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激進加息縮表,實際上是針對全世界的一個無差別大招。
在這個過程里,有的國家抵御風險能力比較強,就比較不容易被收割,有的國家自身存在比較多的問題,就更容易被收割。
所以,美國揮舞收割鐮刀,但會不會倒下,其實看世界各國自己的內功,會有一個先后順序。
一般來說,歷史是美聯儲加息周期,最容易倒下的是新興市場。
比如1982年是收割了南美洲。
1997年是收割了亞洲,以東南亞為主。
因為新興市場最容易在美元潮汐的放水周期,得到大量美國資本的投入,所以很容易在美聯儲加息周期,因為美元潮的撤出,而出現金融危機。
除了新興市場之外,容易被美國收割的,還有美國的盟友。
美國在收割盟友這件事情上,一向是毫不手軟。
日本在1990年被美國收割過一次,韓國在1997年被美國收割過一次。
他們之所以容易被收割,有幾個原因。
1、日韓金融體系,跟美元體系高度綁定,嚴重依賴于美元潮汐。
2、日韓有美國駐軍,并且受美國影響極大,對美國基本沒有反抗能力。
3、日韓都是完全金融開放的國家,缺乏自我保護能力。韓國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里差點破產的情況下,不得不對美國全面開放金融。
這個有興趣可以看看韓國自己拍的一部電影《國家破產之日》,是講關于韓國在1997年如何被美國收割的,現在看會比較應景。
跟美國金融體系綁定最深的,往往就是美國的盟友。
這輪危機里,以前已經被美國割過的東南亞和南美洲,作為新興市場美國反而有點割不動。
南美洲是因為上世紀80年代被美國割過后,已經處于長期擺爛狀態,沒啥好割的。
東南亞主要是因為抱上了我們這根大腿,特別是在美國對我們全面轉向后,我們大量的出口產品,轉道東南亞貼牌,然后再出口到美國,這稍微加強了東南亞抵御危機的能力。
但我覺得也只是稍微加強,只能讓東南亞稍微推遲被金融收割的時間,而不能讓東南亞避免被金融收割。
關于東南亞存在的一些金融風險,我可以后面再寫個后續追蹤分析。
同時,也不要覺得現在美國揮舞金融收割的鐮刀,就能把美國金融市場徹底救活。
美國當前高達30萬億美元的債務,收割誰也解決不了,只能稍微續點命。
美元霸權崩盤是未來幾年大概率發生的事情,當前美國只是不甘心美國霸權落幕,而在抓著救命稻草鋌而走險罷了。
至于我們自己存在的一些金融風險,是我過去兩年寫得比較多的內容,在當前這個形勢,我反而不好去說,大家有需要可以自己翻我去年寫的一些文章。
今天文章主要來講講英國的一些問題。
(1)英國金融
英國上個月公布的4月通脹率,是出現大幅度飆升,直接從7%通脹率,飆到了9%通脹率。
這個主要是受俄烏沖突的影響,英國也是經濟上直面俄烏沖擊比較大的國家。
比較諷刺的是,英國是美國之外,拱火俄烏危機最積極的國家。
英國為了拉歐洲下水,不惜把自己給搭上了,精神可嘉。
因為高通脹問題,英國央行去年底就早早開始加息了。
英國央行過去半年,已經把利率從0利率附近,上調到1.25%。
但這個力度的加息,并不能根本上解決通脹。
然而面對通脹,英國央行也只能被動加息,因為如果不加息,通脹就會更嚴重,這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其實當前英國央行1.25%的利率,雖然是2009年以來最高水平。
但如果我們把周期擴大到過去20年來看,其實并不算太高。
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前,英國央行一直保持至少4%以上的利率。
但次貸危機爆發后,英國央行就跟隨美聯儲開始大幅降息,一口氣降息到接近0利率。
在這之后,英國央行的利率就沒有超過1%,直到這次才真正意義上的加息。
英國金融市場是習慣了長達十幾年的寬松環境,英國央行這樣開始持續加息,肯定還是會造成比較大的沖擊,只是這個影響當前還沒有真正顯現。
英國股市在脫歐之后,整體就一直保持比較“滯漲”的狀態,沒有跟隨美股屢創新高,但總體表現也比較平穩。
除了2020年3月疫情危機的崩盤里出現大跌,后面也只是漲回跌幅,并沒有創出新高。
一直到今年2月和6月,才出現比較明顯的下跌,但整體還沒有破位。
不過隨著英國持續加息,英國股市的走勢估計也比較危險。
而英鎊也并沒有隨著英國加息而走強,顯然因為美聯儲的加息力度更大。
英國脫歐之前,匯率最高達到過1英鎊換1.76美元,但現在只能換1.22美元,過去7年累計貶值幅度達到30%。
這個其實可以側面說明日元當前貶值幅度有多大,英國是7年貶值30%,日元是一年半就貶值了23%。
