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的市場經濟,整個社會主要通過貨幣組織起來,進行經濟活動的。貨幣作為一種權力是非常明顯的,例如,你想讓一家工廠給你生產一批產品,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和工廠簽訂合同,給工廠付款,工廠就會非常樂意為你生產了。貨幣就相當于行使讓工廠給你生產商品的權力指令。馬克斯在《資本論》中也多次提到貨幣權力,例如,在第一卷討論貨幣儲藏功能時說,“隨著商品流通的擴大,貨幣權力也日益增大“。
一、美國貨幣權力斗爭簡史
歷史上,貨幣權力對美國尤其重要,這是因為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各邦都是獨立國家。它們最初是英國派兵在17世紀占領北美大陸東部建立的13個殖民地,在封建制度下,都是相互獨立的,后來和英王發生矛盾,為維護奴隸制,1776年發動叛亂,各自宣布獨立建國。雖然通過獨立戰爭,讓英國承認了它們獨立,但仍然時時面臨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軍事威脅,以及國內土著印第安人的反抗。例如,1812年英軍曾占領美國首都華盛頓。加上各邦也存在矛盾,甚至獨立后不久內部就打起來了,不得不于1787年合作通過憲法,建立了聯邦制國家。但各邦僅授予聯邦政府外交和對外戰爭權,各邦經濟政治乃至文化上都堅持獨立,相互交往和合作只能依靠貨幣了,因此,美國建國早期,聯邦和地方政府始終圍繞貨幣權力進行斗爭。
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十款規定金銀幣是法定貨幣,由聯邦政府鑄造和確定鑄幣價值,禁止各邦政府鑄造和發行付款憑證(bill of credit)。雖然憲法禁止各邦發行紙幣,但也沒有明確聯邦政府可發行紙幣。這是因為美國獨立前,各邦實際都是英國封建制下的獨立政體,由于缺少鑄幣,主要由各殖民地時代政府發行紙幣,曾經引起嚴重的通貨膨脹[1],嚴重損害英國利益,英國議會曾發布法律禁止殖民地發行紙幣,是殖民地追求獨立的重要原因[2]p69。獨立戰爭期間,美國大陸議會代表13個邦又發行了大量紙幣,而各邦也各自大量發行紙幣,造成惡性通貨膨脹[3],致使貨幣和經濟系統都發生嚴重的危機。因此,美國精英們在制定憲法時,就禁止各邦政府自行發行紙幣了,也沒有授權聯邦政府發行紙幣。但沒有禁止政府設立由政府控制的公私銀行發行紙幣。
雖然美國主流宣傳,直到南北戰爭之前,美國是由私人銀行發行銀行券等紙幣,但實際上,主要由政府控制的公立銀行發行。例如,1791年美國國會批準設立的第一美國銀行;是由政府認購五分之一股份,其他股本面向公眾公開發行,是政府控制的公有銀行,而且個人75%認股款是用聯邦政府債券支付,等于75%認股資金基本免費交給政府,而該銀行發行的紙幣,其主要發行依據是美國聯邦政府債券,發行的紙幣也就交給聯邦政府了。
各邦也各自設立類似的銀行并發行紙幣,所謂州立銀行是州政府主導建立的公立銀行,非州立銀行才可能是私人銀行,但大都不是重要銀行。紐約銀行在1784年6月成立時沒有得到州許可,但后來漢密爾頓的許可申請獲得州議會通過[4] ,就變成州立銀行了,其管理制度是聯邦政府財政部長漢密爾頓起草,州議會批準的,并非美國所宣傳的私人銀行。1812年第一美國銀行到期,國會沒有批準繼續持有許可,紐約州批準改造為紐約城市銀行,在紐約州運營,股東都是第一美國銀行股東,中文翻譯為花旗銀行,在1813和1814年都分別認購了高達50萬美元的美國國債[2]p157,使得國債成為花旗銀行發行銀行券的主要依據。該行一直運行至今。顯然花旗銀行不是什么私立銀行,而是由紐約州政府批準,聯邦政府占有很大部分股份的公立銀行。到1817年,紐約州政府還擁有紐約州立銀行40%股份,技工和農民銀行10%股份[2]p15712。
美國紐約大學榮譽教授,著名金融專家理查德·西拉(Richard Sylla)指出[5],“早期的美國議員將銀行看作一個公共事業而不是一個向任何人開放的行業。因此,議員們僅向馬薩諸塞州的每個城鎮授予一個銀行章程,可能不僅僅為了壟斷利潤,更主要的是因為他們相信阻止銀行間毀滅性的競爭是保障公共利益的需要”。
辦銀行可以發行鈔票,從而可以獲得巨大利益,是美國地方政府和聯邦政府相互爭奪利益的主要戰場之一。由于美國是從英國封建制轉變而來的,地方上從邦到下面的城市和小鎮都是一級封建政府,他們都會各自設立銀行,負責本地金融,從而形成了美國獨具特色的單一銀行制。因此,美國素有在一個城鎮建立一個營業機構的銀行傳統,銀行分支機構較少,經營的地理范圍有限,跨州經營難以進行,其主要原因就是各州和各市鎮在經濟上獨立,不允許他州和市鎮進入本州和市鎮辦理銀行,獲得銀行業利潤。更大范圍能夠運作的銀行,往往都是相應范圍的議會批準設立的公立銀行。由于經濟上往來無法避免,一些工商發達城市的主要銀行就會占據優勢地位。
