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這個話題講一下對當前經濟情況的理解,其中第五部分講到對加息的一些看法。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我嘗試說一下,不當之處請朋友們批評指正。
我主要分成下面幾個部分講:
一、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時間線
二、疫情在全球范圍對供給端和需求端的影響:全球供需失衡
三、供需失衡的兩個后果
四、供需失衡對我國經濟的結構性影響
五、從三大需求看我國經濟的基本情況
六、一些基本判斷。
一、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時間線
全球范圍看,疫情至今共有四輪。
第一輪:2020.01至2020年下半年
最初從中國開始。我國2020年初經濟受到重大影響,供給側停擺,需求端下滑,收入大幅下降。但3月份后,我國疫情控制較好,各方面逐步恢復。
3月份疫情擴散至全球。歐美主要國家相繼封城,供給和需求端均受沖擊,制造業和服務業同等受沖擊。第二季度,美國、歐元區、英國經濟大幅下滑,分別為9.0%、 14.6%和 21.4%。歐美開始史無前例的經濟刺激政策。從這時開始,本就脆弱的全球供應鏈幾乎碎片化,并且一直持續至今。
第二輪:2020.10至2021年上半年
中國在3月后相繼復工復產,社會基本恢復正常。得益于全球供需失衡,我國出口大幅增加,并在此后兩年間拉動中國經濟增長。
歐美放松管制,加大刺激和救助。比如,美國薪酬保障計劃向小企業提供免償還貸款, 用以支付薪酬,英國推出“在新冠病毒疫情下保留職位計劃,雇主可申請領取暫時休假員工的平常每月薪酬的 80%。”香港財政司報告分析指出,“一些經濟體 (例如意大利和美國一些州 )以宵禁代替全面封鎖,即使封鎖,通常也容許居民外出工作。此外,防疫抗疫措施避免采取2020年春季所見的全國封鎖措施。”在第二波疫情時,歐美管控主要在服務業,制造業受影響大為減少(第一波是都受影響)。即使是服務業管制也相對較松,如“意大利某些地區的餐館可在下午六點前營業,商場也可在非假日開放,而2020年春季卻是全面停業。”
歐美經濟快速回復。2020年第二季,按香港財政司數據:美國、歐元區和英國的工業分別按年下滑 14.2%、 20.2%和 18.9%;在第四季下滑大幅減少則分別4.3%、 1.6%和 3.3%。
這一時期,由于全球供需錯位,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并持續至今。
第三輪:2021.06至2021年底
這一輪疫情始于德爾塔變異株。
在這一時期,中國管控仍相對較好,工業生產相對正常,出口繼續強勁,拉動經濟。但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導致的后果開始顯現出來,中小企業利潤不斷被擠壓,招工意愿持續下降,就業出現明顯困難。
歐美經濟也持續復蘇。一方面繼續天量刺激,經濟得益于私人消費強勁復蘇,美國2021年增長5.7%,歐洲經濟也有復蘇。
新興市場經濟也開始復蘇。香港財政司報告指出:印度在2021年5月(疫情巔峰)后,經濟逐步復蘇。印尼、馬來、菲律賓、泰國均有不同程度復蘇(越南較差)。亞洲以外新興經濟體普遍強勢復蘇。
第四輪:2021.12至今
這一輪疫情始于奧密克戎變異株。
我國堅持動態清零,但經濟受到較大沖擊,服務業大規模停擺,制造業也受到影響。由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中小企業利潤持續受到擠壓。應屆大學生大規模失業,靈活就業人員達2億。
歐美躺平。經濟保持增長,通脹居高不下,開始加息周期。
這一輪最重要的變化是俄烏戰爭,這導致全球供應鏈持續惡化,從長遠看,還會導致全球化終結。
二、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對供給和需求的影響:全球供需失衡
(一)供給端:供應鏈破裂
全球供應鏈是“產品從生產到最終交付的一整套網絡,包括原材料供應、零部件制造、內地物流、跨國貨運以及相應的勞動力供給。”
