會可以發債,債務還可以繼續增長,但這樣就會增加美債市場的供給,就會加劇美債收益率飆漲,債券價格大跌。
這就是當前美債市場,還有英債市場,或者全球大多數國家債券市場正在發生的事情。
由于全球經濟正在面臨衰退,世界各國的財政都不敢收緊,仍然維持寬松,就必然需要持續發債。
特別是歐洲,面臨能源危機,要不斷給民眾各種能源補貼,就必然要加大發債。
但因為高通脹壓力,迫使美聯儲、歐洲央行、英國央行,都開始加息縮表,收緊貨幣。
一邊是財政寬松,一邊是貨幣收緊。
這就導致歐美的債券收益率飆漲,債券價格大跌。
因為在央行不買債券的情況下,歐美政府想要加大發債,跟市場投資者借更多的錢,就需要給更高的利率,不然沒人愿意借給歐美政府。
這實際上,就是當前世界各國經濟所面臨的一個主要困境。
這個困境也是來源于過去這么多年無節制的量化寬松,讓世界各國習慣了財政赤字貨幣化。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2008年次貸危機之后,歐美日普遍進行無底線的量化寬松,把財政赤字貨幣化,從而出現貨幣跟財政綁定的威脅情況,才容易讓人混淆了財政跟貨幣的關系。
但實際上,財政和貨幣還是要區分清楚的。
財政赤字貨幣化,是必然會出現問題的。
比如當前英國正在爆發的金融危機,本質上就是財政赤字貨幣化所帶來的結果。
本來英國央行正在加息縮表,這個時候英國央行就不會再購買英債。
通常來說,當央行加息縮表,貨幣收緊,財政通常也是需要收緊。
但英國特拉斯上任后,馬上宣布要維持寬松財政,推出大規模減稅計劃,擴大財政開支。
這必然會導致英國加大發債力度。
在英國央行加息縮表周期里,英國加大發債力度,加劇了英債收益率飆漲,英債價格大跌。
而因為英國養老金持有大量英債,而且還是加杠桿的。
所以,英債價格大跌,就導致英國養老金有爆倉的風險,從而導致英國養老金,不得不拋售各類資產,來追加保證金。
從而形成英國金融危機,迫使英國央行救市購債。
美債其實也是存在同樣的問題。
只不過,美元畢竟是世界貨幣,美國有金融霸權,所以美債有世界資產價格之錨的作用,是世界各國大量外匯儲備購買標的。
所以,在美聯儲加息縮表周期里,美國政府繼續發債,雖然也同樣加劇債券收益率飆漲,債券價格大跌,但由于還有海量的市場投資者接盤,所以目前還勉強能支撐得住,但假如美聯儲進一步加息縮表,美債市場也是有很大的崩盤風險。
所以,面對美債有崩跌的壓力,其實美國政府過去一年,發債力度已經小了很多。
我們可以來看一組數據。
2020年疫情前,美債為22萬億美元。
隨后疫情爆發,為了應對疫情,美國推出大規模紓困計劃,而當時美聯儲處于無限寬松的周期。
這種狀況下,美國政府自然無節制舉債。
在短短一年里,美債就從22萬億美元,暴增到28萬億美元,增加了6萬億美元債務。
不過,在去年初,美債達到28萬億美元后,美債增長速度就一下子慢下來。
因為當時美債已經即將達到28.4萬億美元上限,再加上美國財政部在一口氣舉債6萬億美元后,在去年初有差不多1萬億美元沒花完。
所以,美國去年一直到7月份,債務才增長到28.5萬億美元,半年才增加5000億美元。
然后美國去年10月底把債務上限從28.88萬億美元,提高到31.4萬億美元后。
美國像脫韁的野馬,到今年2月一口氣把債務提高到30.5萬億美元。
然后,隨著美聯儲今年3月開始加息,正式收緊貨幣后,美國也開始收斂發債速度。
從3月至今,美國債務也才從30.5萬億美元,提高到現在31.1萬億美元,半年增加了6000億美元的債務。
美國2022財年前11個月的財政赤字是9450億美元。
預計全年財政赤字1萬億美元左右,基本回到疫情前狀況。
相比美國2020年財政赤字3.1萬億美元。
2021年財政赤字2.77萬億美元。
雖然美國疫情前,每年1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仍然算是財政寬松狀態。
但相比過去兩年動輒3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來說。
今年美國財政赤字約1萬億美元,已經算是大幅度減少,可以看做是財政相對收緊。
這個主要就是受美聯儲加息縮表的影響。
貨幣收緊,不可避免就會導致財政收緊。
而英國的問題就是,在貨幣收緊的時候,還要進行財政大寬松,那就會出大問題。
比如英國央行現在,變成一邊大幅加息,一邊購債,是很容易讓未來英國的債務危機更嚴重。
不過,美國當前債務高達31萬億美元,這種情況下,美聯儲加息縮表,也不可避免會給美國帶來沉重的債務發行成本壓力。
其實,以當前世界經濟的大環境,還有歐美過去幾年無節制的經濟透支行為,導致現在歐美不管怎么做,都很難解決問題。
美聯儲最近開始有加速縮表的態勢,過去三周,美聯儲一共縮表737億美元,已經接近美聯儲之前計劃的每月950億美元的縮表上限。
美聯儲的縮表,能撐多久,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信息。
還是那句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貨幣收緊的時候,就得勒緊褲腰帶。
但歐美的體制決定,他們并無法勒緊褲腰帶。
所以,只能爆發危機,才能讓他們認清現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