美國國會代表各邦批準的美國第一銀行,主要業務包括存貸款和票據貼現,以及為政府提供金融服務等[6],是當時唯一一個可以在全國設立分支機構的銀行,從而包攬了美國境內跨州金融業務,還負責依據國債和鑄幣發行唯一能在全國流通的紙幣,業務量和實力都遠大于州立銀行。例如,1809年儲備的鑄幣量大于美國所有其他銀行總和[7],也就能夠發行更多紙幣,極大地侵占了地方上的貨幣權力和金融利益。1811年美國第一銀行特許期限到期后,來自各州的國會議員就不再批準它延期,取消其特權。但此后發生的英美戰爭給聯邦政府帶來巨大籌資壓力,使美國精英認識到,聯邦政府需要自己的銀行,1816年國會又通過成立美國第二銀行的法案,期限20年,但1836年到期后,在各邦金融勢力支持下,當時的杰克遜總統,在四年前戰勝美國第二銀行支持的亨利克萊上臺,不再批準延期而關閉。此后美國一直沒有服務全國的銀行,直到1913年建立聯邦儲備銀行。
1836年后,美國第二銀行被關閉,很多美國精英都希望分享發鈔之利,推動少數州開始試行自由銀行制度,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建立銀行發行紙幣。到1861年發生南北戰爭前夕,一半州實行自由銀行制度,可以設立私人銀行,發行承諾兌換金幣的紙幣。當時這種私立銀行濫發紙幣,經常倒閉,帶來的問題也很多,如偽幣盛行,當時一半的紙幣是偽造的[2]213。1863年2月美國國會通過國立銀行法,由聯邦政府負責國立銀行管理和貨幣發行,發行依據為美國國債,等于發行收益基本交給聯邦政府,從而為政府籌資,應對戰爭,但銀行的運作仍然掌握在地方勢力手里,發行衍生貨幣權力仍然歸地方所有。
如今美國的商業銀行主要是上市的公眾銀行公司。上市公司是由大量民眾持股的公司,是屬于公眾所有的公司,在美國稱之為public company,直譯就是公眾公司。Public本身的意思就包括公立的,政府的含義。上市公司是公立公司或者說公有公司,在美國,是毫無疑問的法律常識。上市公司需要按照美國法律對外公布公司數據,接受政府的監管。相反,上市公司私有化,是私有化發起人按照美國法律要求,把上市流通的股份全買回來,上市公司退市變為發起人擁有的私人公司的過程[8]。
中國的公有制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和集體所有企業。兩者的區別在于,國有企業是中央政府代表全體國民持有所有股權的全民企業;而集體企業則是部分國民共同持有所有股權的企業。有一種意見認為,一些地方政府或眾多民眾集資興辦的股份制企業可以說具有“準集體”性質。美國的有些上市公司類似中國的“國有”或“準集體”企業,其股權高度分散,且往往由政府控制的各種基金所控制,如養老基金等控制。
美聯儲通常每年會4次列出資產排名前列的3000多家成員銀行的資產及其排名,按照2020年底公布的會員銀行資產[9],其中前4位銀行分部是總部位于俄亥俄州首府哥倫布的國立摩根大通銀行(JPMORGAN CHASE BK NA);總資產為2.821萬億美元;總部位于北卡羅來納夏洛特的國立美國銀行(BANK OF AMER NA);總資產為2.162萬億美元;總部位于南達科他蘇福爾斯的國立富國銀行(WELLS FARGO BK NA),總資產為1.800萬億美元;以及總部在同一城市的國立花旗銀行(CITIBANK NA),總資產為1.634萬億美元;這4家銀行的資產總和達到8.416萬億,約占美國所有國立銀行總資產的43%。美國的國立銀行原文是National bank,中文被錯誤地翻譯為國民銀行,誤導國人。這4家銀行都是上市公司,因為它們的股權都是成千上萬的民眾持有的,類似中國的“準集體企業”。雖然美國政府在統計經濟數據時沒有“公有企業”概念,所有公司包括資產完全屬于國有的美國郵政,都統計為私有公司,但美國法律上定義的私有化,是指將公眾持股的上市公司變成少數股東控制的公司[8]。美國約有90家銀行是上市公司,都是大中型銀行,包括主要的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更重要的是,美國政府控制的養老基金等,代表民眾持有他們的股權,控制了他們的資產。還有很多銀行,雖然沒有上市,也同樣屬于政府間接控制的公眾持股銀行,因為大量銀行都是如此設立的。
雖然美國存在大量私立銀行,但它們都局限在地方,與州和各級地方政府設立的銀行相比,實力要弱小得多。國立銀行法通過后,進一步提高銀行開辦門檻,如在6千人的小城鎮,國立銀行資本提高到5萬美元,是州立銀行10倍,同時提供稅收優惠,打擊和削弱州立銀行和私立銀行,消除流通領域的銀行券,使得弱小的私立銀行地位進一步削弱,對美國經濟影響很小。因此,美國銀行業實際是國立銀行為主的,并非是美國精英所宣傳的私人控制的行業。
美國精英允許私人進入銀行業,雖然他們所擁有的資產較少,在銀行業比重很低,但美國精英通過宣傳,讓人們相信所有銀行都是私人擁有的,從而掩蓋了銀行業國立為主的實質。這是美國精英高明的文化洗腦的結果。例如,美國最初本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卻堂而皇之地宣傳是民主國家,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美國精英通過長期的文化洗腦,讓很多美國人十分相信,甚至能讓全世界很多國家的諸多精英都十分相信,以至于在中國的教科書中,就有宣傳美化美國奴隸主總統為推動人類民主的明星。由此可見,美國精英是很高明的騙子,很多時候都是在十分清楚的事實面前造謠,卻能讓很多人篤信。德國納粹宣傳部長戈貝爾所說的,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其實是對美國精英諸多成功欺騙行為的總結。宣傳美國銀行業都是私有的謊言,就是這樣的例子,相比美國的民主自由資本主義制度,更難于分辨,以至于直到今天,都是國內外一致認可的。