按人大國發院劉青的觀點,供應鏈分成三大中心:以美國為主北美供應鏈中心,以德國為主的歐洲供應鏈中心和以中國為主亞洲供應鏈中心。
2015年全球貿易流強度示意圖(圖源:《1985-2015年全球貿易網絡格局的時空演化及對中國地緣戰略的啟示》)。轉引自劉青某次采訪的新聞稿
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卓賢的觀點,供應鏈正常運行需要兩個條件:(1)區域生產環節。(2)國際物流環節。
也就是說,首先要有某區域能生產出某產品,其次需要海陸連套物流將至運輸出去。比如蘇州工業園區能配套生產某電子或機械類產品,隨后通過卡車/火車、港口海運配套方式,將貨物運至歐美。這就形成一整套物流體系。當然,生產產品也需要購買原材料和中間品,這又涉及另一地的區域生產和國際物流。環環相扣,形成一個體系。
疫情初期,“各主要制造業國家接連受到疫情沖擊,加上國際運輸網絡梗阻,全球供應鏈出現大量斷點。”2020年供應鏈主要有如下問題:防疫物資短缺,生產停擺,疫苗供應不足,芯片緊缺(汽車行業受損最重,這持續至2021年)。
2021年,生產逐步恢復(歐美、東南亞等生產都逐步恢復,除芯片緊張外,生產復蘇情況較好),但是物流出現巨大問題。美國美國碼頭工人緊缺,港口出現創紀錄的“海上大堵車”,英國卡車司機嚴重不足,多國產品供應短缺。卓賢指出,“船舶的周轉率下降、船舶準班率嚴重下滑、船期大面積紊亂。”加上奧密克戎病毒使得“多國第一時間收緊防疫措施,實行入境限制。受港口防疫加碼、碼頭用工不足等影響,原本緊張的航運局面雪上加霜。國際物流環節成為全球供應鏈最為突出的矛盾。”(引自全球供應鏈為何陷困局)
供應鏈破裂從兩個方面導致大宗商品漲價。
首先是區域生產破裂,導致商品供給減少,價格上漲。這類例子很多,疫情初期口罩就是典型的例子。芯片也是這樣。芯片行業是全球供應鏈斷裂的“重災區”。人民大學的報告分析,疫情以來,居家人群對電子產品消費增加,整個社會對醫療設備消費增加,這些都導致芯片需求上漲。另外,我國2020年疫情被快速控制后,汽車銷售回復,也增加了芯片需求。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對芯片市場的干擾,破壞了芯片市場正常的供需秩序”,導致芯片價格上漲。
其次是物流不暢導致運費增加,進而導致商品價格上漲。以美國為例,疫情以來“全球航運價格指數的大幅攀升。在于美國自疫情發生以來,進口吞吐量持續大于出口量,再加上因為芯片缺乏和碼頭工人的短缺,直接造成了西海岸主要港口的空箱堆積,打破全球航運網絡的平衡,堵塞了運輸環節,推高了物流價格。”不光是航運,包括陸運、倉儲等各方面,價格都在提升。IMF 的報告顯示,美國“由于疫情導致的供應鏈中斷,2021 年全球GDP 增速下降0.5 至1.0 個百分點,同時,核心通脹率升高了1.0 個百分點。”
(二)需求端:天量刺激
2020年3月歐美相繼封城,經濟大幅下滑。隨后,歐美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刺激政策。
1、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美聯儲實行“零利率+無限制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美聯儲在疫情之后,資產負債表擴大了一倍。歐洲央行實行“負利率+大規模擴表”政策,疫情以來資產負債表也基本翻了一番。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均實行大規模刺激政策。
?。?)財政政策
美國財政政策:發錢+大規模基建。
一方面直接給民眾發錢,刺激消費,比如前面講到的,美國薪酬保障計劃向小企業提供免償還貸款, 用以支付薪酬。另一方面通過其他方式向社會注入資金。“政府通過直接存款撥付、給地方政府注資、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成立基金會等方式向社會投入了巨量的財政轉移支付。”特朗普時期規模至少在3萬億美元,拜登時期至少在1.9萬億美元。
英國也有類似計劃,如前所述,英國推出“在新冠病毒疫情下保留職位計劃,雇主可申請領取暫時休假員工的平常每月薪酬的 80%。”
2、刺激政策產生的后果
