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收盤價跌破6.50,中間價開在6.50附近,收盤價和中間價分別較19日下跌了1766和1189個基點,離岸人民幣匯率一度跌破6.60。
不到兩個月時間,人民幣整個形勢出現了很大的變化,4月25日晚,央行發布公告,決定自5月1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此舉改善境內外匯流動性,擴大人民幣和外幣利差,有利于增加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
外匯風險準備金和逆周期因子屬于過去屢屢獲勝的武器,2017年就利用這兩個工具暴打了人民幣空頭,2019年人民幣再次破7,工具再次生效。
剩下的,例如外匯儲備干預和資本外匯管理屬于核武器,一般不會用。
在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下,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其發放不再受黃金儲量和開采水平的限制,而僅僅取決于美國經濟發展的狀況。
隨著美國經濟的不斷衰退,美國主要通過經常項目逆差輸出美元,通過資本和金融賬戶順差回流美元,從而在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之間形成了強大的美元潮汐現象。而正是這種美元潮汐現象導致了世界經濟金融危機頻頻爆發。
所謂的“經常項目逆差輸出美元”,指的是美國通過貿易逆差的方式,對外輸出美元。
所謂的“資本和金融賬戶順差回流美元”,指的是利用加息等方式回收美元。
因此整個美元形成如下模式:
美國經濟:
當經濟不景氣----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美元貶值----導致經濟復蘇---導致資產價格的上升----緊縮貨幣政策,提高利率,美元升值--完成美元循環。
其他國家經濟:
美國的“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美元貶值”,會導致世界上的美元亂竄,竄到哪里,哪里的信貸就會擴張,投資加速,股票價格和房地產價格上升,進而形成泡沫。
當美國緊縮貨幣政策,提高利率,美元升值后,這些國家的資本流出,利率提高,泡沫破滅,進而導致經濟危機或者金融危機。
美聯儲會完全根據本國經濟情況來制定貨幣政策,但是聯邦基金利率變動又影響到世界經濟,從歷史上來看,日本的泡沫經濟形成和破滅,到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都與此有關。
在1980大幅度抬高利率壓通脹后,1981年開始放松利率,美元開始涌出,到1985年,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升值,大量的美元潮水般的流入日本,日本的房市和股市開始猛漲,造成了激烈的日本泡沫經濟
東京日經225指數,從7000多點,一路暴漲到38957點,暴漲了五六倍。
而如果從廣場協議開始算,則相當于翻了約3.5倍。然后就是聯邦基金利率上調,大批資本從日本回流美國,完成美元潮汐。
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反復上演,90年代初,美國經濟萎靡不振,為了挽回頹勢,聯儲36個月內把聯邦基金利率從8.25%下降到3%,大批資本從美國流向墨西哥,俄羅斯,東南亞,一時間這些國家經濟非常繁榮。
緊接著,從95年開始上調利率,大批的資金流回美國,造成墨西哥危機,97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
90年代幸虧中國金融較為封閉,僥幸逃過一劫。
毫無疑問的是,這次美聯儲激進的上調利率----哪怕是口頭上的,已經造成了金融層面的動蕩,前段時間A股激烈下跌------老實說,我還沒那么擔心A股,因為A股就沒起來過,泡沫幾乎沒有,再往下跌很多股都不是靠上漲能賺錢了,靠分紅即可。
說個數據,以今天收盤
即便是拋開那些占大盤指數較大的,例如金融,石化之類的,以萬德全A指數來說,當前值僅為16。
歷史上的大底分別為:
2008年11月,14.4倍,次貸危機。
2018年12月,18.2倍,中美經濟摩擦,百年大變局
2010年7月,28.4倍
2015年8月的35.6倍和2016年1月的37.8倍。
幾次平均下來為24.9倍。
從破凈來說,A股已經有超過500家上市公司出現破凈現象,占了整體上市公司的10.5%,歷史上出現這種破凈值的只有5次,分別是:2005年6月、2008年10月、2014年5月、2018年10月、2020年3月
歷史級別的大跌和熊市幾乎都出現在相似的環境之下,緊縮的流動性,不斷下行的盈利以及外部或內生的金融風險。
包括:2004年4月25日,央行提高準備金開始緊縮,美聯儲開始加息。
2008年1月,由于2007年經濟過熱,央行收緊貨幣政策,疊加美國次貸危機。
2010年收緊貨幣政策,央行三次提高準備金,疊加歐洲債務危機爆發
2011年通脹上行,貨幣政策緊縮,歐債危機深化
2015年監管層要求對外部證券接口進行自查,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人民幣貶值。
2016年證券去杠桿,疊加交易機制,外部流動性壓力,人民幣繼續貶值
2018年金融去杠桿,美聯儲在3月進入加息周期。
這段時間出現的大跌,是非常明顯的流動性出現問題,這也是這幾天央行只釋放流動性的原因。
一般來說,流動性和盈利預期出現拐點,估值水平降到歷史低位,外部流動性環境改善,成交低迷,換手率明顯下降,縮量,屬于典型的底部特征。
七次歷史大底20日平均換手率為1.5%。
各位可以根據大底這塊自行判斷。
注意各位不要陷入到恐慌里面去,恐慌特別代表是:
隨著市場的進一步下跌,投資者開始分為兩類。一類投資者終于下定決心認賠出場,無股一身輕。此時賣出股票和贖回基金會產生一種“解脫”的輕松感。另外一類投資者,決定死扛到底,不再進行更多的操作。不再去看基金或股票賬戶,選擇了“躺平”。
該賣的全部賣了,不賣的堅決不會賣。
這就是底部。
PS:谷歌Q1營收同比增長23%,為2020年末以來最低同比增速。目測今天要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