二、美國侵占他國貨幣權力簡史
美國宣傳銀行私有,目的之一是推動他國接受美國“私人”銀行及其發行的紙幣。但在美國控制的殖民地,例如拉美后院,可以直接推行其發行的紙幣,就可以從殖民地無償拿走財富;比較隱蔽的方法,是發行本地貨幣,卻以美元為發行依據,如今推銷到了名義上獨立的國家,稱之為美元化( Andrew Berg:完全“美元”化的利與弊[M].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00.)。就是發行的貨幣都要拿去換美元,交給美國,換來的美元用作發行貨幣的流通依據,儲備起來,不得使用,只能在減少流通貨幣時,用于回收貨幣,實際因經濟增長,需求貨幣增長,也就很少使用,而且本幣也就成了美元代用券。最早是英國1849年為其在印度洋的殖民地毛里求斯定制的作為英鎊代用券的貨幣發行辦法(周麗霞, 貨幣局制度及其基本運行特征.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4. 2004(3): p. 41-46.),發行的貨幣與殖民政府儲備的英鎊一一對應,完全是英鎊的代用券。英國在其控制的香港發行港幣,長期以來,一直實行以英鎊為100%發行依據的貨幣局制度(孫茂輝, 香港貨幣局制度的變遷與創新. 當代港澳, 2002. 2002(1): p. 20-25.)。二戰時,英國就曾經大量增發英鎊,從殖民地獲得物資支持戰爭( Hudson, M., 金融帝國,美國金融霸權的來源和基礎,嵇飛等譯. 2008,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印紙幣在殖民地購買或建設工廠,開辦公司,控制貿易和市場,從而控制殖民地經濟,可以持續不斷地獲得利潤,這是西方統治殖民地,剝削殖民地的主要工具。
西方各主要強國,包括法國和美國都同樣由政府在殖民地推行使用本國貨幣或代用券,從而成為局部地區的“國際貨幣”。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西方各國遭遇史無前例的生產過剩危機,限于對危機問題的認識水平,各國精英都希望出口商品,解決生產過剩問題,于是西方主要國家,主要是英法美,占有和控制當時最多的殖民地,均在各自控制的殖民地推行自己的貨幣,銷售自己的過剩產品,于是形成了三個“國際貨幣”區:美元區,英鎊區和法郎區( 林白鵬、歐是主編, 簡明經濟學辭典. 1985: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p. 148-149.),而其他西方國家沒有殖民地或殖民地很小,就無法成為“國際貨幣”了,顯示了所謂“國際貨幣”的實質,不過是西方統治殖民地掠奪殖民地財富的工具,不過是能夠在西方國家控制的殖民地流通的貨幣。二戰期間,英國的殖民地積累了約等于140億美元沒有多少購買力的英鎊( Hudson, M., 金融帝國,美國金融霸權的來源和基礎,嵇飛等譯. 2008,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也是因為它們是英國的殖民地,沒有自主權力,只能聽從英國的安排,拿物資換英鎊支持英國的戰爭。
二戰期間,美國組織同盟國在美國開會通過國際貨幣基金協定[10],從而可以宣傳美元是國際貨幣。這是1944年7月美國、英國等44個同盟國家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通過的,聲稱主要目的是促進國際貿易發展。協定要求加入國自行確定貨幣含金量,從而確定匯率。當時還在戰爭時期,各國經濟都很困難,難以確定貨幣含金量,協定中只列出了美元的含金量,美國就此宣傳美元是黃金欠條,暗示其他國家不是,從而成為唯一的國際貨幣了。
其關鍵條款是第八條,要求加入國不得限制他國使用外幣支付,等于要求加入國對他國開放貨幣主權;但同時要求承諾負責兌換他國因經常項目往來所獲得的本國貨幣為對方貨幣或黃金(后來修訂為特別提款權),從而防止他國不受限制地印鈔購買加入國的經濟資源,侵犯加入國的貨幣主權。例如,按照協定要求,美國政府需要向中國政府承諾,兌換中國因貿易獲得的美元為人民幣或特別提款權。由于美國政府不儲備人民幣,而儲備的特別提款權遠少于我們的美元儲備,無法滿足協定要求,中國就能以美國違背協定為理由,禁止美國和其他國家使用美元從中國進口物資,從而可以限制美元對中國貨幣主權的侵犯程度。協定實際是要求加入國承諾有限開放貨幣主權,可以自行根據貿易需要決定持有的外幣數量,從而決定了貨幣開放程度,也就是貨幣主權被侵犯程度。是否接受第八條款,就成為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接受第八條款的國家,又被負責監督執行協定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之為第八條款國。
