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4我們離岸人民幣兌美元跌破7.0關口,在此前4個月我們是陸續跌到7.5,現在已經破7。
趁著人民幣破7,我們一起去看看全世界有什么問題,更是為了看看我們自己有什么問題。
先看美國,美國在疫情前負資產是4.2W億美元,疫情后到今年6月初已有9W億美元,他們疫情期間印鈔數量=前40年之和。
美聯儲加息印鈔的威力暫不多言,
我們再看毛子。
俄烏開戰后毛子外貿順差比去年漲了2.5倍,預計全年順差2300億美元。盧布自開戰后短暫下跌又馬上升值,匯率從72升到60,盧布是現在全球唯一1個兌美元升值的貨幣,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你看前2天普京不是還開始部分動員了么。
俄烏開戰后直接后果就是“能源危機”,在這背景下,中東諸國簡直是躺著賺錢。
沙特、伊朗、科威特、阿聯酋你就算包括伊拉克,小日子過得都很滋潤;今年他們1季度2季度都有貿易順差,都有增長。
中東是典型富二代,老天爺賞飯吃。
跟中東類似的是南亞,比如印尼、馬來西亞今年賣棕櫚油賣到飛起,不止賣棕櫚油,他們石油、天然液化氣、原油這幾項今年全都翻倍。
中東躺著數錢,
印尼是半躺著數錢,
包括澳大利亞也是坐著數錢。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也是賣資源(如鐵礦、煤炭)一樣能過好日子;在澳大利亞你忙到5點你已經就是個奮斗逼了。
我們去看西歐,西歐雖然大都是發達國家,但他們也有錢不能解決的問題,比如過冬。
在中國,冬天就是1個穿羽絨服的季節,
但在西歐,冬天則是1個要燒錢的季節。
西歐的問題是:俄烏開戰后,隔壁毛子把暖氣給掐了,暖氣沒了,西歐今年怎么過冬?
在此背景下,今年英國每戶家庭的能源支出都上升到4188英鎊,預計到2024年,會有500W戶英國家庭儲蓄被耗干凈。
法國在6月出現歷史上是最大逆差。今年5月德國的貿易逆差是10億歐元,是1991年兩德合并以來首次出現的逆差。
對了,德國能源監管局長還宣布,從明年起,德國天然氣會再漲3倍,建議百姓現在開始存錢,免得明年交不起4500歐元的暖氣費。
需知德國百姓扣除完生活、房租開銷后,平均結余500-700歐元,1年可支配收入在6千-9千歐元。光1個暖氣費4500歐元,就占了他們1年可支配收入的50%-75%...
簡單總結下,2022年,英法德3國上半年的GDP仍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這是西歐,再看我們隔壁棒子跟日本。
日本上個月被新冠圍剿,日本重癥跟死亡率全創新高,有156萬人居家療養,上個月16號就有14家醫院表示醫療系統已被擊穿。
疫情倒沒什么,主要是他們汽車出口也開始有點腳軟了。今年上半年,日本的汽車出口量為173萬,比去年下降14.3%,這汽車行業可是他們國民支柱之一,背后牽涉到500萬人就業,直接影響日本經濟。
另外,截止7月日本已連續第12個月貿易逆差,反映到匯率就是去年9月美元兌日元是1:109,今年美元兌日元是1:141。
日元貶值速度幾乎超過了98年亞洲金融危機那會。
日本是走出口導向路線,他想做生意賺錢,就需要大量進口原材料和能源,然后加工成高附加值產品,比如他們的招牌—汽車跟家電。
但日元貶值,直接導致進口石油價格上漲147%,天然氣上漲155%,煤炭上漲268%,發電成本翻1倍…成本上來了,生產出來的產品也貴,那肯定沒啥爭力。
韓國跟日本類似,都是出口導向型路線,都是進口原材料,都是加工成商品出口來賺利潤,所以他們對國際能源和大宗商品的價格漲幅極為敏感。
剛剛在下說了中東、西歐、日韓這3大區域,我們可以看看其他國家老百姓比咱過得滋潤都是什么些原因?
要么老天爺賞飯,賣資源躺著賺錢。比如中東賣石油,印尼賣棕櫚油,大爭之世他們卻能躺平。
要么先發制人,先搞完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國家,在馬太效應下不停滾雪球,用技術優勢當壁壘。但也會因為政治博弈,被困于能源問題,比如西歐諸國。
要么走出口導向,想賺多少錢全指望國外訂單,得看老外臉色過日子。
社會有階級,國家也一樣,就像老師當年提出“3個世界”架構區分那樣。
尤其東亞最卷,歷史上東亞殺伐征戰最多,不過是都想搶一口吃的。東亞自朝鮮戰爭后沒人打國戰了,中日韓這種比較有想法的國家都出奇走上這么1條路:出口導向型經濟。
東亞啥都缺就是不缺人,人最不值錢。比如日本走上了這條路,玩命抄襲歐美,玩命加班,就像汽車行業里的豐田、本田就是抄襲典型。
出口導向型經濟可讓1國經濟現狀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拔高,但有1個與生俱來的缺點:內卷。
出口導向性經濟是只看國外需要什么,不看本國需要什么,能解決國內多少就業,得看誰的臉色?老外的臉色。
而本國人會為了競爭為數不多的勞動崗位而卷到飛起。就像70年代日本那樣以社為家,007是常態,把加班的員工稱作叫“企業戰士”。
韓國現在也絲毫不虛,凌晨的地鐵站都還人滿為患。之前韓國總統尹錫悅不還說要在部分企業推行每周工作120小時么?
而英國已經試驗每周4天工作制并大獲全勝了...
