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坦率地說,這個春天,是最讓人煎熬的一個春天。
太多的意外,有黑天鵝,也有灰犀牛。
4月22日,又一個消息傳來,早先向阿里巴巴發起集體訴訟的4名美股投資人,修改了起訴狀,將馬云列為新的起訴對象。
此前,這些人在紐約南區聯邦地區法院,發起針對阿里的集體訴訟,理由是所謂涉及螞蟻的披露不充分,等等,導致美國投資者利益損失。
按照一些海外朋友的分析,以前訴訟針對是中國科技公司,現在又將馬云加入訴訟對象,背后很不簡單。
完全個人看法,或許,意味著美國某些人對于中國企業的打壓,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就在此前一天的4月21日,知乎、理想汽車、百世集團、貝殼等17家公司,又被美國證交會(SEC)列入“預摘牌名單”,這是3月份以來,第五批納入該名單的中概股。
根據SEC的說法,這17家公司需在5月12日前,向SEC提供證據,證明自己不具備被摘牌的條件。
同時,SEC將百度、愛奇藝、富途控股等5家中概股,從“預摘牌名單”轉入“確定摘牌名單”。此前的3月30日,這5家中概股被列入“預摘牌名單”,根據要求,應于4月20日前提供材料。
材料當然不過關,于是,被納入更黑的名單。
看《證券日報》引述相關專家的分析說:“理論上講,進入‘預摘牌名單’并不意味著一定會進入‘確認摘牌名單’。被列入‘預摘牌名單’的企業,只需要在15個工作日之內提交證據、進行申辯,向SEC證明自己沒必要摘牌。但對于名單上的公司而言,15個工作日的時間確實比較急迫,很難完成SEC的相關要求。”
這也意味著,到5月12日,知乎、貝殼等17家中國公司如沒能提交相關材料,那么也將被轉入“確定摘牌名單”。
為什么以前沒問題,現在碰到了新麻煩?
其實又與特朗普時期出臺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有關。
該法案主要包含兩點:如果外國公司連續三年未能通過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計,將被禁止在美國任何交易所上市;上市公司需披露自己與其他國家政府的關系。
按照路透社的分析,這是特朗普在離任前,美國政客又一個對付中國的工具。
盡管該法案適用于所有外國公司,但明眼人都知道,主要針對的是中國公司,例如阿里巴巴和拼多多等。有統計顯示,法案出臺以來,僅阿里巴巴市值就跌去超6000億美金,整個中國互聯網行業更是慘不忍睹,市值蒸發達20萬億人民幣。
你發展強大了,你有了全球影響力,你就成了美國某些人的眼中釘。
(二)
美國的小動作,全世界都看在眼里。
如果說對付中國公司,美國一些人最近掀起的是一場金融戰;那對付中國創新,美國人的黑手,更一直沒有閑著。
最拿手的武器,是所謂的實體清單。
1997年2月,美國首次發布實體清單,當時主要限制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關的實體,后來不斷擴展,只要是被認為危害了美國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實體,統統都在制裁之列。
按照介紹,實體被列入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之后,向這些實體出口、轉口或者國內轉讓禁止范圍內的物項必須向BIS申請許可。且清單所列實體不適用“許可例外”,即不能根據現有法規中的一些許可豁免條款出口、再出口或國內轉讓。
這意味著,被“拉黑”的企業,沒法再進口美國高技術。
實體清單的實質,就是對競爭對手進行技術封殺。
這實際就是美國的長臂管轄了。
有道理嗎?
根本沒道理。
但美國就是美國,美國就是這么干。
2018年,則是一個重要節點。之前,實體清單,主要針對的是俄羅斯和中東國家,按照相關統計,在1997年至2007年,這11年間共制裁了21個中國實體,平均每年2個實體(其中有8年為0)。
2008年至2017年,10年間共制裁了174個,平均每年17個實體。
2018年至今,近4年間共制裁了431個,平均每年108個實體。
為了打壓中國企業,美國無所不用之至。最典型的就是孟晚舟事件,2018年12月,加拿大應美國當局要求,以“欺詐罪”的荒唐罪名,逮捕了華為集團CFO孟晚舟,扣押長達三年多。
此后,2019年5月15日,特朗普突然以國家安全為由,通過一項國家安全禁令。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在未獲得美國商務部的許可的情況下,占總價值25%以上的美國制造組件將受到阻止。
一夜之間,華為無法使用高通芯片,谷歌停止與華為合作,華為失去安卓系統更新的訪問權,華為手機在某些國家無法售賣……美國更以莫須有的罪名,逼迫一些國家廢除與華為的5G合同。
要知道,此前的2018年,華為剛剛超越三星,成為全球僅次于蘋果的第二大手機銷售商,按照當時的趨勢,華為手機甚至很可能超越蘋果,登頂世界第一。
但美國的絞殺,讓華為進入了最黑暗的時期。
現在對中國公司的刁難,不過是新的手法而已。記得去年年底,中國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當時就明確表示,我們堅決反對這種將證券監管政治化的做法。
為什么?