當時除歐洲外,拉美國家是名義上獨立,實際大都被美國資本控制;其他地區大都是英法殖民地,真正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很少,參加會議的第三世界國家多是支持反法西斯勢力派出的代表。此前英國為獲得戰爭勝利,不得不拉攏殖民地,和美國一道發布《大西洋憲章》等宣言,承諾讓他們戰后獨立。英美組織會議討論國際貨幣合作,其主要目的是,美國試圖通過協定,讓英國對美開放殖民地貨幣主權。而英國試圖通過協定,獲得美元,支持戰爭。雖然當時英鎊號稱是最重要的“國際貨幣”,但美國并不承認,英鎊主要在英國控制的殖民地流通。協定規定各國可以用本國貨幣和少量黃金出資,從而可以無償使用一定額度美元等外匯,用于進口美國物資了。最終通過談判,美國共出資31.75億美元,使英國獲得的美元很有限,其打算大部落空。
戰后美國又出資130多億美元支持歐洲盟國,包括給英國提供37億美元,要求英國執行第八條款,開放貨幣主權。當時英國因戰爭破壞,生產能力很低,英鎊被高估。各殖民地政府在二戰期間積累了價值140億美元的英鎊[11](p246),紛紛將英鎊兌換為美元,僅僅嘗試5周,就耗盡了英國的美元儲備,不得不停止執行[12]。卻讓英國殖民地將外匯儲備也是貨幣發行依據從英鎊轉變為美元,讓美元侵占了英鎊的“國際貨幣”地位。如果美國接受英鎊結算或兌換,英國各個殖民地政府也就沒有必要預先兌換英鎊為美元,從而不會在對美國之外其他國家貿易中使用美元,美國也就無法取代英鎊的“國際貨幣”地位了。如今中國生產了世界上大多數工業產品,美國基本不生產工業消費品,美元仍能保持國際貨幣地位,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單方面承諾美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可兌換。
雖然1944年7月22日盟國會議通過了協定文本,決定于1945年12月27日生效,但直到1946年11月6日,才有薩爾瓦多第一個接受第八條款。美國則是當年12月10日接受。到1953年底,除美國和加拿大外,共有7個拉美國家接受第八條款,成為第八條款國。直到1961年2月15日,英法德意等西歐9國和南美的秘魯加入,使接受第八條款國家增加到19個[13]。
此后到1971年共有35個國家承諾接受第八條款,除了從英國控制的殖民地獨立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沙特和科威特四國外,其他國家都是美國的西方盟國和美國控制的拉美國家(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當年8月15日,美國宣布不再兌換美元為黃金,等于宣布不再遵守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從而使依據協定形成的西方國際貨幣合作框架崩潰。《今日巴黎報》評論說:“美元神話破產了。西方世界的貨幣和財政整個結構也同它一起破產了。”
當時美國發動侵越戰爭,遭遇中國支持的越南人民武裝反抗,耗資巨大,超過二戰,國內通貨膨脹嚴重,美國經濟分析局提供的物價指數顯示,美元物價已經比當初確定金價時,上漲了3倍多,但美國一直保持此前確定的美元含金量,致使美元匯率嚴重高估。卻讓美國借此從西方盟國低價進口物資支持戰爭,使得西方各國物價不斷上漲,難以遏制通貨膨脹。當時美國既不降低美元含金量,又多方限制各國兌現美元為黃金,而西方各國積累的600多億美元,已經遠遠多于美國儲備的約100億美元黃金[11]。西方各國因在國家安全上受到美國的制約,不得不妥協,但到1971年5月初,西方各國忍無可忍,紛紛下令銀行停止美元兌換[14],從而在對外貿易中不再使用美元,不僅終止了美國對他們的掠奪,而且終止了對美國開放貨幣主權,也就停止了協定。當時的美國報紙公開哀嘆,美元成了沒人要的貨幣。
雖然美國當時的財經部長聲稱“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的難題”,但這不過是美國精英的意識形態宣傳。德國終止使用美元結算后,不僅很好地控制了物價,物價平均上漲率不到5%,而且經濟也較快地得到發展,實際年平均增長率接近3%。而美國卻陷入十年滯漲,物價高速上漲,經濟卻停滯。由于美國經濟嚴重依賴對西方盟國的掠奪,就此陷入嚴重的通貨膨脹,持續十余年。按照黃金或石油價格計算,十年上漲25倍,平均每年上漲38%。到1980年前后,美聯儲不得不將基準利率長期維持在15%以上,甚至接近20%[15],以便降低通貨膨脹,也說明實際通貨膨脹水平高于15%-20%以上。美國的主要盟友日本英國停止接受美元稍晚幾個月,承受的損失就大得多,通貨膨脹一度高達30%[3]。
1976年1月8日西方各國在牙買加首都召開會議,通過了關于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協議。主要改革內容是取消貨幣可兌換黃金要求,允許會員國選擇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但美元仍然很不穩定,直到1981年,中國放棄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對付美國,才讓美國各個擊破,重新控制了中東產油國,迫使中東國家將石油價格下調一半以上,從每桶37美元下降到十幾美元,一直保持到20世紀末。美元也因石油價格的下降,很快得到穩定,重新成為世界主要貨幣。例如,法新社華盛頓1981年4月14日電稱,“在第二次石油沖擊后出現的貨幣調整中,美元重新成為世界的主要貨幣”。
