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培:還是學一點人家的保護措施吧
左大培(2022年8月21日)
世界各大國政府加強對本國企業和本國產業的保護正在成為趨勢。
《環球時報》2022年8月18日第7版報道說,印度只有大約1.2萬家仍在經營的“活躍”外企,而從2014年至2021年,共有2783家跨國公司關閉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辦事處。近期,除了對小米等中企外,印度稅務部門對諾基亞、IBM、沃爾瑪、凱恩能源等多家外企都進行了稅務調查并開出高額罰單。在外企迷們看來,這就是印度排斥外企的保護主義行為,但是印度這個所謂的“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的政府”歷來就不忌憚這樣干。
印度總理莫迪在2014年上臺后,對印度的稅法進行改革,但2018年年底,他開始大規模提高關稅,從平均13%提高到20%。這更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了。其實印度這樣做,只不過是在呼應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特朗普正是在2018年打響了中美貿易戰,首先提高了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的關稅。
而繼特朗普執政的美國拜登政府也還是在加強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美國總統拜登2022年8月16日簽署了《通脹削減法案》。據《環球時報》2022年8月17日第16版報道,該法案經拜登簽署生效后,美國將投入4300億美元用于氣候、清潔能源以及醫療保健領域,同時致力于在未來10年內創造約740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該法案為電動汽車的購買者提供新的補貼,但同時加入新的條件,比如汽車必須在北美制造,其電池中至少有40%的金屬原料和礦物(例如鋰和鈷)要在美國或者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開采、提煉。一些人解釋說,該法案中做這些規定的用意就是,要使鋰等礦物的開采和提煉“不在中國”,而中國在鋰電池制造等領域占據全球領先地位。這顯然又是一項意在打壓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這些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至少會在短期內對中國造成經濟上的損害。中國以保護本國產業和企業的新政策對美國的敵對行為進行反擊,這是最低限度應當作的。
但是我認為,中國應當做的還遠不止于此。中國應當在保護本國產業和本國企業上向印度和美國學習,不僅學習它們已經實行的保護措施,而且應當在保護本國產業和企業上超過它們。這才像一個世界大國的樣子。
中國的洋奴們歷來愛鼓吹學習外國,特別是學習美國。按他們的思維方式,應當是美國怎樣作,中國就怎樣作。他們甚至媚外到了鼓吹學習印度的程度。現在美國和印度都在急劇加強其保護主義政策,再洋奴成性的人也該明白,是到了學著實行人家那種保護本國產業和本國企業的措施的時候了。
可是崇洋媚外的人本性不改,還在散布巴結外企的歪理。《環球時報》的那篇報道就在想方設法說印度保護主義新舉措的壞話。它先援引“西方認為”,“只有在更多外國投資流入印度以及印度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印度“更高的經濟增長”。這不過是在重復西方為其企業搶占投資機會賺錢而制造的謊言而已,但是《環球時報》的那篇報道還想搞幾個數字來渲染印度的保護主義新舉措如何傷害了印度自己。它說:“盡管印度經濟預計將在2022年增長8%,在2023年增長6.9%,但這低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初預測的12.5%和8.5%”。似乎這就能說明印度的保護主義新舉措如何傷害了印度自己。
既然談到了印度的保護主義政策與其經濟增長的關系,那我們就把這個關系講清楚吧。
首先應當清楚,年經濟增長8%本身是個不低的經濟增長率。近幾年中國正常年份的經濟增長率也已經達不到8%。但是,如果考慮一下印度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沖擊而有經濟近7%的負增長,2021年也只有8.3%的恢復性經濟增長,則2022年印度經濟增長8%就相當低,它意味著2020到2022年的3年中印度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大約為3%。不過,預計的這個2022年8%的經濟增長率是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仍然沒有結束的背景下出現的,依據它根本就不足以說明印度的保護主義新舉措與其經濟增長的關系。
其實,要用統計數據敗壞印度保護主義新舉措的名聲,最好的例子其實是:印度2018年的經濟增長率還是6%多一點,而2018年底提高關稅后,2019年的經濟增長率就降到了5%。不過,這樣牽強附會的數字例子并沒有經濟分析的道理支持。真相其實是:印度2019年經濟增長率下降并非由提高關稅引起,減少進口才加快了印度的經濟增長。
印度在2003年到2010年間,除2008年稍低一點外,每年的經濟增長率都在7%以上,有的年份還高于8%。這期間印度的進口也從每年726億美元直線上升到3502億美元。只會看數據的傻瓜會說增加進口使提高了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其實是印度的比過去大大提高的經濟增長率大大增加了印度國內對進口貨的需求,加快經濟增長增加的需求使進口增長。印證這一點的是,由于印度國內名義需求增長過快,印度的通貨膨脹率(以CPI增長率計)從2023年的3%穩步上升到2010年的近12%。這說明連續8年超過7%的經濟增長率已經使印度的國內總需求超出了其潛在產出的水平。
顯然是由于實行了緊縮宏觀總需求的政策,2011-2013年印度每年的經濟增長率下降到5-6%。如短期菲利普斯曲線預言的,以CPI增長率計的通脹率也降低到了8-9%、最高11%的水平。這幾年印度的進口卻從2010年的3502億美元急速上升到每年4600到4800億美元。進口的增加有利于抑制通貨膨脹,但是它限制了印度產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這幾年的經驗證明,進口的急速增長造成的是經濟增長率的下降而不是增大,這才是促使印度2018年提高關稅限制進口的真正原因。
2014年到2016年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又重新回升到7%以上,通脹率卻降到3%,而進口卻從約4600億美元迅速下降到2016年的3591億美元。這是印度按照其潛在產量的增長實現經濟增長的年代,這個年代進口的下降又證明了,進口下降才會加快經濟增長,就像2013年以前的經驗事實是進口增加放慢了經濟增長一樣。這才是促使印度2018年提高關稅的動力。
印度的通脹率2018年還不到4%,2019年卻上升到高于7%,而經濟增長率在2017年就從上一年的7%以上降到6%,2018年經濟增長率仍為6%。而進口在2017年又從2016年的3591億美元暴漲至4484億美元,2018年更增加的到5107億美元。這表明到2017年時,印度經濟增長率已經達到其潛在產出增長所允許的極限,不降低經濟增長率就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2017年和2018年經濟增長率降低同時進口卻急劇增加的事實,又一次證明了增加進口會放慢經濟增長。加上印度已經多年有巨額的貨物貿易逆差,這才促使印度政府在2018年底大幅度提高關稅。2018年底提高關稅果然使印度2019年的進口下降到4861億美元。至于2019年的經濟增長率從2018年的6%進一步下降到5%,那不過是延續了2017年和2018年經濟增長率下降的趨勢而已,這是在把已經由于需求過度擴張而超過了潛在產出的經濟拉回到其正常的潛在產出水平。
總之,印度提高關稅、懲罰外企有利于它自己的經濟增長。那些真心向往中國經濟發展的人,還是少一點對印度保護主義的冷嘲熱諷,多學學人家保護本國企業和本國產業的措施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