以近期數據來說,英鎊是從一年前的1.42,貶值到了1.22,貶值幅度達到了14%,跟韓元貶值幅度差不多。
看完股市和匯市,再看看英國債市。
隨著英國央行的持續加息,英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出現大幅度飆升,已經從0利率附近漲到了2.64%。
債券收益率和債券價格是反向關系。
這意味著英國債券市場過去這一年也是出現大幅下跌。
所以總體來說,英國的“股債匯”這三個金融市場過去這一年的表現都不咋樣。
開始有一些岌岌可危的跡象,但還沒有日本被收割表現得這么明顯。
相對來說,英國抵御危機的能力,會比日韓要強一些。
從盟友的地位來說,日韓只能算美國小弟,英國則屬于美國跟班,地位要高一些。
其次,英國畢竟也屬于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英國的金融業也是十分發達的,所以還是有一些抵御危機的能力,還不至于一下子就被美國割了。
我認為今年這個收割順序里,英國可能還會屬于比較后面才會倒下的國家。
英國作為世界上“離岸金融交易中心”,雖然在脫歐之后,不少業務流失了,但當前倫敦仍然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交易中心,并且是離岸美元、歐元最大的交易中心,也是離岸人民幣第二大交易中心,全球有40%的外匯交易是在倫敦金融市場完成,日均外匯成交金額超過2萬億美元。
說白了,英國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是屬于開“場子”性質的,相對來說抵御風險的能力要更強一些。
不過隨著英鎊貶值不休,再加上美聯儲激進加息,這里需要注意,對英國金融市場來說,英鎊幣值不能低于美元,是一個死也不能跌破的鐵律。
一旦英鎊幣值跌破1,很容易引發英國資本大規模外流,形成恐慌性踩踏,進而引發英國金融危機。
說白了,英國是開場子,提供一個平臺,供世界各國來進行離岸交易,這里英鎊就相當于這個場子的籌碼,如果這個籌碼越來越不值錢,那么這個平臺的吸引力自然會大不如前。
二戰后,英國制造業大不如前,開始全力轉向金融強國,成為美國對外釋放美元的一個中轉站。
英國的GDP在2008年之前還一直保持告訴增長,但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后,英國的GDP一下子就像是撞了一堵墻,馬上停滯下來。
從2008年至今,英國GDP整體并沒有增長,處于停滯狀態。
而英國脫歐的事情,對英國經濟來說,也是雪上加霜。
所以,相比英國發達的金融業來說,當前英國經濟所面臨的一些難題,其實要更嚴重一些。
(2)英國通脹
英國經濟當前面對最大難題就是通脹,特別是這個9%的通脹率確實比較離譜。
英國國家統計局表示,4月通脹率飆漲,主要是因為能源和燃料成本以及食品價格的上漲。
其中,英國的能源價格上限是每半年調整一次,分別是4月和10月生效。
4月英國上調能源價格上限生效后,該部分價格的上漲貢獻了4月通脹率之中的約四分之三。
此外,原油價格大幅上漲,也導致食品包裝變貴,加上肉蛋奶價格上漲,英國食品價格在4月同比增長了6.7%,為2011年6月以來的最快增幅。
英國約翰遜在6月13日,還曾經以“減肥的名義”,來建議民眾“少吃點”
不過雖然約翰遜原話是說“最好的減肥方法就是少吃。”但因為這句話是英國新國家食品戰略發布之前,也有在討論通脹飆漲的問題。
所以也被認為是約翰遜在暗示民眾要少吃飯來抗通脹。
自從德國政客發明了通過“少洗澡”來減少對俄羅斯能源依賴,英國約翰遜則旁敲側擊的提出自己“少吃飯”的解決方案,我也是服了這些歐洲政客。
不過按照英國媒體報道,大約27%的英國人已經為應對生活成本危機而實際上開始少吃飯。
也就是說,隨著通脹飆升,一部分不富裕的英國民眾已經不得不開始少吃飯,而不需要為了抗通脹去少吃飯。
英國民調機構Ipsos在5月11日,向2061名年齡介于16至75歲之間的英國人進行調查,超過80%英國人擔心生活成本上漲,難以負擔食品和能源等基本開銷。
所以通脹問題,是當前對英國經濟影響最大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英國央行是去年底就開始加息,而歐洲央行大概率要到7月份才首次加息。
但當前英國的通脹率比歐洲大陸的國家還要嚴重。
世界各國的4月通脹率對比圖如下。
歐盟27國的4月通脹率為8.1%,同樣嚴重依賴進口能源的德國4月通脹率則為7.4%,都沒有英國的9%來得高。
這個主要還是英國脫歐后遺癥的影響,英國有智庫研究稱,脫歐之后的貿易壁壘推升了英國食品價格。
