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經濟日報》變成了《房地產報》。沒見它發過推動中國芯片、汽車、大飛機、科技、農業、糧食的文章,卻就見它天天發救市救房地產的文章。
并且這個《經濟日報》與中央對著干,前幾天就發了支持炒房的文章,把”房住不炒“拋到一邊。
近日,經濟日報又發文章:《發揮穩樓市在穩大盤中作用》說:
應該采取有力措施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滿足剛需和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努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房地產預期穩則市場穩,穩定的預期對市場的恢復至關重要。
一段時間以來,房地產市場出現下行態勢。當前,在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背景下,應進一步發揮好穩樓市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中的作用。應該采取有力措施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滿足剛需和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努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有人評論:信號非常重要,基本就是把“以房地產作為經濟刺激工具”換一種說法,從新表述一次。這有可能是對地方管理層的一次喊話,希望各地盡快出臺更多更有利于穩樓市的相關政策,從而穩定整個經濟大局。
中國經濟大盤為什么出現下滑?
當然,房地產停滯是原因之一。
經濟日報還是講房地產支柱產業占經濟比例有多大,帶動多少行業等等。
可是,一個14億人的大國將房地產搞成這么大的支柱產業不就是一種悲哀嗎?一個地方靠賣地維生,沒了房地產,賣不出地,當地官員就發不出工資,這正常嗎?哪一個國家靠房地產讓國家強大?哪一個國家的房地產泡沫不破滅?
經濟日報的文章處處講“穩”,穩增長、穩樓市、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平穩運行、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預期穩則市場穩......
可是,我們不得不提出一個問題:現實為什么大盤和房地產不“穩”了?
有些人可能不愿意承認“不穩”,因為承認“不穩”就是要承認存在的問題。
這就如振興東北,說明東北經濟有問題了。振興農業,說明農業有問題了。沒有問題,為什么要振興?“振興”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
“穩樓市”、“救樓市”,就說明樓市有問題了,并且問題很大很嚴重。“穩樓市”、“救樓市”就要首先分析樓市出現了什么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對癥下藥。
可是,經濟日報的評論既不講房地產存在的問題,也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一味地強調“穩”,難以講得通。
其實,經濟日報否定的這兩條:“房住不炒”和“不當作刺激經濟的手段”,就是治理中國房地產的兩劑良藥,不過讓房地產回到“經濟新常態”,讓房地產健康平穩發展,有人認為用藥過猛,他們承受不了。
因此,經濟日報和這些救市者就諱疾忌醫,還要飲鴆止渴。
治理房地產就像戒毒,非常困難。即使把吸毒者關進戒毒所,他們也要難受得哭天嗆地,乞求再給他一針,最后一針。
經濟日報的文章,就是“給我最后一針”吸毒者的呼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