首先,直接發錢刺激了居民消費需求,進而直接刺激了全球的消費需求。其次,金融市場資產價格大漲。大量貨幣流出來,一部分直接發給消費者,一部分通過各種方式流入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包括比特幣市場),金融資產在流動性催生下不斷增值。于是一個詭異的現象出現了,一方面是疫情肆虐,一方面卻是房價高漲、股市猛沖。金融資產漲價,對消費有好處,財富效應會進一步刺激消費需求。也就是說,我看著手里面的股票漲價了,消費的欲望也會變得強一些,畢竟套現之后錢多了。
大家看下圖,疫情以來美國房價和股市指數都遠超金融危機前期最高點。
這張圖是美國個人支出情況(當月折年數)。從圖中看出,美國在疫情初期(2020.2-2020.4),個人支出大降。但是2020.4以后(美國開始刺激以后),個人支出快速上漲,并在2021年上半年左右超過疫情前的最高點。
不僅如此,從第二波疫情以來,歐美就放松管制,放開制造業,并逐步放松服務業,采取半躺平姿勢(代價是很多人死亡)。這配合上消費需求上漲,使得歐美經濟快速回復。
三、供需失衡的兩個后果
(一)大宗商品價格暴漲
一方面是供應鏈斷裂,供給的產品變少,運費變高;另一方面是歐美需求快速回復(個人消費需求以及制造業生產需求),特別是個人消費需求猛漲。這一組供需失衡的矛盾,導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暴漲。
下圖是美國商品調查局(CRB)的大宗商品指數,分別是綜合指數,工業指數,金屬指數和食品指數,所有指數都是從2020年4月份開始快速上漲??梢?,美國商品從生產資料到生活資料全線漲價。
由于全球市場是高度關聯的,歐美需求暴漲拉動大宗商品漲價,必然會影響中國的大宗商品價格。下圖是中國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分別是總指數、鋼鐵類指數、礦產類指數、橡膠類指數和能源類指數。這些指數大致從2020年3月初開始上漲,并持續動蕩上揚。
但是中國商品,主要是生產資料漲價,而生活資料價格變化很小,這一點后續將詳細分析。
(二)中國出口快速增加
國際范圍內,歐美帶動需求快速增長,但其他國家由于疫情等各種原因,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需求,于是大量外貿訂單回流,我國出口快速增長。
大家看下圖。從2002年開始,我國出口總值一直快速增長(2009年金融危機例外),一直到2011年。從2012年開始,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顯現出來,外貿環境不斷惡化,先后遭遇歐債危機余波、新興市場金融危機以及毛衣站。因此出口增速從2012年開始斷崖式下滑(2017和2018年增速較高,是因為前面兩年持續下滑基數太低)。這個下滑趨勢在2020年得到遏制,并在2021年大幅上漲。2021年的上漲絕對值很大。
2020和2021兩年,出口強勁挽救了萎靡不振的中國經濟。下表是2017-2021年中國經濟一些核心指標(2020和2021兩年,我按幾何平均拉平計算,這可以一定程度剔除疫情沖擊導致的數據波動,這樣對比起來更合理)。2020年和2021年,GDP平均增速5.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僅3.94%,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速僅3.90%,而進出口差額增速達26.74%。
四、供需失衡對我國經濟的結構性影響
(一)上下游企業盈利差異
出口快速增長并沒有帶來普遍的經濟效益上漲。這首先體現在上下游企業工業品出廠價格的差異上。生產資料的出廠價格明顯上漲,而生活資料的出廠價格幾乎持續不動。
下圖顯示,PPI(生產資料)增速從2020年3月左右開始持續上漲,大致在2021年底達到高點。而PPI(生活資料)增速一直在零左右徘徊。
這有可能是因為上游企業多是壟斷型大型企業,可以通過提價的方式對沖大宗商品漲價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很多上游企業本就是大宗商品提供商),而下游企業多是競爭性企業,無法提價對沖原料成本。