我國是1944年參加會議的創始國之一,但席位一直由民國政府,包括后來的臺灣政權占有,卻從未承諾第八條款。1980年大陸才加入協定,直到1996年底才承諾第八條款。事實上,加入協定所獲得的收益有限,主要是從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獲得少量貸款,如今相對中國高達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早已沒有什么作用了。按照協定要求,中國和美國都應當對對方有限開放貨幣主權,但美國僅僅不限制民間貨幣兌換,而不是安排他們的銀行負責兌換,從而在美國境內很難進行有實際經濟意義的人民幣貨幣兌換。我國與美國的貨幣兌換,是中國的銀行負責的,是中國單方面對美國開放貨幣主權。
相反,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人民幣非常穩定,即使中國沒有加入協定,我國對外貿易反而主要使用人民幣結算。按照負責對外結算的中國銀行《行史》介紹[16],1968年開始在對外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到1973年廣州秋季交易會上,使用人民幣結算,出口占貿易額83%,進口也高達41.4%,表明此時人民幣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結算貨幣;到1976年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國家和地區增加到120個(當時聯合國共有147個會員國),當時中美沒有建交,雙方貿易主要通過第三國銀行,使用人民幣結算。對比日本對外貿易使用日元的比例,最多也不過20%,遠不能與當時的人民幣相比。此時人民幣實際上是比日元更重要的國際貨幣。即使按照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國際貿易額占全球比例計算,都高于至今為止人民幣國際化的努力。中美建交后,一直到八十年代晚期,雖然人民幣嚴重貶值,但由于慣性,中美部分貿易還使用人民幣結算[17]。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帶來的收益,就是中國可以拿人民幣購買外國物資,貿易逆差也不影響對外貿易,和現在的美國是類似的。1973和74年中國就曾經儲備外匯為負。當時是西方國家對中國開放了貨幣主權,接受了人民幣。
所謂美元是硬通貨,不過是美國的意識形態宣傳。從歷史來看,從1944年到1980年的36年里,只有1961年2月到1971年5月,僅十年時間,美國的西方盟友對美國有限開放貨幣主權,加上其他國家,主要是美國控制的拉美國家,也只有35個國家,當時聯合國有132個國家,全世界約有200個國家,承認美國國際貨幣地位的國家不到五分之一。西方盟友承認美國國際貨幣地位的十年,卻是美國卻借此掠奪西方盟友財富,致使西方各國無法控制通貨膨脹,在1971年5月終止對美國開放貨幣主權,使美元丟失“國際貨幣”地位,實際是西方國際貨幣地位。此后直到1980年底美元在國際上的地位都很低,其西方盟國都不承認其國際貨幣地位。當時美元貶值很嚴重,各國都不愿使用和持有美元。再說,西方主要國家基本使用本幣結算對外貿易,很少在與第三國貿易中使用美元。如今俄羅斯要求使用盧布結算,世界主要大國中,只有中國接受和使用美元,而不是本幣結算國際貿易。
該協定本是讓各國同意有限開放貨幣主權,是政府間的相互承諾,不是對民間的承諾,但美國專家通過解讀[18],讓很多經濟學家相信,該協定是要求加入國政府對民間承諾貨幣可自由兌換,讓政府被動接受西方資本家的貨幣兌換要求,從而占有加入國的貨幣主權,包括資本項貨幣兌換主權。美國政府僅儲備少量外匯,從不儲備人民幣,很少參與貨幣兌換[19],從不參與兌換人民幣,如何會負責為民眾兌換貨幣?美國專家的這番解讀,純粹是騙人的鬼話,但在我國和很多第三世界國家,就有很多精英和專家迷信美國專家的謊言。
冷戰結束后,蘇聯崩潰,美國成為一強獨大的霸主,美元地位上升。到上個世紀末,美國精英試圖修改協定[20],要求加入國開放資本項貨幣主權。當時發生了東南亞危機,給東南亞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其根源之一,就是各國聽信美國精英的推銷,自行開放了資本項貨幣主權,從而被美國派遣的金融大鱷所洗劫。馬來西亞經濟倒退20年,時任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斥責索羅斯是東南亞國家貨幣頻頻告危的罪魁禍首[21]。因此,美國的修訂協定圖謀沒有成功。但是,美國控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管理貨幣基金,負責監督協定的執行,卻將資本項開放列入監管,推動各國開放資本項貨幣主權[22],讓美國印鈔,就可以自由地購買各國資產,控制各國經濟。本來協定第六條明確規定,各國可以管制資本項,是不必要開放的。
三、美國侵占他國貨幣權力手段和危害
