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大家關注經濟的話,會經常接觸這個詞,但是,具體的,央行的誕生,央行的功能,央行背后各種政策的原因,很多人并不了解,于是,我們就要來回答這個問題。幸運的是,歷史上已經給出了鮮活的例子。那么,讓我們回顧歷史,一起去了解央行。去理解這個事關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樞紐。
銀行的誕生
央行不是天掉下來的,它有自己的歷史。央行,是銀行發展的結果,而銀行是商品發展的結果。隨著商業行為的發展,信用制度和貨幣制度也發展起來了,安全地儲存貨幣,方便地交換貨幣,找靠譜的地方借錢等,都需要一個方便的機構來實現,銀行就因此順勢誕生了。銀行一開始是一個商業機構,它提供存款、取款和貸款服務,利潤主要來源是存取款的手續費和存貸利差,商業銀行本身不創造價值,只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每個銀行都會印發自己的銀行劵,也就是鈔票,不過這個鈔票和現代的紙幣有所不同。每種鈔票基本上都和黃金或白銀按照一定比例掛鉤,并且有一定的信用擔保。比如說在民國早期的時候,有墾業銀行發行的鈔票,有北洋保商銀行發行的鈔票,等等,這些都和白銀掛鉤。
如果到此為止,自由的市場經濟不應該需要一個所謂的央行來調控宏觀經濟,讓各家銀行互相競爭就好了。
然而簡單的銀行劵就暗含兩種矛盾,一個矛盾是,銀行劵作為貨幣的符號,在社會上流通,它具備社會性,同時各個銀行各自私人印發自己的銀行劵,具有私人性質。這樣的二重性,必然產生私人鈔票和社會流通的矛盾。實際上也就是后來各國統一信用貨幣的原因。另一個矛盾,是銀行劵作為貨幣符號,此時即作為一種信用貨幣,又作為和白銀或黃金標定的符號,出現了功能上的根本矛盾。如果銀行劵必須和黃金白銀標定且互通,那么,每個銀行劵的發行,不能沒有黃金或白銀當作抵押物。但是,這和信用貨幣產生了矛盾。信用本身可以是白銀和黃金,但是金銀的數量有限,一旦黃金或白銀的價值量發生變化,就會導致銀行劵的貶值。此時一旦超發銀行劵,卻又沒有足夠的黃金或白銀,銀行劵便不能維持和黃金白銀標定的表現固定價值的能力,只能退出作為黃金和白銀的符號功能,轉而成為單一的信用貨幣,維持信用的標定能力。所以這樣的二重性,必然導致后面中央銀行的出現。當然,從銀行劵到信用貨幣的轉化,本身只能彌補銀行劵本身的矛盾,而不能彌補貨幣關系固有的矛盾,也不能消除貨幣本身的社會和私人的二重性,我們這邊就不展開了。
貨幣本身的矛盾,實際上在資本主義以前就有體現,歷史的偶然也讓銀行劵的二重性,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現過,那么央行順勢而成,比如1694的英格蘭銀行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當時英國的中央銀行,當然離現代的央行還是有很多的差距,比如到1928年,英格蘭銀行才成為英國唯一的貨幣發行銀行。
但我們回顧歷史,并不是每一個國家都這么簡單產生了央行。歷史并沒有那么一帆風順,客觀條件加上歷史的偶然才促使了現代央行的誕生。在私有商業銀行到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過渡階段,有一種介于兩者之間的結構,就是清算所。要想全面了解現代央行的一些功能,比如SWFIT系統,就要簡單了解一下清算所,我們就拿美國的例子來說,因為比較具有戲劇性。
清算所和結算系統
據說美國最早的清算所是在咖啡店誕生的,當時還沒有互聯網,銀行之間的交易結算還需要人工去送。兩個銀行的職員在收賬的途中在同一個咖啡店相遇,互相聊天得知彼此要去對方那里取送票據,于是覺得干脆在咖啡店進行交換算了,自此之后,其他同行也覺得方便,就一起在這家咖啡店進行清算。