中小企業發展協會做過一個調研,結果與上述邏輯類似,“中小微企業前三大成本支出項——人力、原材料和房屋租金的壓力持續加大,其中微型企業人力成本壓力最大,中小型企業原材料成本壓力最大;六成以上制造型企業因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導致原材料成本上升、無法提價而致利潤壓縮至極限;有迫切融資需求的企業中,近七成是為了緩解流動資金壓力。”
(二)就業市場困難
因此,雖然經濟由于出口增長不至于下滑太快,但中小企業卻受到很大沖擊。中小企業聯合會制定了一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SMEDI指數,用于判斷中小企業景氣情況(SMEDI的取值范圍為0—200之間:1、100為指數的景氣臨界值,表明經濟狀況變化不大;2、100—200為景氣區間,表明經濟狀況趨于上升或改善,越接近200景氣度越高;3、0—100為不景氣區間,表明經濟狀況趨于下降或惡化,越接近0景氣度越低)。下面兩張圖中,第一張是中小企業發展總指數(含所有被調查企業),第二張圖是總指數、工業指數和服務業指數。可見,所有被調查企業均在2020年初受到重大沖擊,氣候雖逐步恢復,但一直沒有回復到疫情前的情況(雖然疫情前也不景氣)。工業企業指數與總指數高度重合,而服務業指數近幾年來一直低于工業指數,且本次疫情沖擊后一直萎靡,直到2022年初才逐步恢復到疫情前水平(此處數據存疑,直觀感受看,服務業似乎比工業受到沖擊更大)。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小企業招人意愿逐步下滑。下表是中小企業聯合會發布的情況,我搜集后整理在一起,以便有一個直觀感受。黃色部分是供需雙升時期,這是2020年4月復工復產初期的情況。綠色部分是需求增加,供給下降。這是企業訂單回流,招工需求增大,而工人供給不夠(可能因為疫情不愿外出工作,也可能因為工資低而不愿去工廠)的時候。但是,從2021年二季度起(即灰色部分),中小企業整體而言就不再有需求上漲時期。從2021年二季度起,中小企業招工需求均為需求下滑。
中小企業雖然整體體量不大,但是卻解決了相當部分就業。有不同說法,有說解決了70%的,也有說解決了60%的,總之,是解決了至少半數以上就業。因此,中小企業招聘意愿下降,必然導致失業人員越來越多。按調查失業率,青年人已經超過18%,這個數很高了。大家看下圖,從2020年初開始,調查失業率一路上漲,到2020年7、8月達到第一個峰值(畢業季),隨后下滑直到2020年12月到底,然后再次反彈到2021年7月第二個峰值(畢業季),然后又下滑重復上述過程,直到今年五月達到18.4%。按前兩年情況,預計7、8月就業可能更糟。
五、從三大需求看我國經濟的情況
一個商品生產出來只可能有三個去向,國內消費者消費掉,國內企業買來用于生產,或者賣給國外的消費者/企業(政府采購可計入消費或投資,在這里不單獨說了)。消費對應GDP統計中的消費項,投資對應投資項,出口與進口的差額對應凈出口項,這三項合計就是GDP。
一個商品,如果國內消費者不買、國內企業不買、國外的消費者或企業也不買,那就賣不出去。當大規模的商品賣不出去的時候,就出現了經濟危機。因此,我們看中國經濟是否出現問題,往往就會從這三個方面看,看看這三個方面能否消耗掉既有產能生產出的產品。
我國當前產能嚴重過剩。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導致的:(1)2002-2008年第一輪重化工業大躍進。(2)2009年4萬億后第二輪重化工業大躍進(典型的凱恩斯主義)。(3)疫情以來外貿訂單回流導致的產能擴張。
當前我國產能過剩的情況如何呢?我們看下面兩張表。綠色部分是產能利用率在75%以下的,也就是產能嚴重過剩的。黃色部分是產能利用率大于75%但是小于80%以下的都標,也就是產能過剩的。白色部分是產能利用率大于80%的,也就是產能不過剩的。
第一張是輕工業情況,我選取食品、紡織和電子產品(我把電子產品放在輕工業不一定對,這里姑且如此)。這些產業自2017年以來多數季度都過剩。第二張是主要重工業情況,重工業除化纖等少數行業(我沒列入表格)外也是全行業產能過剩。