美國精英為第三世界國家培養大量經濟學家,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家基本都有留學美國或美國資助經歷,讓他們相信,美元是硬通貨,甚至是最重要的財富,是市場自然演變的結果。推動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甚至出臺優惠政策,如出口退稅和優惠引進外資政策,祈求美國印鈔購買本國財富。筆者總結,美國精英至少設置了五重貨幣陷阱:
第一個陷阱是推銷美元是國際貨幣,各國應依據美元發鈔,讓人民幣變成西方貨幣的完成代用幣;到2014年9月后一度不再增發貨幣購買外幣了,部分離開了這個陷阱,筆者的批評多少也起了一些作用。但去年重新發鈔兌換美元,進入陷阱,顯示金融界思想上并沒有識破陷阱。
第二個陷阱是迷信美元是財富,搞出口導向政策、優惠引進外資政策,目前仍然在繼續,說明我們仍然在這個陷阱里。
第三個陷阱是擔心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產品價格增加,出口會減少,影響經濟。但這種出口實際上是低價賤賣,等于免費奉送財富給西方,而且必然導致貿易順差,增加外匯儲備,奉送貨幣主權。目前顯然在主流經濟界很有市場,仍然統治很多人思想。例如,去年又發鈔購買外匯,以壓低匯率,同時一直搞出口退稅增加出口,也就是說,我們還在這個陷阱里。
第四個陷阱是承諾人民幣資本項可兌換美元,從而必須大量儲備美元,很多人迷信美國推銷的意識形態觀點,認為金融開放,包括資本項可兌換是經濟體良好發展,資源優化配置的必要條件。但這是美國的意識形態,因為美國對中國的人民幣就不實施資本項可兌換,而我們實施了很大程度上的資本項人民幣可兌換,還在繼續加大開放。如此開放的結果,就是經濟資源被美國印鈔控制,為美國利益服務,讓美國不勞而獲,形成了中國負責生產,美國負責消費的中美國。也就是說,我們仍在這個陷阱里。
第五個陷阱是擔心人民幣升值,使得西方資本家在中國擁有大量資產,變賣再兌換為美元,就會兌換更多美元,導致我們損失很大。這是錯誤的看法,因為西方在中國開工廠,是為西方市場服務的,一旦人民幣升值,它們的市場減少,工廠效益必然下降,也就賣不出什么價格了;其次,企業都是負債經營的,包括外資在內所有企業加在一起,平均負債率高達135%,外資未必能變賣獲得多少人民幣;第三,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不應單方面對美國和西方資本家承諾資本項人民幣可兌換,就是西方資本家拿著大筆人民幣,央行和金融界停止兌換,它們也就無法逃資給我們帶來損失了。人民幣升值會因外資資產升值,給我們帶來損失,是我們將貨幣主權交給西方的結果。央行多年來維持人民幣低匯率的操作,顯示我們仍在這個陷阱里。
簡而言之,國內任何人持有美元,都代表將對應財富交給美國精英了,都是財富損失。對比美國一直將我們當戰略對手,美國國內民間就很少持有人民幣。任何導致國內大量儲備西方貨幣的政策,都是錯誤的。
最重要手段是讓他國依據西方貨幣發鈔,它本是英國1849年為其在印度洋的殖民地毛里求斯定制的貨幣發行辦法[23],發行的紙幣與殖民地政府儲備的英鎊一一對應,完全是英鎊的代用券。其主要目的是掌握殖民地的貨幣發行權,不僅獲得殖民地貨幣發行收益,而且控制殖民地經濟,使殖民地經濟主要為英國服務,大部分產出都被英國拿走,后來在英國控制的殖民地普遍實行,例如,香港就長期依據英鎊發行港幣[24]。二戰時,英國就借助在殖民地的貨幣發行權,通過增印英鎊到殖民地換取殖民地基礎貨幣,購買殖民地物資,從殖民地獲得140億美元物資支持戰爭[11](p246)。對比中國當時的中央政府在國內每年獲得的稅收不過6億美元,抗戰八年投入到抗日戰場的資金僅為英國4年從殖民地掠奪財富的三分之一。與當代美國相比,可以說微不足道了,如今各國官方儲備的西方貨幣,就高達12萬億美元以上,主要是美元,代表了各國接受美元歐元等西方國家指令,交給美國和西方國家的財富數量。
市場經濟下,政府設置發行機構,如今叫央行,發行紙幣購買政府債券,從而將發行的貨幣交給政府,貨幣隨經濟增長而不斷增長,政府債券是隨之可以不斷增長,從而等于不需要償還。政府用這些資金設立公司,雇傭勞動力搞建設;此外,就是征稅來籌集資金,如今美國的主要公司大都是上市公司,由公眾參股,更主要的是借助政府印鈔,加上靠征稅建立的養老基金、醫療基金、教育基金等持股控制,成為美國主要投資者和資產控制者;進一步以資產做抵押,到銀行貸款,獲得衍生貨幣,雇傭和投資建設更多設施,成為政府通過國立公司控制的資產。整個社會都是由貨幣作為行使權力的指令,指揮和組織民眾進行各種活動,包括經濟建設。美國政府實際上牢牢控制了貨幣發行權和貨幣指令,從而很好地組織了美國社會,而且侵占了很多國家貨幣權力,讓他們為美國利益服務,是美國強大的重要原因。
美國大張旗鼓地宣傳私有化,尤其是大力向發展中國家推銷私有化、自由化,毋寧說主要是為了宣揚資產階級價值觀,宣揚資本主義制度“天然合理”的“終極真理”。另一方面則是大力宣傳美元意識形態,讓其他國家接受美元,從而接受美元指令,為美國精英服務。隱藏其后的深層目的,則是輸出美元,占有他國貨幣權力,控制別國經濟。美國曾在拉美國家大肆輸出私有化理論。在私有化改革初期,這些國家的經濟有所發展,但隨著私有化政策的普遍推行,政府控制的企業減少,財政收入下降,債務危機擴大,經濟急劇惡化,越來越依賴美國在經濟上的支持,美國的壟斷資本趁機而入,借助“投資”,實質是印制美元“購買”他國資產,控制并操縱市場,獲取了豐厚的利潤。跨國集團還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不斷吞并當地的民族企業,形成對拉美國家的全面控制。拉美國家的私有化改革,并未將其帶入發達國家行列,反而長期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至今未能走出發展困境。可見,美國推銷私有化最終還是為其本國資本服務,而并沒有給其他國家帶來多少私有化改革紅利,而是帶來經濟災難。