那么當時清算所是干啥的,清算所實際上是一個非盈利組織,它的成員都是銀行或者一些信托公司。它的功能就是幫助這些公司、銀行彼此結算轉賬啊、債務啊、期貨等業務,實際上SWIFT系統也是這個作用,因為以前各家銀行的鈔票都不一樣,現代呢,各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啥的也不一樣。那么各國之間的交易就需要一個清算系統來方便快捷地進行交易和結算數額。同理,清算所也要結算不同銀行劵的匯率。
清算所的方便快捷,很快就推廣到了全美國。在1853年,62家銀行在華爾街成立了紐約清算所,這實際上就是美國央行的前身,但是歷史要從這里邁出第一步,還需要一個契機,對美國央行即美聯儲來說,這就是1907年的經濟危機。
吃瓜小知識
在此之前,我們先介紹一個背景知識。
銀行誕生后,大家都去銀行存錢??墒?,人們并不是同時取錢的,所以,銀行不需要留全部現金在自己的金庫里,可以把多余的現金拿來放更多的貸款,賺更多的錢。這個時候,問題就出現了。一是因為如果所有人都來取錢,造成擠兌,這個時候貸款沒收回,銀行就發不出這筆錢,而造成破產。二是,借錢的人,也得把借來的錢放到銀行里保管吶。這個時候,借來的這筆錢依舊存在銀行里,銀行可以接著用這筆錢放貸,無限循環下去,同一筆錢可以被貸款無數次。和第一個情況一樣,一旦有人沒按時還錢,另一個人要取錢的時候,銀行的錢沒回收回來,發不出這筆錢,銀行就失去了它的信用。一旦銀行失去了信用,許多人擔心自己的錢會取不出來,所以會造成擠兌,也造成了銀行自身的破產。為了防止上面兩種情況,分別設立了存款準備金和貸款準備金制度。
存款準備金制度,說白了就是銀行不能把自己從儲戶那邊吸納的存款全部用于放貸,必須將存款按照一定的比例,將一部分錢以現金的形式保存在金庫里,以保障儲戶能夠正常取款。比如說,在1906年的美國,當時的溫賴特法案通過的準備金率是15%,即你存了一百美元進銀行,銀行必須留15美元的現金在金庫里,剩下的85美元可以當作貸款放出。
貸款 準備金:針對剩下的85美元,也不能無限放貸,每貸出去一次,都要留X美元現金在金庫,下一次放貸就只能放85-X美元的貸款,這就是貸款準備金。
那么我們現在知道了什么是準備金制度,故事就能開始說了。
美聯儲的誕生
1907年前夕的美國存在大量信托公司,這些信托公司也可以吸收社會上的存款,它和銀行的區別在于,信托公司可以提供無抵押的貸款。不同的信托公司和銀行彼此之間也需要結算各種票據,于是有的公司就加入了之前說的紐約清算所。但是加入是有條件的,這些加入紐約清算所的信托公司必須按照紐約清算所的要求,將自己的準備金率保證在25%。那么實際上這些信托能動用的錢實際上就只有全部存款的75%。所以有的信托公司就不愿意加入紐約清算所,而選擇自己單干,用更多的存款,放更多的貸款,賺更多的錢。那么,當時不在紐約清算所的信托公司的準備金率大概是5%。
而此時,一個叫莫爾斯的人因銅價下跌破產了,與他相關聯的尼克伯克信托公司也不被市場信任,于是人們紛紛去尼克伯克信托公司取錢,造成了擠兌。而尼克伯克信托公司,是當時美國第三大信托公司,并且沒有加入紐約清算所,所以,現有的5%左右現金完全應對不了這次擠兌。
尼克伯克公司也不會乖乖等死,于是找摩根大通幫忙,但是在10月22號中午,摩根因為調查時間不足而拒絕了對尼克伯克的幫助。在當天,美國商業國家銀行也宣布,不再為尼克伯克信托公司提供清算代理。這一下直接引爆了市場。
10月23日,海量的人跑去尼克伯克信托公司門口取錢,在下午兩點,在八百萬美元現金流被取光后, 尼克伯克公司被迫關門。