相比于疫情前,除汽車制造業外,輕工業和重工業產能利用率都有所提高,這可能是得益于歐美消費的拉動以及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但是,目前的情況仍然是多少行業均產能過剩。
接下來我們就從三大需求來看看當前的產能能否消耗掉。
(一)消費:持續下滑
就業困難必然導致消費下滑,因為失業人員消費必然下降,而在崗人員工資增速也會下滑進而導致消費下降。下表是央行調研數據,收入信心指數和收入預期指數(收入信心指數編制方法,先扣除選擇“難以預計”的居民數,然后分別計算認為下季收入“增加”與“基本不變”的居民占比,再分別賦予權重1 和0.5 后求和得出。指數取值范圍在0~100%之間。指數在50%以上,反映該項指標處于向好或擴張狀態;低于50%,反映該項指標處于變差或收縮狀態;等于50%表示該指標與上季持平。收入預期指數:方式類似,衡量當期收入,感覺增加還是減少)。疫情以前,收入信心指數和預期指數一直在50以上,疫情以來,9個季度中,收入信心指數有4個季度在50以下,兩個季度剛剛50,預期指數有5個季度在50以下,一個季度踩線達標。整體而言非常不樂觀,2021年底人民大學根據央行報告分析說,“居民未來收入信心低迷導致消費增長潛力出現永久性下滑的風險。”(人民大學報告下載地址:http://ier.ruc.edu.cn/docs/2021-11/9c2ac0e84db64470a26685d54ecf29ec.pdf)
下表是2017-2021五年來GDP增速、最終消費增速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對比表??梢?,2020與2021年,消費(不論按最終還是社零)兩年平均增速快速下滑。
也就是說,消費已經喪失了拉動經濟的能力。
(二)投資:萎靡不振
我們經常提到投資。投資曾經是拉動中國經濟的主要引擎(2001-2008是外貿投資雙引擎拉動;2009后是投資單引擎拉動)。
制造業投資、基建投資、房地產投資,是投資中最重要的部分,三者合計超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七成,三者的增長基本決定了投資的增長。
下面我們詳細分析一下這三部分的情況。
1、制造業投資
制造業已經產能嚴重過剩,因此投資增速近年來一直在下滑。2011年,制造業投資增速還有30%左右,到2012年就下滑到不足20%,之后持續下跌,在2015年6月份之后,增速再也沒超過10%。2016-2021五年增速,分別是4.2%,4.8%,9.53%,3.08%,5.36%,5.36%(2020與2021兩年平均計算)。因此,靠制造業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很困難。
2、房地產投資
從供需兩方面看房地產情況都不容樂觀。
?。?)中長期來看,對房地產投資影響最大的是人口的撫養比,也就是非勞動人口(老人和小孩)/勞動力人口的比例。這一比例從2011年底開始逆轉。潛在買房需求的勞動力人口比例越來越小。
?。?)房地產價格高漲,有消費能力的人群越來越少,房地產相對過剩趨勢明顯。
(3)居民部門負債率越來越高,借貸買房的空間越來越小。
?。?)按黃奇帆的說法,城鎮化達到天花板。黃奇帆說,“從全世界經驗來看,一般城市化率到75%后達到頂點,我國城市化率才64.72%,為什么會接近頂點了呢?原因在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主要是將年輕人吸收到城市里,目前農村人口中大量的是老人、兒童,年輕人很少,過去大量農村年輕人進入城市的勢頭將大幅減緩,而且因為城市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村老人不會大 量 進 城。即 使 今 后 城 市 化 率 還 會 逐 漸 上 升 到70%,但速度也會明顯放緩。”
?。?)庫存、閑置房總量達到高點。黃奇帆分析,“目前中國房企積壓一年以上的一手房庫存高達6億平方米,占到每年房地產市場新房建成規模17億平米的35%;在城市老百姓持有的二手房方面,1990年以來中國銷售的300億平方米商品房中,20%也就是約60億平方米處于閑置狀態。”
關于空置率一直比較有爭議,但其他四點基本屬于共識。
