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傳這個說法,聲稱目前的美國通脹對美國經濟有好處,理論大致是這樣:
美國其實從去年4月份就已經開始通貨膨脹了,美聯儲不是傻子,為何過了一年才開始加息?
我傾向的解釋,是美聯儲故意遲緩,縱容通脹的上升,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通脹上升對美國利大于弊,第二個原因是根據公開信息,美聯儲為這種縱容做了政策規則上的準備。
因為美國負債率太高了,通脹是化解負債的最佳良藥,經過20-2009年以來的持續寬松,特別是2020-2021的超大規模寬松,美國聯邦政府的負債率達到130%,大約是二戰時期的最高水平。而美國全社會負債(去除金融企業),更是高達290%,也就是接近三倍的GDP。
這么高的負債之下,全社會很容易陷入“債務通貨緊縮"陷阱。
表面上,美聯儲今年3月以來連續三次加息,分別加息0.25, 0.50,0.75個百分點,合計加息1.5個百分點,看起來力度很大,而且是越來越大。實際上,美國的實際利率依然深度為負,貨幣的政策依然在刺激總需求,通脹依然有向上的壓力。
通漲對于稀釋債務的效果,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計算。當前美國CPI同比增速為8.6%,未來可能進一步沖高到9%-10%,假設未來5年能夠下降到2%,簡單的平均一下,5年平均通漲水平也在5%以上。每年5%,5年累積通脹是1.05的5次方,得到的結果是27.6%。再加上2022年5月的通脹8.6%,累積通脹達到38.6%。稍微松一點,就到40%了
通脹40%,也就是稀釋40%的宏觀債務。
稀釋40%的債務,目前美國政府130%的債負水平,就大幅降低到90%左右,是比較舒適的債負水平了。美國全社會的債負(不含金融企業),也將從目前的290%,大幅降低到210%左右,也是比較舒服的水平。而這一切,都是在明面上進行的,是陽謀,不是陰謀。
美國債務中,外國投資者持有的部分約為14萬億美元,稀釋40%就是5.6萬億美元。作為對比,我國30年積累的外匯籌備只有3萬億美元,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一年的GDP只有4.9萬億美元,都不及美聯債一下子賴掉的錢。
通過本輪通脹,美聯儲大規模降低了美國的債負,收割了全球的韭菜,做夢都會笑醒,反觀日本,努力還了30年的債,結果政府債負越來越高。日本"真還傳"的效果,是日本30年的低迷,而且債負越來越重。日本的精英估計會羞愧致死。
從邏輯上來看:通貨膨脹可以稀釋債務,還可以全球收割韭菜,還有比這個更棒的事情?
只是有幾個問題:
第一:為什么美聯儲現在拼了命的加息壓通脹?
第二:為什么美聯儲的兩大職責之一就是要管住通貨膨脹?歐洲央行更兇,只有單一使命,就是通貨膨脹。
如果天下居然有這么好的事情,而美聯儲又不做,這美聯儲主席的位子,怕是得讓這位老兄來擔當。
減債到底有什么辦法?
有一說一的是:通脹確實是減債的辦法,不過這個辦法實際上早就被認識到了。
一般情況下,國家要減債通常有以下幾種辦法:
第一,經濟增長。這是消減債務的根本之道,也是幾乎沒有副作用的,一個經濟增長可以增加稅收,改善政府財政狀況,化解債務問題,可是經濟是否增長往往不是政府說了算的。
政府確實可以采取一些手段刺激經濟增長,典型的就是擴大公共投資或者提供寬松信貸,但是這種經濟增長最終都會形成負債。且對于重債國來說,自身財政空間有限,很難有較為寬裕的手段來提振經濟。
第二減少公共支出或者增加稅收。不過這兩個辦法都有共同的副作用。政府的消費本身也是消費,也會提振國家經濟,減少公共支出等于減少了政府的消費,增加稅收會抑制民間投資,兩種辦法都會抑制經濟增長。
第三:金融抑制,政府設置利率上限,限制跨境資本流動的方式壓低利率,降低政府償付債務利息的壓力。這個東西一般是發展中國家用,因為不利于資本的流動,對于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不太適用。
第四:債務違約或者重組,阿根廷對這個最為內行,走到這個地步,基本等于破產了。
最后說說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其實就是一種隱蔽的賴賬行為,確實可以變相消減債務,但是通貨膨脹本身也有副作用。
通貨膨脹的減債最好是在需求不足,利率較低的情況下,政府舉債成本比較低,央行配合在二級市場購債,變相把增發的貨幣交給政府使用,可提高政府的債務償付能力。
但是通貨膨脹有很多麻煩,第一個就是通貨膨脹的不可控性。通貨膨脹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政府要通脹就通脹,要通縮就通縮,要是那么簡單的話,沃爾克也不至于發瘋的拉高利率了。
通脹存在一個“通脹螺旋”,假設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商品市場的超額需求會造成勞動力市場上的需求壓力,因此工資必須上漲,而工資上漲反過來又推高通貨膨脹,這樣反復下來,形成了工資---物價螺旋上升的效應。
工資--物價螺旋上升一旦形成,會變得非常難纏,美國七十年代就形成過這種效應,沃爾克最后發瘋了一樣的拉利率,其初心就很簡單:不惜以經濟衰退為代價,堅決打斷這種螺旋。
通脹還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說在高通脹的情況下,最起碼的貨幣政策不穩,那么企業還要怎么投資?
通貨膨脹會推高投資者的通脹預期,投資者會要求提高名義利率,獲得風險溢價來彌補通貨膨脹的損失,而這個投資者的這個要求,實際上反過來又增加政府的負擔。
最后,頻繁的通貨膨脹會極大傷害央行的信譽,債務本身只要管理得當,并不會對國家帶來太大的問題,但是央行信譽被損害了,修補可能需要很多年,有些人認為通脹等于薅各國的羊毛,各國也不傻:我拋美債就是了。
通脹實際上也是一種變相的稅收,而加大稅收實際上就會導致經濟的萎靡,而通脹情況下,美聯儲又不敢再搞QE,搞QE只會讓通脹問題更加嚴重,在加息的預期下,美股只會一跌再跌,最后整個經濟都無法收拾。
最后結局是什么?
經濟萎靡,通脹高企,股市大崩----不過就是想減個債,美元信用被干沒了,美國經濟被干崩了。
債務管理得當即可,不要老想賭一把大的,賭輸了怎么辦?
所有的減債辦法都有其優點以及局限性,目前美國經濟界最為擔憂的事情,就是發生七十年代末的那種螺旋式通脹,華爾街日報以及彭博社時不時放出各式各樣的新聞,暗示美國不會重蹈七十年代覆轍,實際上呢?鬼知道結果如何。
如果鮑威爾最后迫不得已,真的祭出沃爾克當年的手段,這就說明美聯儲的債務管理徹底失敗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