四、當前我國市場經濟存在的問題
我國市場經濟運行中的重大問題之一,是增發的人民幣都拿去換西方貨幣,交給西方資本家;而換來的西方貨幣則作為人民幣發行依據[25],只能用于回收市場上人民幣。就實際來看,經濟不斷發展,發行的人民幣就需要不斷增多,根本就沒有機會使用外匯。相反,西方從未依據外匯發鈔,增發貨幣基本都用于購買國債,將發行的貨幣交給自己的政府,包括歐盟央行都是購買歐盟各國國債,交給自己的政府。
2013年01月08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健康研究組對外發布《國家健康報告》第1號中披露[27],美國從全球攫取的紅利達73960.9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96.8%,是攫取紅利最多的國家;中國損失的財富高達36634億美元,占全球財富損失的47.9%,是全球財富損失最多的國家。報告指出,中國人均損失財富達2739.7美元,相當于中國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倍;2011年中國損失的霸權紅利,相當于中國軍費開支的33倍、科技投入的44倍、教育投入的16倍和醫療衛生投入的37倍。若按勞動時間計算,中國勞動者有60%左右的工作時間是在無償為國際壟斷資本服務,創造“剩余價值”。如此貨幣發行制度下的市場經濟,也許能優化配置資源,但配置的結果是勞動成果大都到了西方手里,是對我們最不利的市場經濟。
除此之外,國內經濟管理還存在兩大問題,第一是壓低國內老百姓收入,分配給勞動者收入,僅占國內產出40%,60%產出都交給資本,大都交給西方精英了,導致生產過剩十分嚴重,設施利用率長期只有70%左右,主要依靠低價賤賣給西方來平衡。加上西方資本從中國拿走了大部分市場利潤,實際等于免費從中國拿走了大量產出和財富,形成了中國負責生產,美國負責消費的中美國。以2021年為例,出口大量商品換匯,貨物貿易順差高達6764億美元,實際到賬卻甚少。按照金融部門統計,去年貨物貿易順差又有1100多億美元沒有入賬,降低為5627億美元,這其中1673億美元直接留在國外銀行流失;加上999億服務貿易逆差,1638億美元投資利潤逆差;還有外資873億美元利潤的追加投資以及以投資損失等名義外逃的3664億美元,其結果是我國國際凈資產減少3053億美元,算上貿易順差所賺,一年損失9817億美元。
更嚴重的問題是,接受美元,承諾資本項可兌換,必須大量儲備外匯,導致的后果之一,就是市場上外匯供應減少,本幣匯率就會下降,導致低價賤賣本國產品,帶來嚴重損失。在過去30年,人民幣實際匯率甚至不到購買力平價匯率五分之一,直到現在也不過一半左右,等于出口產品所得僅為實際五分之一到一半左右。我國如今是世界最大貿易國,甚至超過排名第2和第3的美國和德國總和,每年因低價賤賣損失的財富就高達數萬億美元。2021年我國出口收入3.36萬億美元,但它僅相當于我國出口產品實際價值一半,等于當年低價賤賣導致的貿易損失就高達3萬億美元。
其次是貨幣政策方面,不僅發行貨幣大都交給西方;而且從不購買國債交給政府,也不敢發行適量國債,給市場提供凈資金。雖然國債達到了16萬億,但各級政府存款往往超過國債。現代貨幣制度下,央行發鈔都是用來購買各種債券,包括美元欠條,實際并沒有給社會提供凈資金。只有政府借債花掉,才給市場提供凈資金。馬克思早在《資本論》中指出[28],“在所謂國民財富中,真正為現代人民所共同擁有的唯一部分,就是它們的國債。一個國家負債越多就越富(原文:a nation become the richer the more deeply it is in debt)這一現代理論是完全合乎邏輯的 ”。由于居民儲蓄率高,導致我國企業負債率一直居高不下,作為一個整體,負債率一直高達115%以上,最近幾年更是高達135%以上。政府根本無法按照市場原則管理經濟,因為大多數數企業都經常性地缺錢賴賬,嚴格市場管理原則,都得倒閉。
美國和西方國家號稱資本項貨幣自由兌換,但各國卻只有很少外匯儲備,例如美國多年來最多僅有4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整個歐盟也僅有1125億美元,分到各種西方貨幣下,就更少了,怎么可能應付得了資本項下的貨幣自由兌換?看看發展中國家那些真正實施資本項可兌換的小國,一夜之間就能兌換減少數百億美元,從而導致金融危機,有多少國家因這種金融危機而經濟崩潰。如果中國完全自由兌換美元,面對的是持有260萬億人民幣存款的兌換要求,需要儲備的美元高達40萬億美元,比美國發行的基礎貨幣都高一個數量級。如果還要自由兌換歐元、日元、英鎊等待,那儲備的外匯豈不是天文數字了?我們需要交給西方多少物資,才能儲備足夠的西方貨幣,達到西方定義的完全自由兌換要求?