在今年5月份會議之前,特別是在去年,關于房地產的市場預期很低,都認為房地產不能再如以前那樣投資增長了。原因除上述供需矛盾外,尚有如下幾點:(1)房地產綁架經濟,中央不斷強調房住不炒。(2)房地產企業資產負債率太高,一旦違約會產生巨大風險。事實上去年房地產違約就不斷產生,雖然總額不大,但卻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華寶證券統計的2021年信托違約數量
在這樣的情況下,近年來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是一路下滑。中國房地產投資增速,從2003年以來,除2008年底前后的金融危機異常期外,基本保持在20%以上。到了2013年底,增速都在20%以上。但是從2014年開始,房地產投資增速迅速下降,到2019年底,增速勉力維持在9.1%。2022年2-5月,增速分別為3.7%,0.7%,-2.7%,-4.0%
今年以來,數次各種政策刺激房地產,但效果均不明顯。房企在買地、投資上均表現疲軟。因此,要靠房地產拉動經濟難度也很大。近期,刺激政策又頻頻出現,這反映了一種矛盾的心態,當前和長遠,到底怎么破。
3、基建投資
基建一直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基石。2018年前,基本保持15%以上的增速。但是,基建投資至少受到三方面的制約。(1)2015年以來,我國城鎮化的速度明顯減慢。(2)中國大中型城市的基建已經比較完善,大規模基建的空間在降低。(3)基建的投資主體是地方政府投資平臺,這些企業往往債務高企(主要是2009年后大規模刺激時期欠下的債務)。
這一系列原因導致基建投資增速從2017年開始快速下降,2018年5月,增速跌破10%,到2019年底,基建投資增速下滑到3.8%,幾乎喪失了拉動經濟的能力。然而,基建投資是投資拉動經濟最后的希望,今年以來更是定調要大規模支持基建。從2022.2-2022.5看,基建投資增速分別是8.61%,10.48%,8.26%,8.16%,這似乎表明了中央靠基建拉動經濟的決心。2022年5月份的會議,更是明確將基建定位成拉動經濟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當前靠基建拉動會產生兩個后果。
?。?)會導致過剩產能進一步加劇
任何基建項目都是有周期的。比如修公路,修路的時候,需要買大量的重化工業產品,消耗過剩產能,并催生更大規模的產能。基建周期內,為滿足市場需求,重工業領域各行業擴建廠房,擴大生產規模。但是,路修完之后怎么辦呢?以前賣給修路單位的鋼筋水泥現在又賣給誰呢?如果你是決策者,你會怎么辦?你會說,那就再修一條路。這可以繼續延緩危機,但是路總有修完的時候。一旦城鎮化進程慢下來,各個基建項目周期就會陸續完結,更嚴重的產能過剩就會凸顯出來。
(2)會導致債務進一步攀升
基建資金多是銀行貸款,這些錢是要還的,但是很多錢卻還不上。為什么呢?因為很多基建項目根本不能創造收益。我舉個例子來說。某個四線城市地方政府借錢修了一個機場,這個機場一年都沒幾架飛機???,根本不賺錢,他拿什么還錢?這種現象在全國非常普遍。不光是機場,地鐵、市政、爛尾樓,都是這樣。不光如此,負債還會從地方政府傳導到一般的私營企業。地方政府搞基建,必然會向其他企業購買原材料,比如購買鋼鐵?;椖恐芷趦?,鋼鐵企業訂單就會增多,鋼鐵企業就要擴大產能。但是鋼鐵企業一時間沒有錢去修廠房,怎么辦?他們就會向銀行借錢來擴大再生產。但是,基建項目周期完成后,就會再次出現產能過剩,進而導致鋼鐵價格下跌,賺的錢根本無法償還銀行本息。這些還不上錢的公司不得不繼續貸款借新還舊,利息負擔越來越重。
(三)外貿:出口環境惡化
出口環境惡化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從長期看,俄烏戰爭終結了全球化進程;從短期看,歐美加息可能導致外需下滑。
1、俄烏戰爭的長期影響
全球化至少需要如下條件:(1)全球供應鏈體系。(2)全球交易支付系統。
俄烏戰爭把這兩點都破壞了。特別是后者,美國凍結俄羅斯外匯儲備,帶來極大嚴重的后果。
之前人民大學舉辦過一次俄烏戰爭的研討,很多人都表示俄烏戰爭很可能終結本輪全球化。
重陽投資的王慶認為,毛衣站是全球化終結的開始,而俄烏戰爭很可能成為結束本輪全球化。
