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房地產的交鋒正在媒體上轉彎風向,但卻難以改變各地救市的行動。
新華社述評只字未提房地產
落實4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做好當前經濟工作,新華社做了一個系列述評,已經發表了四篇。分別是《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力做好擴大內需這篇大文章》、《千方百計穩住市場主體》。
讀了四篇述評,你會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一個字也沒提很多人最關心吆喝最多的房地產。
上百個城市救市,市里最重要的會議是促進房地產健康穩定發展,中央政治局會議卻把房地產列為重點風險防控對象,新華社的評論只字不提房地產,房地產已經不在中央經濟工作的視野之內,然而各地卻還在那里大救樓市,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最讓人不解的是,前幾天連篇累牘刊發房地產救市的評論的《經濟日報》,在網上搜不到它評論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文章,當然也不見了它呼吁救樓市的文章。
新華社才是官媒,代表了中央的聲音。《經濟日報》的救市文章就像是廣告軟文,是為開發商說話的。
樓市搖搖欲墜很危機
今天讀到的最露骨的文章是:救市要先救開發商,救市速度還要加快。
去年恒大財務危機讓樓市打了一個寒顫,恒大身背2萬億債務無法償還,創下了一個不光彩的記錄。恒大債務危機揭開了樓市危機一角,隨后國家對樓市的政策發生了變化。
去年年底國家層面開始強調房地產的重要性,并把房地產視為支柱產業。如今從國家到地方城市開啟了暖市行動,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試圖將樓市拉動起來。
目前來看國內房地產有一定程度的復蘇,不過并沒有達到預期。接下來的救市速度需要加快,否則開發商很難堅持住。
4月30日陽光城披露了2021年年報,去年凈利潤虧損接近70億元,之前同期凈利潤為52億元。陽光城還面臨著大筆債務兌付問題,目前來看能否按時兌付到期債務還是一個未知數。
陽光城作為大型房企的代表,目前的困境折射出大部分開發商的生存狀態。開發商作為樓市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把政府出讓的土地變為一棟棟商品房,讓購房者能夠住上理想中的房子。
開發商在房地產中的功能性不可替代,圍繞房地產形成的龐大產業鏈最終都是通過開發商實現產業交互的。開發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前救市措施大多體現在宏觀層面,用各種舉措來促進市場積極情緒。這些舉措非常正確,但需要一個長期的引導過程,短期內并不能逆轉走勢。
而開發商在這期間需要活下來,這就需要各部門給予資金支持,讓開發商有足夠的資金增加土地儲備,維持正常經營,化解自身的債務風險。
如果此時開發商大量倒閉對于樓市復蘇非常不利。一方面會向市場傳遞消極信號,影響市場情緒。另一方面會拖慢救市節奏,一旦老牌開發商垮掉,依附在上面的產業鏈也會消失,再次建立起來需要一定的周期,會大大延長復蘇周期。
所以在宏觀調控的同時,現在當務之急就是要救助開發商,只有開發商活躍起來,樓市才能快速復蘇。
不過人們禁不住驚嘆,一個恒大就負債2萬億,一個保利也負債上萬億,給了這么多錢,怎么還要倒了呢?難道還要繼續給它錢?給多少錢它才不倒?這么多錢如果給實體企業,得扶持多少中小企業啊?欠了這么多錢不是應該還債嗎?怎么還要給他拿救它?
都知道開發商是暴發戶,賺得錢海海的,財產在中國放不下,搬到國外的很多,怎么原來富翁是負翁?他們賺得錢哪里去了?不應該拿出來還債?
市場主體里沒有房地產的名字
讀了新華社《千方百計穩住市場主體》的述評,有人還說,房地產也是市場經濟,是市場主體啊?
可是讀了整篇文章,偏偏就是沒有“房地產”這三個字。
這篇文章講了哪些市場主體呢?
4月2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要穩住市場主體,對受疫情嚴重沖擊的行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實施一攬子紓困幫扶政策。
服務業領域尤其是餐飲、零售、旅游、公路水路鐵路運輸、民航等聚集性接觸性行業,承受著來自成本與市場的雙重壓力,面臨的經營困難尤為突出。
部分地區生產一度放緩,給工業特別是汽車、集成電路等重點產業的穩定運行帶來挑戰。
從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到國家級“小巨人”企業再培育3000家以上,推動工業互聯網與制造業加速融合……更好地聚焦創新內核,為企業前行裝上“推進器”。
中小微企業尤其是個體工商戶規模較小,自身的抗風險能力較弱,也更容易受到疫情沖擊。面對此輪疫情,一些企業日常經營被打亂,不少商戶現金流吃緊。越是關鍵時刻,政策越要從實際出發,解“燃眉之急”。
中央要穩市場主體,地方為什么救樓市?
因為房地產是地方主要財政來源,靠賣地吃飯。這是中央和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扭轉的大問題。但這種扭轉對地方就是致命的,但是不扭轉這種局面,中國經濟就難以穩定發展,被 地方上的這些土地財政依賴者食利者賣掉了,吃掉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