所謂資本項美元歐元可自由兌換,是一種金融欺騙。就現實來看,在中國境內,美元與人民幣之間可兌換,而在美國境內,美元與人民幣之間基本不可兌換,甚至美國連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規定的經常項目都沒有實施。其背后的原因也很清楚,美國的商業銀行不提供美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兌換,也不接受和儲備人民幣;相反,中國主要銀行都提供美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兌換服務,接受和儲備了大量美元。
但是美國卻千方百計防止我們認識到這種欺騙。由于主要網絡公司都是美國資本投資控制的,連我們在網絡上討論都經常被屏蔽。我在微信群討論美元霸權時評論:“1971年8月15日美帝取消黃金承諾,是當時美帝貿易逆差累積太多,印鈔購買西方產品,高達600億美元,但儲備的黃金,只有100億美元,無法兌現,也不愿意兌現。在此之前的5月初,各國因此都停止接受美元了。當時美國的報紙報道,好似美元上面有細菌,西方的乞丐都不要。導致的結果,就是美元嚴重貶值,無論以當時的美元發行依據黃金,還是后來“美元霸權”的基礎石油價格計算,在此后短短十年都上漲25倍,和蔣介石發行的法幣在崩潰階段相似,雖然當時美國工業產值還占世界三分之一,中國工業產值僅為美國十分之一左右。但如今國內外媒體卻大肆宣傳美國前財長康納利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的首場十國集團會議上引用了溫特勞布的黑白顛倒的美元意識形態謊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的難題’,將各國都不要的美元宣傳成‘美元荒’。那時哪有美元霸權?”這段話僅僅是揭露美帝宣傳的美元意識形態,但我僅能在發送的計算機上看到,在自己的手機上卻看不到。
五、建 議
當前迫在眉睫的問題是美國資本控制了我國主要網絡媒體,它們早已成為宣傳美國意識形態的平臺,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操縱了我國民心和思想,給我們埋下了動亂的種子。其根本原因是我們承諾資本項貨幣兌換,接受美元指令,讓美國資本家印鈔,就可以兌換人民幣,購買我們的資產。美國從來就不接受人民幣,連經常項目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兌換都不實施。
我們不應單方面接受美元“指令”,對美國和西方實施資本項貨幣兌換,而應該是與友好國家相互對等開放。我們即便是與美國對等開放,也不需實施資本項兌換,而應增發國債置換央行外匯儲備,就可以將官方儲備外匯投入市場,提高匯率,推動使用外匯進口物資,兌現外匯欠條,不僅收回貨幣主權和經濟主權,杜絕低價賤賣,而且使歐盟不能跟隨美帝獲利,只能單方面被美帝掠奪,很可能像1970年代,使歐美同盟破裂。我們應學俄羅斯禁止在外國股市配售和交易國內公司股權,這也是西方通行做法,收回我國網絡公司股權控制權,排除美國和西方在意識形態領域影響,才能讓人民解放思想,擺脫西方文化侵略影響,為真正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和人類共同體的建設塑造共識,從而打下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 Brock, L.V., The Currency of the American Colonies, 1700-1764. 1975, New York: Arno Press.
2. 杰瑞·馬克漢姆, 美國金融史第一卷. 2017: 中國金融出版社. p. 61-73.
3. Friedman, M., 貨幣的禍害,安佳譯. 2008, 北京: 商務印書館. p. 182-195.
4. (美)羅恩·徹諾著;應韶荃,姚晨輝,齊宛基,徐雯菲,何思婷,毛成婷譯, 漢密爾頓. 2011: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p. 170.
5. 路乾, 美國銀行業開放史. 社科文獻出版社. p. 3.
6. 陳明, 美國聯邦儲備體系的歷史淵源. 2003,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p. 32,64.
7. Hammond, B., Banks and Politics in America from the Revolution to the Civil War 1957, (Princeton, N. 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202.
8. 顏炳杰, 美國上市公司私有化相關法律問題. 北大法律評論, 2008(01): p. 203-229.
9. 美聯儲, FRB: Large Commercial Banks-- 最新商業銀行資產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lbr/current/default.htm 2022.
10. IMF, Articles of Agre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44, United Nations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onference,Bretton Woods, NH, USA. , July 1 to 22, 1944.
11. Hudson, M., 金融帝國,美國金融霸權的來源和基礎,嵇飛等譯. 2008,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p. 118,311,335,401,84,306.
12. (英)佩克著;盧明華等譯, 國際經濟關系 1850年以來國際經濟體系的演變. 1990: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p. 280.
13. IMF, 貨幣可兌換和金融部門改革(Currency Convertibility and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羅平編譯. 1996,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p. 49.
14. 黃衛東. 人民幣國際化應借鑒人民幣曾取代美元成為國際貨幣的歷史經驗 - http://www.mzfxw.com/m/show1.php?classid=21&id=124840&style=0&cpage=1&cid=21&bclassid=4. 2019 2019-09-19 08:56:26 2021.1.25].
15. (US), B.o.G.o.t.F.R.S. Effective Federal Funds Rate [FEDFUNDS], retrieved from FRED,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FEDFUNDS, November 13, 2019. 2019.
16. 中國銀行行史編輯委員會編著, 中國銀行行史 1949-1992年 上. 2001: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p. 396-417.
17.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對外貿易系國際商務教研室編, 國際貿易實務參考資料 下. 1990: 北京: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 p. 89.
18. Mckinnon著;何璋,覃東海譯, R.I., 麥金農經濟學文集 第2卷 國際交易中的貨幣 可兌換貨幣體系. 2006: 北京市:中國金融出版社. p. 1-6.
19. Krugman, P., 國際經濟學,第四版中文版. 1998, 北京: 中國人民出版社. p. 161,495,505.
20. 崔之元, 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于資本帳戶自由化的改革. 國際經濟評論, 1998. 1998(z3): p. 40-42.
21. 王先慶編著, 金融狂飚 東南亞金融危機實錄. 1998: 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
22. 郭樹清, 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金融監管研究, 2012. 2012(6): p. 1-17.
23. 周麗霞, 貨幣局制度及其基本運行特征.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4. 2004(3): p. 41-46.
24. 孫茂輝, 香港貨幣局制度的變遷與創新. 當代港澳, 2002. 2002(1): p. 20-25.
25. 周其仁, 匯率評論之十六:被動超發貨幣的教訓,經濟觀察報 2010年8月16日,http://zhouqiren.org/archives/979.html;收錄在《貨幣的教訓 匯率與貨幣系列評論》;另參考:央行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的官方證據 - 黃衛東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78174.html. 2010: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出版. p. 46--51;
26. Ferguson, N., 貨幣崛起,高誠譯. 2009,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7. 楊多貴等, 國家健康報告,另參見報道:2011美國攫取霸權紅利逾7萬億美元 中國損失最多-中新網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1-08/4471109.shtml. 2013, 中國科學院國家健康研究組: 北京.
28. 馬克思, 資本論 第一卷. 2004, 北京: 人民出版社. p. 865,164.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