同時勞動力短缺,也是推升英國通脹的其中一個原因。
其實這不單單是英國的問題,是普遍發生在歐美這些躺平國家的問題。
歐美當前出現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并不是說歐美就業有多好,而是因為疫情的影響。
(3)疫情影響
英國《金融時報》在今年4月曾經報道稱,“英國由于長期健康狀況不佳而不工作的人數猛增了20萬,而四分之一的英國公司表示,新冠后遺癥是主要原因,多數因感染新冠而住院治療的患者在5個月后仍沒有工作。”
其實,因為感染新冠病毒,所導致的后遺癥,一直在持續影響著歐美經濟。
這個我可以跟大家引用一下英國國家統計署的數據。
英國國家統計署每個月都要搞一次確診病例持續癥狀抽樣調查,是現在比較公開的關于奧密克戎后遺癥的數據來源。
我這里把英國統計署6月最新公布的報告,跟大家機翻一下。
按照這份報告,英國當前有200萬人出現新冠后遺癥“long COVID”。
這里的新冠后遺癥定義是,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癥狀持續超過4周。
當前英國有200萬新冠后遺癥患者,占英國總人口的3.1%。
有一直看我文章的人,英國知道,我在4月份也曾經引用過英國的報告,當時英國的新冠后遺癥患者還是172萬人。
也就是說,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英國已經新增28萬新冠后遺癥患者。
那些說奧密克戎沒有后遺癥的人,出來走兩圈?
該報告數據顯示,這200萬新冠后遺癥患者里,30%是感染原始毒株,12%是阿爾法流行期間感染,21%是德爾塔流行期間感染,有31%是在奧密克戎流行期間感染。
當前,英國這200萬人里,有61.9萬人是在奧密克戎流行期間出現新冠后遺癥。
并且過去兩個月,英國是新增了28萬的新冠后遺癥患者。
這是英國公布的數據。
其中這200萬新冠后遺癥患者里,有22%是12周內首次感染,另外有72%的人是在12周之前感染,并且其中有42%的人是在一年前感染,有19%的人是兩年前感染。
也就是說,有42%的人這個新冠后遺癥是持續了長達至少一年的時間。
同時報告還顯示,這200萬新冠后遺癥患者里,71%的人認為對自己日常活動產生不利影響,另外有20%的人認為他們進行日常活動的能力已經被限制了很多。
也就是說,新冠后遺癥患者里,有71%的人已經對他的生活造成一些影響。
而其中20%的人,肯定會影響其工作狀態,甚至可能連工作都完成不了,不得不長期請假。
這就可以解釋當前歐美為何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的現象。
而勞動力短缺,會加速“工資-通脹”螺旋的發生,進一步助推通脹。
其實,歐美躺平之后,并不是說就不受疫情影響了,很多員工得了新冠后,都會請假,一個公司的員工,持續不斷的出現感染,就會出現持續不斷有人請假,所以企業要恢復到以前滿員到崗的情況,是比較困難的。
而且隨著奧密克戎的持續反復“重復感染”,當前英國的奧密克戎后遺癥數量是在持續增加,這個英國的報告里,也給出了直觀的圖表顯示。
所以很顯而易見的是,躺平的國家,不代表疫情就對其經濟沒影響了,躺平之后這些國家仍然要受到疫情的反復肆虐,雖然死亡率是大幅度下降了,但對經濟的影響是處于長期放血的狀態。
而且奧密克戎最近BA.5的新變異毒株,開始又對歐美國家進行新一輪感染。
英國《金融時報》6月17日報道,在免疫水平下降和疫情限制措施解除之際,傳染性極強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奧密克戎亞型導致歐洲國家新冠住院人數激增,可能引發新一輪全球疫情。包括法國和英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的住院人數正在增加。在德國,新冠住院人數已持續上升一周多的時間,由BA.5導致的感染比例在上月底翻番。
當前高通脹問題、疊加疫情持續肆虐、供應鏈紊亂、美聯儲激進加息,再加上俄烏沖突的危機,推升了全球能源價格、糧食價格。
這諸多因素共同疊加下,其實不單單英國不好受,其實世界所有國家都不好受。
所以,美聯儲這輪激進的加息,并不是說美國準備如何收割,而是美國為了自保,而不得不做出的自救行為,至于最后能不能真的救得了美元霸權,我個人是比較懷疑的。
本輪世界經濟危機,可能跟1971年一樣,會以美元霸權的終結,作為最標志性事件,這個可能還得2-3年的時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