毛振華(人大經濟研究所所長)認為,“極端考量下,世界或將重新劃分為兩個陣營,當前將俄羅斯踢出SWIFT 系統可視為一種壓力測試,未來人民幣和港元同樣面臨被踢出SWIFT 系統的風險。此前香港金管局總裁在被問及俄烏局勢對香港金融影響時公開表示,香港金管局及銀行業界已就不同情境做了預案,當中包括資產被凍結或被剔出SWIFT。”
黃益平(北大國發院副院長)認為,“本次制裁影響最大的措施是將俄羅斯的一些銀行踢出SWIFT 系統、同時扣押俄羅斯央行的外匯儲備……這對全球化來說可能是致命的一擊。全球化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只要根據市場因素就可以決定把產品賣到什么地方、到哪兒去投資、用什么貨幣和什么金融基礎設施……西方國家聯合制裁俄羅斯的一些措施打破了這樣一個局面,也就是說,這個秩序將來還能不能用,首先要看是不是美國的朋友……全球化根基的動搖可能并不是今天才開始的,特朗普在2018 年初四處出擊,打貿易戰,表明美國已經放棄了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全球公共品的提供者這樣一個獨特的地位。”
也就是說,長期來看世界有可能回到區域經濟時代,全球化時代的外貿環境可能不復再有,或者至少會受到巨大沖擊。
2、歐美加息的短期影響
由于大規模刺激,印發了太多貨幣,加之供給側受到沖擊(疫情+俄烏戰爭),大宗商品持續漲價,這導致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脹居高不下,這是70年代滯脹以來所罕見的。下面四張圖顯示,G7國家除日本外,所有國家CPI持續走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歐美開始考慮加息。“從3月加息25個基點,到5月加息50個基點,再到此次加息75個基點,美聯儲控制通脹的緊迫性可見一斑。”
加息可能會從兩個方向遏制歐美的需求,消費會減少,投資也可能會減少。這里不考慮新興市場的金融動蕩,僅從需求角度,我們也可以大致判斷,外貿環境會惡化,外需可能會疲軟??客庑鑱硐倪^剩產能也會越來越困難。
六、一些基本判斷
?。?)產能將繼續過剩,且可能會惡化(特別是在新一輪基建周期到期后)。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不多說了。
?。?)債務(杠桿率)將進一步攀升。這個前面也講過,不多說了。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矛盾可能會進一步加大。
這個解釋一下。我國從1998年之后,金融資本快速發展壯大。這主要由于:(a)房地產快速發展,形成巨大的開發貸、按揭貸需求。(b)土地財政時期,特別是2009年后,大量資金涌向城投形成龐大的地方債。(c)產能快速擴張時期,企業形成的大量貸款。
在此過程中,我國實體部門(居民,主要是房貸;政府,主要是城投和地方債,很多用于基建;非金融企業,各種企業貸款)杠桿率(負債/GDP)不斷上升。
杠桿率提高,金融部門利息收入就會增加。比如城投公司借貸搞基建,基建周期完結后,項目一般都沒有收益,因此無法還上貸款,只能不斷展期,因此也就會不斷支付利息。再比如房地產,房地產貸款(主要是開發貸+按揭貸)占人民幣貸款超過25%,大量的房貸利息和開發貸利息流入金融企業。
這形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金融資本侵占實體經濟的利潤。下表顯示,2019年,中國企業500強合計凈利潤為3.89萬億,工農中建四大行凈利潤合計就有0.98萬億,超過中國制造業500強利潤總和。而十家最大的金融集團(中、農、工、建、交、平安、郵儲、招商、興業、浦發),凈利潤合集1.48萬億,是500家制造業企業(最大的500家)利潤合集的1.5倍。2020年情況大致類似。
單位:百萬
隨著杠桿率的進一步提高,企業支付的利息也會更多,寄生性的金融行業侵占生產性實體經濟的利潤也會更嚴重,這個矛盾可能會進一步加深。
(4)未來會更好嗎。此處省略若干字。
再次申明,經濟情況這類問題比較復雜,我只是嘗試說一下,而且講這種問題,總不免掛一漏萬,因此不當之處還請朋友們包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