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分為貨和幣,貨是真實的財富,幣是衡量財富價值的尺子,所以錢并不是真正的財富,如果沒有對應價值的貨,錢就是一堆廢紙。今天的五斤糧食明天稱還是五斤,今天的三米布明天量還是三米,因為秤和尺的標準不會變,秤和尺是準的,所以同樣一件東西的重量和長度才不會今天和明天不一樣。
錢就相當于秤和尺,秤是為了衡量重量,尺是為了衡量長度,錢是為了衡量價值。為什么同樣一件東西,今天是五斤,明天還是五斤,今天是三米,明天還是三米,重量和長度不會天天變,但是價格卻會是今天十元,明天十二呢?這說明錢不準。
正常情況下,有多少東西就應該對應多少錢,既不能多也不能少,物價應該和重量長度一樣穩定。要想做到這種穩定,國家必須把貨與幣都掌控在手里才行。如果操控權不在自己手里而是在別人手里,那么別人就可以通過破壞這種穩定平衡來進行金融掠奪。
金融掠奪說白了就是用紙來換實實在在的財富,美國印出來的美元可以來中國換東西,中國印出來的人民幣可以去美國換東西嗎?這種不對等很容易成為被掠奪的對象。美國的美元源源不斷流進中國,中國的商品源源不斷流入美國,這就是美國用廢紙換財富的過程。
中國的錢越來越多,商品卻越來越少,那么中國國內商品漲價就是必然結果,反觀美國,雖然印出來了天量的紙幣,但是這些多印的錢都換來了實實在在的財富,就好比用假幣買來了東西,那么假幣也是真錢了,損失轉嫁給了誰呢?轉嫁給了接受假幣的人。
美元進入一個國家的時候,這個國家的資產價格就會越來越高,由于美元的控制權在美國手里,所以美國還會在資產價格的高點拋售資產讓美元流出,資產價格暴跌后美國再回來抄底,類似于股市中的高拋低吸,反復割韭菜。
1989年中國物價飛漲,是金融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香港保衛戰,是金融戰,2008年房價飆升掏空六個錢包是金融戰,都是中國的財富被美國收割的現象。流進來的都是廢紙,美其名曰引進外資,流出去的都是商品,美其名曰出口創匯,其實干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用中國的財富換廢紙。
還有比用廢紙換財富更暴利的生意嗎?所以很多人為了發財,甘愿充當美國在中國廢紙換財富的代理人賺點代理費,這個錢賺的太多太容易,讓貪財的人欲罷不能,這些人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買辦。買辦就是把中國的豬肉搬到外國換廢紙,就為了能在手上沾點油的人。
換來那么多的美元廢紙,中國能用來去美國買芯片嗎?能去美國買地嗎?能去美國收購蘋果公司嗎?但凡是有真實價值的東西,美國都不讓你買,中國唯一能做的就是去資源國買點資源把廢紙轉嫁給第三方,或者高價買一些美國認為沒什么價值的東西。
大部分花不出去的錢怎么辦呢?只能買美國國債再借給美國,讓美國再拿著這些錢來中國買東西。美國放水的時候你放水,幣多貨少資產價格飛漲,進來的美元能先買后賣賺差價,美國縮表的時候你縮表,幣少貨多資產價格暴跌,出去的美元能先賣后買賺差價。什么叫殖民地?這就叫殖民地!
怎么才能擺脫這種被奴役的命運呢?就是拒絕接受美元廢紙,這樣的話美國多印出來的錢只能在本國轉,必然是物價飛漲民不聊生不戰自敗。中國生產多少東西就印刷多少人民幣,讓物價保持穩定,中國商品只接受人民幣結算,這才是真正的獨立自主,才不會被美國割韭菜。
這不但是在拯救中國自己,而且是在拯救全世界。世界苦美久矣,但是美元利益鏈綁架了太多有權勢的人,他們為了個人的私利,不惜讓勤勞的中國人民世世代代當美國的奴隸,讓整個國家民族陷入危難之中。俄羅斯打響了解放世界的第一槍,為中國樹立了一個光輝樣板。
為什么俄羅斯打贏了金融戰,就是因為俄羅斯既控制了貨也控制了幣,能源結算只接受盧布,能源是真正的財富,歐元和美元不是財富只是廢紙。貨和幣的供應都掌控在俄羅斯的手里,所以物價和匯率才能保持穩定,金融戰才會如此順利地打贏。
俄羅斯的天然氣只接受盧布結算,如果說歐洲拒絕購買的話,冬天沒有天然氣取暖就只能多穿幾件羽絨服御寒了,那么掌握羽絨服供應的中國如果只接受人民幣,歐洲人會怎么辦呢?難道要學臺灣用愛發電嗎?俄羅斯能夠成功,比俄羅斯更有主動性和威懾力的中國還在怕什么呢?
中國不向國外輸出商品,西方人能靠吃美元和歐元維持生存嗎?中國生產的商品還在中國,缺了那些美元歐元廢紙,中國人難道不能生存嗎?可以用商品換美元廢紙送給外國人,為什么不能用商品換人民幣送給中國人?印人民幣讓中國人消費不更好嗎?
多印出來的人民幣怎么辦?當然是出海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了。用美元只能買美國國債,但是用人民幣可以買到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沒有人民幣想得到人民幣也很簡單啊,用它們國家的東西來中國換就行了。中國用人民幣買原材料,世界用人民幣買中國商品的循環就建立起來了。
美國的走狗會編造很多理由來夸大這個切換產生的陣痛,它們灌輸的是老老實實當狗風險低,站起來當人風險大,它們永遠不會告訴你,這個切換完成之后,中國人就從美國的奴隸變成了世界的主人。在這個切換中,中國包括全世界所有被美元奴役的國家,失去的只有枷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