“因為從法案內容來看,美國的法案對外國發行人提出的額外披露要求,包括證明自身不被外國政府所有或控制,披露董事會里共產黨官員姓名、共產黨黨章是否寫入公司章程等,具有明顯的歧視性,均非基于證券監管的專業考慮……”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表示,美方做法是對中國企業政治打壓的又一個具體行動,也是美方打壓遏制中國發展的又一個具體表現。
怎么辦?
“在資本市場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有關各方開誠布公地就加強跨境監管合作、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等議題加強對話與合作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她說。
美國人做事,確實越來越不擇手段。
但股市最怕的,就是不確定性。美國人制造的不確定性,也成為中概股近來跌跌不休的最重要原因。
這對中概股不好,但對美國投資者來說,真的是好事嗎?
好消息是,中國在冷靜應對。
在4月21日的博鰲亞洲論壇上,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披露,中美審計監管談判進展順利,“現在基本上隔一周就視頻談判一次,把細節都落地,我很有信心,在不久的將來達成合作協議……相信這個不確定性很快就會移除,這對中概股會是一個好消息。”
(三)
這不是一個平靜的春天,尤其是考慮到當下疫情的反復、俄烏的沖突、油價的飆漲、糧食的危機,有太多引發我們思考的東西。
完全是個人觀點,幾點感慨吧。
第一,互聯網和創新的極端重要性。
如果不重要,西方社交平臺也不會拔了俄羅斯的網線。
如果不重要,美國也不會處心積慮地對付中國企業。
以前,我們常說,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但我總覺得,這種血脈現在至少兩個,一個是金融,另一個是互聯網。
我們絕對不能忽視,誰忽視,誰軟肋,最終,肯定誰吃虧。
沒有互聯網,沒有互聯網創新,就沒有今天的中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也不會有今天的抗疫成果。當然,我們還必須看到不足,看到短板,更不能有絲毫的松懈、大意。
第二,中國互聯網的優勢和機遇。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就說過,中國不是俄羅斯。
以經濟總量看,以前我們說,中國一個廣東省,就創造了相當于整個俄羅斯的GDP,隨著最近盧布的貶值,可能現在俄羅斯GDP的總量,已經遠遠比不上廣東、江蘇,或許還落在山東、浙江等后面了。
更重要的是,在互聯網領域,中國與俄羅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雖然美國是互聯網超級大國,但這個世界,僅次于美國的,不是歐盟,英國,不是日本,更不是俄羅斯,而是中國。
不錯,美國有亞馬遜、有谷歌、有臉譜、有優兔,有很多在全世界都有廣泛影響力的企業。但中國也有啊,中國有阿里、有騰訊、、有字節跳動、有百度、有美團、有滴滴、有拼多多……
僅阿里一家企業,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都超過了人民幣1000億元。這不僅推動了自身效率的提升,更夯實了整個社會的數字基礎設施。
正是這些互聯網技術的突破,中國的移動支付,現在已經是全球獨孤求敗,并在抗疫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阿里巴巴的云計算在Gartner的報告中,四項技術指標已經是世界第一。
這就是開放創新帶來的好處。沒有應用場景,單兵突進做技術突破,在計劃經濟時代,軍工產業當然可以;但是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則可能造成巨大浪費,更重要的無法形成一個生態。
中國龐大的市場,形成了這種生態。
我們有幸,在互聯網時代,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這是中國市場經濟的魅力所在,是中國國際競爭優勢所在,也給了中國在全球競爭中彎道超車的機會。
第三,我們也必須看到風險。
風險一,資本的無序擴張,以及壟斷等問題。
確實,我們也不用回避,中國互聯網發展也出現過波折,暴露出很多問題,讓我們愛恨交加,但經過一系列的整頓,解決了這些問題后,必然是輕裝上陣。
更大的風險,其實是西方的打壓。國內的監管,目的是為了行業的健康發展,西方的打壓,則是試圖打掉我們這個極具競爭力的產業制高點。
具體到中概股的問題,坦率地說,本來就不應該是問題,完全是一些政客在搞事。
斗爭尖銳復雜。正是看到中國企業的創新實力,美國才不擇手段打壓。但這個世界,就沒有中國人邁不過去的坎。國家已經關注到中概股問題,談判在繼續,相信問題會得到妥善的應對和解決。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即便中美解決了這個問題,美國也會找到新的進攻點,平地起波瀾,制造出新的麻煩。
這也提醒我們,中國創新的潛力,美國對中國企業的忌憚。
可以肯定的,我們越是發展,人家越是忌憚;但人家越是忌憚,我們越是要清醒,要冷靜,要苦煉內功,不要自廢武功,要促進平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要利用好全球資源發展自己,提高國際競爭力。
畢竟是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在全球市場競爭。不進則退,落后的后果,就是被打壓被欺凌,甚至被拔網線。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國內贏得民眾的支持;在國外,不懼打壓,用實力說話。
風物長宜放眼量,但必須居安思危。
對中國是這樣,對中國互聯網企業來說,也是這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