這個時候,已經不光是尼克伯克公司了,債務鏈條蔓延開來,隔夜拆借利率達到了100%,大家不關心尼克伯克了,只關心自己的錢還能不能拿回來,于是乎擠兌也在其他信托公司爆發了,隨帶著的和信托公司相關的商業銀行也發生了擠兌。金融危機就這么爆發了。雪上加霜的是,別的國家在美國的投資也看到了風險,于是乎紛紛抽走資金,要求償還到期債務。
在這個情況下,金融危機對摩根大通和紐約清算所這些大資本來說,既是危機也是一個機會。一方面要救市,畢竟自己的銀行和產業也受到了損失。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可以借此機會,逼迫整個美國聯邦政府成立中央央行。
實際上,在英國率先成立央行后,美國作為當時從英國殖民過來成立的國家,自然也看到了央行的優越性。但是由于各個資本集團的利益糾紛,央行一直沒有成立,在政治上,當時的美國的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不是羅斯福新政的那個羅斯福,是反華爾街派的,很不愿意同意華爾街成立央行。然而金融危機是經濟危機的催化劑,金融領域的危機很快導致了實體領域的經濟危機,羅斯福也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拿出財政補貼,幫助度過這次危機。于是乎,美國財政部、紐約清算所、摩根大通以及各個資本,在這次危機面前難得團結在一起,一起超發貨幣,通過超發貨幣來填補市場的貨幣流動性的缺失以及債務的違約。最終,在11月,這次金融危機就此度過。
美國聯邦政府當然要反思這次危機,在這次危機中,一個集權的、有計劃、有監管的中央銀行是多么有必要,可以以此來遏制金融的惡性杠桿,于是乎,經過各種斗爭和糾葛,最終各個資本達成一致,美國還是在1913年通過了《聯邦儲備法》,并以此,成立了美聯儲。
央行的功能
自此美國這個自由市場,出現了一個合法的壟斷組織。雖然美聯儲或者說各國的中央央行,實際上都不和商業銀行競爭,只是實行金融監管權和一些管理、清算等權,但是這已經表明,資本主義的問題,最終還是用這樣計劃的方式來解決。
那么各國的央行實際上的功能都差不多。一是統一信用貨幣,壟斷信用貨幣的發行權。使得每個國家發行單一信用貨幣。在中國叫人民幣,在美國叫dollar。二呢,是集中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準備金。前面提到的準備金,以前是放在各個銀行自己的金庫里,現在基本上都放在中央銀行的金庫里,以此呢,讓中央銀行兜底。比如說,萬一中國工商銀行倒閉了,你存的錢,會由中央人民銀行,也就是中國大陸的中央銀行,擔保能夠提取出來,而不會像尼克伯克公司那樣,因為擠兌,破產了沒人管。按照現在中國的法律,50萬以下是包賠的。我相信這個50萬的上限對大部分觀眾是沒有意義的,你不會真的能存50W吧,當然通過12339這種方式,另說。三呢,是當銀行業的最后貸款人。一旦商業銀行沒錢了,中央銀行就可以給商業銀行貸款,反正貨幣自己印,隨便貸。第四呢,就是幫助政府管理部分財政,比如說國庫的經營吶,政府債券的發行啊,代表政府參與國際金融事務協調啊啥的,SWIFT就是其中之一。
從這我們也能看出來,央行的高度集中和壟斷化,已經是計劃經濟的基本形式了。圍繞著央行,現代貨幣理論(MTT),新自由主義以及凱恩斯主義都有著不同的措施,來調控經濟。但是,這些主義都無法消滅私有制,都無法消除貧富分化。資本主義條件下,商業銀行依舊存在,央行是一個妥協兜底的產物,商業銀行的存在,資本主義的金融危機,依舊會爆發。央行的成立,并不能改變資本主義、貨幣關系自身所固有的矛盾。1914年美聯儲掛牌成立以來,美國歷次的經濟、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