說白了出口導向型經濟,在某種程度上是燃國民之未來結與國之歡心,然而看一眼其生育率,又還能燃多久呢?
這就是在下今天想說的重點,在下為何喋喋不休,講什么中東賣資源,歐洲過冬難,日韓生計不易?就是為了說明現在全世界都賺不到錢,都有問題,但都沒有我們的問題更隱形更致命。
跟我們問題同樣深刻且致命的就是美國,美國動作大伙都看到了,自己加息,自己腰斬美股,自己擠泡沫,把視角切成美帝,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這算不算壯士斷腕?
但我們的泡沫呢?我國最賺錢2大行業是什么?金融+房地產。金融暫且不論,且說我們房地產已經尾大不掉到什么程度?
我們雖是發展中國家,但我們的房價收入比在全球最高。全球10大房價收入比城市,我國獨占7座。
還有短短10年,我們居民負債率翻了多少倍?2021年是62%,預估預計今年年底78%。
多說1句,
這就是內循環玩不下去的兆頭。
我每天都在往群里發日報,所以每天會搜集各種國外信息,講實在的我搜集多了真的有種無力感。
中美都認為自己強大,美國說我手里捏的有芯片,有美元,有蘋果、微軟、高通、谷歌等世界頂級企業。
可我們有什么?高房價嗎?
經濟強大不是靠你1張嘴去說,有些強大所有人都認同,有些強大除了自嗨,沒人認可。
前些年,我們靠人口紅利博了個“世界工廠”的外號,現在我們純粹賣地,GDP穩步增長還不費心。
但我想請問,金融跟房地產,是1個國家的底氣所在嗎?人家說我有10個芯片,100顆核彈,你說我有1000套價值10W億的房子,你還沒弄死人家人家就先笑死了。
說真的我特別反感有些人說,現在啥都不要做,維持現狀,不然你改變現狀人家外資撤離,咱就都喝西北風啦。
這就是出口導向經濟決定了他們的腦袋。
我請問,站在資本大鱷的角度,中國就像1支股票一樣,上午9點開盤發現他們靠人口紅利打開了小商品市場,勢頭真好,所以國外資本瘋狂涌入。
但下午開盤發現怎么回事?怎么人口紅利沒了?小商品市場這么多年也沒啥進展,重要實體產業也沒啥成績,感覺都沒啥信心了呢。
事實上,假設外來資本意識到你成長瓶頸,問題隱性且致命時,那資本撤回力度夸張至極我跟你講。
所以你不用擔心你做了什么,怕傷害外資利益人家就撤資,因為你特么什么都不做人家也要撤資,早晚的事。
還繼續按這條路走,
這還怎么走得下去?
我們看看最近這段時間的政C連招,現在各地都在松綁樓市都看出來了吧?3 4月份降首付比例,5 6月份降房貸利率,7 8月份降存款利率,這是什么?
這就是在進一步降低游戲門檻,讓更多的玩家/接盤俠入局進來,讓他們變成“新鮮血液”激活房地產。
但這可能嗎?
過去很多人都在想啥?比如你在上海買了套房子,上海房價漲10%,至少能讓你少工作3-4年。
不要說15年,就說疫情前19年之前,市場里幾乎大部分人都認為房價會不停上漲,就在這種情緒下所有人爭先恐后上車。
那幾年瘋狂到什么地步?手里有錢能上車的全上車,上不了車的加杠桿上車,已經上車的繼續加杠桿想賺更多。
最后結果就是全面負債,全面負債負到后面就是杠桿筑頂,誰都不會入局。
玩游戲的都知道,一旦1個游戲沒了新鮮玩家進來,這個游戲遲早倒閉,而在游戲里的玩家就相互卷,卷到游戲倒閉。
就像現在房地產,在局內那些把杠桿加滿的人肯定希望房價繼續暴漲,不然他就逾期或者去杠桿拋房子。
但房子拋給誰?沒人接盤拋給鬼么?那肯定是拋給跟你一樣的局內人,但大家杠桿都加滿,誰也沒有多少余糧能吃下你的房子。
就比如廣州1個業主腰斬一半賣房,結果被其他業主圍堵;我雖然吃不下你的房子,但也不允許你影響到我的房價。
所以前面提到最近政C連招是什么?又是降房貸利率、降首付比例、降存款利率,就是為了更多的年輕人能有資格成為接盤俠去救市。
我們大膽預判一下,接下來會有什么?是不是會繼續不停放松購房資格、放寬房貸年限、繼續降低房貸利率?
但這有用嗎?
08年的美國,有人能用自己家寵物狗的名字拿下貸款搞1套房子,最后什么結果應該都知道。
所以橫著看全球,縱深看自己,咱自己是不是有很多問題更迫切要解決?
現如今人民幣貶值是為了試圖保住出口,可現在中美都在為了脫鉤做準備,一旦哪天脫了,咱出口這輛馬車也斷了,我們還能靠什么?靠內需?靠投資?
在下最近反復啰嗦就是要勤修內政,這是官話,說人話就是趕緊擠掉我們自己的房地產泡沫,趕緊把錢流到實體行業里,流到工廠、芯片研究上去。
人家老美已經在經濟自救,當然有用沒用另說,起碼人家表了個態。
咱們呢?要抓緊啊!趕快擠出我們的金融膿包+房地產泡沫,要知道俄烏還在掐架,我們東部沿海還不夠安全,各國經濟下行,都賺不到錢,所以趕緊把血液、脂肪都流到五臟六腑和肌肉上去,別堆積在腹部。
大腹便便看著唬人,打得過誰呢?
別等到潮水褪去,才知道誰在裸泳,別等到經濟危機褪去,我們才切身體會到,手里有房遠不如有鋼有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